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 2020的文章

李白《清平調三首》如何闡釋楊貴妃的美麗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天寶元年(742),李白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終於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召為翰林供奉。大約寫於天寶二年(743)或天寶三年(744)春季,宮中得四株牡丹,玄宗將其種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花盛開時,玄宗與楊貴妃趁月同賞,並以歌樂助興。樂工欲歌,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為?”於是命李龜年持金花箋(ㄐㄧㄢ)宣李白進詩,李白宿醉之中,提筆立成《清平調三首》。 第一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中“想”字,便有多解:一是說看到雲,便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便想起她的容顏;二是說雲想變成她的衣裳,花想變成她的容顏;三是“想”作“羨慕”解,雲羨慕她的衣裳,花羨慕她的容顏。 其實,這裡不必落實“想”的字義,李白以雲之縹緲,花之艷麗,來渲染楊貴妃的美,以一個含義模糊的“想”字連接,營造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真是這第一首的基調。美到極致,往往就是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春風拂檻露華濃。首句寫貴妃,次句則寫牡丹。春風拂過欄杆,牡丹花在春風中搖曳多姿,牡丹花含露,在春風吹拂中,閃耀著濃豔的光華。 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中說:“春風拂檻”想其綽約,“露華濃”想其芳艷。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的最後兩句,繼續烘托楊貴妃亦真亦幻的絕世姿容。像楊貴妃這樣的絕世美人,人間哪裡能看到,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上看到,但只可能在月色迷人的瑤台才能遇見。 群玉山和瑤台都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居之處。《山海經》說,群玉之山,為西王母所居之處。《拾遺記》說,崑崙有瑤台,為西王母之宮。 第二首 一枝紅艷露凝香。第二首起句承第一首次句寫牡丹,在第一首中“露花濃”的基礎上,給牡丹花加上了嗅覺上的美感,牡丹花露上,不僅閃光著牡丹花艷麗的光華,還凝結著沁人脾的幽香。 這一句雖只有七個字,卻調動了人的各種感官來感受這種美,“紅艷”是視覺,“露”雖也要通過視覺才能辨認,可是露水的感覺卻是觸覺的,露水中凝結著香氣,又調動人的嗅覺去體驗。露水怎樣凝聚香氣呢?這就把視覺、觸覺以及嗅覺融合一體,形成了一咱全方位的感官之美的極致表現。 雲雨巫山枉斷腸。 雲雨巫山,典出宋玉《

張冠李戴之冠的顏色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為什麼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 從前,有個著名的詩人,有一天他作詩道:『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云」,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當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 「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一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的「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的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後來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這裡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麼!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中華文化果然博大精深,文字表面的意思固然一目了然,然而進一步深入探索,竟然還有全然不同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