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軾的斜槓人生

前兩天無意間看到了奧美創意總監龔大中在成功大學畢業典禮上以斜槓人生為題發表演說他提到在歐洲的年輕人之間從八九年前開始流行PK「斜槓人生」看誰的人生更為多采多姿。換句話說,歐洲的年輕人不希望自己這一輩子一直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經歷豐富的色彩人生。他以自己為例,他是創意總監/詞曲創作人//跑者(runner)/吉他手/作家/教師/講故事的人….其實,追求「斜槓人生」的先決條件是生活溫飽無虞。所以這建議對於眼下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有點陳義過高。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如何保住一份飯碗,就已經讓人傷透腦筋,哪有那份心情講甚麼「斜槓人生」?
作為蘇軾粉絲的我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過心頭如果以「斜槓人生」這個角度來看蘇軾他的斜槓人生可以寫出一長串天才學生/官員/詩人/詞人/畫家/美食家/文學家/書法家
 蘇軾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然而蘇軾一生(1037-1101)仕途坎坷,36 歲被調為杭州通判;39 歲,調往密州(山東);42 歲,改知徐州;44 歲,調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45歲,貶黃州團練副使;49歲,改授汝州(今 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50歲,改任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州,接著又改任起居舍人。54歲的蘇軾自請外放杭州擔任太守。56 歲,知潁州(今安徽省阜陽縣)57 歲,蘇軾由潁州調知揚州;59 歲,貶知英州(今廣東省),正在途中,再貶惠州。61 歲,謫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綜觀蘇軾的一生,從早年科考得意,到後來的一連串的被貶,而且被貶的次數(九次)與被貶的地點偏遠(儋州)都是創下宋朝的紀錄。如果靜下心來想想,蘇軾之所以仕途坎坷,其實肇因於他的鋒芒外露,誠如他的自評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所以他的優點也正是他的缺點所在在他第一次申請外放行舟杭州的時候,他的弟弟蘇轍見哥哥屢屢觸犯王安石,恐有大禍,甚是憂心,怕他外調杭州後又去做詩做賦,譏刺朝政,重起禍端,因與表兄文同苦苦勸誡他一番。文同做詩兩句贈他道: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說到底他還是個文人性情,有什麼就說什麼直抒胸臆,不同流合污也不諂媚巴結,所以經常觸怒龍顏,或者得罪同僚。後來蘇軾果然被對手誣告,而有「烏台詩案」之災,入獄一百多天。
原本躊躇滿志的蘇軾,由於「烏臺詩案」(1079)的政治災難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當時45歲。蘇軾貶謫黃州,人生道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的精神支柱最初是儒家經世濟民、積極用世的思想。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矛盾的心境豐富了他的人生視野,促使他的世界觀發生深刻變化。黃州的生活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他觀察問題變得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貶黃州之前是蘇軾,而之後就變成蘇東坡了。「蘇軾時期」(1037-1079)他奉儒家而成為東坡居士之後出入佛老,玄思世事人生,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審美情趣和韻味。蘇東坡在困頓的黃州五年期間(1080-1084),把儒佛道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達地觀察社會問題,解決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的矛盾在心靈上的糾纏,並仍堅持積極的人生觀,以及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保持淡泊曠達的心境;黃州的山山水水,幫助蘇軾的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成就了「曠淡、超逸、靈動、縹緲」 的文風。
蘇軾貶謫黃州後,詔書上規定他「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流連風景,體察風物。他之所以令人欽敬的地方,不止是他能達觀地看待政敵的種種迫害,不自憐自艾,不怨天尤人,他以超邁宏觀的視角,欣賞謫地各種山川景物情態,以及人情樸質之美被貶黃州的第二年,蘇軾趨於貧困,便在友人馬正卿的幫助下,在黃州的東邊舊營地申請了數十畝田地,使自己可以躬耕其中。此地恰是「東坡」,蘇軾因此自號東坡居士,從此蘇東坡的名號開始問世人間(1084-1101)。躬耕於農田,朝出晚歸,與鄉野父老,同出同入,勢必會對蘇軾的心態產生影響。孤寂、淡泊、曠達的心態歷程,對蘇軾被貶的心靈,得以調節和凈化。也正是這五年,蘇軾形成了後人景仰的曠達性格。也為他達到文學創作的巔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段時期也是他在文學上創作的旺盛期,例如《水調歌頭、兼懷子由》作於熙寧九年丙辰中秋,兩篇《赤壁賦》作於元豐二年壬戌,《念奴嬌、赤璧懷古》作於壬戌七月等等
另一方面,由於他本身是一個美食大家,愛吃,會品,會做,也會創新,當時沒人會吃豬肉,主流都是吃羊肉,東坡在黃州買不起羊肉,卻發現黃州豬肉好,價錢如糞土。他在《豬肉頌》中說,「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所以他教導當地人豬肉的烹飪方法。於是「東坡肉」便誕生啦!蘇軾59 歲,被貶到惠州,他初次嘗到南方的水果荔支,極為贊賞;蘇軾的〈食荔支二首〉其二,以清新平淡之語,寫他對嶺南特產──荔支的描述與讚美,詩中充滿滿足愉悅之情,表達了他「長作嶺南人」的深切願望。蘇軾雖身為貶謫罪犯,卻能日日大啖荔支,因禍得福,他陶然恬適地生活其中,如此快意的貶謫生活,就是長貶又何妨呢!詩中蘇軾完全展示了他的達觀、超脫、閒適的境界。
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一詞作於貶官惠州時候更早,當時蘇軾已經養不起太多僕人,因此很多用人都紛紛離而去,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所以他在詞中說:「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意思是指芳草就在腳下。只要珍惜腳下的芳草,就會發現它也有自己的美麗和動人,也同樣賞心悅目。蘇軾正是無論被貶到哪裡,都能發現哪裡的芳草,並陶醉於這芳草中,又何必思念故鄉。因此他說「我心安處即吾鄉」。這種思維才讓自己始終都有一個豪放的好心情,詞中「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其中「牆裡與牆外」則是指朝廷與地方,顯示他人雖在地方卻仍心繫君王的苦惱
總的來說,蘇軾最為令人敬佩之處是他總能對於逆境應付自如,這樣的閒適自得,隨遇而安,無異對當局宣示,他們的迫害無效,他們的懲罰無用,胸無芥蒂的達觀,正是曠達的蘇軾對時宰極大的譏諷。東坡天性曠達,喜歡交友,尤其是喜歡與道士、禪師往來論道,讓他的思想仍經常保持樂觀而豪邁的精神、爽朗而酒脫的風度,實得力於莊子及佛家思想的啟發。這種超脫、開解的情懷,不止是對當朝險惡政治現實的迴避,更是對現實極具意味的抗議。
蘇軾的一生不由得讓我聯想起《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蘇軾對於下半生(1084-1101一連串的打擊,都能從容面對,逆境中還能隨遇而安,活出自我,並且為世人留下許多經典名篇古人說:「文窮而後工」,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蘇軾個人的不幸正是後人之幸。假如他一生仕途像晏殊一樣的順遂,或許今天世人就無法見到他留給我們的諸多經典文化遺產了。將砂粒放入蚌殼內,對於蚌而言是磨難,卻終於產出美麗的珍珠。他那逆來順受,越挫越勇的生活態度為世人留下活在當下的楷模典範。正是這份不尋常的歷練讓他成為歷史上最為令人敬佩的偉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