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1, 2020的文章

酒鬼李白是個大馬屁精

酒鬼李白是個大馬屁精 唐代大詩人李白最厲害的專長就是極盡誇大之能事,到處送人家高帽子,以及現場反應快速。例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用詞也是非常誇張。 在李白過襄陽時,他聽說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喜歡識拔後進而深受士人景慕,於是動起了心思,寫了一篇《與韓荊州書》,表達了自己想拜於階下的迫切心情和欲脫穎而出的強烈願望。他寫給韓朝宗的信中就很大膽的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只可惜當年韓朝宗並沒有因為這封信就引薦李白。 史書記載,天寶年間的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興慶湖畔,他們漫步長堤,身後是空輦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園弟子。他們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李龜年正張羅著管弦班子準備唱的時候,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詩)。哪想到這時李白正和幾個朋友躺在酒樓裡呢。李龜年趕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而李白這次奉旨拍馬屁,還是要拍唐玄宗最愛的女人,自然認為接近最高領導,升官進爵的好機會到了。他就抖擻精神,賣了十二分的力氣,寫下了《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雲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羣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李白的詩寫得妙,驚天地泣鬼神;馬屁功夫也很厲害,當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詩寫的太好了,詩中的楊貴妃也太美了,拍得楊玉環玉骨酥軟,唐玄宗龍顏大悅。連權貴得寵的高力士和楊國忠都不得不低下頭來給他脫靴研墨。 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算是唐朝文壇上的佳話,兩人在開元十三年認識,當時孟浩然37歲,李白25歲,孟浩然渴望出仕卻總是找不到機會,但是詩名卻天下皆知,而李白當時剛從蜀中出來,準備干一番大事業,碰到詩壇前輩孟浩然,當然非常樂意結交。然而李白的《贈孟浩然》卻是一首言不由衷、吹噓

王維與孟浩然的詩風的異同

王維與孟浩然的詩風的異同 Yahoo Logo 搜尋知識+ a.王維、孟浩然二人,同為盛唐以山水田園詩聞名後世的詩人,但因其遭遇、志趣的不同,在詩的呈現上有所差異。 b.孟浩然雖寫山水田園詩,但有隱逸之意的詩不多。當時許多朝廷舉隱士而用之,孟浩然對任仕有著相當野心,但落第不受用,無門求職,雖然不甘心隱居,卻又僅能隱居等待機會,詩中有時會流露出孤獨之感。王維的詩卻大大不同,對政治的不滿,導致他繫心於山水,並以山水田園生活為樂,雖未真正歸隱,卻也能在王維詩中讀出他的平靜,以及他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嚮往。 孟浩然和王維並稱且山水詩歌風格相近,但是他們的山水詩歌風格同中有異。孟浩然和王維山水詩的區別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孟『水』王『山』」,即孟浩然的山水詩側重寫水,王維的山水詩側重寫山。孟「水」王「山」之別又源於二人出生地、人生經歷和思想的不同。 明代詩人李東陽《麓堂詩話》載:「唐詩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詰足稱大家。」唐代詩壇,王孟並稱。第一是因為詩,因為二人都是負有盛名的山水詩人,且風格相近,明代詩 人謝榛《四溟詩話》載:「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典雅沖穆,入妙通玄。」此言王孟的山水詩歌都出之於典雅、沖淡的藝術風格。第二是因為情,因為王孟二人交情篤厚,宋代文人陳巖肖撰《庚溪詩話》中有王維對孟浩然 「私邀至內直」而突遇皇上的記載,王孟的詩歌中也可見證二人的交情,孟浩然《留別王侍御維》詩云「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王維有《哭孟浩然》一首:「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雖然孟浩然和王維並稱且山水詩歌風格相近,但是他們的山水詩歌風格同中有異,紀昀在《流奎律髓刊誤》中云:「王、孟詩大段相近,而體格又自微別。」目前研究界也有學者在研究二者的「微別」,從思想上、詩歌色彩上、人生遭遇上,提出了一些看法。筆者認為,孟浩然和王維山水詩的區別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孟『水』王『山』」,即孟浩然的山水詩側重寫水,王維的山水詩側重寫山。從這個不同點出發,從而產生了孟浩然與王維山水詩的其他一些具體的差別,比如用詞的差別、色彩的差別等等。 第一,故鄉的南北之別,是孟「水」王「山」的「先天性」原因。 第二,人生經歷之別,是孟「水」、王「山」的現實因素。 第三,思想性格之別,是孟「水」王「山」深層原因。 孟浩然和王維都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人,兩個人在一起也常談佛論道。

16歲的李清照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尾句讓後人無比讚歎

16歲的李清照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尾句讓後人無比讚歎 文 |謝小樓 李清照留下的詞不多,總共都不到一百首,但是,數量少卻精品多,是以能成一代大家。李清照的名篇中,人們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一詞了,因為這是一首小令,字數很少,很多人都能背下來。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據研究李清照的專家陳祖美先生考訂,這首詞寫於李清照從老家章丘到汴京之時,那時她還才16歲。16歲的李清照就能寫下如此經典的小詞,著實令人羨慕。 一、什麼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最令人讚嘆便是“綠肥紅瘦”四句。 明代徐伯齡《蟫精雋》中說:當時趙明誠妻李氏,號易安居士,詩詞尤獨步,縉紳咸推重之。其“綠肥紅瘦”之句暨“人與黃花俱瘦”之語傳播古今。 那麼,“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呢? “綠肥紅瘦”這個詞,是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綠,是指海棠花的綠葉,紅,是指海棠花的紅花。這是以事物的特徵來借指事物本身。綠肥紅瘦的意思,就是海棠花已逐漸開敗,而綠葉卻逐漸繁盛。 二、全詞好在哪? 1)言簡意豐。 李清照的這首小令,總共才有六句,33字,但卻寫出了十分豐富的細節。 詞先從昨夜的天氣寫起,昨天夜裡,下了稀稀疏疏的雨,刮著迅猛的風,為接下來的發問作鋪墊。 第二句寫早晨醒來的狀態,雖然睡了整整一夜,但酒意仍未完全消退,暗示著她前一天晚上可能參加了宴會,還喝了很多酒。 三四句寫問答,“試”與“卻”,表明詞人心底其實知道答案,但她還要問,是想確認,是關心過度,不得不問。 最後,詞人和兩句反問,表示對侍人漫不經心的回答的否定,同時用“應是”,表達詞人的猜測。 這33字,有環境,有故事,有情態,如此豐富的細節,讓我們讀的時候,甚至在腦海中浮現李清照與侍女的對話場景。 《蓼園詞遠》中評:“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詞中聖者。” 2)用語精妙 用語方面,兩個“知否”疊用,將李清照的形象寫得如在目前。 “綠肥紅瘦”四字,視覺形象鮮明,同時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紅瘦”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好像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明代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卷一中評:“‘知否’二字,疊得可味。‘綠肥紅瘦’創獲自婦人,大奇。” 3)情韻修長 讀這首詞,我們首先要

由賈島的《劍客》說起

唐代詩人賈島曾寫過一首名為《劍客》的詩,以劍客形象來抒發自己興利除弊的政治抱負。其中十年寒窗形容長年刻苦讀書。出自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唐】 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註釋 劍客:行俠仗義的人。 霜刃:形容劍鋒寒光閃閃,十分鋒利。 把示君:拿給您看。 詩中大意是這樣: 花費十年光陰磨出一把寶劍,經過十年光火的淬鍊,鋒利奪目至今未曾試用,現在把寶劍亮給你看,如果你路見不平,拔劍小試,行俠仗義誰敢擋? 這首詩讓我聯想到劉叉的《偶書》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注釋 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長在日出的東方。《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 野夫:草野之人,指詩人自己。事:一作「處」。磨損:一作「磨盡」。 釋文 每當太陽升起,一天依始,人世間紛繁複雜的事情發生,多如牛毛。 我一個草野之人,看到這世間有那麼多不平之事,多得把胸中那把與不平之事相抗爭的「刀」都漸漸地磨損了。 賞析 刀或劍是劍客身邊的尋常之物,也是俠客身份的象徵,用刀或劍來比喻正義感是再自然貼切不過的。賈島的《劍客》有一點像是剛獲得師父恩准下山的初生之犢,武林菜鳥,滿懷熱情想要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偶書》則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全詩的用字粗獷,用語質樸,讀來就像一個俠客在傾吐胸中塊壘。 首先,一二句這一聯裡,扶桑用典,也是一個詩中常見的典故;下聯將人間萬事比喻成毛,這個比喻也不新鮮,兩句脫口而出,不做修飾,不求新奇,就像一個心直口快的俠客口吐肺腑之言。三四句中最為人稱道就是最後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詩人將自己內心無形的正義感比喻成有形的刀,讓難以言說的內在情緒變成真實可感的視覺形象,把詩人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十分高妙。 第四句「磨損胸中萬古刀」有兩層含義:一是見不平之事,奮起相抗,不平之事太多,故而胸中萬古的正義之刀受到磨損。 二是世間不平之事實在太多,一劍難平天下事,詩人也有無能為力的地時候,眼看著不正義的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所以,內心的正義感還斷受到世事的消磨,對於俠客來說,正義感不會就此消失,但卻因此鬱結不平之心。 俠客行走江湖,隨著經歷的成長,終於逐漸發現許多不平之事的是非黑

「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真意

哪一首詩是唐詩的壓卷之作?根據(中華書局2011,16頁)王兆鵬《唐詩排行榜》排名的前言中說:「七律,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五律,以杜甫《登岳陽樓》為第一;七絕,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為第一;五絕,以王之渙《登鸛雀樓》為第一。」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最後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乾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專家指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這首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 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王維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 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專家指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 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裡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

送別詩的多樣性

人生自古傷離別,尤其是在古代,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網絡、沒有電話,一別之後,真的是此去經年,不知何時再相逢。因此古人很注重離別,離別之時,不僅備酒踐行、折柳相送,更要作詩話別。很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便由此誕生。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著名的送別詩句,僅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送別詩寫的是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但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言情難,言離愁別緒更難。送別詩是很常見的主題,歷代詩人所寫的送別詩何止千首,如何能夠別出新裁,與眾不同,詩人們個個都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這首詩是王勃的經典名作之一。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歷來被人們廣泛引用為表達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卻又不同於以往送別詩中的纏綿,詩文體現更多的是王勃高遠的志向,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全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長安的城垣宮闕,有著古代的三秦之地拱衛,透過時間的煙雲,遙望蜀州岷江的五津。在和你離別的時候,心中充滿了對你情意,只是因為你我都是在宦海沉浮的人。天下之大,四海之內,只要還有你這個知己,即便你遠在天涯,也象近在比鄰,所以離別的路上,你我就不要象多情的男女,傷心地痛哭,淚水沾衣。 2. 《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送別》詩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爲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確定。才剛分手離別,馬上就想到友人歸來的問題。惜別之情,自不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3. 送沈子歸江東 /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2017-11-17 由 只願時光靜好從容 發表于美文 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宜陽城在唐代是個重要的遊覽去處,著名的連昌宮就建在這裡,經過安史之亂後,國破山河在,但是城外長滿了繁盛的野草,連綿不絕,山澗溪水向東流去,復又折回向西。春山之中,樹木繁茂芬芳,然空無一人,一片花落鳥空啼的景象,讓人這種荒蕪的慘狀後,不由得愁懷。這首詩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杜甫《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裡的名句「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體會其荒涼的特點。彼此都有一些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聯繫起來體會其情感意境。 「宜陽城下草萋萋」,詩人站立城四周望去,只見大片土地荒蕪,滿目蒼痍,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接著,他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太平盛世時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諸多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是如今,這裡清泠泠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昔日,這裡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無處不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而今,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 「芳樹無人花自落」,這裡到處不見人蹤,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能任其自開自落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像到山花爛漫,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裡不僅再也見不到那麼多的遊人墨客,而且連耕農、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和「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無限悲哀和寂寞之感。 鑑賞一首詩可以結合其他同類詩歌進行比較理解。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聯繫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體會其淒涼冷落的特點。這末二句的「自」和「空」兩個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春色」、「空好音」作用是一樣的,春色大好,卻無人欣賞,從中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讓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感慨春光無限好,卻物是人非,滿眼淒涼景象的詩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因此,不難理解全詩表達了作者面對城破人稀的情景而產生的感世傷懷之情。 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