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唐代詩人王建的「望夫石」詩談起

望夫石是中國多地存在的一種處於山頂的自然景觀,石頭形狀如眺望遠方的婦人。望夫石象徵著愛情的忠貞,另外蘊藏著神話傳奇的浪漫神秘,讓人不禁產生千古之幽情。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各地百姓都熱衷於將山峰的石頭認作望夫石,加以瞻仰觀賞,久之成為當地的景點。望夫石和它背後的悽美愛情故事,自然逃不開敏感而多情的詩人的眼睛,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以望夫石為題,寫下了優美的詩篇。其中,唐代詩人王建(767-830)和劉禹錫(772年-842年)的兩篇最為時人所讚譽。 王建的「望夫石」詩原文:「望夫處,江悠悠。化爲石,不回頭。上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根據南朝宋人劉義慶的《幽明錄》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狀像人立。相傳過去有個貞婦,其丈夫遠去從軍,她攜弱子餞行於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這首詩是詩人王建居於武昌時,根據當地傳說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詩。 「望夫處,江悠悠」,寫出望夫石的環境、氣氛。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絕,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彷彿是一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在思念,在等待。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婦懷遠,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絕。「悠悠」在這既是寫景狀物,渲染環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思婦相思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鳥之妙。「望夫處,江悠悠」,從人寫起,交代了地點,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時間之長,感情之久。 「化爲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擬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爲石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夫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思婦登臨的長久,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美的民間傳說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 「山頭日日風復雨」,是說望夫石風雨不動,堅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長久地經受着風吹雨打,然而它沒有改變初衷,依然佇立江岸。這裏寫的是石頭的形象和品格,說的仍是思婦的堅貞。她歷經了種種艱難困苦,飽嘗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懷着至死不渝的愛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遠方的行人。 「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遠行的丈夫歸來之 時,這佇立江邊的石頭定然會傾訴相思。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始終抓住石之形與人之情來寫,構思最爲精巧。「化爲石,不回頭」,言望夫之婦化而爲石,也暗示時久。婦人佇立江邊,看那江水一去不回頭,自己也化爲石像永遠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不畏風吹雨打,不怕天長日久,她一直不回頭,一心望夫歸。最後,以「行人歸來石應語」結束全詩,又將望夫石擬人話,可謂匠心獨運。全詩刻畫了古代婦女深情動人的形象,揭示了她們悲苦的命運。詩歌於平淡質樸中,蘊含着豐富的內容。詩人只描寫了一個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剎間的感受,平平寫出。 接下來再看劉禹錫的望夫石詩:「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劉禹錫在和州擔任刺史時,見到望夫石,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這首詩的關鍵在於「初」字,女子望夫,難得的是在於經受時間考驗,保持初心,這塊石頭是家庭真情、人間真情的一塊紀念碑。人最難得的是保持初心,一切行為的久遠,都以「初」為核心,也以「初」為動力,人生的動力未必是走向遠方,而是回到原來的自己,保持出發點的心境。劉禹錫被譽為詩豪,詩風瀟洒樂觀,但是這首詩卻寫出了一種濃厚的苦澀來,讓人不免傷懷。苦相思三字,蘊藏無限同情與感慨,讀此句不免讓人想起李白的《秋風詞》「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另外三四句中幾千載和初望時的對比,將望夫女的深情凝望描繪得如在眼前,將望夫女的一往情深刻畫得淋漓盡致。真可謂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劉禹錫的藝術功力可見一斑。 知道望夫石最早怎麼寫的吗?歷史資料記載,曹丕《列異傳》記載望夫石的傳說。原文:武昌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注釋: 貞:指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曹丕根本不是在歌颂爱情,而是說那位化為石頭的婦人,在夫君不在家的時候,操守堅定不移。直白點说,望夫石有一點類似貞節牌坊。這種解讀的出發點實在有點冷血。 中國神话中最早的望夫石,就是大禹的老婆涂山氏。大禹治水,涂山氏见他長期不回家,就出去找了。然後呢,没發現老公外遇,却發現老公變成了熊。涂山氏大驚,轉身就跑,那熊就後面追,似乎想要解釋爲甚麼要變成熊。可是涂山氏不聽,一緊張就變成塊石頭。另外一種說法是據說禹的父親鯀在臨終前囑咐自己的兒子禹說:「一定要把水治好。」由於禹一直忙於治水,因此一直到三十多歲還沒有結婚,後來與涂山氏女結婚。新婚四日就又去治水。大禹走後,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大禹回來。在家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最後成為一塊石頭。 如果我們進一步深究爲甚麼會有那麼多望夫石在全國各地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現實。這些夫婦或情人分手的初心不外乎在於男人必須養家活口,無論是赴京趕考,爭取功名;或是從軍報國,加官晉爵,載譽返鄉,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代金昌緒的《春怨 / 伊州歌》:「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或是出外經商,獲利回家,如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明白的指出丈夫是行腳商人,必須出外經商。唐代的疆域遼闊,安史之亂之後,國家戰爭不斷,天下並不太平。因此,旅途中會發生甚麼風險,沒有任何人可以預知。例如,或許是途中生病了;遇到匪人搶劫,或被拉夫當兵;所帶銀兩遺失;落第無臉回家;盤纏耗盡,無錢回家….總總困境。甚至是像陳世美一般,移情別戀,在他地另成家庭也說不定。 浪漫派的解讀認為望夫石所有的悲歡離合,只為驗證一句老話「山可移,海可枯,此情永不改」。現實派則認為農業時代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之所以嫁人,無可諱言的就是要找一張長期飯票。妻子之所以望夫歸來,自然是期望有好消息傳來,一方面固然是能全家團圓,心中的安全感方能落實,一個人在家,心中牽掛著出外人的安危,難免擔心受怕,孤枕難眠,寂寞難耐,例如出自於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就把思婦無奈的望夫心情描寫得十分傳神。另一方面,經濟問題有當家的在,自己可以免煩惱,否則自己必須天天為張羅三頓飯傷神,因為農業時代的女子,謀生的能力實在十分有限。這就是爲甚麼歷朝歷代會有如此多的閨怨詩存在的理由。這樣的解讀方式,不知您以為如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