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12, 2020的文章

讀唐詩 《回鄉偶書•其二》有感

2020-07-18 老張侃詩詞 賀知章著名的《回鄉偶書》,我們年少的時候就曾經接觸過。由於裡面有一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甚至在今天幼兒園的教材當中,都會讓這些孩子們去背。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ī):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6)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7)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參考資料: 1、曹寅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頁 . 2、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頁 . 創作背景 賀知章(659-744)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五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返鄉之後當年就過世了。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頁 . 《回鄉偶書》當中的第一首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詩人十幾歲的時候就外出闖世界,等到80多歲告老還鄉。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鄉音沒有改,但是兩鬢斑白白髮蒼蒼。這些孩子們都不認識他了,笑問一句客從何處來? 畫面非常簡單,但是凸顯

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诸多体裁中,唐詩應該算是最受歡迎的一種了,唐朝的許多詩人也成为了现今很多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但其實走進這些唐朝詩人大咖幾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傑出的詩人的人生大多是比較坎坷的。甚至于他們的命運,就如同是同一個模子複製一般,都是少年時英姿勃發,早早成名,满腔热血想要投身國家建設,但是最终卻被官場的现實所打败,不得不迫選擇歸隐或者忍受贬謫之苦,輾轉當時各種偏遠地區。王維(701-761)、柳宗元(773-819)、白居易(772-846)無不如此。在這些詩人當中,如果按照贬謫時間長度来算,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772-842)绝對可以上榜。 劉禹錫是一個少年成名的代表性人物,他随着祖辈出生在江南,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是鄰居家眼中學習成绩好,道德品質優良的「乖孩子」。他在18歲之前,就師從皎然等名士,到達長安後,更是展露頭角,在當時的讀書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可是書生論政,只有熱忱,卻不懂其中政治現實的險惡,一旦卷入到政治鬥争中,這些讀書人也就只能聽天由命任人宰割了。 22歲的劉禹錫和柳宗元同年登科,進入仕途,懷着满腔政治抱负,永貞元年(805),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後,他倍受打擊,不但被逐出朝廷,還被貶謫荒野之地。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贬的柳宗元等人。於是,劉禹錫回到了長安。一些權貴人士都到長安玄都觀賞花,看著這些人,劉禹錫哪能忍得住,就寫了一首《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却是讽刺當時權貴的。 前两句是寫看花的盛况,車水馬龍,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现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下筆。一路上草木葱巃,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囂、川流不息的盛况。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并以「無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詞了。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只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又巧妙又簡練。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作者的境遇。玄都觀裡這些如此吸引人的眾多桃花,作者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没有。十年後,道士所栽的桃樹都長大了,并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詩的後兩句被某些權貴認為「語涉譏刺」,輕

倔強與剛毅

時光流逝,誰的風起雲湧,誰的塵埃落定,在史冊裡,不過是薄薄幾行書,抵不過一首詩的風流。讀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游玄都觀》,忍不住莞爾。真是個有意思的人,性格又倔又強,脾氣又臭又硬,說得好聽叫不屈不撓,說得不好聽叫死不悔改。先來看他這兩首廣為流傳的桃花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 這兩首詩,我習慣將它們稱為《游玄都觀》和《再游玄都觀》,前後相隔十年。這個人性格中的狂放激揚依然故我。 偶爾做鬥士吆喝一下容易,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做鬥士就難能可貴了。 十年之前,他好不容易從貶謫之地回到京城,因去郊外道觀賞花時,看不慣新興權貴的驕盛之態,作詩譏諷。言下之意是,你們這些跳樑小丑有什麼了不起,算起來都是老子的後生晚輩。一時富貴,看爾等能風光幾時?都是文名惹的禍,詩作一傳,劉禹錫再遭貶謫,收拾包袱再離京城。 我不是為劉禹錫搖旗吶喊、憤憤不平的人,以他執拗的性格在官場上混,不被人暗算才是怪事,沒死算是上天保佑了。一入官場猶如身陷娼門,一入此門,紅或衰,不是你說了算,說不上誰可憐,誰不可憐。政治鬥爭的結果必然是你死我活,幾家歡樂幾家愁。 十年之後,他高歌凱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瞧瞧,他一樣以自得的心態看著在他面前倒下的人亦不曾憐憫他們。正如他作《浪淘沙》一詩自明心跡:「莫道讒言如浪深,莫道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人生的際遇都有高低。我只是在想,人生有幾個十年,能供人恣意揮灑?如果十年之後他沒能再回來,死在貶謫之地,那麼後人解讀這首詩時,也許心境就會不同。多了幾層憐君薄命的意思,非今日笑談權貴們風吹雲散,歌頌勇敢的詩人凱旋。 是否會惋惜他授人以柄,剛剛回到京城,前途未卜之際,還沒站穩腳跟就貿然出言,行為魯莽呢?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只是不值當。歷朝歷代因言獲罪的例子並不鮮見。劉禹錫不爽,我要是權貴我還不爽呢!肯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口出狂言,你是苦還沒吃夠吧?那接著再去吃點苦頭吧。 此番,劉禹錫的勝利並不是詩品上的

劉禹錫因詩賈禍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附近)人。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西元七七二年),卒於唐武宗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享年七十一歲。他在唐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做過監察御史、屯田員外郎、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及連州、朗州、播州、夔州、和州、蘇州等地刺史。是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推崇他為詩豪。著有《劉夢得文集》等書。   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擅長作詩。據說有一天,他和元稹、韋楚客在白居易家餐敘 ,席間談到南朝的興廢,大家都有感慨,便以「金陵懷古」為題,比賽作詩,看誰作的最好。劉禹錫文思敏捷,首先寫好。白居易看了,讚嘆說:「我們四個人去探訪驪龍,你先得到珠子,所剩下的鱗爪,沒有什麼用了!」於是他們三人便不再作了。(古代寓言說深淵中有驪龍,牠的頜下有價值千金的珠子,很不容易取得。後來就用「探驪得珠」來比喻詩文中肯,能得命題的精妙蘊義。)   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名叫(西塞山懷古),因為寫的太好了,後來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詩是這樣寫的:   王濬(ㄐㄩㄣ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詩的意思是說:王濬的戰艦從四川的成都出發東下,金陵城(今南京,東吳京城)中的帝王氣象便頓時黯淡無光的消失了。東吳用來防禦晉艦的八千尺長的鎖鍊,也被燒毀沉在江底,吳主孫皓臣服,石頭城(今南京市)上豎起了一片降旗。人世間不斷地在變化。往事回憶起來,徒然使人感傷。現在這座西塞山的形勢依然和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從今以後,天下統一,四海已為一家,只有當年戰爭的營壘,在秋天的蘆葦堆中冷落地留存著,供人憑弔。   詩使劉禹錫出了名,但也為他賈了禍。就是他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反對宦官專政,藩鎮割據。宦官俱文珍等趁著唐順宗生病時逼順宗退位,擁立憲宗。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他也連帶被貶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縣)司馬。十年後,在憲宗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朝廷把他召回京師,將任命他擔任新職,正在這時,他寫了首(玄都觀桃花)(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意思是說:宮城道路上揚起的塵土迎著面飛來,路上沒有一個人不說是看花回來。玄都

劉禹錫詩 性格 新說——以游玄都觀詩為例

2018-03-12 由 中青在線 發表于文化 作者:戴偉華(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文學史在分析劉禹錫性格時,往往會以游玄都觀詩為例。劉禹錫從貶所征還,游玄都觀,作詩一首。據說此詩被人解讀後,告訴當政,劉又遭外貶。「紫陌紅塵拂面來」以及「百畝中庭半是苔」兩首詩到底反映了劉禹錫怎樣的性格?是否如通行文學史所說的「倔強」呢?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 關於劉禹錫兩題玄都觀詩事的說法流傳甚廣,中間尚有疑惑不解處,以記載時間先後將材料羅列如下: ——劉禹錫自說。《再游玄都觀絕句》:「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詩《引》云:「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本事詩》說。「劉尚書自屯田員外左遷朗州司馬,凡十年始征還。方春,作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其詩一出,傳於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於執政,又誣其有怨憤。他日見時宰,與坐,慰問甚厚,既辭,即曰:『近者新詩,未免為累,奈何?』不數日,出為連州刺史。其自敘云:『貞元二十一年春,余為屯田員外,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至荊南,又貶朗州司馬。居十年,詔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盛如紅霞,遂有前篇,以記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四年,始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再游。時太和二年三月也。』詩曰:『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文中「太和」乃「大和」之誤。 ——《舊唐書》說。「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署。時禹錫作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還,拜主客郎中。禹錫銜前事未已,復作游玄都觀詩序曰:『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紅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詩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得為主客郎中。重遊茲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

《六祖壇經》 的人生三境

2017-12-14 由 佛說放下 發表于佛教 本文為中國佛學院2011級學僧德光法師在2014年全國講經決賽中講稿,德光法師在比賽中獲得最高殊榮——金蓮花一等獎。文章中,法師慧心法語,寓理於事,將《六祖壇經》中所蘊含的的人生境界娓娓道來…… 《六祖壇經》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這本書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翻開《壇經》,其中精美絕倫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譬喻、玄妙深奧的機鋒、心領神會的對話……無一不讓我們為之嘆美、折服。 縱觀慧能大師的一生,為求佛道,歷盡艱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後,又於獵人隊裡隱居生活十五年,食肉邊菜,韜光養晦,歷經了身心的磨鍊與煎熬,最終機緣成熟大展宗風。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 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禪宗的這三重境界雖然看似簡單,大家也耳熟能詳,但是文字背後的深義卻不那麼簡單。下面就讓末學試著與大家一起在《六祖壇經》中參悟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們生命中的真實體現。 人生第一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先說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們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為僅僅是通過現象看現象,而沒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質。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裡面說:「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煩惱即菩提。」可是我們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煩惱了,那麼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煩惱的時候儘是痛苦而沒有菩提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般若智慧。《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眾生之所以在煩惱來臨的時候不能將其轉化為菩提就是因為迷誤,不識自心即是智慧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了啟人心智,洞見本性,所謂心生萬法,萬法也盡在心中。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亦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我們之所以悟不出這些就是因為我們般若智慧不夠,看問題僅僅停留在現象本身。佛之所以了悟,是因為般若圓滿。提到般若,

一篇好文章大家一起分享

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李豪逸, 因为提前录取,没有参加高考,但看到作文题,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名为《书生》的作文,顿时走红网络,被誉为“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高考作文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被疯传的“满分作文” 书 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

巧思妙想談唐詩宋詞

這是一個講求創意的時代,事事講求創新。其實在唐朝以來,詩人寫詩也不乏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提起唐詩,自然不免要提到李白。李白善於極盡誇張之能事,以令人想像不到的字眼入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例如《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的瀑布有其特有的風格,這種風格只有到了李白的筆下,才能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又如《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山寺建在山上,山很高。有多高呢?在山幾乎可以摘取天上的星星。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山高或許除了李白之外,找不到其他詩人能想得到。 還有一首人人琅琅上口的名作《秋浦歌•其十五》也想得很有創意。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讀這首詩,大家都關注前兩句:好誇張啊!好有想像力啊!但是,詩應該作為整體來讀,尤其是這樣一首短小精悍的五絕,更需要前後聯繫來看。唐詩專家余恕誠先生對此有很精彩的解讀。他認為既然題目是「秋浦歌」,那就一定要結合李白在秋浦(今皖南)的生活和寫作來看。「明鏡」指秋浦之水。「白髮三千丈」,乃是白髮倒映在長長的溪水之中的情景。李白臨溪自照,白髮之影隨溪水而拉長,因而有「三千丈」的聯想,順理成章,自然脫俗。 李白是唐詩大咖,隨意大筆一揮,立即完成一篇佳作。他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非常精彩,值得特別提出一談。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白雲邊」的意思是:洞庭湖面遼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雲生處。说「買酒白雲邊」,足見湖面之壮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相呼應,人間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樣的天馬行空的構想可能也是不作第二人想的吧。 我們還是談談其他唐詩大咖的巧思奇想吧。劉禹錫是我非常崇拜的詩人,他的一首《望洞庭》非常有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水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

亞歷山大帝三個願望

偉大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生命中,具有非常啟發性的事件。亞歷山大征服了許多王國後。在回國途中,他病倒進入了臨終。當死亡凝視著他的面孔,亞歷山大意識到他征服的土地,強大的軍隊,鋒利的寶劍和所有的財富都是沒有意義的。 他現在渴望回家看著他母親的臉,對她囑咐最後的告別。但是必須接受事實,他那嚴重的健康情況,已經不允許他返回那遙遠的故鄉。至此,威武的征服者臉色蒼白地趴躺著,奄奄一息了。他告訴他的將軍們說,「不久我將離開這個世界,我有三個願望,請務必遵照執行。」大家臉頰流著眼淚,將軍們同意遵從他們國王的遺願。 「第一個願望是」亞歷山大說,「我的棺材必須由我的醫師單獨運送回去。」 暫停了一下他繼續說,「第二,我期望我的棺材抬往墓地時,通往墓園的道路要鋪撒我收集的金銀和寶石。」說完這些國王已經感到筋疲力盡。 他休息了一分鐘繼續說「我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願望,就是把我的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面」 圍聚在他身邊的人對國王奇怪的願望都很好奇,但是沒有人敢發問。亞歷山大最喜愛的將軍吻著他的手,將手放回到他的胸前。 「喔!國王陛下,我們向你保證,一定會完全遵照實行。但請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願望?」 亞歷山大深吸了一口氣說:「我要讓世人知道我剛剛學到的3個教訓。」讓醫師運送我的棺材,是因為人們應該體認到,沒有醫生能真正治愈任何身體的疾病,從死亡魔掌中救人他們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希望人們要懂得珍愛生命。第二個願望在墓園道路上鋪撒黃金,白銀和其餘的財寶,就是要告訴人們,沒有一點黃金我帶得走。我終身收集財富,但是什麼也帶不走。 至於第三個願望把我的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面,是希望人們知道,我空手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空手而歸離開這個世界。 說完這些話,國王閉上了眼睛。不久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橙黃橘綠劉景文

贈劉景文 宋代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譯文 荷葉敗盡,葉子再也不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那樣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仍然在寒風中傲雪鬥霜。 別以爲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宋元佑五年(1090年),蘇軾擔任杭州知州,那時劉景文正任職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劉景文博通史傳,蘇軾與劉一見如故。然而劉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他固以世家子弟卻因不擅理財,年近六十,猶朝不保夕。蘇軾既憫傷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窮而長此頹唐下去。因此寫這首詩贈劉景文。 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但是為了突顯好友的人品風範,蘇軾特別挑選荷與菊兩種植物入詩。這首詩寫於初冬時節,詩人首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也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依然勁節。事實上,不論是先謝還是後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於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冬景雖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前兩句詩使劉不僅看到荷枯葉盡的一面,還有殘菊傲霜雪的景象。特別是對有理想抱負者來說,這階段卻還有收之桑榆、獲取豐收的一面。詩人這樣寫,是用来比喻人到壯年,雖然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黄金階段,勉勵劉景文應該珍惜這大好時光。至此,詩人才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橙黃橘綠的初冬時節!蘇軾似意指好友的年歲已臻成熟之境,如今應該也是結實累累的冬初之際,即使青春已不再,但至少已擁有極豐沛的人生經驗,如秋實般豐碩,也足堪安慰了。 《贈劉景文》這首詩第一句以荷败、菊残,突顯了秋末的特徵。接下来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氣。全詩看似寫景,實則寫人。蘇軾以荷枯菊謝的畫面,突顯好友的人品風範。是以,第三四句千叮嚀萬囑咐:好友啊!你應該記取一年裡最美好的季節,並非繁花似錦的春日,也不是炎炎好眠的夏季,而是橙已黃、橘猶綠的秋末冬初了。 蘇軾果然是文字的魔術師,全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卻在於將對於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