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凡事往好處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Me:「上帝,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GOD:「當然可以。」 Me:「答應我...你不要生氣。」 GOD:「我保證。」 Me:「為什麼今天讓很多不好的事情都在我身上發生?」 GOD:「你指的是什麼?」 Me:「這樣的,我睡過頭了。」 GOD:「是的。」 Me:「我的車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能開動。」 GOD:「嗯。」 Me:「回家的途中,我要接一通電話,手機就壞了。」 GOD:「我知道。」 Me:「結束所有手上的事情,當我回到家,我正好要使用新的足部按摩機放鬆,但是它不能啟動!今天沒有一樣好事為什麼你要這樣做?」 GOD:「讓我看看,今天早上有一個死亡天使在你的床上,我派了我的天使去為你的生活和它戰鬥,讓你在這戰鬥的過程中熟睡。」 Me:「哦。」 GOD:「我沒有讓你的車啟動,是因為有一個醉酒的司機在你每天經過的路上,若你照常上路,他就會撞到你。」 Me:「慚愧。」 GOD:「你手機剛好壞了,因為有個人要透過通話要做你的虛假證人,我不讓你和他交談就不會被牽連當中,你也受到保護。」 Me:「我明白了...上帝。」 GOD:「噢,那個足部按摩機它有一個瑕疵,今天晚上它會讓你家跳電,我不想讓你今晚在一片漆黑中度過。」 Me:「抱歉上帝。」 GOD:「不用對不起,只要學著信任我...好的壞的...都在這所有事裡。」 Me:「我會信任你。」 GOD:「不懷疑你的每一天,我的計劃永遠都比你的計劃更好。」 Me:「我不會了,上帝...我只想對你說,謝謝你今天所有安排的。」 GOD:「你別客氣孩子,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我會一直眷顧和愛著你,我的孩子。」 看完這故事是不是很多事情讓你瞬間開悟了。 感言:所有的境遇不管是順是逆,都隱藏著美麗的祝福,只要學會多感恩少埋怨,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一定有要學習的功課,學會換位思考柳暗花明又一春,活著就是福氣,往往一些阻礙是讓你避過了一些災難。 逆境來了恭喜你改變命運機會來了。
最近的文章

重新解讀賈伯斯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重新解讀賈伯斯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是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時的結語。當年我聽到後真是覺得一針見血,如雷灌耳。 但是台灣人把這句話翻譯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每次看到這樣的翻譯,就覺得啼笑皆非。聽起來很好聽,可惜完全喪失這句話的精華。 在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這個高度競爭激烈的行業裡,最常聽到評論一個人的表現,就是用Hungry這個字,所以我對賈伯斯的話,感觸特別深。這裡用Hungry,當然跟沒飯吃的飢餓完全沒有關係,而是說你有沒有保持追求目標成功的動力及熱情,像對成功的飢餓程度。 通常去做事需要動力,而愈難的事情需要的動力也愈大。在一部幾十年的老片《洛基》 (Rocky)這部電影裡面,主角就是因為窮,一無所有,所以夠飢餓,讓他有動力辛苦地接受培訓,在第一集幾乎打敗了黑人拳王,然後在第二集贏了。但第三集當洛基成功了,已經不飢餓了,就輸給T先生,因為T先生那時有了洛基之前的飢餓。 今年因為中美貿易戰,看到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接受專訪,就了解到他也知道這個道理。他說華為的危機,不是在成功前,而是在成功後。因為在華為辛苦奮鬥過程中,同事們都很飢餓,一直拚命的在幹。但後來公司賺了錢,大家發了股票,就開始買房買車,享受生活。任正非很怕華為以為自己的5G很厲害,就開始驕傲,喪失了鬥志,也就是不飢餓了。所以賈伯斯的原意,應該是保持飢餓的動力,不滿足過去的成功,像成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能保持鬥勁,很快就會被趕過去。 至於Stay Foolish,跟「虛心若愚」就更沒有關係了。是叫你不怕失敗,因為失敗可能會被嘲笑,看起來很愚蠢的樣子。要有勇氣當一個蠢人,就像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主角一樣。 時時保有飢餓動力,持續行動就會成功 記得1991年在美國,剛大勝波斯灣戰爭的共和黨總統老布希,民調如日中天,因為很多政治人物都喜歡精算,民主黨沒人敢出來競爭,包括當時民主黨民調第一的紐約州長(那時我住紐約,所以印象深刻),所以才給了這個當年沒人聽過的小州長柯林頓機會,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愛因斯坦曾講過,天才和笨蛋的分別,就是天才不會幫自己設限。所以不要怕失敗和嘲笑,勇敢的愚蠢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被人認為不吉利呢?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牠)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唐人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畫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因而把烏鴉看作是"吉烏"、"祥禽"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回廊里,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   酒并非好酒,卻為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總被云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于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是寫于被貶黃州之時的元豐三年。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詩句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嘆,并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世事如夢”,“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後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著于現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超脫于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心趨于平衡。 “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

蘇軾寫明月幾時有

蘇軾寫 明月幾時有」,恐怕不會想到,20年後的中秋節會那麼傷感 五月節,八月節,春節,或許是中國人最爲看重的三個節日。尤其是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有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代表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美好盼望,向來都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來看待。 古人寫出了很多的詩詞,表達自己對中秋的感慨。最著名的當然屬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雖然寫這首宋詞的時候他還很年輕,40歲左右,但已經表達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 但恐怕他沒有想到,20年後同樣面對天邊的一輪明月,他會寫出如此傷感的宋詞。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寫於1097年,當時蘇軾正好60歲。蘇軾這首宋詞所表達出的傷感是多層次的,從一開始的那12個字就能夠看得出來,處於人生暮年的他心中是何等的悲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很多詞當中都寫到過人生如夢。夢很是短暫,卻又不真實。短暫的是,忽然發現這一輩子已經過了那麼長時間;而不真實,就是一輩子起起落落,幾十年轉瞬即逝,就如同是在夢境當中一般。 但已經60歲的蘇軾明顯感覺到自己已經老了。「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風涼,吹得樹葉嘩嘩作響。看看鏡中的自己,早已經白髮蒼蒼。 人生的暮年是讓人傷感的,因爲他逐漸感覺到正在被這個世界所拋棄。蘇軾這又把這種被拋棄感覺的原因,放到自己的身上。身處儋州沒有什麼朋友,他埋怨自己「酒賤」。看高空中的月亮依然明亮,這可惜「多被雲妨」。 種種因素,他覺得自己快要被遺忘了,但是他又不甘心遭受如此的待遇。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當中,又有誰能夠和他共同欣賞這美麗景色呢?他只能悲涼地舉著酒杯望著北方。 北方有他的家鄉,北方有他的親人,北方也有他念念不忘的朝堂。 後來朝堂也沒有忘卻他,輾轉千里讓他北歸。只可惜蘇軾沒有在路上堅持到最後,死於途中。他終究還是被命運拋棄了。

一隻豬有4條腿,那70隻呢?

一隻豬有4條腿,那70隻呢?   我們都應該明白,工作中的邏輯和學校中的邏輯,完全不同,而兩者學習的方式和途徑,也完全不一樣。 所以,你時常會發現在學校的佼佼者,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一般,你也能發現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原來在學校不過是中等學習成績。 如果沒有能力,以及和別人不會的技能,是很難在這個社會存活的。 因為求職人越來越多,所以各個公司的HR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判斷應徵者是否合適該公司的職位。 因而造就了現在的「面試文化」,就市面上出現的關於面試的書都各有各的特點,數之不盡。 其中就有一位985畢業的碩士小李,每天忙於找工作、投簡歷,好不容易接到一家面試。 進去後,就開始了面試官的各種提問,與他一起面試的有三個人,面試官直截了當就問了一個問題:「一隻豬有四條腿,70隻呢?」 三個人先是被面試官的氣場震懾住了,其次就是被這個問題問的蒙蔽了。 小李急於表現自己,頓了三秒以後,立馬說280。 面試官聽了以後搖搖頭,在簡歷上做了記號,緊接著到第二位應徵者,他選擇了沉默,到最後一位應徵者的時候,他卻反問了一個問題,「您是問70隻豬有多少隻腿,還是問70隻腿是幾隻豬?」 面試官滿意的點了點頭,當即錄用了這位應徵者。 事後小李才知道,被錄用的那位只是大學本科畢業,心裡很不滿,明明自己比他多上了三年研究生,被錄用的卻不是自己! 而且,他怎麼都不明白,就憑一個面試題目就把他淘汰。 上述的故事,可能也有小夥伴跟小李一樣,不明白這到底是因為什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小李雖然是反應最快的,但因為心情過於急切,考慮問題不周到,而且題目的問題明顯就是面試官再給應徵者下套,小李則是想都沒想就直接跳進了坑裡,怎麼都爬不出來,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進去的。 緊接著第二位沉默的應徵者,他比小李多了一絲冷靜,他知道答案不會那麼簡單,但又沒有發現問題中的漏洞,所以他選擇按兵不動,乾脆不說話! 最後一位,也是最聰明的那位,他能很及時的想到問題的本質,並且能沉得住氣,而且還知道怎麼具體的表述出來。 所以,如果你是面試官,你會選擇哪位? 遇到事情能夠沉著冷靜,哪個公司都不會為了學歷而丟了這樣一位人才的,不要拿假學歷來跟真經歷比,也不要把真學歷來跟假經歷比,書要讀通、要懂原理、要懂觀念。 所以,學歷的重點不在文憑,而

相關與因果的省思

相關與因果的省思 世間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為所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前因後果就是起因和結果,泛指事情的整個過程。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梁•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將這種因果關係表現得最為淺顯易懂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佛家勸世總是說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想吃自己種的清甜西瓜,絕對不會笨到拿苦瓜的種子來種,因為苦瓜的種子只會長出苦瓜,不會生出西瓜,這叫做:『種甚麼瓜種就得甚麼瓜果;即所謂的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就是『因果關係,因緣果報』。就好像你要去台北,你不會去坐往台南的車子;你要去極樂天堂,你不會傻傻的盡往苦海地獄去鑽,這個道理很簡單。這種邏輯似乎不差,但是卻過於簡單化。 然而,因果關係固然有相關,反之,相關卻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不能以相關來直接否定二者具有因果關係,還需要進一步分析驗證。例如,科學家研究發現,得肺癌的人都吸煙,我們可以說,吸煙與肺癌之間有相關性,但是卻不能斷言兩者之間是因果關係。因為,曾經有記者訪問百歲人瑞的長壽秘訣,所得的答案竟然是「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又如我們觀察到小孩喜歡吃糖,統計發現吃糖吃得多的小孩患上蛀牙的機率比少吃糖的要高。對於這個現象,牙醫師認為,糖會蛀牙,即糖是蛀牙的因,二者是因果關係。據此提出的治療方案是要求家長少讓小孩吃糖。其實,積極的對策應該是鼓勵小孩子吃糖後要刷牙,吃糖與蛀牙有相關性,卻不必然有因果性。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其實不然,耕耘與收穫之間不是因果關係。果農很辛勤的照顧果樹,果樹結實時壘壘,看著就可以大豐收了,偏偏來個大颱風,果實落滿地,先前的努力全泡湯,果農除了無語問蒼天,哪有收穫可言?也有人歪打正著,禮物無預期的自天而降。有意栽花花不長,無心插柳柳成陰,在前因與後果之間,其實往往還有機率的因素存在。所以前人有言:「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而不是「行者必至,為者必成。」,就是這個意思。外國電影所敘述的世紀大劫案並不是都有破案,劫匪必然被逮捕結局,有些連是何人所為,警方都全然一無所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白道的智不必然高過黑道,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