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 2011的文章

《遊褒禪山記》品讀賞析

王安石為相時對於新法的執行非常堅持,被時人稱為“拗相公”,或許與他遊褒禪山的經歷有關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遊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   作者先記敘了自己遊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遊之樂”。接著,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遊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仰慕孔孟,立志高遠。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尋險遠之處的奇偉瑰怪嗎?當然,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裡講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從政治改革的角度講,這個“力”是德、才、學、識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以上三個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這裡的“物以相之”指什麼?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時是就開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試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阻撓。改革如果沒有最高權利──皇帝的支持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懷疑者、攻擊者紛紛而至的時候,關鍵就看皇帝的態度了。王安石對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 當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後,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或者說,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變法改革。年僅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想有所作為,他重用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論述了宋仁宗執政四十多年的種種弊病,指出了歌舞昇平的背後存在的嚴重危機。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 “熙寧變法”。神宗死後,不滿十歲的哲宗繼位,大權落在太后高氏手中。高太后對變法早就不滿了,她執政後,起用司馬光為首的

鳳凰山 王安石

其一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五陵: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長安附近。當時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後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 其二 驅馬信所適,落日望九州。青山滿天地,何往為吾丘。 貧賤身秖辱,富貴道足羞。涉句諒如此,惜哉去無由。 騎著馬兒隨它任意遊走,在夕陽西下時看看這江山錦繡;(彷彿)青山盈滿了天地,(但是)向哪裡去才是屬於我的山巒呢; 身為貧賤之軀(的我)只不過是覺得屈辱,而富貴顯達(的人)說來卻也足夠讓人羞愧; 想來也只能寫寫文章(安慰自己)了,可惜啊,卻沒有什麼藉口讓我走(出廟堂的是非)。

《讀蜀志》

王安石讀《三國志》,蜀、魏、吳是三國,讀《蜀志》完了的時候,寫一首詩:「天下糾紛等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 他說「天下糾紛」,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有本事的英雄、豪傑,彼此間爭天下、爭著要做皇帝。那個糾紛的原因有多大呢?為什麼要去同人家爭天下?原因只有一毛那麼大。王安石信佛,有一點好心腸、慈悲心。他感覺這些人都是為了名利而去爭天下、做皇帝,不是真實地愛老百姓,都是為自己的利益。你這個私心要做皇帝,是不應該的,所以「等一毛」。 「可憐身世兩徒勞」:當然讀《蜀志》就是要批評劉玄德,說是你劉玄德想要做皇帝,也是個私心;觀察你這一生的事情,「身世」:這個「身」就是私人、私家的事情,你家裡的事情沒做好,兒子也沒教導好;「世」,說是同曹操爭天下,沒成功,都是白辛苦了,白辛苦了,「兩徒勞」。 「無人語與劉玄德」:沒有人來開導你一下,你不要同曹操、孫權爭天下,沒有人來告訴你這句話。 「問舍求田意最高」:你或者問問誰,在什麼地方買一棟房子;或者是求幾畝田,耕田、讀書,這還是最高尚的境界。不要同人家爭天下,勞民傷財,結果是一無所得,造了很多的罪。 “求田問舍”一典,本來是劉備批評許汜在天下大亂時,無憂國志家的救世之心,而只求買田置地,經營自己的安樂窩(見《三國志•陳登傳》)。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說:“求田間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是正用。而王安石在《讀蜀志》中卻說:“無人說與劉玄德,問舍求由意最高。”這是反用,充分體現了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後的苦悶與憤激。 另一種說法 王安石在去世前一年,與蘇軾在江寧(今南京)見面,惺惺相惜,勸東坡在當地買地建屋定居。 千古糾紛等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 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 蘇軾回詩說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醒過來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煩惱,所以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問了佛祖一樣的問題:「我該怎麼做,才能不再煩憂?」佛祖給的答案都相同:「只要放下,你就能不再煩惱。」 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很不服氣,便專程去找佛祖,挑釁地問:「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就有千千萬萬種煩惱。但是您給他們的解決方式都完全相同,那豈不是太可笑了?」 佛祖沒有生氣,只是反問男子:「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嗎?」 「當然會!」男子回答。 「那麼,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嗎?」佛祖又問。 「當然是不一樣的。」 「你睡了千千萬萬次,就做了千千萬萬個夢。」佛祖微笑地說:「但是要結束夢的方法,卻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醒過來』!」 男子聽到佛祖的回答,啞口無言。 ,,,,,,,,,,,,,,,,,,,,,,,,,,,,,,,,,,,,,,,,,,,,,,,,,,,,,,,,,,,,,,,,,,,,,,,,, 我很喜歡這則禪宗故事。這則故事把煩惱比喻成「夢」,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就能從夢中清醒來。無論你的煩惱是什麼,方法都是一樣的。

聰明與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成就事業的是聰明人。在事業中起破壞作用的也是聰明人。同為聰明人,為何結局卻大不同呢?蓋因聰明有大小之分,有小聰明和大智慧之分。 何為小聰明?小聰明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聰明伶俐,會說話會辦事,伶牙俐齒,機靈敏捷,善於偽裝,有種隨風而動的輕巧,有種趨炎附勢靈動,有種你能千變萬化,我能隨機應變的聰慧。小聰明是細節,小聰明是近觀,小聰明是裝飾,小聰明是花草,這種聰明是表面的,是很容易被別人覺查到的,就像一幅畫,讓人一看就喜歡,但只是一時的喜歡而已。 何為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環境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山水不露,穩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運籌帷幄,高屋建瓴,有種水滴石穿的韌,有種坐山觀虎鬥的氣概,有種任你有千變萬化,我早已將你看穿的沉穩。大智慧是框架,大智慧是俯視,大智慧是主體,大智慧是樹木,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學著作,初讀時不一定得到人們的喜歡,可是你要是能讀下去的話,你會變得深厚,也會終生受益。 如果說大智慧是戰略,那麼小聰明是戰術;如果說大智慧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小聰明則是感性的感性顯現;如果說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那麼小聰明看到的是芝麻。 有小聰明的人看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心裏會有一種緊張感,遇見沒自己聰明的人會表現的不屑一顧,遇見大聰明的人就只有望而興嘆了;有大智慧的人看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心裏會有一種欽佩感,遇到沒自己聰明的人會向他們講道理幫助他們,遇見大聰明的人可謂找到了知己。 小聰明的人對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們從內心認同的人不是很多。但他們不會把對很多人的不屑一顧表現出來;有大智慧的人對人性一定很了解,因此他們能夠十分包容地看待一切,他們將宇宙裝在自己的胸膛裏面。 大智慧所統轄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觀,所謂的大象無形,因而當這個智慧剛剛出現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只感覺到這個智慧的平淡無奇,直到智慧靈光顯現的一刻才能引起人們的驚嘆;小聰明在細而不在全,在某一方面有出人之智,其他方面可以不行,所以小聰明時而會翻船。 從長遠看,基本功紮實,做事實在,努力豐富自己,此乃大智慧;基本功不紮實,做事浮躁,人支亦云,隨波逐流,此乃小聰明。真正聰明的人會未雨綢繆,為未來做好規劃,並認真地執行,一步步走向成功,如果還有卓越的眼光還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小聰明則是淺嘗輒止,應付小場面還可以,遇到事就要手忙腳亂了。 小聰明的人由於過於注重細

中式「冰淇淋」

當年林則徐剛上任,老外知道他是來掃毒的,便想利用餐敘談判時,搞個把戲戲弄這中國官員,一來羞辱他,一來是給個下馬威。出甜點的時候,老外上了一碗當時一般人都不懂的「冰淇淋」,那凍鎮冒出的裊裊冰煙圍繞在碗圍之間。這老外還故意說:「大人,這甜點遠從英格蘭來的,你小心被燙著,來試試看,試試看。」 所有人定著林看,林則徐不疑有他,用小匙舀了一小口,鼓著嘴還對著那匙冰淇淋輕輕吹了幾口氣,接著把冰淇淋送到口中,因為怕燙,只把冰淇淋送到舌齒之間……那心理期待落差太大,一傢伙還冰酸了幾顆老牙,臉一抽、眼一擠,這滑稽樣可笑翻了那群老外。 這餐惡整,讓林則徐知道這些老外就是瞧不起中國人。於是也下了帖子,這回總督府作東,席罷前也來了道甜點。師爺對著老外說:「這可是咱們曾在京裏當過差的御廚貢點,一般人可是吃不到的,絕對比你們的冰淇淋還冰人,你各位小心別給冰著了。」這甜點也做成圓球形,與冰淇淋同大小,但這可是林府中的粵廚做的豬油芋泥。芋泥和奶油打成細泥,封上豬油,用火燉蒸四小時,油沁泥燙。因油封泥煙,就像咱們燉老母雞湯一樣,一層亮油,一絲吹煙不冒,可是那潛藏的危機,卻埋伏於油底。 老外心想:你中國人哪能做出什麼冰死人的冰淇淋?各個拿起小匙,挖了一大口就囫圇就口,頓時間各個摀著嘴,雞貓子亂嗚一通。只見林則徐輕輕滑著茶蓋,端起茶碗,問:「咱們的冰淇淋冰得如何?」這幾個販毒吸血的鴉片煙商,吃足了「中式燒淇淋」的苦頭,再也不敢輕視這其貌不揚的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