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詞》唐代 王建
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門户,满口索钱财。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ㄉㄧㄢ ˋ)席,相併拜親情。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白话譯文
其一
鄰家都不認識的人来鬧洞房,只能缩着身子往床里坐。
新郎进門来的时候,鬧洞房的人们纷纷向他索要钱财。
其二
华丽的幛子横铺在两邊,在侍娘的遮掩下行走。
讓新郎在地上铺好竹席,一起拜见他家的親人。
其三
新婚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親自来作羹湯。
不知婆婆偏好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新嫁娘詞》這首古詩是詩人王建的一首代表作。這組詩的前兩首描寫唐代婚嫁的習俗,第三首方是寫一位剛剛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寫了當時社會新媳婦難當的社會現實。第三首詩通過寥寥幾筆,就把新嫁娘的靈機慧心,小姑的天真,家庭關係的和諧寫了出來,尤其是新娘子欲討好婆婆卻又唯恐得罪婆婆這種進退兩難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歷來廣為傳誦。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凈爽利。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是多麼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婆婆的小女兒)去嘗嘗,因為小姑最熟悉婆婆的口味。
讀這首詩,人們對新嫁娘的聰明和心計無疑是欣賞的,詩味也正在這裡。新嫁娘所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推理過程:一、前提:長期共同生活,會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撫養大的,食性當與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這樣一類推理過程,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和詩相結合。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餘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化為表達的優長。由於詩人善於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這首詩字字淺顯易懂,用筆簡練不囉嗦,生活氣息濃厚,寥寥四句運用白描生活情節,平鋪直敘,不摻雜任何自己的觀點和議論,栩栩如生的寫出了新嫁娘的聰明和賢惠。但是讀後卻引起幾個小小的「問題」:(1)古代所稱的小姑並不像現在只是單指丈夫的妹妹。《說文》指「姑」的本意是「夫母」(丈夫的母親),後來在婚姻習俗演變中,出現了稱呼父親姊妹為姑,最後又出現丈夫姊妹的意義,而為了區別長幼順序,在前面加上大或小,代表丈夫的姊妹中,哪個年紀較大,哪個較小。文學允許詮釋,這是它自由的地方。但做文字解釋時,用今義解釋古代的字義,似乎就有跳出文本本身的危險。其實除了「小姑」之外,沒有說明的另一件事情,是這首詩有一個弔詭之處。今人讀《新嫁娘》時,會把小姑照現在的字義解釋為丈夫的妹妹,為什麼「未闇姑食性」的「姑」卻沒有照今義解釋成姑姑,反而不言而喻、不詮自明的知道此句中的「姑」,指的就是丈夫的母親,這件事相當令我費解。
(2)這位新娘子何其幸運,有小姑可以諮詢,如果是丈夫沒有姊妹,也就沒有小姑,那又該當如何。(3)既然是三日入廚下,結婚後的第一二兩日,不是也有丈夫可以請教嗎?(4)這首詩中的新嫁娘應該是平常家庭的女兒,如果是有錢人的大家閨秀,平時在家裡肯定不會自己動手煮菜,出嫁時也必定會有陪嫁的丫頭,因此,還會面臨「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的難題嗎?這個疑問一直存於我心多年,真好奇其正確真相是如何?
另一方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曾寫過一首描寫新嫁娘的宋詞《南歌子•鳳髻金泥帶》: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閒妨了繡功夫,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對於閨房中夫妻情篤的溫柔的反映很是細緻,讀來讓人心動。上片一開始寫新婚的女子清早起床後的精心梳妝。「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手拿著巴掌大的一個梳子,整理著各種頭飾紮起頭髮。人都說新婚女子是最美麗的,精心梳妝的婚後女子更是如此。接下來寫新婚女子和新婚丈夫的親密無間。「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離開了梳妝檯,女子依偎仔新婚丈夫的懷中,笑著問他,我這打扮的模樣上妝、到底合不合適?在這裡明顯引用了唐代詩人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中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詩名句。
上片寫女子的嬌羞,寫女子和新婚丈夫的倆情相悅,這細微的生活片段是她人生中最美麗的瞬間之一,同時也讓我們想起自己結婚時的點點滴滴。下片一開始,依然寫兩個人的相依相偎,濃情蜜意不必多言。「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兩個人溫柔相待的生活情趣,這就是如膠似漆最貼切的表達。「等閒妨了繡功夫,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也正是因為兩個人耳鬢廝磨耽擱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妨了繡功夫」,耽誤了女子刺繡的時間。但是顯然兩個人都沉浸在這甜蜜的幸福當中,即便是時間耽擱也毫不氣惱,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來繼續兩人當前的溫存。女子最後一句「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寫出了她對於兩個人愛情甜蜜的表達,而且也流露出她對於未來生活情同鴛鴦的願望。
如果說王建的新嫁娘詞的第三首的重點在於描繪新嫁娘於新婚的第三天下廚的表現,我們不妨把歐陽修的這首《南歌子•鳳髻金泥帶》視為描寫新婚的第一二日與夫婿之間的互動,兩個人耳鬢廝磨、如膠似漆的濃情蜜意,幸福美滿的情趣。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