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30, 2017的文章

學而篇在講甚麼

儒家經典 《 論語 》 成書至今已歷數千年 , 由於最初是將文字刻在竹簡上 , 所以每段字數不宜太繁瑣 , 因而往往有語焉不詳的弊病 。 經過歷朝歷代不同的專家註釋 , 而每位著述者對於原文字的理解不同 , 以至於造成各自不同的版本 ,由於欠缺具公信力的註釋,以 至今仍然 不斷有新版本出現。雖然每個接觸過《論語》的讀者在學習的當下都似乎是為了考試成績而處於勉強的情況,但是在進入社會之後卻有不少人會為了真正理解中華文化而回頭買書來學習這部書,這時或許是人生歷練和心境不同,讀後感受與學生時代全然不同。名作家侯文詠曾經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老師當初的翻譯可能都是這樣:讀書讀完以後,拿起來復習一下,考試考得很爽,就很高興。朋友從遠方來,我們請他吃飯,大家都很開心。這樣的解釋好像說給白癡聽。有朋自遠方來,那要看什麼朋友,爛朋友趕都來不及,要錢的更可怕。然而, 36 歲的時候,我讀到南懷謹老師的《論語別裁》。那時候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發現以前對《學而》篇的理解一直是誤解。他這樣說:讀書的時候學了很多道理,並不一定真懂。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才能徹底領悟你學到的知識。這時你才開竅,心裏會感到一種喜悅。 就以學而篇為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可以將《論語》的特質和歷史背景說明得很清楚。首先,《論語》這幾句話是在說所有知識份子應有的學習態度。後面的話是專指君子所應具有的德行。這裡的君子是指當時的領導階級,即貴族,但是孔子強調君子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才可以成為具有領導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換句話說,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為貴族的社會地位無關。 也有人認為古時候人的意思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士大夫階極的那些官,而民是老百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在上位者不知道你,你並不生氣,不也很有君子的氣度嗎? 愛新覺羅 毓鋆 ( 1906 年 10 月 27 日- 2011 年 3 月 20 日),名金成,號安仁居士,生於中國 北京 , 清朝宗室 後裔, 正紅旗 人,台灣著名 儒家 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而不名。據他的門人南亞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白培霖說,毓老曾經開班講授論語五百多次,他對於學而篇的解說與一般註解大不相同 。 (1)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