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8, 2020的文章

從唐代詩人王建的「望夫石」詩談起

望夫石是中國多地存在的一種處於山頂的自然景觀,石頭形狀如眺望遠方的婦人。望夫石象徵著愛情的忠貞,另外蘊藏著神話傳奇的浪漫神秘,讓人不禁產生千古之幽情。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各地百姓都熱衷於將山峰的石頭認作望夫石,加以瞻仰觀賞,久之成為當地的景點。望夫石和它背後的悽美愛情故事,自然逃不開敏感而多情的詩人的眼睛,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以望夫石為題,寫下了優美的詩篇。其中,唐代詩人王建(767-830)和劉禹錫(772年-842年)的兩篇最為時人所讚譽。 王建的「望夫石」詩原文:「望夫處,江悠悠。化爲石,不回頭。上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根據南朝宋人劉義慶的《幽明錄》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狀像人立。相傳過去有個貞婦,其丈夫遠去從軍,她攜弱子餞行於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這首詩是詩人王建居於武昌時,根據當地傳說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詩。 「望夫處,江悠悠」,寫出望夫石的環境、氣氛。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絕,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彷彿是一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在思念,在等待。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婦懷遠,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絕。「悠悠」在這既是寫景狀物,渲染環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思婦相思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鳥之妙。「望夫處,江悠悠」,從人寫起,交代了地點,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時間之長,感情之久。 「化爲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擬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爲石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夫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思婦登臨的長久,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美的民間傳說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 「山頭日日風復雨」,是說望夫石風雨不動,堅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長久地經受着風吹雨打,然而它沒有改變初衷,依然佇立江岸。這裏寫的是石頭的形象和品格,說的仍是思婦的堅貞。她歷經了種種艱難困苦,飽嘗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懷着至死不渝的愛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遠方的行人。 「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

《新嫁娘詞》讀後

《新嫁娘詞》唐代 王建 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門户,满口索钱财。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ㄉㄧㄢ ˋ)席,相併拜親情。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白话譯文 其一 鄰家都不認識的人来鬧洞房,只能缩着身子往床里坐。 新郎进門来的时候,鬧洞房的人们纷纷向他索要钱财。 其二 华丽的幛子横铺在两邊,在侍娘的遮掩下行走。 讓新郎在地上铺好竹席,一起拜见他家的親人。 其三 新婚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親自来作羹湯。 不知婆婆偏好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新嫁娘詞》這首古詩是詩人王建的一首代表作。這組詩的前兩首描寫唐代婚嫁的習俗,第三首方是寫一位剛剛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寫了當時社會新媳婦難當的社會現實。第三首詩通過寥寥幾筆,就把新嫁娘的靈機慧心,小姑的天真,家庭關係的和諧寫了出來,尤其是新娘子欲討好婆婆卻又唯恐得罪婆婆這種進退兩難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歷來廣為傳誦。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凈爽利。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是多麼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婆婆的小女兒)去嘗嘗,因為小姑最熟悉婆婆的口味。 讀這首詩,人們對新嫁娘的聰明和心計無疑是欣賞的,詩味也正在這裡。新嫁娘所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推理過程:一、前提:長期共同生活,會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撫養大的,食性當與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這樣一類推理過程,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和詩相結合。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餘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化為表達的優長。由於詩人善於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這首詩字字淺顯易懂,用筆簡練不囉嗦,生活氣息濃厚,寥寥四句運用白

從線性人生觀談起

傳統的人生道路,是在一條時間的線上行走的,大致上是順著出生→ 學習→ 工作→ 婚姻→ 退休→ 死亡,有人稱這種人生道路是「線性人生」。這樣的人生道路,認同談戀愛是年輕人的權利,受教育是進入職場之前的事,一個人只有一次婚姻,婚後的生活是生兒育女,子女長大之後父母就差不多退休了,接著就慢慢老化,身體病痛增加,然後逐步走向離世。因此,年輕時必得「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努力升官發財。接著當人到某個歲數時,就一定要「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老了才能兒孫滿堂,含飴弄孫,稱之為福壽雙全,是一種榮耀。我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這種「線性人生」的觀念,它幾乎是你我共同的宿命,人們被迫在這條直線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沒有岔路、也不能停頓。如果要享受人生,那必得留待直線的「末端」,也就是退休之後了有許多人在退休之後,終於爲自己而活享受人生,卻還是拖著殘弱的病體,有人為子女帶孩子,真是所為何來,兒女自有兒孫福,如果認為這就是「含飴弄孫」,就令人無話可說了。 面對社會的競爭壓力如此巨大,讓人難免飽受生活煎熬、身心俱疲,心情十分低落,在夜深人靜、午夜夢迴的時候,或許有人會自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在線性人生裡,人為了什麼而活?從平日的生活來看,我們總是為別人而活。小時候,我們是為父母而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你是一個寶貝。只願你快樂無憂地成長,看你傻呵呵地笑和調皮地玩樂,他們就滿足了,幸福了。因為,有一個希望或者夢想在父母心中延續。 成長以後,我們開始為學習而活。你要汲取知識,在學校裡傾聽老師的教誨,為上課、做作業、考試而活著。你走在了學校與社會的邊緣,也站在人生選擇的當口。你的羽翼逐漸豐滿,將以一種新的姿態為迎接下一個目標而活著。踏入社會,我們開始為工作而活。首先,你要填飽肚子,你要去謀生,就必須去工作。你必須夜以繼日地付出,重活臟活累活你得乾,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酬勞和地位你必須去打拼。這個過程還包括戀愛、結婚、建立家庭,又有了為愛人為家庭而活的奮鬥目標。等孩子長大了,我們又開始為孩子而活,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人生蒼暮,已至夕落,從閉上眼睛進入天堂,人完成了一生「活著」的全部意義。這樣的循環難免讓人感到迷惘,「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的想法又浮上心頭。 人生其實不是直線的,而且是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