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15, 2014的文章

美麗的故事 《錯誤》 鄭愁予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 ..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以淒美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飄舞,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她聽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態慵懶,雲鬢不整,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浪跡天涯的“我”打這裡走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般綻開了笑顏可“我”未入門內,她失意萬分,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全詩不足百字,而故事情節卻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長的期待,然後是聽到馬蹄聲的驚喜,最後是失望,再後來又是無盡的等待。言已盡而意無窮,可謂餘音嫋嫋,耐人尋味。     讀鄭愁予的詩是需要非常奇特的想像力的。讀這首詩時,詩中的 " 不是歸人 "" 是個過客 " 的 " 我 " ,就未必指涉現實中的詩人鄭愁予,而可能是一個在行軍時路過家門的軍人,也可能是一個在外四處闖蕩的商人。儘管他們的身份不同,但他們的離家飄泊,導致鍾愛他們的女人魂牽夢縈、望眼欲穿的等待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思婦閨怨,是中國傳統詩詞中經久不衰的一個主題。白居易、溫庭筠、柳永等就都有將倚樓而望的思婦的離愁狀寫得聲情並茂,幽怨悱惻的佳作傳世。此詩之所以被楊牧稱爲 " 站在中國詩傳統的高處 " (楊牧:《鄭愁予傳奇》,見張漢良等編著《現代詩異讀•批評篇》第207頁,故鄉出版社,1979年版),正在於它染著濃厚的古典氣息的哀怨和惆悵,以及含蓄內斂而又纏綿忠貞的情致。但細究起來,此詩無論在主題或意象上,都對古典同類詩詞有所突破。

顧況與白居易 一則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本詩的精華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寫的是天賦生命的不屈不撓的捍衛生命權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攜起手來,形成一片不可壓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獻精神。野火彌天,烈焰燎原,足以毀滅片片森林和巨樹,但微不足道的小草卻依靠深藏地下的一點鬚根,一旦春風化雨,便以迅猛的長勢,為大地披上翠綠的新裝、灑上沁人肺腑的芬芳,用自己群體的奉獻,感恩大地,回答烈火的欺凌和虐殺! 在遼闊的原野上,看到連綿千里的「離離原上草」,彷彿看到了千千萬萬翠綠的小生命,它們滿懷真情、攜手而歌,歌頌著頑強生命的欣欣向榮的力量,鼓舞著一切無辜遭受欺凌和虐殺、心中深藏善根的人們的正義步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是作者十六歲時做應考詩的習作。當時科場考試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各種要求和束縛很嚴,因此向來很少有佳作。而此詩不但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也是唐詩中的千古精品。 唐貞元三年 ( 公元 787 年 ) ,十六歲的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應考詩的習作,並從江南入京求仕。當他去拜謁京都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中便有這一首。顧況看這士子年輕,便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京城米貴,居也不容易啊」,話中隱含「京城裡不好混飯吃」的意思。但當他讀到本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立即大加讚賞,改口說道:「寫得出這種話,居也就容易了」,並把白居易的詩到處向人推薦。   顧況這位伯樂發掘了白居易這匹千里馬 ,這件事被傳為美談 。 而白居易日後的表現果然沒讓他失望 ,名士顧況也因此留名 。 提起名士顧況,還流傳著一個紅葉題詩的故事:天寶年間,一位洛陽宮苑中的宮女在梧葉上寫了一首詩,隨御溝流出,詩云:“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詩在民間遂得傳播。詩人顧況得詩後曾和詩一首:“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過了十幾天,又在御溝流出的梧葉上見詩一首,詩云:“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這後一首詩在《全唐詩》中題作《又題洛苑梧葉上》,也不失為一首好詩。從詩的首句“一葉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