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10, 2021的文章

從「條條大路通羅馬」說起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一句眾所周知的俗諺,有人將其中的羅馬,比喻世俗定義的「成功」。網上有種論調,認為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或既得利益者在某些方面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總有人出於羨慕也好,嫉妒也罷,或者出於義憤,發出「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的評論。這是因為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有別墅,有保姆,有豪車,有好工作。所以才有了後半句「有的人出生在羅馬」。有些人無論多麼努力,卻一生都無緣到達羅馬。這世界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公平」。 生在羅馬的這些人對於有那麼多距離羅馬非常遙遠的地方的人,一心努力想前往羅馬感到不解。其實這是因為當時的羅馬城是個非常繁華的地方,居民生活多彩多姿,生活水準高,就業的機會比較多,工資也較高,這些條件對於工作機會少、工資低、而且物資缺乏的偏遠地區的人來說,自然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就像來自南部的北漂族來說,也是如此。殊不知北部的工資比較高,但是生活費用也高,兩者相抵之後,還剰多少,其實很難說。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個「通」字強調了過程。事實上,在前往羅馬的路途中,不管哪種方式或路徑,你會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景,見識到很多不同的人,因而眼界隨時會發生變化,世界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可以說,在前往羅馬的過程中,人生一直被不斷塑造著。哪怕那些旅人的目標就是羅馬,而他們卻一生不曾到達羅馬,可那又能怎樣,他們畢竟眺望過羅馬,夜裡也曾為「羅馬」魂牽夢繞,也曾踏上過征程……如此經歷,羅馬人永遠無緣享受。 再者,世上也根本沒有一個舉世公認的「羅馬」。換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羅馬城。比如在前往羅馬的路途中,他可能在一念之間恍然大悟,發現其他地方,例如威尼斯才是他心中的「羅馬」,所以並不需要再去羅馬了。他如果愛,西西里島也是「羅馬」;或者如果愛,佛羅倫斯也可以是「羅馬」;對於急於增加財富的人來說,股市或賭場是他們的「羅馬」;對於想追尋知識的人來說,圖書館是他們的「羅馬」,對於想研發新產品的人來說,實驗室是他們的「羅馬」…. 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是有人就生在羅馬——可惜也「死」在羅馬。如今的美國就是相當於古代的羅馬。世界上有多少外國人搶破頭的嚮往美國,就好像美國是一個遍地黃金的樂土。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台灣盛行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的熱潮。許多留學生都在暑假時到處打工賺取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人到紙醉金迷的拉斯維加斯打工,在賭場上班,工作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