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8, 2021的文章

中年的意義

古話有云「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人一到四五十歲以後,就會面臨人到中年的各種問題了。在外承擔的事業會越來越重,在內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重了,身體也不像二三十歲的時候那麼硬朗,在這場中年危機裡面有人活得洒脫自如,有人卻活得灰頭土臉。 人類中年的這段時間是過了旺年時期的大概在40歲-60歲之間,這期間大概還有20年左右的時間才會進入到老年期,身體器官以及智力才開始下降。但是在其他物種上就不會出現有這種情況,大多數動物的生命周期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昆蟲類的動物會在生育完後代之後,就會死去,要知道性成熟之後就死去這可是整個生命中的最高峰時期。 第二種情況是,高級一點的物種,會在下一代的性成熟之後,父母就會逐漸死去了。 大多數動物都是完成了繁衍下一代的使命後就直接死亡,看來都是「死在盛年」。悲劇!人類在中年的這二十年間,沒有直接老去,而是隨著生育能力的下降,逐漸平穩的過渡到了老年期,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時期呢?他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生物的進化論絕對不是偶然出現,一切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在生物學的理論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親本投資」,這一理論解釋了所有物種在生命周期中,對於後代物種的延續,不僅需要繁衍,還需要對後台進行培育,投資。 人到中年以後,身體上的機能會發生變化,精力沒那麼旺盛了,皮膚開始出現皺紋,頭髮也開始變白了,這時候人生的分工開始發生改變了。年輕的時候,膚白貌美的特徵是為了吸引異性,繁衍後代。到中年以後,繁衍的任務結束,年輕的特徵開始消失,人生分工有了變化,不再需要美貌的外表了。進入到了更節能平穩的狀態,用來幫助後代獲得更大的成功。 那麼「親本投資」理論用在人類身上就會變得複雜得多,因為人類不像其他動物一樣出生後很快就可以獨立生存。在人類社會,要能學會獨立生存發展至少要十幾二十歲成年以後才能具備這個能力。這種情況不僅是現代文明才會存在,在幾萬年前人類靠狩獵為生的時代也是一樣。青少年體能和經驗不夠,根本無法殺死大型獵物獲取食物,基本上都是靠父母或者同時段的中年人的幫助。 人類在前面的十幾二十年的時間,用來學習,儲備知識技能。等到40歲左右的時候就會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這個時候,中年人的角色就開始發揮其作用了。 在投資給後代的事情上,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食物等資源,第二類是技能知識。人類並不像其他動物能快速的找到食物,在

古木陰中繫短篷的禪意

《絕句•古木陰中繫短篷》 詩僧志南 古木陰(ㄧㄣˋ)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經由小橋往東行,沿途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並不會令人感到寒冷;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詩僧志南這首小詩,描寫二月春景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而名留千古。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著他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 以上是這首「短小精幹」的詩的字面解說,如果能更深入的體會,這首禪詩所描述的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昭示。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理解了禪意之後,就能體會這首絕句是說:如果能夠時時秉持禪意,將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任何不如意都能擲之於腦後,則天天都是如沐春風。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讀到這首詩,就愛上了它,吟詠多年,終於似有體認。「古木陰中繫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字面上的意思是詩人把小船繫在古木遮陰處,下了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不疾不徐。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故事: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為什麼我找不到心中的陽光?」大師問:「你的包裹裡裝著什麼?」青年說:「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坐船過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刻

書籍有價 知識無價

我是藏書狂,往年每逛書店,看見內容不錯的書,就毫不猶豫的當場掏錢購下,積數十年的歲月,家中書櫃早已不敷使用。這些書如同裝飾品,陳列開來,倒也聲勢驚人,讓自己幻想好像已經成為飽讀詩書之士,其實真正有翻閱過的相當有限。數十年下來,所投入支出,應該不下數十萬元。退休之後,收入大減,買書的支出,大幅下降,當然,書櫃已經裝不下,新書沒地方收藏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我的興趣廣泛,尤其愛好文史類,如各國寓言故事、古典四大名著的應用篇,例如《解讀西遊記》、《解讀紅樓夢》、《解讀三國演義》、《解讀水滸》、《三國管理學》、《孫子兵法的企業應用》、《商用孫子》,還有名作家的著作如陳之藩的《劍河倒影》、《在春風裡》、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歲月》、《千年一嘆》等等,以及《三十六計研究》,四書研究和詩詞研究如唐詩宋詞與元曲相關書籍。此外,《論語》的各種解讀本也有不少。閱讀《論語》的時候,各種解讀版本攤在書桌,一句子曰,對比各本書的不同注釋,發現有些學者的解讀其實相當幼稚可笑,也有許多陳腔濫調,不值得看。 我看著這些書籍的時候,突然能體會古代皇帝為甚麼是三宮六院,美女如雲,其心理狀態與我買書藏書可能也相距不遠,只不過他是耽誤了許多女子的青春與幸福,而我的罪孽則是將某些書買下置諸高閣,沒有聞問,徒然輕擲金錢罷了。過去年輕時是加法人生,退休之後,逐漸施行減法人生,就像年輕時偏好重口味的美食,最近則轉為以健康為主,口味清淡。 因此,進行斷捨離,將家中所堆積的書清理一番。除了極少數還捨不得的書之外,其他都清出。原本以為轉賣給二手書店,可以換一些錢回來,結果老友告訴我實情,前幾年舊書店來估價,每本已是三折計價,如今則是每本十圓,甚至論斤計價。更可笑的昰當初花大錢購買的大部頭如《辭海》、《國語辭典》、《遠東英文字典》、百科全書等等竟然落入「無家可歸」的窘境。原來自從進入網路時代,任何資訊,只要懂得如何查詢,以及何處查詢,在家裡電腦前只要動幾下手指,想要的資料立即呈現眼前,還需要這些部頭的書籍幹甚麼? 過去聽人家講知識無價,以為是知識很珍貴,價值無與倫比,信已為真,如今方才驚覺,原來是說知識沒有價值,慨然嘆息。原來真相是「書有價知識無價」,相同的字,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文字最大的魅力,用有價的書,學無價的知識。 如今進入網路時代,知識的傳遞,由紙張轉為無紙的數位載體。例如:會寫文章的可以成立個人

元宵節的沉思

俗話說:「過年快,過日子慢」,當元宵節一過,也代表著春節已過,一切都從年節的喧嘩回歸平靜日子。 當社會愈進步,許多的習俗與傳統就愈顯凋零,有些人只知道可以放假,但對年節的由來卻一無所知,年節的氣氛也日漸淡薄。正月十五日原本是元宵節,據說當年袁世凱當了中華帝國的皇帝,覺得「元宵」聽起來像「袁消」,不吉利,所以禁止人們稱過元宵節,而是稱為上元節。還好他只當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死了。關於元宵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並衍生出許多民間傳說故事,以下只略述兩個,其他故事的內容也差不多,就不贅述了。 元宵節傳說故事(1) 很多年以前,有位神仙犯了天規,玉皇大帝罰他到人間贖罪。他不知悔改,又難以經受人間之苦,不久,便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妄告世間人無惡不作。 玉帝大怒,派另一位神仙下凡,於正月十五晚間焚化人間。而這位卻是好心的神仙,他變作一位老年乞丐明察暗訪,感受到人世間諸多溫暖。 他實在不願傷害這些善良的人們,但又天命難違,於是心生一計,吩咐人們在正月十五晚間都燃起火把,亮起燈籠,大地上一片火光沖天,騙過了玉帝眾神,從而使人間躲過了一場劫難。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張燈放燈以表紀念,遂相沿而成燈節之俗。 元宵節故事(2) 相傳在上古時期,人們的生活不像現代人那麼便利,有水有電,一切都 得靠自己萬能的雙手來創造,才能換來暫時的溫飽,而且還時常有天災人禍、洪水猛獸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 有一個天女變化成一隻美麗的鳥兒,身上的羽毛五彩繽紛,有如雨後天晴在天邊垂映的彩虹。她私自下凡人間,遊歷了許多美麗的山川湖泊,一天她來到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正在樹梢上玩耍唱歌的時候,沒想到腦後 「咻」的一支竹箭射向她的心窩,就此香消玉殞了。 天庭上有總管內務部的文官稟報玉帝,說一位服侍起居的天女失蹤多時了,玉帝馬上命人將「通靈寶鏡」抬上來, 往人間一照看,發現竟然是被某個村落的獵人給殺害了。 玉帝一見之下龍顏大怒,頒下詔書,定下了人類正月十五的劫難,命火神祝融到時統領天兵天將到人間放一把火。玉帝的女兒聽聞消息後,覺得父皇連無辜的人也要一起燒死,不免生了悲憫之心,就在前幾天夜裡托夢告訴村莊裡最有智慧的耆老。老人醒來後發覺不像是夢,心中焦急萬份,情急之下來了智慧,他告訴大家趕快準備燈籠和蠟燭。 終於到了月圓之夜,村莊裡的人絲毫沒有睡意,趕緊把把準備好的燈籠、蠟燭點起來,家家戶戶燈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