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6, 2013的文章

統計學第二版序

日常生活裡確實隨時都會看到、聽到或用到一籮筐的數據:例如:物價上漲率、電腦普及率、手機普及率、死亡率、失業率、升學率、最低工資、墮胎人數、臉書使用人數……,這些數據幾乎全都是「統計結果」的化身!雖然多數人對數字可能無感,但冰冷的數字還是要比感性的言語具體、精確和可靠。透過統計調查,我們才會逐漸形成對於新現實社會潮流的理解。例如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陽光、空氣跟水是維持生命形態的三大基本要素,但根據網路上的調查,時下七、八年級生的日常休閒活動的前三名居然是手機、電視跟網路,這些已成為所謂 F 世代的年輕人在心理層面上賴以維生的生活三要素。 F 世代的年輕人們最常的活動上網、看電視,甚至還有睡覺這一項。這些休閒「活動」可以在家獨立完成,不需與他人互動的所謂,就連惟一在形式上勉強稱得上有互動關係的;也只是跟僅知暱稱的網友在虛擬的世界裏互打線上遊戲。 統計學最為常見的方法是透過取得樣本的方式推論出結論,如果樣本不具代表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爛樣本」,則可想而知,結論自然不可靠。例如,電影的預告片往往是該片的最精彩的片段,也就是「爛樣本」,誤導觀眾以為全片都是一樣驚險、刺激,導致很多觀眾購票觀賞全片之後,往往大失所望而歸。 常聽人說:「數字會說話。」然而面對各式各樣的統計數字時,我們必須認知到:讓數字「說話」的是人,而人可以進行操控。另一方面,由於許多媒體不夠用心,以致於報導當中常出現和數字有關的烏龍。可是千萬別以為所有的統計數字說的都是真話!十九世紀的英國政治家狄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1804- 1881 )就曾經說過:「世上有三種謊言,就是:謊言,鬼話,與統計數字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 有鑑於電腦科技日益進步,數字與圖表往往可以在瞬間完成,於是決策者在看過這些經過簡化的圖表,很容易便可以做出決定,但相反的,卻也少了思慮的時間。閱讀報章雜誌時,應該靜下心來看看統計數字,才不至於以偏概全;我們除了天真地全盤接受統計數字或偏激的認為它們毫無意義外,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面對著在社會科學以及我們飽受生活裡氾濫的統計數字,每個人都可以當個聰明、批判的閱聽者。 既然統計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統計數字時,應該如何判斷真偽?統計數字可信程度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