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1, 2021的文章

人生中必須早點弄懂的3個知道

在網上隨意無目的的亂逛,偶然建到一則很聳動的標題:名作家吳若權花了30年才得到的領悟:「人生中,必須早點弄懂的3個知道。」他說:「弄懂這3個『知道』,陪你從『難過』到度過。」 受到這標題的吸引,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就隨意快速的閱讀這篇文章。 吳若權說:「第一個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 早年曾經看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年紀大的木匠,在職場工作了四十多年,想要退休了。他告訴他的老闆說:「我已經厭倦這份工作,想要離開建築業,然後和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輕鬆自在的生活。雖然這段時間我們合作愉快,薪水也算優厚,不過我還是覺得需要退休了。就算少了這筆收入,生活也還過得去。」 老闆實在捨不得這麼好的木匠離去,想了想說:「既然你堅定要離職,那麼就請你在退休前再幫我蓋一棟具有個人風味的房子好嗎?」 木匠欣然答應了,也馬上動工,不過這一次他並沒有向以往那樣全心投入,他只想快一點把工作做完後離開。 他草草的用了劣質的技術和普通的材料,很快就把這間屋子蓋好了。其實,他也曾經想過: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事業生涯,到底妥當不妥當?房子落成時,老闆來了,他把大門的鑰匙交給這個木匠說:「這間就是你的房子了,這是我要送給你的一份禮物,感謝你這麼多年來的辛苦付出。」 木匠非常驚訝,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如果早知道這間房子將是他自己的,他一定會用上最好的建材,拿出最精緻的技術來把它蓋好。不過,現在他卻因為自己的草率,要住在一間不完善的房子裡面。 這個「知道」裡,含有許多後悔莫及的遺憾。很多處理事情或人際關係的智慧,並非一定要遇上了才開始想辦法解決,這樣的起步太晚,也來不及了。其實後悔也沒有用,人生的選擇,就像德國哲學家尼釆所說的,「接受」就是了。 吳若權說:「第二個知道:明明知道,卻沒做到。」 沒錯,這是最重要的「知道」。如果你沒辦法「做到」,就浪費了所有的「知道」。天下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明明知道,卻沒做到。」你還可能無法原諒自己。倘若因為不知道而沒做到,大不了就是從頭學習,下次就可以順利過關;反之,明明「知道」卻沒有「做到」,你將會處在懊惱與後悔中,與所有的機會失之交臂。 吳若權說:「第三個知道:以為你都知道。」 這是人際關係裡,最大的溝通障礙,尤其很容易發生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無論是我很愛你,或是我很氣你,如果沒有透過言語或行動溝通清楚,光是猜想「我以為你都知道」,或是更狂

我心目中的林清玄

林清玄曾經說過,「死生晝夜,水流花謝」。就在2019年1月22日晚上,他一如往常的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樣禪味十足的一段話:「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他心肌梗塞突然發生,霎那之間竟然與世隔絕,離開了我們了。我想可能他自己都沒想到,上述那段話竟然成最後的留言。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從小就是一個起飛的姿勢,只不過有的人飛起了,有的人落地了,直到終局。如果沒有飛翔的姿勢,就形同沒有翅膀,就只剩一堆走肉,活與不活,也就如此罷了。恰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有些人在二十歲就已經形同死亡,直到六十歲埋葬。」另一方面,人不落地,虛無縹緲,過於理想,脫離現實,窮途末路之時,老天也不救。然而人若過於現實了,錙銖必較,勢將不會有朋友,最終也是孤獨以終的失敗者。人類就是這樣的,我們活在世上,既不能忘記了飛翔,也不能忘記了落地。 林清玄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聯想力,早年的文章近似小故事大道理的類型,深富哲理,讓人讀後,若有所思。尤其他是農家子弟出身,小時候的歷練讓他擁有許多關於務農甘苦的經驗,例如《桃花心木》的故事,讓我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所寫的《種樹郭橐駝》,種樹人所講的一番話與做人或為政,同一個道理。後來的菩提系列文字隽永,清清淡淡,如飲清茶,回味無窮。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他早期的作品。 林清玄說,他從小就養成每天要寫一千字的習慣,由於深受讀者喜愛,因此,報社和出版公司的需求很大,他的筆就像是印鈔機,財源滾滾而來。他的文章曾經被兩岸的教科書選用成為範文;有時也是各級國語文考試中的閱讀測驗的考題,這些引用成為免費的廣告,讓林清玄的知名度大大的增加,也無形的培養出廣大的讀者群。據說在台灣和大陸總共出版一百餘冊,每年的版稅十分可觀,為妻子和子女開闢了穩定的財源,相信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林清玄的作品看似「心靈雞湯」式的文字,卻以「文如流水,語似冬陽」的筆觸,真實地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雖然有些文章時過境遷,早已被人們忘卻,但總能在看到時,得到安慰。他的作品適合任何時候閱讀,疲憊時,有《歸來仍是少年》的安撫;心情浮躁時,有《人間最美是清歡》的勸慰;失意時,有《逃避今生何有來生》的鼓勵。他的文字,也因此溫暖優美,平靜卻給人力量。他的書留下許多的經典名句。例如,在《人間最美是清歡》裡,他說:

信義原則的沉思

紅花也需要綠葉的陪襯,一個人得才能也需要對手來襯托,相互比較才能證明高低。說起劉邦,大家估計第一時間會想到項羽。西楚霸王項羽,他的軍事才能本無可挑剔,可還是失敗於一個混混劉邦之手上。最後在烏江自刎,留下了一段千古憾事。 劉邦取勝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招待文武群臣,大家吃好喝好。興趣很高。劉邦就問了在場的文武大臣一個問題:「各位將軍,各位大臣,我憑什麼能奪取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他又是為何會失敗呢?大家都來說說。」 安國侯王陵和高起回答說:「陛下帶能我們攻城掠地,攻下了城市和土地就賞賜我們。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項羽卻不是這樣。他的妒忌和猜疑心很重,對他身邊的大臣如范增等人經常猜疑,對立功的將士又很少賞賜,上下人心不起,所以最終才會失敗。」 這時劉邦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高祖說:「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二。你們說的算其中一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運籌策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安置百姓,籌集糧草,鎮守國家我比不上蕭何;統領大軍,攻城掠地,攻必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人傑。可我卻能夠信賴他們,重用他們。這個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有力武器。而項羽,他身邊雖然有一個范增,項羽卻經常不信賴和運用。所以最後才會被我打敗。」 總結起來,劉邦的成功原因只有三個字:「會用人」。這三個字放在現在依然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生活的環境在變化,可是多少年過去,人性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想要取得好的發展,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會提供很大的助力。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一個團隊。 對於劉邦的成功,我卻有不同的體會。楚漢相爭,前期是項羽佔優勢,但是最終卻是劉邦獲勝,這是由於項羽畢竟太年輕,社會歷練不足,輕信了老奸巨猾的劉邦的承諾。 話說在雙方互有勝負的纏鬥過程中,大家都是精疲力盡,因而有鴻溝和約的訂立。約定中分天下,雙方以鴻溝為界,以東屬楚,以西屬漢,這就是俗稱「楚河漢界」; 並放還劉邦家人,止紛爭,罷干戈。和約訂立後,項羽如約放還劉邦家人。張良、陳平卻認為人固然應該守信,但是軍國大事,基不可失,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追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劉邦遂聽張良、陳平的建議,趁楚軍銳氣消磨殆盡的退兵路上發起追擊。最後以項

為什麼叫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是一部由百老匯舞台劇改編的音樂劇電影,1971年榮獲奧斯卡最佳音樂、攝影、音響獎,在當年深受觀眾的遶烈歡迎。這部拍攝於半世紀前的電影之所以讓我難以忘懷是因為劇情輕快有趣,對白簡單易懂,我都幾乎可聽懂九成以上,這是很稀有的事件。片中音樂《sun rise,sun set》經常可以由收音機中聽到的名曲。而最為讓我難忘的居然是片名《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我很好奇為甚麼有人在屋頂上拉小提琴? 劇中的靈魂人物是男主角泰維,他是一位沿街叫賣牛奶的風趣東歐猶太人。生活在烏克蘭南部的猶太人村莊。泰維雖然是一個貧窮的milkman,他卻幽默的唱出“If I were a rich man.”。雖然不富有,卻具有非常開明的思想,並深愛著他五個未出嫁的女兒。為了她們的幸福,他拒絕了富有的屠夫對大女兒的求親,讓她如願嫁給了青梅竹馬的窮裁縫;勇敢地違背傳統,讓二女兒和激進的大學生自由戀愛;甚至突破了心理上極大的矛盾,讓三女兒和異教徒的俄羅斯族青年私奔。在影片最後,他們被沙皇趕出烏克蘭,三女兒前來道別,他說:MAY GOD BE WITH YOU。 一般我們看到的小提琴手都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而這個片子卻是由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琴聲伴隨著日出而揭開序幕。小提琴手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一次是泰維得知政府放縱重當地人對猶太人進行一次打砸搶。小提琴手出現了。一次是整個村莊的猶太人被趕出家園,當泰維在泥濘的道路上拉著自己的破車,跟著妻子和孩子。小提琴手出現了。難道是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小提琴手,不論生活如何的窘迫,不論是輝煌的舞台,還是簡陋的屋頂,我們都應奏出自己的歌?這論調並沒有說服我,我還是不懂為甚麼要在屋頂上拉小提琴? 為了解開這個疑團,我上網進行一次的搜索,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專家給出了答案。原來整部影片圍繞著傳統與變遷展開。影片一開場一段歡快的唱段就是“tradition”。當大女兒央求泰維同意她和窮裁縫的婚姻的時候,泰維左思右想的,質問“tradition”; 當二女兒告訴泰維她要和基輔來的大學生結婚時,泰維問“tradition”; 當三女兒和異教徒私自結婚後,泰維痛苦的說” tradition”。 曾經維繫整個民族,和村莊的運作的TRADITION,一次一次的遭受挑戰並被打破。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在拉琴的同時必須保持平衡。泰維不斷的在傳統與轉變中

千金難買早知道

你後悔過嗎?後悔,令人懊惱、傷心,令人難以補救。事實上,後悔莫及的遺憾經常會發生於每個人的身上。在人們後悔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會…..」。但是事實上,世上沒有後悔藥,「千金難買早知道」。其實,假如一個人做任何事之前,能夠三思而後行,就不容易後悔。星雲大師提供已下四點意見: 第一、有所發言,必莊重:無論在什麼地方講話,態度都要莊重,不要輕佻發言。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假如你的態度誠懇、真實,莊重的發言,自然不易引起他人的誤會,事後就不會後悔了。 第二、有所措施,必籌謀:人生無論做什麼事,總要有個預先的計畫。《論語》訓示我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樣,不匆忙決定,做起來就不易懊悔。 第三、有所決斷,必諮詢:無論做什麼事情,常常要有決斷。做,還是不做呢?這樣做好,還是那樣做好?要做大,還是做小?不管怎樣做,都必須要和前輩諮詢,或者和部下會議商量,否則只是一時衝動,一意孤行、獨斷獨行,做錯了後悔來就不及了。 第四、有所過錯,必承擔:人難免有思考不周的地方,假如所做的事情確實錯了,就要有勇氣自己承擔起來,如果推諉塞責,反而會被人家看不起。反之,能夠誠懇、老實的承擔責任,別人也許不會太生氣,甚至可能給你安慰,後悔的程度就會減到最小。 人生最後悔的事,就是一直在後悔!當有後悔事發生的時候,聖嚴法師曾經提供一個「四它」良方:「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古時候,有一位讀書人碰到一位修行的高僧,向他訴苦說:「我經常每做一件事,事後候總是感到懊悔,請問為什麼呢?」高僧笑著回答說:「你先聽我講一個人生的十種後悔,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別後悔; 三、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為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財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請問這十種後悔之中,你是屬於哪一種後悔呀?」 書生聽後摸摸頭腦,無可奈何地說道:「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但是,我不懂怎麼去治療。所以想請您慈悲開示。」 高僧開示道:「你只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得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這一字的藥,你好好服用!」 對好事,太多

感言

多年前,我在鍾漢清兄的鼓勵和指導之下,一時興起趕時髦,成立了一個名為《隨緣趣味雅》的部落格,其中隨緣二字是我人生的態度「隨緣自在,心想事成」,而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我認為「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自從該部落格成立以來,原本自以為稿源應該不是問題,因為遠在有該部落格之前,我就已經陸續利用電腦打字投稿,電腦的資料庫中應該有不少存貨,隨機翻翻,也可以找一篇舊貨po上網。哪知道前一陣子電腦故障,某一零組件必須更換,然後重新開機,而我對於電腦一向一知半解,沒有備份的習慣,因此讓部落格一時陷於無料可用的窘境,加上瀏覽人數一直不多,心灰意懶之下,就暫時沒有繼續po新文章,結果後來導致連如何po新文章的步驟都忘記了。一直到去年,某一天覺得放棄經營《隨緣趣味雅》,多年心血,付諸流水,有點可惜,就又重新鼓起勇氣,繼續po新文章。 這個部落格完全無收費的設計,成立之初就沒有營利的打算,歡迎舊雨新知,有空隨時來逛逛,能夠完成我以文會友的小小心願,更希望能透過大家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好朋友三不五時來逛逛。

白居易的斜槓人生

白居易(772--846) 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屬山西),生於河南新鄭,中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是個「神童」,據《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十五六歲時,自作一篇《賦得古草原送別》,去見當時雄踞文壇的才子顧況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涯中,經歷過許多的事情,可謂是多采多姿,精采非凡。他與元稹(779--831)之間以及與同年出生的劉禹錫(772—842)之間的長年友情,千年以來,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 他是政治家,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815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被貶至江州。他在任官杭州時關心民生,治理西湖,留下白堤的政績,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他是文學家,文章精切,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他昰一位大詩人,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所做的詩達數千首,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樂府等。在他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白居易還是一位生物學家。 我們讀古人的資料,最為頭痛的昰動植物的名稱,例如麒麟到底是如何的模樣。有人主張他是人類想像的神獸,但是有人卻說麒麟就是長頸鹿。 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十二月,由江州司馬調忠州刺史。本文作於元和十五年的夏天,那時他還在忠州刺史任內。忠州,即現在四川的忠縣,在唐為忠州,唐天寶元年曾一度改稱南賓郡。荔枝係一種常綠喬木,幹高三四丈,在中國產於福建、廣東、四川一帶。所結的果實本名「荔子」,但我們平日在口頭上一提到「荔枝」或「荔支」,也正是指這種果實而言,而不是指這種樹木而言。本文所敘,包括樹、葉、花、果的各方面,不過對果實的形狀和特性說更詳細就是了。序為中國舊文體之一,大抵冠於一書之首,以說明作書的旨趣或緣起,今作「荔枝圖」而寫這篇序,也就是說明為甚麼畫這個圖的用意。 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圓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