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7, 2020的文章
意在言外的宋詩 宋朝無論是疆域或國勢都無法與唐朝相提並論,尤其是南渡之後,更是如此。唐時那些北方人,往往無酒不歡,唐詩的氣勢雄壯威武,而宋朝人就沒有這種氣魄。因此,詩流傳到宋的時候,似乎已經走到末路。然而,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方人心思細膩,詩人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全部會融入進作品中,從而也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更加的獨特,也更加的優美,所以比起唐詩來,也就多了那麼一層深刻的哲理。所以,詩評家有「唐詩重意,宋詩尚理。」的結論。 西方的新文學理論主張當作者完成其作品之後,就如同「死亡」。讀者在閱讀該作品時「作者或許無此意,但是讀者未嘗不可做此想。」中國歷代的詩詞,有許多首都有「同一首詩在不同的人心裡也許有不同的解釋。」宋儒朱熹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問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多首詩詞讀起來都有一詩多義的樂趣。例如 《吳山高》 行盡吳山過越山,白雲猶是幾重關。 若尋汗漫相期處,更在孤鴻滅沒間。 一種解讀的方式是將該首詩當成游山行旅無窮無盡,難窥真容的心得或感受,「非常努力的爬過吳山和越山,卻發現白雲仍然像關卡一般,落在前方。如果想要到達與汗漫相約相遇的地方,更是在遙遠看不到的遠方。」另一種解讀是將該首詩視為將個人探究真理的經歷與樂趣,以詩的形式與人含蓄分享:說自己博觀约取,轉益多師,更是勉励自己要戒驕戒躁,锲而不舍,直至参透世间奥妙。 朱熹也曾用美好的詩來將心中感悟加以描繪,其中流傳最深遠的是《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照字面來解讀,這是一首游春詩:「某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到泗水的海濱遊玩,一眼望不盡的風光非常清新;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然而有人說這首詩是哲理詩,因為泗水當時為金人所占領,朱熹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朱熹從孔孟之書中,尋覓到了美不勝收的風物,可以以一「新」字形容其不盡欣喜。這「萬紫千紅」豐富多彩,都是春風吹拂所致啊,而這聖人之道便是春風,催發生機、點染人間。所以,一旦領會掌握此等大道,則心中豁然開朗,新意無窮。 朱熹還有《觀書有感》

為學之道四字訣:學思體悟

所謂「學思體悟」就是學習、思索、體認、領悟等四個歷程。「學」的基本意思就是研習、模仿,這個階段式硬生生的死記背誦,如同「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思」的基本意思就是思考、推敲,這階段是在消化先前牢記的內容,將許多零碎的知識連串起來,將新知識與原本已經知道的相關知識整合為一體,也就是融會貫通的工作。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看能否舉出一些實例;第三,「體」的基本意思就是體察、認識,將原本外來的知識融會貫通,思維如同行雲流水,深藏於腦海中;而「悟」的基本意思就是明白、理解。也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能夠透過體會,將深藏於腦海中的東西更深一層的改進和創新,這就是悟。孟子與荀子,同樣子是孔子的再傳學生,他們都是達到悟的階段的儒家的大師;然後才能對於孔子的學說釋疑補缺」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人性倒底是本善呢?還是本惡呢?孟子與荀子誰對呢?人性就是人性,各人不同;要從善或惡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只是主觀的立場而已。無論孟子比較對或荀子有道理,套句莎翁《羅密歐與茱莉葉》的名句說:「無論如何稱謂它,玫瑰依然芬芳迷人」,或許是一位比較智慧的立場。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沒有深刻理解書本所說內容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惘;只學習而不思考,他會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即使學得再好也不會懂得如何運用所學,來應付當前的狀況和問題,且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見;反之,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切實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老夫子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收效甚微。 「學而不思則罔」意指人們如果只學習或讀書,固然可以神交他人,吸收許多見聞和見解,擴展眼界。但是如果不懂思考,則如同「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不能深刻理解當中的意思,令人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意指如果只憑空想而不實踐學習,則可能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或疑惑,沒有經過查書找解答的步驟,同樣一無所得。罔是迷惘困惑,殆是危疑不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則容易迷惘困惑;反之,只思考而不學習,則終究是沙上建塔,基礎不穩;令人信心不足,危疑不定。只思考而不學習,想法容易流於空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