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31, 2010的文章

轉載 洞穴之喻

這是柏拉圖在《國家篇》514-521中描述的對人類知識的基本想像。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裏,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壁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 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並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這一比喻與太陽之喻和線段之喻相聯繫。洞穴之中的世界相應於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則比作理智世界。可是原文可作許多不同的解釋。 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通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對上面事物的觀照解釋成是靈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過程。洞穴之喻對於後來的政治和教育理論影響甚巨。

轉載 為什麼 一代不如一代?

作者:林明仁  出處:天下雜誌 447期 2010/05 我們的下一代真的是混吃等死的草莓族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上一代對自身人力資本折舊的焦慮罷了。 每年三月的杜鵑花節,是台大各學系與學生社團使出渾身解數,向高中生們介紹、推銷自己的時候。今年也不例外:人類系的同學手捧頭骨,仔細說明如何從其形狀與傷痕推論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型態;土木系擺出的是一個超大火車鐵軌模型;公衛系則在攤位前高掛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疫苗!」以及 「蚊咬」(艋舺)的招牌。另外,許多表演性社團熱情與專業的演出,與各類服務性社團關懷弱勢的紀錄,也都吸引了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目光。從事前周詳的策劃、團隊的合作,到現場專業的講解與賣力精彩的表演,都顯示出這些學生本身多元的能力與對社會關懷的熱情。 然而,這樣的觀察與感受,卻讓我不禁疑惑了起來:這些孩子與四五年級父母師長口中,啃雞腿、吃泡麵、混吃等死,一定會把他們努力打拚累積的經濟奇蹟揮霍殆盡的草莓族,怎麼會是同一群人? 要解答這個疑惑,我們得先釐清一個問題:到底是七八年級「特別差」,還是長輩總是覺得晚輩不夠上進?這兩個問題雖然不見得互斥,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政策意涵」。以下是一些不同年代對於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與報導,或許有助於讀者更加了解此一問題: 「那些常說『一代不如一代』的衛道之士,希望自己勝於上一代,但是下一代卻不如他們。到了他們這一代就『止於至善』了,以後又慢慢地退化下去。」(一九五五年) 「喬治葉由當時的大學生水準談到今日大學生的水準,言下頗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但他馬上接下去,今日水準尚好的原因,便是老班底未垮。」(一九五八年,葉公超對外交部年輕人員的評論) 「在戰亂中成長的父母,由於愛和補償心理,對子女們太不忍讓他們吃苦了。而不曾約束奢侈慣了的青少年,在不久以後就是我們的社會中堅分子,家庭主宰人物,他們會製造怎樣的風氣呢?這才是讓人擔心的。」(一九七九年) 「目前企業界常嘆一代不如一代,有人則形容台灣的青少年是『蟋蟀族』,性善夜出好鬥、工作態度現實而缺乏定性。而企業界則盼望有高度合作習性的『蜜蜂族』員工投入。」(一九九一年) 是誰造成兩代衝突? 看來「年輕被罵,老時罵人」,似乎是每一個世代無法抗拒的誘惑(唯一的創意就是把蟋蟀與蜜蜂改成草莓和芭樂)。有趣的是,雖然每一代都有人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但國民所得卻一直在增加,

用愛傾聽

那段日子,我被樓上樓下的住戶折騰得快瘋掉了。 我家住在二樓。住在我樓下的是一對下崗夫妻。為生活,這對夫妻買了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那輛摩托車破舊得像個嚴重的哮喘病人,噪聲巨大。 每晚,我躺在床上,剛有一點睡意的時候,那輛摩托車就拼命〝咳嗽〞著回來了,攪得我睡意全消。 我樓上的那家住戶,給女兒買了一支簫。每天天剛麻麻亮,就逼著女兒練習。那聲音嗚嗚咽咽,聽在耳裡,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樓下摩托車的〝咳嗽〞攪得沒有睡意,早晨又被樓上的簫聲〝哭醒〞。 我想,是該好好與樓上樓下的住戶談一談了。 但臨到伯伯們的家門口,我又猶豫了:樓下的那個住戶,破摩托車就是他們的飯碗,樓上的那個住戶,簫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難道我要他們放棄飯碗、放棄希望?我不忍心開口。 幾經考慮,我決定搬家,搬到一個清靜的地方,那樣有利於我的寫作,也有利於我的健康。 我找到一位朋友,訴說了我的苦衷,叫他幫我物色一個好的住所。 朋友笑瞇瞇地聽著,然後問我:「你覺得我居住的環境怎樣?」我說:「就!是!覺得你這裡清靜,所以叫你幫我找住的地方。」朋友點點頭說:「好吧你先在我家裡坐一個小時,感受一下。」 我在朋友家裡呆了一個小時,這裡的環境確實安靜,但一個小時後,人們陸續下班回家,嘈雜開始顯現。最要命的是,隔壁的陽台上,傳來一陣類似於說話的聲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聲音在喊叫,聲音刺耳而模糊,聽了格外不舒服。 我問朋友這是什麼聲音。朋友說:「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說話。你仔細聽聽,他說的是什麼?」我側耳傾聽,那男孩無疑在重複一句話,但我怎麼聽都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猜測說:「他好像在說,羊剛撲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說:「你錯了,他是說,陽光普照大地。」 說著話,他拉開了通往陽台的門,使那孩子傳過來的聲音更大一些。我聽到,有一位婦女在不斷地糾正那個男孩的發音。婦女說的正是「陽光普照大地」但無論怎麼糾正,那男孩說的仍是「羊剛撲倒在地」。 朋友問我:「如果讓你住在這裡每天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感覺如何?」我直搖頭,實話實說:「受不了,不但聲音太吵,而且他怎麼學都學不會,聽著都替他急死。」但是朋友說:「在我的耳朵裡,這孩子的聲音簡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 不但我有這樣的感覺,住在我們這棟樓裡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朋友見我一臉詫異,便解釋說:這孩子是個棄兒,一出生就又聾又啞,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拋棄了他。

用幽默雕塑智慧

羅斯福還未當上美國總統之前,家中遭竊,朋友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回信說:「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心中很平靜,因為: 第一、竊賊只偷去我的財物,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 第二、竊賊只偷走部分的東西,而非全部。 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亡國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槍擊重傷,子彈穿入胸部,情況危急。在生命交關的當頭,雷根面對趕來探視的太太的第一句話竟是:「親愛的,我忘記躲開了。」美國民眾在得知總統在身受重傷時,仍能不忘幽默本色,康復應指日可待,因此也穩定了可能因總統受傷而動盪的政局。 事情發生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演講中,剛進行到一半時,台下突然有個搗蛋份子,高聲打斷了他:「狗屎!垃圾!」 威爾遜雖然受到干擾,但他情急生智,不慌不忙的說:「這位先生,請稍安勿躁,我馬上就要講到你提出的關於環保的問題了。」 全場不禁為他的機智反應鼓掌喝采。 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邱吉爾首相有一次在公開場合演講,由台下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著兩個字:「笨蛋」!!邱吉爾知道台下有反對他的人等著看他出糗,便神色輕鬆地對大家說:「剛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寫信人只記得署名,忘了寫內容。」 邱吉爾不但沒有被不快的情緒控制,反而用幽默將了對方一軍,實在是高招。 幽默的機智反應並非只是能言善道,而是一種快樂、成熟的生活態度,掌握了它等於掌握智慧結晶,得到快樂的泉源 法國名人拿破崙,有一天到野外打獵,突然聽見遠處有人呼叫,他循聲走去,看見一人落水,正大聲求救。拿破崙毫不猶豫的舉起槍來。 拿破崙大聲叫道:「喂!聽好!你要是不爬上來,我就開槍打死你。」 那個人聽了忘記落水的危險,立刻使勁全力向岸邊游去。 上岸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不救我就算了,為什麼還要開槍打死我?」 拿破崙從容不迫的回答說:「假如剛才我不嚇唬你, 你就不會奮力游上岸,又怎麼能脫險呢?」 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要別人怎樣對你,自己先怎樣對別人」 艾森豪將軍參加某餐會,會中安排演講節目,總共邀請五位貴賓致詞,艾森豪排在最後一位上台 前面四位,個個千言萬語、贅言連連,輪到艾森豪時,時間已近十點了,台下早已意態闌珊、興致缺缺。 善體人意的艾森豪將軍一上台便說:

出走與回家

人在一生中,也許都該給自己幾次流浪的機會..... 2009-5-25 自由副刊 ◎林懷民 1969年9月,我初到美國讀書。在舊金山機場看到通往全球的航班表: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斯德哥爾摩…… 那是個驚嚇的啟蒙經驗。世界如在眼前,地理課本的地名,原來是真的可以去的城市! 那年5月,搖滾樂、大麻、性愛,五十萬人大聚會的伍茲塔克音樂節,震動了全球的年輕人,而我來自戒嚴的台灣。一年多以前,巴黎、東京、紐約、柏克萊,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在台北,我衷心崇拜、曾在明星咖啡廳仰望的作家陳映真被警總抓走,寫作圈子的朋友私下轉告,不知所措,也有人徹底避談。 可以這麼說,到了美國,我才開始走進世界。 在世界的天色下過夜 70年耶誕假期,我從讀書的愛荷華,一路候補機位,用學生票旅行,混到西岸。忘了如何抵達太平洋高速公路的一個水族館。我第一次看到海豚,樂得張開了嘴巴。 看完海豚戲球,我對著太平洋的落日發呆,轉頭才發現人全走光了。到了館外,停車場是空的,也沒公車了。天色昏沉,我只能在路邊橫著大姆指等便車。 一位長髮嬉皮讓我上他的車。弄清楚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要往何處去,便安靜地說:「那麼,到我家過一夜吧。」 睡到半夜起來上廁所,只見起居室五、六個長髮男女安靜坐著,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房間裡有印度線香的味道,也許都吸了大麻,一屋寂靜。我回房繼續睡。第二天早上,另一個長髮嬉皮順路把我在公路邊放下。我橫起大姆指等車。 72年,我打工存了錢,經歐陸返台。紐約到盧森堡的學生包機每人九十美元。在阿姆斯特丹,我根據手上的《每天十元遊歐洲》,找青年旅館過夜,也睡過公園,認識了人就一起去玩。 有一個人要去巴黎,我改了行程和他同行。他找到幾個朋友,一起混了幾天。吃飯,大家湊錢買幾條麵包,幾瓶便宜紅酒就打發了一頓。這些來自各國的背包族,有人初抵巴黎,也有人要離去,大夥兒就在便宜小酒館為隔日要啟程的朋友送行。喝得太晚,第二天爬不起來,誤了車程,因此晚上再度送行,喝到凌晨…… 在巴黎認識的瑞士青年要去葡萄牙、西班牙,邀我同行。到了葛那達,他要去摩洛哥,我的中華民國護照要等上一個多月才能取得簽證。從此我一人獨行,去義大利和希臘。 在羅浮宮、在烏菲茲美術館我第一次感覺到「顏色」。從希臘的天空和愛琴海,我終於知曉藍色有無限的層次和變調。在日內瓦,我看到一本美麗的

何謂大事?

麥可•邦吉•史戴尼爾(Michael Bungay Stanier)/「蠟筆盒公司」創辦人及資深合夥人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歸為三種類型:小事、正事和大事。  小事(Bad Work)  小事會浪費你的時間、精力與生命,這樣的工作做一次都嫌太多。這不是一件值得你全心投入,或者你希望被指派去做的事;小事根本沒有意義。  令人難過的是,組織很擅長生產這種小事。它有各種面貌,例如官僚作風、沒完沒了的會議、浪費時間的陳腐流程,以及其他許多只想壓榨你、而不是讓你成長的做事方法。  正事(Good Work)  正事是那些有用、具生產力,而且你很熟悉、也可能做得很好的事。你大部分的時間可能都在做正事,這樣並無不妥;你所受的訓練、教育和迄今所累積的經驗,讓你可以把這樣的事做得很好。總的來說,正事是舒適感、成長的養分及成功的來源。 正事的範圍很廣,可以是一份令人投入且有趣的工作,也可能是很單調、平凡,但你知道它的必要性,所以很高興地花一些時間去做的事。  生活中永遠需要正事;而在組織裡,正事是必須的,這猶如公司的「奶油與麵包」——有效率、能夠聚焦,而且有利可圖,可以為公司帶來下一季的盈餘。  大事(Great Work)  每個人都想多做一點大事,這樣的事可以啟發並鼓舞你,對你來說充滿意義,能夠產生影響力、帶來改變。大事是真正重要的工作。  大事可以帶來深切的舒適感,並讓人全心投入——你通常會覺得自己彷彿處在時間靜止的「順境」中,毫不費力就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之所以會有這種舒適的感覺,是因為它連結了對你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不只是你的核心價值與信念,還有你想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渴望。  不過,大事同時也讓人覺得不確定和不安。這種不安是因為大事通常是嶄新且深具挑戰性的,所以具備了風險與可能失敗的因子。因為這是你很在乎的重要工作,你不想失敗,但也因為這是一件嶄新且具有挑戰性的事,因此很可能失敗。  對組織來說,大事可以帶來策略上的轉變、創新,並延長組織的壽命。通常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可以將事業往前推進,帶來新產品和更有效率的運作體系,並且增加營收。  怎樣才是最好的比例?  了解以上三種定義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要怎麼在三者間取得平衡?對你來說最完美的混合比例又是如何?  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的比例。在正事與

轉載 得 與 失 激勵故事

    有一個阿拉伯的的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虧光了所有的錢、並且欠下了債。他賣掉房子、汽車,還清債務。    此刻,他孤獨一人,無兒無女,窮困潦倒,唯有一隻心愛的獵狗和一本書與他相依為命,相依相隨。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來到一座荒僻的村莊,找到一個避風的茅棚。他看到裏面有一盞油燈,於是用身上僅存的一根火柴點燃了油燈,拿出書來準備讀書。但是一陣風忽然把燈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這位孤獨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對人生感到痛徹的絕望,他甚至想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邊的獵狗給了他一絲慰籍,他無奈地歎了一口氣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來,他忽然發現心愛的獵狗也被人殺死在門外。撫摸著這只相依為命的獵狗,他突然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世間再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了。於是,他最後掃視了一眼周圍的一切。這時,他不由發現整個村莊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靜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屍體,到處是屍體,一片狼藉。顯然,這個村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個村莊一個活口也沒留下來。    看到這可怕的場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轉,啊!我是這裏唯一倖存的人,我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此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這個世界裏唯一的倖存者,我沒有理由不珍惜自己。雖然我失去了心愛的獵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    老人懷著堅定的信念,迎著燦爛的太陽又出發。 ,,,,,,,,,,,,,,,,,,,,,,,,,,,,,,,,,,,,,,,,,,,,,,,,,,,,,,,,,,,,,,,,,,,,    啟示    人,每個人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特別是從事直銷事業的人們,在你為失敗而痛苦時,其實,你已經得到人生的經驗。關鍵是你要有悟性,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失與得。

轉載 《斷章》

卞之琳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卻能以小喻大,展示出豐富的內涵,有如七絕般晶瑩剔透。這首詩的出色之處在於場景的建構。任何一首好詩,不管是抒情詩、敍事詩、詠物詩,都離不開場景。場景有的是實際的描寫,有的是扭曲變形,有的是純內心建構。此詩通過扭曲變形的場景(或叫做刻意安排的場景)去營造氣氛,寓情於景,而且透出淡淡的哲思。 這四句詩,景物有橋、有樓、有月、有窗,場景十分開闊,只要讀者稍稍動用一下想像力,就能想像出一幅美麗迷人的畫面。而且這畫面不是平的,而是立體的。“我站在橋上看風景”處於下位,“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處於上位,一高一下形成對比; 從“我站在橋上看風景”,可以設想“我”的視角不停變換看風景,無所專注。“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卻表達出一種專注的視角。也就是形成“無心”和“有心”的對比。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句結構是最特別,讀者可以有兩種方向去想,而不影響對整首詩的理解,這句可以是描寫橋上的我看到明月和窗子,也可以是樓上看景人從視窗外望看到明月。不要忘記,“明月”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別具意義,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代表了鄉愁、代表了思念。不管是有心或無意,一輪明月,竟引起大家共同望之,情感盡在不言之中。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兩句,也反映了我無意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而成為看風景人眼中的風景;看風景人在不知不覺間也成為橋上的我看到的風景的一部分。在無心和有意間形成了互動,似冥冥之中有著安排。於是,“你/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主角。 〝窗〞和“夢”一實一虛,形成對比,而〝窗〞又令人聯想至靈魂之窗,不經覺間和“夢”發生更密切的聯係,此 “夢”字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又代表了夢想、理想,於是此詩也昇華到理念的層面去了。於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你/我”代表了別人眼中的夢想、理想,是天地風景中的一個最迷人的風景。但這“你/我”是在明月下,代表有距離的思念或追求,不管是有心而想或無意而求。我總認為,此詩此夢如雲般輕淡迷人,不能言盡。

轉載

比爾•蓋茲最喜歡的網路老師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從微軟退休後,非常熱衷於改善美國各個層次的教育,從大學到高中、國中小,都有他的基金會的贊助專案,為了發現更便利與廉價的學習,他對網路學習非常著迷,甚至於親自帶著十一歲的兒子,一齊尋找網路上的學習資源。  也就因此,Bill Gates在過去同事的推薦之下,發現Sal Khan在網路上開設的khan學院(http://www.khanacademy.org/)發表,對其內容大為讚賞,驚嘆之餘,也就成為Khan的粉絲。  khan學院只有一位老師,那就是Khan自己,他有傲人的學歷,不但是哈佛大學的企管碩士,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學士、電腦與電機碩士等三個學位。他因為要幫助念中學的堂弟解決數學上的問題,就把解題方法作成短片,每個短片的長度大約十分鐘左右,放在youtube上,比爾蓋茲認為Khan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只使用很低廉的設備和空間,就錄製出上千門的教學短片。  我挑了幾個最簡單的教代數的短片來看,發現Khan是天生的好老師,他講解時非常有耐心,把解方程式的步驟很詳細的一步步推演出來,雖然沒有動畫或圖片做輔助,也沒有出現Khan的照片或視訊,只有一個用來解說的小黑版,但他親切的語調和詳細的解題過程,對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幫助,有位學生回應說,因為看了他的教學,數學考了一百分咧!  Khan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錄製課程,首先從數學開始,現在還有生物、化學、歷史等學科。我剛剛去看時,同時有2276人在瀏覽Khan學院,所有教學短片都放在Youtube上面,目前大約有1630個教材,每天有七萬人瀏覽,每個月大約有二十萬人,已經成為網路上最紅的學習網站了。  目前使用Khan學院的人,以英語系國家居多,其實,數學的語言是國際通用的,即使不懂英語,也看得懂Khan推導的過程,我建議家中有高中或國中生的家長,假如子女在代數或幾何的學習上有困難,不妨把這網站推薦給子女,可以讓他們同時學數學和英語呢!  有的專家認為Khan學院根本不能稱為學院,因為它沒有給學生測驗與評分的功能,它只能稱為圖書館,一個聚集許多自學短片的圖書館,可以作為學生輔助學習的地方,但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展現出虛擬學校的實力,它不需要教室、校園、名師及行政支援,就能成為全球性的學

轉載

釵頭鳳 •引   夫君,如若可以,你仍做我的兄長,我依舊是你的表妹。這樣,誰都不會在誰的心裏,留下那麼沉痛的傷。   婉兒,如若可以,你仍做我的表妹,我依舊是你的兄長。這樣,誰都不會在誰的心裏,留下那麼沉痛的傷。      壹   鮮豔紅衣,方巾喜蓋。我身著嫁衣,步入花轎。那一刻,我什麼都完了,我只知道,表哥,從此我是你的妻。   我緊張地攥著手中的錦帕,心中,滿是欣喜,思緒不由得回到了曾經。我們花前月下,吟詩作對,那時我就想,表哥,等我及笄,我便要嫁給你。後來爹說,他曾和姑姑泛舟時定下娃娃親,那是我和你的婚事。   花轎漸漸停下,簾外嘈雜的人群聲和鞭炮聲早已幕天席地而來,然而我能聽到的,只有那很輕的一聲,“婉兒……”。那一聲,漾滿了喜悅,那一聲,使我緊張不安的心,歸於平靜。   姑姑將我迎下轎,朗聲道:“婉兒,以後可就是陸家的媳婦了啊。”   我欣喜地點點頭,然後便覺一陣很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我知道,那是你的味道。   手中的錦帕,已被換成同心紅綢,而綢帶的那一端,是你。   心中盈著滿滿的幸福,恍惚中,婚禮,就這麼過去了。      我在洞房中等你,不知過了幾個時辰,你終於回來了。身上有著淡淡的酒香,然而更多的卻是我熟悉的味道。   我緊張地攥著袖子,手心滿是汗水,心中惴惴不安。縱使我知道,那是你,是從小陪我走過風風雨雨的表哥,然而我還是緊張地難以自持。畢竟,我第一次出嫁,總有些女子的嬌羞。   我聽到你小聲對丫鬟們說了些什麼,然後整個洞房裏,就只剩下我們兩個。   你走到我身前,似乎也很緊張。你輕輕地掀起我的蓋頭,我感覺到你在顫抖。我緊張地閉上眼睛,不敢看你,我爬看到你眼眸中的漣漪後,我會幸福的瘋掉。   驀地,一雙溫潤的手撫上我的額。“婉兒,為何不看我?”   你的聲音,更加擾亂了我的心。我緩緩睜開眼,你清亮的眸自映我的眼底。你面若冠玉的頰上,竟也浮了幾絲紅暈。我不由地“撲哧”笑出了聲。   你被我的笑,攪得有些無措,我坐在一旁,就這樣靜靜地看著這樣的你,方佛,我已擁有了全天下的幸福。   飲下合脀酒,你溫柔的將我抱上了床。   那一夜,芙蓉帳暖,旖旎春宵。      •貳   猶記得,你為我描眉,綰髮,為我簪上那支,釵頭鳳。你我日夜如膠似漆,耳鬢交磨,享受魚水之歡,將一切拋諸腦後。只是這樣幸福的日子,又能持續

轉載

孔子的女婿 「王記」自助餐旁新開了家飯舖,週三晚間偕友試吃,時電視在播益智問答節目,亦奇說起曾看過一道難題:孔子把女兒嫁給誰?在座四位中文系無人能答,只記得《論語》有載。餐迄,到童軍社辦翻書一查,原來夫子的賢婿是公冶長,《論語‧公冶長第五》寫得分明: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釋說是孔門弟子,名列《史記.卷六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公冶長,齊人,字子長。 司馬遷也是字「子長」,碰了面大概能聊上幾句,可是兩人似乎不熟,《史記》的介紹就這樣寥寥一句(接著引用《論語》中丈人的評語),興許是泰山名氣太大,女婿只好低調。史遷之師孔安國則以為是魯人(見《論語集解義疏》),不過比起籍貫,他通解鳥語的傳說,顯然更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南朝梁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援引了《論釋》來說明: 公冶長從衛還魯,行至二堺上,聞鳥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須臾見一老嫗當道而哭,冶長問之,嫗曰:「兒前日出行,于今不反,當是已死,亡不知所在。」冶長曰:「向聞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嫗兒也。」嫗往看,即得其兒也,已死。即嫗告村司村,司問嫗從何得知之,嫗曰:「見冶長,道如此。」村官曰:「冶長不殺人,何緣知之?」囚錄冶長付獄。 主問冶長何以殺人,冶長曰:「解鳥語,不殺人。」主曰:「當試之,若必解鳥語,便相放也;若不解,當令償死。」駐冶長在獄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緣獄柵上相呼,嘖嘖(口雀)(口雀),冶長含笑。吏啟主:「冶長笑雀語,是似解鳥語。」主教問冶長:「雀何所道而笑之?」冶長曰:「雀鳴嘖嘖(口雀)(口雀),白蓮水邊,有車翻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斂不盡,相呼往啄。」獄未信,遣人往看,果如具言,後又解豬及燕語,屢驗,於是得放。 然此語出雜書,未必可信,而亦古舊相傳,云冶長解鳥語,故聊記之也。 大抵經學家重篤實,詩人尚想像,皇侃本身存疑,沈佺期卻有詩〈同獄者歎獄中無燕〉曰:「不如黃雀語,能雪冶長猜。」很能欣賞這故事。 我從小玩《阿貓阿狗》,樂於相信有人能跟動物溝通,但還是忍不住找碴:村官判錯了!冶長要嘛懂鳥語,要嘛不懂。如果不懂,那他就是凶手,但是就算他懂,其實也無法證明清白。他完全可能殺了人後,叫老嫗去收屍,再利用專長脫出囹圄、逍遙法外,甚至連名譽受損,還有至聖先師來背書。 審這件案子,礙於素王聲威,村官說不定受了相當壓力,所以雖

轉載

三十而立新解 孔子的三十而立一段原是這樣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歲時候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不再被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明白自己的本份,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不中聽的話不會氣憤,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心裡怎麼想就怎麼做。 . 今新解如下: 三十而立:交三十両者,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而不惑:交四十両者可發問,直到你沒有疑問。 五十而知天命:交五十両者,可知明天小考之命題。 六十而耳順:能出得起六十両的,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的話給你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交七十両者,上課要躺要坐或來不來上課隨你,都不算犯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