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企業在1970年代以產品品質優異享譽國際以來,品質改進的觀念逐漸受到歐美企業經營者的注意,「改善」(kaizen)一詞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同時盛行於日本的品管圈活動也曾經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因為長久以來,強調規畫與執行分工的泰勒(F.W. Taylor)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一向被奉為圭臬。美國企業一向重視少數菁英的創新發明,沒有全員動員的想法。
然而時至即將邁入21世紀的今日,如果企業經營者仍然只是侷限於採用品管圈或品質改進小組作為從事改善的策略,必將陷入畫地自限的不利困境。因為事實上,確實有太多的作法、技術和工具可用來改進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本文所提「修補(repair)、精鍊(refine)、革新(renovate)以及改造(reinvent)」的四字訣,或許能提供有心致力改善的管理者一些借鏡之處。
⑴修補:包含兩個層次:①「止血」階段,緊急處理,防止惡化。例如,暫時性的快速處理缺陷,以爭取改正錯誤的時效,同時為做錯事而向顧客道歉,以安撫受害者的情緒;②追尋真因所在,徹底消除根本原因,防止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然而,雖然本策略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作法,但是由於通常它能讓產品恢復功能,有些人就得過且過,懶得執行第二步驟,也就是找出根本原因徹底消除之。例如行駛多年的舊車的引擎有耗油的現象,每次加入一罐機油只能行駛150公里,有人寧願每行駛150公里加入一罐機油也不願去車廠徹底將引擎修好,消除解決問題。在工廠內,通常每個員工個人都應學習一些修補的技術,以便隨時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只有當遭遇跨部門品質問題時,才需要組成小組共同設法解決。
⑵精鍊:
⑶革新:
本策略是當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方面採用革新策略仍不足以滿足顧客需求或期望的時候,所應採取的最後手段。在徹底了解顧客需求與期望之後,小組成員假裝現行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並不存在,以深入的知識與最新科技發明嶄新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經過再造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與原先的全然不同,不但提升效果,同時能提供更高的顧客滿意度和效率。
舉例來說,每個人都希望能成為「有殼蝸牛」,擁有自己的房子。假如你買了一棟新房子,發現其中某些地方有瑕疵,必會要求建商加以修補,以符合心意。又如房子年久失修,也有必要修補一番,以維持房子的機能,上述都是屬於修補的範圍。住了一陣子之後,可能會在屋內做小部分的改變或加裝一些設備,包括將牆壁重新粉刷不同顏色和將廚房的門換一個新的門把之類的事項,讓自己與家人住得更舒適,則是屬於精鍊的範疇。
經過一些歲月之後,或許家人認為唯一讓房子能住得更舒適的方式就是革新。例如子女長大,想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因而必須加蓋一間臥房,或是認為廚房的設施太老舊了,全新裝潢廚房。有些時候,或許會覺得房子的革新計畫仍然不符合居住所需,有必要將房子出售,換一戶新房子。當然這要看目前和未來的需求,以及本身所握有的資源而定。依據不同的資源可能做出全然不同的決定。一旦做出重新改建或是購買新房的決策之後,又開始新的一回合的修補、精鍊、革新以及改造的循環。
總而言之,「四字訣」的基本概念如下所示:
*所有的過程與活動都屬於修補的潛在對象。
*許多修補活動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在可能的資源內就應立即實行。
*任何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即使運作正常仍應時時加以精鍊改善。
*管理者應指派小組負責精鍊專案。如果資源許可,例如有足夠的人力、財力以及時間,同時有必要針對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進行大幅改進時,精鍊專案可改為革新專案。
*「再造」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資源,管理者必須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然後再做出適當決策,不宜貿然行事。
*革新和再造都是提高競爭門檻的手段,但是公司必須對員工不斷進行教育與訓練,同時要有相當的授權。
全面改進的這四字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企業經營者應時時善加利用,方可確保公司在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的經營環境中,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86、5、12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