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7, 2021的文章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轉載) 當詩詞寫到一定境界後,大概就會像蘇軾一樣,嬉笑怒罵皆成文,後世把這叫入了化境。文字在他手上,成了抒發情緒的工具,信手拈來合在一起,或許一篇千年經典就出現了。 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絕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此詩一出,大概就是唐詩七絕小詩的巔峯了。一、二句就是那傳說中的千古絕對,「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四個顏色,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 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里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再來讀一讀蘇軾酒後戲作,寥寥幾句,東坡不改灑脫本色,流傳了千年。 《溪陰堂》 北宋.蘇軾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 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東坡24歲,正是春風得意時,與好友夜宿大陵山時作下此詩。詩的一、二句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頗爲相似,只是不如杜甫這兩句那麼極致。東坡也用了兩種動物,一個顏色,再加上「雙」和「一」的數量對仗,寫出了山中別樣的景致。頗有新意的是,東坡取的這兩種動物,一高一低,雙鷺是下水,而蟬鳴是在高處,自得其樂。 第三句和杜甫一樣,人物出場,杜甫寫窗外的千秋雪,蘇軾隨手寫門外的三竿日,頗爲詼諧。酒後睡醒的少年東坡看著山中美景,心情自然是十分閒適的,這和飽經風霜的杜甫看到門前雪景時的心境相差不小,這一點也體現在最後一句上。 第四句「臥看溪南十畝陰」,躺下來欣賞溪南的一片碧綠田野。杜甫來自東吳那些大人物的萬里戰船,凝聚的是歷史的厚重;而蘇軾臥看的十畝田才是民間小百姓最看重的東西,匯集的是平淡生活的本真。 年輕的時候讀蘇軾這首挑戰詩聖之作,會覺得差之千里,他這算是班門弄斧罷了;懂事後再讀此作,又覺得

現金流 錢去哪兒了?

現金流 錢去哪兒了? 看完我都暈了,經濟還真難懂啊! 一、買猴子的故事 有一個商人到了一個山村,村子周圍的山上全是猴子。商人就和村子種地的農民說,我買猴子,100元一隻。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試著抓猴子,商人果然給了100元。於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這比種地合算得多了。很快商人買了兩千多隻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 商人這時又出價200元一隻買猴子,村民見猴價翻番,便又紛紛去抓,商人又買了,但猴子已經很難抓到了。商人又出價300元一隻買猴子,猴子幾乎抓不到了。 商人出價到500元一隻,山上已沒有猴子,三千多隻猴子都在商人這裡。 這天,商人有事回城裡,他的助手到村裡和農民們說,我把猴子300元一隻賣你們,等商人回來,你們500元賣給商人,你們就發財了。村民瘋了一般,把鍋砸了賣鐵,湊夠錢,把三千多隻猴子全買了回去。助手帶著錢走了,商人再也沒有回來。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堅信商人會回來500元買他們的猴子,終於有人等不急了,猴子還要吃香蕉,這要費用啊,就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處是猴子。 這就是傳說中的股市!這就是傳說中的信託!這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市場!這就是傳說中的房市!這是我看到過的最精闢的解讀!! 二、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 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很開心……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答案:現金是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而經濟永遠存在炒作! 其實很多人都誤將賭博當投資,真正的投資是對產業熟悉,了解該產業的趨勢走向,進而選擇投資或徹資,若對產業不熟就冒然投入資金,這種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