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3, 2020的文章

當田園詩遇到山水詩 陶淵明PK謝靈運

易道禪 魏晉南北朝時期,誕生了兩位傑出的偉大詩人,一位是陶淵明(365年—427年),他是中國田園詩的開拓者;另一位是謝靈運(385年—433年),他是中國山水詩的奠基人。二人有個共同點,就是都不安心做官,都喜歡隱居,都好飲酒,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都熱愛大自然。 一般史書把他們分別劃分為魏晉詩人和南北朝詩人,這其實是有問題的。陶淵明出生於365年,謝靈運出生於385年,兩人相差20歲。實際上都是出生於東晉末期而死於南北朝。他倆應為同時代人。 二人還有一個令歷史百思不得其解的隱秘,那就是二人堅決不肯相見。 公元414年,也即東晉義熙九年,謝靈運到廬山東林寺找他的好友慧遠大師玩。說是玩,其實是想參加慧遠領導的白蓮社。謝靈運喜歡佛教,但更親近道家。慧遠見他心移不定,一時並未答應他的要求。但慧遠告訴他陶淵明就隱居在廬山腳下,應該去拜訪拜訪。謝靈運委婉地推辭了。 謝靈運為什麼會推辭不見陶淵明呢?一來估計是與他的個性有關。謝靈運是個兩眼朝天的人,基本上看不起同時代任何人。 他曾經豪氣滿滿地說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這口氣哪裡能容得下其他人?文學大才,除了曹植就是他!這不生生把其他人給否定了嗎?三曹中還有兩曹,建安七子、陶淵明,這些人加起來共分一斗!謝靈運也太傲視群雄了吧! 二來是因為陶淵明也不把他放在眼裡。 這一年,謝靈運近30歲,陶淵明近50歲。雖然謝靈運一時半會沒有認識到陶淵明的意義,但慧遠大師卻很清醒地了解陶淵明和他詩歌的價值,他與陶淵明也是好基友。也曾竭力想拉陶淵明加入白蓮社,無奈陶淵明死活不肯。 慧遠大師也試探過陶淵明:「我這裡經常有一位年輕詩人謝靈運來切磋教義和詩藝,我來安排你們見個面吧?」陶淵明一口回絕,說:「我不想見那黃口小兒。」 大概謝靈運那句曹子建才高八斗,他自己有才一斗的說法不脛而走傳到了陶淵明耳朵裡,陶淵明又好氣又好笑,那小子太狂妄之極。 想想看,陶淵明何許人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是他的眼界和胸襟。「你不把我放在眼裡,我的眼裡也沒有你。」文人自古都有一種潛意識的毛病,那就是自傲和相輕。   陶淵明此詩,寫他少年時候的飛揚心志,如今年老志衰,深自慎惕-回憶我少年時候的雄心壯志,真欲超越四海,想如鳥兒般振展翅膀高飛。這兩句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心志的遠大

臆想中的謝靈運與陶淵明對話

謝靈運與陶淵明二人有一個令歷史百思不得其解的隱秘,那就是二人堅決不肯相見。好事者卻編了一個二人相見的假設場景。依然是廬山東林寺,東晉義熙十年的深秋。那一天,他們終於相見。慧遠大師退出寺院,留下二人在庭中單獨對話。 謝靈運:哈哈,靖節公!剛拜讀過您的《五柳先生傳》,我能稱您為五柳先生嗎? 陶淵明:謝客先生若認定那就是我,也未嘗不可。 慧遠大師太有恆心,強拉我等候多時。來吧,先品品雲霧茶。 謝靈運:我是應白蓮社之約履行南山的。 知道先生常到東林寺,慧遠大師特地囑咐我一定要拜訪您。他說我們二人都不是佛家人,但都屬隱君子,當得一見。 陶淵明:我看你非真隱者,你不過喜歡到處遊山玩水,玩在南山,意在東山——東山再起,重振謝公志啊。 然此南山非彼南山,桃花源也非烏衣巷。你的祖宅南山,與我蝸居的南山,實不類同。 謝靈運:咱們不都解印辭官了嗎?沒什麼不同。情寄山水,未必不是隱者。像先生躬耕田居,大概久不遠出了吧? 陶淵明:歸隱就得心無鶩遠,寧靜淡泊。我已過了登山臨水的階段。早年我也「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乃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謝靈運: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猛志固常在,在下欽佩! 陶淵明:我聽說您不媚俗不阿貴。也聽說天下你只認曹植才高八斗,你本人一斗,其他人合共一斗。你這是自謙呢還是自傲? 謝靈運:惹先生笑話了,那時輕狂,未知天下有先生,現在再不敢狂言。 陶淵明:現在處於變易的年代,好動者性格易衝動,衝動者易遭厄運。朝廷是一幫小人得志的地方,禁錮言論,羅織罪名,你要多加小心才是。 謝靈運:謝先生提醒!先生喜靜我喜動,先生喜田園靜謐我喜山水動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都是樂在自然,所以我們都崇尚老莊。 陶淵明:你不也喜佛嗎? 謝靈運:我喜佛卻不崇佛,就如先生愛儒卻不崇儒,道理一樣。因為我們骨子裡是道家人。慧遠大概是擔憂我心太雜,未允我進白蓮社。聽說慧遠多次邀請先生入社,先生均拒絕,此為何呢? 陶淵明:我喜獨處,不願受約束,雖然白蓮社允諾我可以飲酒,但我總怕累及他人。此外我對佛學興趣不大,唯恐惹慧遠大師不高興,故而願離群索居,做一個徹底的隱者。 謝靈運:先生言之有理。我是「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而我一生好遊,就算入了白蓮社也不會太認真,可能慧遠大師預見到這一點,終不肯答應。說到飲酒,先生寫詩處處有酒,能不能來一罈好酒啊? 陶淵明

黃庭堅詩如何

黃庭堅自幼聰穎過人,讀書數過輒能成誦。他書讀得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極其高明的「金蟬脫殼」法自成一家,寫出了獨具個人風格的詩詞。他的詩為世所重,與蘇軾並稱蘇黃,朱弁《曲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黃庭堅是一個出色的詩人,他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他的詩作有三個特點:注重用字、重視句法、講究章法。但黃庭堅的詞作卻是少有人知,只因後世詞壇對黃庭堅的詞褒貶不一,並且其傳世的二百多首詞中名作很少,時至今日,更令人感到陌生! 黃庭堅寫給外甥洪駒父的一封信《答洪駒父書》中強調要學習前人「陶冶萬物」的功力,主張多讀融古,並概括為「點鐵成金」的法度,尤其是黃庭堅提出的「無一字無來處」和「點鐵成金」的論點。他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換句話說,他寫詩主張襲用古人章句,以創新其意義,也就是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其手法多側重在「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等形式,影響後世深遠。「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本來是道教術語,「點鐵成金」原本指煉金術,把鐵煉成黃金,在此的意思是把古人的詩文或小故事加以變化,如增刪字句,變換語序等,增加文句的韻味。如黃庭堅《寄黃幾復》:「寄雁傳書謝不能。」就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蘇武「雁足傳書」,二是「雁到衡陽而止」的小故事。 「奪胎換骨」中「奪胎」,是道教仙人死後,靈魂還想繼續留在人世,於是附到孕婦腹中,將原本的胎兒魂魄驅離,以憑此胎而出生。換句話說,就是模仿古人詩文的形式,但是另以詞句形容。例如王羲之《蘭亭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被黃庭堅改為「俯仰之間已陳跡。」「換骨」是說,古人認為「骨濁不能成仙」,仙人利用法術讓門下弟子變成「仙風道骨」就是擷取古人詩文之意,而另用他語。如王安石:「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黃庭堅改為「莫作秋蟲促機杼,貧家能有幾絇絲?」他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前述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 其實如黃庭堅的主張並不是甚麼新創見,中唐著名的詩僧皎然在他的唐代詩歌理論重要著作《詩式》中,就這個問題曾經提出了「三偷」的說法:「其上偷勢,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語。」 (1)偷語:偷語就是照搬或稍動手術。例如李賀

黃庭堅的酒與茶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高城鄉雙井人。他自幼聰穎過人,讀書數過輒能成誦。詩學杜甫而自成一家,為當世所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而且其詩影響深遠,被奉為江西詩派的宗主。他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六十一歲病逝於戎州(今四川宜賓)貶所。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他為太師、龍圖閣直學士,謚文節。 黃庭堅的人生「開高走低」,年輕的時候在考場一路高歌,二十二歲便名列三甲高中進士,授縣尉。次年,因宋神宗登基繼位,召四京學官考試,黃庭堅又拔得頭籌,留國子監任教。同年,又迎娶了龍圖閣大學生孫覺的女兒蘭溪為妻。出生名門,少年得志,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官袍烏紗。所謂人生勝利組也不過如此,可惜,蘭溪夫人卻在年方二十的大好年華下因病去世了。這讓時年也不過才二十五歲的黃庭堅很是哀傷。二十六歲時又遭妹妹過世;從此,本來飲酒不多的黃庭堅開始借酒澆愁,放肆狂飲。 直到他認識了詩人謝景初,這位老前輩對他很是喜愛,更堅持把女兒介休嫁給他,黃庭堅在二夫人的勸解下,心情稍好,兩年後,二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女兒黃睦。初為人父的黃庭堅也不再放肆狂飲,只是每日小酌,偶爾文人聚會才會豪飲一番。然而,黃庭堅的前半生似乎命犯天煞孤星,三十六歲時,介休夫人居然也一病不起,芳魂飄散。黃庭堅瞬間再次墜入黑暗的深淵,甚至都開始懷疑自己剋妻,而他自己也再度開始不加節制的狂飲,情傷心,愁傷神,酒傷身,如此折磨下,黃庭堅的身體,自然是越來越差。 後來在友人的極力勸說下,年近四十的黃庭堅再娶石氏女子為妻,這位三夫人終於給黃庭堅生下了兒子黃相,四十歲才老來得子的黃庭堅心情大悅,可每況愈下的身體情況讓他不得不考慮飲酒的問題。黃庭堅篤信佛教,四十歲時曾寫《發願文》,發願素食,戒除女色和飲酒:「今日對佛發大誓:願從今日盡未來也,不復淫慾、飲酒、食肉。設復為之,當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頭苦。」 黃庭堅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從二十三歲外放葉縣縣尉,到四十一歲奉調入京任校書郎,他在地方縣一級工作崗位上,遷延了近二十年之久。雖然此後的二十年裡,他屢遭貶謫,仕途更加坎坷,心情也極度抑鬱,但他仍然堅持戒酒,對於一個半生飲酒,且時常狂飲豪飲的人來說,酒已成癮,戒酒,近乎和戒毒癮差不多。然而,黃庭堅居然真的做到了。黃庭堅在發願戒酒的十五年後,他曾經創作一首《西江月》。還在詞

欲買桂花同載酒

《唐多令》 南宋詞人劉過(1154-1206),字改之,號龍洲道人,一生四次科舉不第,只得布衣之身流落江湖。雖是布衣,但他始終挂念國家時局,所作詩詞大多是為抗金疾呼的悲壯之風。而且劉過也以布衣之身與當時名士陸遊、陳亮、辛棄疾等相交頗深,據傳與辛棄疾還是莫逆之交。且欣賞劉過的一首經典之作——《唐多令》: 序: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於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 柳下繫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譯文 同一幫友人在安遠樓聚會,酒席上一位黃姓的歌女請我作一首詞,我便當場創作此篇。時爲八月五日。 蘆葦的枯葉落滿沙洲,淺淺的寒水在沙灘上無聲無息地流過。二十年光陰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這舊地南樓。柳樹下的小舟還沒繫穩,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爲過不了幾日就是中秋。 早已殘破不堪的黃鶴磯頭,不由得思念起當年同遊的友人今在何處?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已經沒有了年少時那種豪邁的興致。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名作。寫這首詞時,正值韓侂胄欲啟北伐,劉過與諸多好友登臨武昌安遠樓,感嘆時事,抒發今昔之慨。詞一起用了兩個偶句,略點景物,寫登樓之所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滿目荒蘆而已。這裏的「滿」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蕭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畫面,爲全詞着上了一層「底色」。細味這殘蘆滿目、淺流如帶的詞境,不止氣象蕭瑟,而且寫出了居高臨下的眺望之感來,是統攝全篇的傳神之筆。接下去,作者以時空交錯的技法把詞筆從空間的憑眺折入時間的溯洄,以虛間實,別起波瀾。「二十年重過南樓」,一句裏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遠樓落成不久,劉過離家赴試,曾在這裏過了一段狂放不羈的生活。歲月悠悠,二十年如流水般的過去了,可是當年以身許國的自己卻「四舉無成,十年不調」,仍然一襲布衣。這時故地重經,而且是在這個危機四伏禍亂不遠的時候,怎不令人悽然以悲呢?「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隨意轉,極見工力。「未穩」上承「過」字,說明行色匆匆,鉤鎖緊密,見出文心之細。「能幾日,又中秋」,意謂不消幾天,中秋又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