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從「一枝紅杏出牆來」說起

葉紹翁是南宋時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他的詩歌多寫江湖田園風光,尤以七言絕句最佳,《遊園不值》:「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應嫌屐齒印蒼苔,十叩柴扉九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廣為人們所傳誦。這首詩至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看起來都似乎都言之成理。常言道:「詩無達詁」,當年詩人到底是出於哪一種動機寫就本詩,除非能起詩人於地下,否則只好讀者自己隨心決定了。 《遊園不值》的第一種解讀是:「春來的二月江南,風光明媚,天色晴好。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前,想看園裡花木。他輕輕敲了幾下柴門,大半天不見有人開門迎客。『怎麼回事?主人當真不在?』大概怕園裡滿地蒼苔為人所踐踏,所以閉門謝客。若果如此,豈非太過小器。正當詩人徘徊於花園外頭、尋思不出個所以然,準備離去的當兒,偶一抬頭,卻忽然撞見一枝盛開紅杏,正以它的美顏倩笑招引著詩人。詩人這時心想: 『 啊,滿園春色早已漫至牆外,園門閉得再緊,總也關它不住的呵。 』 至此,詩人由於一枝出牆紅杏,進而領略滿園春色已然繽紛如斯,並感受絢麗春光之照拂,原來因不得其門而入的遺憾,轉為意外的喜悅,總算不虛此行啊。     春光果然關不住,詩人有心眼領略春色最要緊,入不入園則其次。恰如人生許多至關緊要的追尋,奮力以對時,總也達不到極致之境;往往得在生命困頓之際,方能看見轉折的契機──放下對成功或目的的追求時,反而是另一樁美麗的收穫。」     第二種解讀則來自有點匪夷所思的秘辛:「宋代學者洪邁的《夷堅志》中有提起這個故事:南宋寧宗慶元二年 (1196) ,發生慶元黨爭事件 ,為了排擠朱熹,監察御史沈繼祖列舉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恭不謙六大罪狀,還捏造了朱熹「誘引尼姑,以為寵妾」的桃色謠言,要求寧宗學孔子誅少正卯, 主張將朱熹斬首。民間也流傳一首打油詩曰:「長江滾滾訴朱熹,陰陽兩面愚後人。枉法懲情千夫指,勾尼為妾怒鬼神」。事件爆發後,據說朱夫子「迫於當時的情勢壓力」,最後也在給皇帝的罪己表上「供認不諱」 : 「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說自己「深省昨非 , 細尋今是」,表示自己要悔過自新從新做人。宋寧宗於是將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家。《宋史》卷三十七有載:「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大意是說詔書罷去朱熹秘閣修撰

鄭愁予的 《錯誤》欣賞

             《錯誤》 是於 1954 年寫作的一首現代詩, 當年鄭愁予只有 22 歲。 鄭愁予說這首詩合乎現代英詩的基本要件:場景、時間、人物以及戲劇效果。場景在江南,時間是 3 月,裡面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匆匆過境的人,一個是等待的人,戲劇效果則在最後兩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但是卻以江南典型物象:蓮花、東風、柳絮、春帷等元素,用寥寥幾語就生動描繪出一幅靜美的古典中國景色。或許正是如此 , 雖然詩本身只有短短的數句,卻充分表現出哀婉含蓄而且易感的心境。 因此被許多 華人讀者所喜愛與傳頌 , 讓 鄭愁予因它而享譽兩岸三地 。        鄭愁予分析, 他說這首詩文句看似在描述愛情,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戰爭詩。 戰爭詩需要一個發聲的主角,例如李白寫戰爭詩( “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 《春思》 “ 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 《妾薄命》),手法是描敘性的,詩人代女性而寫,口氣像是女性自己說出來的。 “ 而我是以 ‘ 打江南走過 ’ 的那個角色發聲。 ” 他表示《錯誤一詩 “ 用了看似是愛情的調子,卻另有寓意。其中多半是有政治意味的,或是因為對時局的忌諱而寫,或者是個人信仰上的暗托。 ”  這首詩以江南小城為中心意象,以自己的母親為原型,寫出了戰爭年月閨中思婦等盼歸人的情懷,寓意深刻。       1949 年,內戰越發激烈,鄭愁予和母親輾轉到了南京。他和母親站在路邊,看到運輸炮火的馬車在大街上呼嘯而過,感到戰事近在咫尺。當時國共戰場已蔓延到了江南,整個情勢顯示,如果不往東避往臺灣,他們也得往西避往四川,而不論往東還是往西,都要路過江南。因此,鄭愁予在寫詩時,很自然地寫下了 “ 我打江南走過 ” 這幾個字。      《錯誤》細膩地描寫了一個思婦的情感起伏。詩的開首兩句統攝了整首詩的發展。「我打江南走過」一句,短速地表達了「過客」的匆匆。而「那等在季節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則以十五字之長表達了思婦在漫長的時間等待著「歸人」的到來,時間是漫長的。隨著季節的不斷更換,蓮花的不斷開落,思婦的心情也隨著起伏。但時間把希冀消磨了!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三月的江南是何等的美

硬實力與軟實力

「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名詞,最近在看電視新聞報導時,突然找到這兩個名詞的實例 在日本經濟景氣的時代 結婚對象偏好高富帥的「三高男」:身高高、身價高以及顏值高。然而隨著日本如今經濟居於景氣長期低迷的現實,新聞報導說,現在是「三生男」吃香當道。所謂「三生男」就是具有如下特質的男性:不管是生活、工作、還是家人朋友間遇到問題,不會碰到困難就拖延逃避、一蹶不振。簡而言之,就是能夠接受「挫折」,而且「主動」找到解決方法、找出生路。問題小到「電燈泡壞掉」,大到「中年失業」等等,他們都能面對解決,這就是「生存力」。能夠照顧自己、還可以照顧女孩。他們在各方面都不會過度依賴,不管是生活、金錢、或是社交方面。他們會一起分擔家事,花錢也有計劃,不會入不敷出。並且跟自己和女友的朋友、家人都能相處良好。>他們有不錯的交友、交際能力。有朋友或有人脈,當需要幫助時,不管在心理層面、還是實質層面,背後都會有「人際支撐網」支持幫忙。心情不好有人可以聊天、開導。如果需要創業,也有人會願意出手提供資源。這點特質能被女生重視是很特別的,因為這代表女生開始注意男生們內心的健康程度、還有社交能力。靜下心來想想,不難發現前者是「硬實力」而後者屬於「軟實力」。其實「三生男」的這幾個特質要件,都可以自我訓練培養,不像先天條件,如身高家世一般遙不可及,有志氣的男孩們不妨從這方面入手,讓自己當個有質感、有料的好男生,成為年輕女性們趨之若鶩的對象

那些中國古人蠢蠢的愛

小時候曾經聽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王祥臥冰求鯉可說是最為不可思議的蠢故事 。 根據《晉書》裡的紀載,有個孝子名叫王祥,在他年幼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再婚娶了後母朱氏,但是繼母沒有仁慈心,也不喜歡王祥,甚至常常在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王祥不僅不記恨,反而侍奉繼母更加用心謹慎。他的後母很喜歡吃新鮮的魚,但是冬天天氣嚴寒,河水都結冰了,怎麼可能會有新鮮的魚呢?王祥為了想討好繼母,便脫去衣服,赤著身體,想用體溫來融化堅冰,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天,冰面忽然自行裂開了一個洞,從洞口跳出了兩尾鯉魚。王祥就拿回家裡,烹調給後母吃。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實在只能存疑,所謂「孝感動天」只不過是古人用以騙騙沒讀過書的人的神話,哪能當真?然而王祥確有其人 。 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在《晉書》中僅說王祥「解衣剖冰」,未有臥冰之語。 《二十四孝》[元]郭居敬 撰,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郭居敬在編寫《二十四孝》一書時,將王祥的故事誇張的說成王祥用體溫來融化堅冰,求鯉孝敬繼母朱氏 。 王祥( 184 年- 268 年 4 月 30 日),字休徵,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歷東漢、魏、西晉三代。仕魏官至司空、太尉,在晉官至太保。以孝著稱,《晉書》中僅記載王祥「解衣剖冰」,沒有有臥冰之語。。他是「書聖」王羲之四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不過《世說新語》上確實有一則小故事:三國時,有一個名為荀粲( 209 ?~ 238 ?)的人,字奉倩,潁川潁陰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玄學家,東漢名臣荀彧幼子。荀粲曾經娶驃騎將軍曹洪的女兒為妻,曹氏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倆十分相愛。有一年冬天,曹氏得病,高燒不退。荀粲便到庭中把身子冷一冷。荀粲對著病重的妻子說 : 「娘子,我用身體抱住你,看看高燒會不會退。」妻子回說 : 「沒有用的。」說完沒多久,荀粲的妻子便去世了。荀粲非常傷心,哭著說 : 「娘子,娘子啊 ! 」鬱鬱寡歡。友人見他悲傷的樣子就勸他放下說:「嫂子既然人已經走了,人死不能復生。何況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獨戀一枝花。」荀粲固執地說:「佳人難再得 。 」曹氏死後不久荀粲也死了,亡時年二十九。 想不到「臥冰退燒」這個梗子被用於《甄嬛傳》。果郡王暗戀甄嬛,於甄嬛因被懷疑患上肺癆及誣陷偷東西而被趕出甘露寺,(第 48 集)中甄嬛受風寒而

學而篇在講甚麼

儒家經典 《 論語 》 成書至今已歷數千年 , 由於最初是將文字刻在竹簡上 , 所以每段字數不宜太繁瑣 , 因而往往有語焉不詳的弊病 。 經過歷朝歷代不同的專家註釋 , 而每位著述者對於原文字的理解不同 , 以至於造成各自不同的版本 ,由於欠缺具公信力的註釋,以 至今仍然 不斷有新版本出現。雖然每個接觸過《論語》的讀者在學習的當下都似乎是為了考試成績而處於勉強的情況,但是在進入社會之後卻有不少人會為了真正理解中華文化而回頭買書來學習這部書,這時或許是人生歷練和心境不同,讀後感受與學生時代全然不同。名作家侯文詠曾經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老師當初的翻譯可能都是這樣:讀書讀完以後,拿起來復習一下,考試考得很爽,就很高興。朋友從遠方來,我們請他吃飯,大家都很開心。這樣的解釋好像說給白癡聽。有朋自遠方來,那要看什麼朋友,爛朋友趕都來不及,要錢的更可怕。然而, 36 歲的時候,我讀到南懷謹老師的《論語別裁》。那時候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發現以前對《學而》篇的理解一直是誤解。他這樣說:讀書的時候學了很多道理,並不一定真懂。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才能徹底領悟你學到的知識。這時你才開竅,心裏會感到一種喜悅。 就以學而篇為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可以將《論語》的特質和歷史背景說明得很清楚。首先,《論語》這幾句話是在說所有知識份子應有的學習態度。後面的話是專指君子所應具有的德行。這裡的君子是指當時的領導階級,即貴族,但是孔子強調君子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才可以成為具有領導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換句話說,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為貴族的社會地位無關。 也有人認為古時候人的意思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士大夫階極的那些官,而民是老百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在上位者不知道你,你並不生氣,不也很有君子的氣度嗎? 愛新覺羅 毓鋆 ( 1906 年 10 月 27 日- 2011 年 3 月 20 日),名金成,號安仁居士,生於中國 北京 , 清朝宗室 後裔, 正紅旗 人,台灣著名 儒家 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而不名。據他的門人南亞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白培霖說,毓老曾經開班講授論語五百多次,他對於學而篇的解說與一般註解大不相同 。 (1) 學

蘇軾的斜槓人生

前兩天 , 無意間看到了奧美創意總監龔大中在成功大學畢業典禮上以 「 斜槓人生 」 為題發表演說 , 他提到在歐洲的年輕人之間 , 從八九年前開始 , 流行 PK 「斜槓人生」 , 看 看誰的人生更為多采多姿。換句話說,歐洲的年輕人不希望自己這一輩子一直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經歷豐富的色彩人生。他以自己為例,他是創意總監 / 詞曲創作人 / 導 演 / 跑者 (runner)/ 吉他手 / 作家 / 教師 / 講故事的人 …. , 其實,追求「斜槓人生」的先決條件是生活溫飽無虞。所以這建議對於眼下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有點陳義過高。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如何保住一 份飯碗,就已經讓人傷透腦筋,哪有那份心情講甚麼「斜槓人生」? 作為蘇軾粉絲的我 , 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過心頭 : 如果以「斜槓人生」這個角度來看蘇軾 , 他的斜槓人生可以寫出一長串 : 天才學生 / 官員 / 詩人 / 詞人 / 畫家 / 美食家 / 文學家 / 書法家 … 。   蘇軾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然而蘇軾一生 (1037-1101) 仕途坎坷, 36 歲被調為杭州通判; 39 歲,調往密州(山東); 42 歲,改知徐州; 44 歲,調湖州 ( 今浙江省吳興縣 ) ; 45 歲,貶黃州團練副使; 49 歲,改授汝州 ( 今 河南省汝南縣 ) 團練副使; 50 歲,改任登州 ( 今山東省蓬萊縣 ) 知州,接著又改任起居舍人。 54 歲的蘇軾自請外放杭州擔任太守。 56 歲,知潁州 ( 今安徽省阜陽縣 ) 。 57 歲,蘇軾由潁州調知揚州; 59 歲,貶知英州 ( 今廣東省 ) ,正在途中,再貶惠州。 61 歲,謫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綜觀蘇軾的一生,從早年科考得意,到後來的一連串的被貶,而且被貶的次數 ( 九次 ) 與被貶的地點偏遠 ( 儋州 ) 都是創下宋朝的紀錄。如果靜下心來想想,蘇軾之所以仕途坎坷,其實肇因於他的鋒芒外露,誠如他的自評文:「吾文如萬斛泉源,

讀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有感

劉禹錫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擅長作詩。據說唐穆宗長慶四年有一天,他和元稹、韋楚客在白居易家餐敘,席間談到南朝的興廢,大家都有感慨, 白居易說 :” 古者言之不足,故嗟歎之;磋歎之不足,則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時夢得 方在郎署 ,元公已在翰林。劉騁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臣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 ( ㄘㄨㄣˇ ) ,一筆而成。 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名叫(西塞山懷古),詩是這樣寫的: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白居易看了,讚嘆說:「我們四個人去探訪驪龍,你先得到珠子,所剩下的鱗爪,沒有什麼用了!」於是他們三人便不再作了。 ……………………………… 詩的意思是說:王濬的戰艦從四川的成都出發東下,金陵城(今南京,東吳京城)中的帝王氣象便頓時黯淡無光的消失了。 東吳用來防禦晉艦的八千尺長的鎖鍊,也被燒毀沉在江底,吳主孫皓臣服,石頭城(今南京市)上豎起了一片降旗。 人世間不斷地在變化。往事回憶起來,徒然使人感傷。現在這座西塞山的形勢依然和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從今以後,天下統一,四海已為一家, 只有當年戰爭的營壘,在秋天的蘆葦堆中冷落地留存著,供人憑弔。 這首詩最為讓我感興趣的是詩中所提到的 「樓船」,據說可以載二千人。我很懷疑到底是如何讓船行動的,如果是人力,可能要養很多專門划船的奴隸吧。 另外有人說 ,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 824 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這樣的場景遠不如在白居易家閒聊賽詩生動多了 。

讀書的至高境界

偶然在網路上見到有一位讀者閱讀唐代詩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發表以下感想 : 古詩是難學,譬如大山,橫亙眼前。但是如果細心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在山腰間,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曲徑通幽處,就是我們登上山頂的路,沿著它走下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盡賞古詩學習的美麗與意味。那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曲徑走下去,去探尋那「山光」、「鳥性」、「潭影」、「人心」。       曲徑之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反復朗讀,讀出真意,讀出韻味。       曲徑之二:知。知道古詩表面的意思 ,如果不是「讀書不求甚解」,就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曲徑之三:懂。「衣帶漸寬終不悔 , 為伊消得人憔悴。」古詩的理解不在逐字逐句的翻譯上下功夫,但是對內文基本意思的理解是必須要懂的。懂大意有兩條途徑:反復吟誦與強化記憶。 曲徑之四:評。「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為時代的關系,我們對古詩中傳承下來的思想要抱著批判與繼承的態度。      山路彎彎,曲徑通幽,經過 讀、知、懂、評 這四道曲徑,把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學習古詩帶來的樂趣,與古人的思想交流,視接千里,思通千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路走來,快樂無限,這就是學習古詩帶來的極大樂趣。 其實 , 我個人的淺見認為如果將其中 「古詩」二字用「讀書」二字來取代似乎也說得通。讀書經過「讀、知、懂、評」等步驟後, 如果能 「學以致用」,其不妙哉?宋代大家王安石就善於此道。《隨園詩話》)卷六紀載說:「唐劉威詩云:『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荊公改為:『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蘇子卿詠梅云:『只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荊公改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又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一千古名句,但這兩句並非全為晏殊為作。據

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借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裏還會有什 ? 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原則、沒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 ? 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 ? 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 ? 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云云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