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6, 2014的文章

三老主義的省思

身為升斗小民的平凡之輩,最為期盼的,大概是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多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筆者聽到了「三老主義」的說法,深以為然,自此之後,就一直牢記心中,並且有機會就加以宣傳。大意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三老」:老本、老伴以及老友。     簡單的說,所謂「老本」就是自己的身體和儲蓄。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尤其老來最怕病來磨,身體健康才能快樂的安心過日子。因為天天上醫院的生活是「黑白的」,遠離醫院的日子才是「彩色的」。   另一方面,在過去農業時代,有所謂「養兒防老、存穀防飢」的作法;然而現在的趨勢是住在都市的人大都子女稀少,同時子女成長之後,他們為了作新好男人或新好女人,除了上班工作,還要顧到自己家庭,「內外兼修」往往已經忙得雞飛狗跳,天天疲憊不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裡還有精力照顧年老的父母?因此,身為現代人就應該自求多福,在就業期間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才是聰明之舉,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其次是「老伴」,另一半是與自己生活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當子女各自成家立業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老伴與自己天天長相左右。因此,如何與老伴相親相愛、彼此扶持,共度此生,是最重要的考慮。     最後就是「老友」, 由於在這個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是瞬息萬變的開放、多元的時代,年輕一輩的新人類與 LKK 無論在想法和價值觀方面都是全然不同,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代溝」問題特別嚴重。老友與自己的成長背景相似,比較好溝通。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老友,多多聯繫、彼此照應,人生才會快樂。   我們每個人終將有一天成為銀髮族,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能身體力行上述的「三老主義」,相信到了退休之後,將會有一段較為安穩快樂的銀髮歲月,不知您以為然否? (87 ‧5‧ 27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

區域經濟的興起

「策略大師」大前研一的真知灼見一向為筆者所景仰。自從多年前拜讀他的巨著「策略家的智慧」 ( 長河 ) 一書之後,凡是得知有關大前的著作的中譯本問世,筆者無不設法購買研讀。本書是大前博士多本著作中譯本最新的一本,卻是直到最近在春節假期中,才有時間好好的閱讀,因為讀他的書可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充電,不但要仔細的讀,同時應靜心思考。   大前研一是「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積極鼓吹者。早在數年前,他的「沒有國界的世界」 ( 聯經 ) 一書中,大前就已明確的指出,由於跨國企業的興起,資訊科技的發達,因而促使 4I 即通訊 (information) 、投資 (investment) 、產業 (industry) 、以及消費者 (individual customer) 組合在一起,聯手搶奪原屬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 的經濟力量。   傳統的經濟發展往往是依賴政府的大力干預,有時是率先刺激生產,有時則以保護措施為主。然而上述 4I 卻都是跨國性質的,使得民族國家用以區分彼此的心理基礎益加薄弱。大前指出,事實上,經濟的跨國界的特性是難以阻擋的,例如政府所慣用的經濟與財政政策已經由於世界單一金融市場的形成而失效;又如一般消費者也無從區分所購買的產品是來自何國。最可能的情形是這些產品的投資、設計、製造以及行銷都由不同國家的人在執行。投資也已經不再受限於地理因素了。不論是身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有吸引人的機會,資金自然會源源流入,而且絕大部分是「私人」款項,國家政府根本不必介入。換句話說,生活範圍中的民族與國界早已不存在。這種趨勢不但已經侵蝕了民族主義,更逐步在終結民族國家。大前認為當民族國家退位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以區域經濟為基礎的「區域國家」 (region state) 。因為在現今的地圖上,最為突出的元素,是電視衛星訊號賦被區、廣播頻道放送區域。如今資訊已經取代時空距離和政治關係,成為影響經濟活動流動最巨的因素。大前甚至主張中國大陸可分為 28 個區域經濟體,台灣為3個、日本為 11 個。這些同一區域經濟體之內的人接收相同的資訊,在生活上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作者在本書中詳細的解說現行的通訊科技如何控制資金和企業的跨國界流動;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如何決定產品與服務的流向;以及政府不利經濟的政策如何越來越容易遭到消息靈通的消費者、追求

品管圈的新課題

「日本企業的特色之一就是他們的『氣』很長」,一位知日派的企業界人士如是說,這句話的涵意是指日本企業對於他們決定執行的事往往相當執著,能夠持之以恆。日本管理顧問金井正明曾經指出,改善是日式管理的基礎,也是日本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     筆者對於這個說法深有同感。舉個實例,日本科技連盟 (JUSE) 於 1962 年開始推行品管圈活動以來,至今已經足足有 35 個年頭,這項活動至今不但未見稍歇,反而在整個過程之中,屢見改善或創新。換句話說,他們將計畫 (Plan) 、實施 (Do) 、查核 (Check) 以及處置 (Act) 的 PDCA 循環非常確實的落實貫徹,讓這項活動「好還要更好」。   品管專家狩野紀昭博士曾經把日本的品質發展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⑴品質管制時期: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⑵品質管理時期:滿足消費者的期望需求;⑶品質創造時期: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針對不同時期,品管圈活動所解決的問題也隨之而異。所謂「問題」是指目標與現狀的差距。日本管理顧問佐藤允一將問題分成三大類:⑴發生型,即已經發生的問題;⑵探索型,即精益求精的問題;⑶設定型,即「今後何去何從」的問題。第⑴種稱為問題解決型,第⑵、⑶種則被合稱為課題達成型問題,正是當今在日本企業界最受重視的品管圈活動主題。   品管圈活動原本盛行在製造業,同時當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少浪費。但是在 1970 年代,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掙扎在持續的經濟低迷的困境中,日本的服務業以及間接部門為善用現場的腦力資源,因而也開始推動品管圈活動,希望透過員工的自我啟發與相互啟發,能夠提升公司的競爭力。由於服務業以及間接部門的數值資料蒐集不易的困難,日科技連的專家們在納谷嘉信教授領導之下,組成研究委員會,共同開發適用於服務業與間接部門的手法,因而有新七大手法的產生。    1990 年代不但是資訊時代,同時也是服務業盛行的時代。有鑑於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以及服務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提升業績面臨許多新課題。日本品管圈關東支部京濱地區的事務、銷售服務部門在品管圈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原本以生產部門為主的問題解決型程序有補足的必要,因此成立研究會,歷時三年,完成課題達成型解題程序,通稱為課題達成型 QC STORY 。   簡單的說,課題達成型 QC

達賴旋風

  倡導愛與非暴力的國際宗教大師、西藏精神領袖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結束了台灣為期一周的訪問。在媒體大幅報導的推波助瀾之下,頓時之間,在台灣掀起一陣「達賴旋風」。   佛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換句話說,「作者或許未必有此意,讀者未必不可做此想」。經由上述有關達賴這幾天在台的言行,以「品管老兵」自命的筆者不免戴上品管觀點的「有色眼鏡」,聯想到品質管理的相關理念。   或許有人認為達賴與品質管理有什麼相干?簡單的說,因為近年來,隨著時間的消逝,社會環境的變遷,國民教育水準的提升以及國民所得的增加,使得人們的價值觀與過去大大不同。由於社會越來越富裕,早年以獎金引誘員工努力工作的「吸引力」逐漸失色。   如今一個人把他的精力用在工作上,是為了豐富及滿足人生。人類的各種慾望中,固然對金錢的慾望最大,金錢是驅策人類工作的一大誘因,然而假如只是以金錢來刺激績效,員工的一些諸如工作成就感或工作樂趣的享受之類的內在工作動機將逐漸萎縮,而在得到較高薪資的時候,就想減少工作。但是企業經營者如果能激勵員工的心,讓員工對於公司的存在使命感產生共識,能夠群策群力、全心以赴,公司輝煌業績自然不在話下。這與達賴提到:身、心、靈的淨化,身心安頓的問題,乃至所有有關人的問題,都是來自心的力量的觀點相呼應。   官方認為層峰提倡心靈改革,追求的正是真誠、善良、信任、包容、關懷、互助等的社會需要的特質。事實上,任何企業即使能訂定出完美無缺的典章制度,要求員工一體遵循,唯獨董事長或是總經理有不遵行的例外,這種欠缺高階經營者參與的活動,依據過去西方企業的經驗,必將以無疾而終的方式落幕。政府提倡「心靈改革」正是陷入這種情境,遇到這個瓶頸。   達賴指出,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的一切問題、煩惱,以及其他所有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懷疑等,都是唯心所造。要治這些負面的情緒,要有慈悲、包容、關懷的心。佛教就是要發展空性的智慧,以提升包容心、關懷心與慈悲心來消除所有的煩惱。達賴的適時來訪,不但讓國人見識到效仿的典範,上述達賴的法語同時也如同一劑清涼的甘露,讓國人暫時將目光由物欲追求的金錢遊戲轉為體驗心靈的淨化。   在這次達賴來訪的過程中,最為特殊之處或許要算是達賴與全國 11 教派領導人會面,探討心靈課題。這項活動正

從「心」出發

書名:「心」管理   作者: Rupert EalesWhite 出版:美商麥格羅希爾     管理類 面對當今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為了順應時代的需求而不致被潮流所淘汰,終生學習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換句話說,「如何從變化中成長」不但是個人、也是公司、團體應關懷的課題。本書的目的在於傳達如何從變化中獲致個人成長的知識,以及藉著探索、發現、深思與行動引領讀者獲得更多的成長。   作者為凸顯「變」的複雜性,首先讓讀者看看變化的各種不同面向,以及因變化而引起的困境。同時特別指出「變」具有不確定性 (uncertain) 以及不可預測性 (unpredictable) 兩大特性。為了讓讀者認識學習的過程,指出學習周期:計畫、活動、深思、塑型的循環;以及學習的另一面,即學習階梯:第零層未意識到學習的必要性「未意識到的無知」,第一層意識到自己有些是需要學習「已意識到的無知」,第二層「已意識到的已知」,第三層「未意識到的已知」。然後再討論學習與變化之間的關係。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從變中成長的必要,就失去學習的動機,「強迫學習」的效果不佳,原因在此。     人的腦部思考模式有4種:具創造力的正面模式 (positive creative , PC) ,關注他人模式 (People focused, PF) ,不帶感情的邏輯思考模式 (logical detached, LD) 以及企圖掌控情勢的負面模式 (negative control, NC) 。除了對於上述四大模式詳加解說之外,作者也提供一些簡單的測驗題,要求讀者開始自覺之旅,分析自己屬於何種思考模式,了解自己面對變化時的偏好。書中同時舉出相當多案例,作為參考。這種心理學分析,有助於了解自己。     作者將人的發展分成四大階層:存活 (survival) 、安全 (security) 、自尊 (self-esteem) 與成長 (growth) ,說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對於變化會有不同的回應。同時探討人際互動,包括如何說服他人改變或藉由自己改變以幫助他人。書中有一分問卷讓管理者交給最熟悉自己的屬下回答,以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這種作法將能改善與部屬之間的工作關係品質,並獲得個人成長。   隨著不同章節的邁進,書中的重點由

全面改進的四字訣

自從日本企業在 1970 年代以產品品質優異享譽國際以來,品質改進的觀念逐漸受到歐美企業經營者的注意,「改善」 (kaizen) 一詞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同時盛行於日本的品管圈活動也曾經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因為長久以來,強調規畫與執行分工的泰勒 (F.W. Taylor) 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一向被奉為圭臬。美國企業一向重視少數菁英的創新發明,沒有全員動員的想法。   然而時至即將邁入 21 世紀的今日,如果企業經營者仍然只是侷限於採用品管圈或品質改進小組作為從事改善的策略,必將陷入畫地自限的不利困境。因為事實上,確實有太多的作法、技術和工具可用來改進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本文所提「修補 (repair) 、精鍊 (refine) 、革新 (renovate) 以及改造 (reinvent) 」的四字訣,或許能提供有心致力改善的管理者一些借鏡之處。     ⑴修補:包含兩個層次:①「止血」階段,緊急處理,防止惡化。例如,暫時性的快速處理缺陷,以爭取改正錯誤的時效,同時為做錯事而向顧客道歉,以安撫受害者的情緒;②追尋真因所在,徹底消除根本原因,防止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然而,雖然本策略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作法,但是由於通常它能讓產品恢復功能,有些人就得過且過,懶得執行第二步驟,也就是找出根本原因徹底消除之。例如行駛多年的舊車的引擎有耗油的現象,每次加入一罐機油只能行駛 150 公里,有人寧願每行駛 150 公里加入一罐機油也不願去車廠徹底將引擎修好,消除解決問題。在工廠內,通常每個員工個人都應學習一些修補的技術,以便隨時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只有當遭遇跨部門品質問題時,才需要組成小組共同設法解決。      ⑵精鍊:     「精鍊」就是小改善,是對目前運作正常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精益求精。在進行本策略的過程中,有些潛在的問題也因此而消除。本策略通常不但能提升效率 (efficiency) ,同時也能提高效果 (effectiveness) 。有時候持續精鍊必須經常進行,以便符合環境變遷、顧客需求或因應對手改進的努力。由於任何組織內的每一部分都有不斷改善的必要,因此,精鍊是每位員工必備的技巧。這種小改善能使得工作快一點、容易一點、產品好一點,或是浪費少一點。改善活動的推行,優

人生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的民族,成為生命過程中主要的基調。因為人的一生,在家庭中成長,在家庭中結束。無怪乎孟子認為「父母俱在,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是「人生三樂」中的第一大樂。     家庭不但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最重要的棲身之所,更是傳統社會結構下最堅實的堡壘。然而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快速變遷,連帶的造成人際倫理的觀念與生活目標的探求等,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現代家庭由於男女雙方都必須外出工作,以求經濟上的寬裕,結果忽略了家庭生活,造成夫妻成怨偶、父母子女之間疏離、青少年的問題等等都是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以致於雖然有緣成為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相當難能可貴,但是父子相殘或是兄弟鬩牆之類的人倫悲劇卻時有所聞。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如何能讓全家人和樂相聚,正是國人應該捫心自問的嚴肅課題。     既然生活在工商社會的現代人對於理財如此重視,相信大家很容易了解美國著名作家柯維在其名著「與幸福有約」中提出「感情銀行」的觀念。他認為人與人之間都存有一個銀行帳戶,如果彼此相處良好,則如同天天儲蓄;反之,雙方一見面就爭論不休,則像是不斷由該戶頭中提款。為了讓家中每一份子都和睦相處大家應該專心經營「感情銀行」內的戶頭,使它們成為「儲蓄帳戶」。以下是一些「增加儲蓄」的建議:   不時的貼心關懷:爸爸為了與全家相聚而天天回家吃晚飯;先生看妻子太勞累,讓她多睡一點,自己起來做早餐;子女看媽媽做家事辛苦,自動吃飯後洗碗筷;這些小動作都是貼心關懷的具體表現。      勇敢坦誠的道歉:雖然年長的向年幼者道歉並不容易說出口,但是不如此做,將使彼此之間的隔閡越積越大,說出來之後往往能消除對方不滿於無形。      寬容大度的原諒: 對方即使說錯話,作出有損自己的事,只要對方知錯又能誠懇的道歉,就應該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如同船過水無痕一笑置之。      不在家人背後閒言閒語:如果家人不在現場,絕不說他的「壞話」,讓他沒有辯駁的機會。   絕對說話算話: 在對方提出要求與回答他人之間應有一個暫停

三老主義的省思

身為升斗小民的平凡之輩,最為期盼的,大概是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多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筆者聽到了「三老主義」的說法,深以為然,自此之後,就一直牢記心中,並且有機會就加以宣傳。大意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三老」:老本、老伴以及老友。     簡單的說,所謂「老本」就是自己的身體和儲蓄。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尤其老來最怕病來磨,身體健康才能快樂的安心過日子。因為天天上醫院的生活是「黑白的」,遠離醫院的日子才是「彩色的」。     另一方面,在過去農業時代,有所謂「養兒防老、存穀防飢」的作法;然而現在的趨勢是住在都市的人大都子女稀少,同時子女成長之後,他們為了作新好男人或新好女人,除了上班工作,還要顧到自己家庭,「內外兼修」往往已經忙得雞飛狗跳,天天疲憊不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裡還有精力照顧年老的父母?因此,身為現代人就應該自求多福,在就業期間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才是聰明之舉,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其次是「老伴」,另一半是與自己生活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當子女各自成家立業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老伴與自己天天長相左右。因此,如何與老伴相親相愛、彼此扶持,共度此生,是最重要的考慮。     最後就是「老友」, 由於在這個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是瞬息萬變的開放、多元的時代,年輕一輩的新人類與 LKK 無論在想法和價值觀方面都是全然不同,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代溝」問題特別嚴重。老友與自己的成長背景相似,比較好溝通。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老友,多多聯繫、彼此照應,人生才會快樂。     我們每個人終將有一天成為銀髮族,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能身體力行上述的「三老主義」,相信到了退休之後,將會有一段較為安穩快樂的銀髮歲月,不知您以為然否? (87 ‧5‧ 27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      

古為今用的管理智慧

書名:中國先賢的管理智慧 作者:鄧東濱 出版:長河出版社   據說唐太宗在臨朝問政的時候,曾經對身邊的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長久以來,日本人在努力熟讀中國古籍 ( 尤其是兵法 ) 之餘,更把由其中領悟的智慧或教訓應用於企業經營之上,獲致輝煌的績效。例如日本的一位教授說,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諸葛亮的謀略思想而使松下電器成為世界級大企業的。正如常為日本企業高階經營者講解「三國」的守屋洋所說,目前日本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彼此之間的合縱連橫、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的情形與中國漢末三國鼎立的歷史環境非常類似,因此從三國風雲人物的成敗教訓中,可以學到很多在逆境中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   作者在出版本書之前曾經著有《伊索寓言的管理智慧》以及《台灣諺語的管理智慧》二書。有鑑於在浩瀚如海的中國典籍中,充滿著先人遺留下來的經驗與教訓。這些經驗與教訓可供當今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充作「知興替」與「明得失」的殷鑑。或許有人對於將中國古籍的精華運用到現今的經營管理策略上,有牽強附會的感覺。然而作者或許無此意,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讀者卻不妨做此想。     本書總共匯集了 138 種先人的經驗與教訓,整合為 52 則,分成 8 章,分別是「氣度、見識與膽識」、「自我管理」、「效忠」、「溝通」、「人群關係」、「談判與衝突管理」、「用人」以及「領導統御」。上述項目都是身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修鍊課目。作者先譯述數則故事,然後以管理學的概念加以詮釋凸顯其背後的真義,往往有畫龍點睛之效,令讀者產生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體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治學有多種式樣,評點、考證、鑑賞、漫話、編選,卻不見「商戰化」,或許是因為受到當時商為四民之末的「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事實上,企業架構確實如同政府組織,其內部結構有層級的縱線與部門的橫線。企業單位之間也和列國關係一樣,有其分合、有其合作及對抗。中國歷史上的企業發展的經驗固然不多,但是如果回顧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敗亡以及政治行為的例證卻所在多有。從組織型態與人的行為的角度而言,在歷史上每有可以比較參證之處,或許能為今日的企業體或公司組織找出相同共通的規律。     歷史是一門「鑑

銀髮族的心理調適與身體保健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活得長久的人,對生命通常有積極的態度,並且能去做最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其次就是保持身體的與心智的活動能力。我們可以從老年期的心理現象更進一步探討,「終身學習」為什麼有這麼大影響力:   一、「社會適應」的功能:   退休後是另一個嶄新的生活,老年人要懂得如何去做適度的生活調適、心理衛生及身體保健。      1. 在科技時代,外界環境瞬息萬變,銀髮族如果不學習新的知識、技藝,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時事等,很容易和社會脫節。    2. 在與新新人類相處時,如果不學習新的溝通技巧、家庭調適方法等,可能無法縮短自己與晚輩之間代溝的距離。    3. 在領了退休金之後,也應該藉著理財知識、法律常識、保險觀念等教育課程使自己輕鬆、安然的應對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新環境。    4. 特別是退休的心理調適與身體保健,必須藉著教育課程了解養生之道,保養其健康的心理與生理。     二、「老有所用」的價值:   老年人在退休以後,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因為他們深怕被別人視為無用之人。老年人都希望自己不但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方向,更希望仍然能夠對別人有教化的影響力。其實,銀髮族確實擁有比年輕人更豐富的經驗可以回饋社會,但是往往不知該如何著手,去幫助一些境況不如自己的人。因此,如果能將這些重要的知識寶礦開挖出來,就能大大地提升銀髮族的自我成就感與自尊心。   目前團隊訓練、領袖訓練、社區服務訓練等項目,都可以使銀髮族了解可以利用什麼方法來從事服務的工作。一般原本退休後情緒低落、意志消沈的人,經過以上再學習的過程後,通常能重拾信心,改變人生觀,甚至連健康情形也因此大為改善。「日有所事」正是維持健康的一步。   三、「豐富人生」的機會:   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大多都會受到時間限制,無法暢所欲為的學習。到了退休之後,由於已經卸下了工作的重擔,如果能好好把握機會,充實自己,實在是另一個「重起爐灶」的良機。     心理學家曾訪問許多高齡的人瑞發現,當一個人退休後,找到一個滿意的生活方式最能夠維持健康並活得長久。終身學習不是為了一紙文憑,而是為了興趣和彌補自己的不足及遺憾,諸如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