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人生道路,是在一條時間的線上行走的,大致上是順著出生→ 學習→ 工作→ 婚姻→ 退休→ 死亡,有人稱這種人生道路是「線性人生」。這樣的人生道路,認同談戀愛是年輕人的權利,受教育是進入職場之前的事,一個人只有一次婚姻,婚後的生活是生兒育女,子女長大之後父母就差不多退休了,接著就慢慢老化,身體病痛增加,然後逐步走向離世。因此,年輕時必得「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努力升官發財。接著當人到某個歲數時,就一定要「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老了才能兒孫滿堂,含飴弄孫,稱之為福壽雙全,是一種榮耀。我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這種「線性人生」的觀念,它幾乎是你我共同的宿命,人們被迫在這條直線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沒有岔路、也不能停頓。如果要享受人生,那必得留待直線的「末端」,也就是退休之後了有許多人在退休之後,終於爲自己而活享受人生,卻還是拖著殘弱的病體,有人為子女帶孩子,真是所為何來,兒女自有兒孫福,如果認為這就是「含飴弄孫」,就令人無話可說了。
面對社會的競爭壓力如此巨大,讓人難免飽受生活煎熬、身心俱疲,心情十分低落,在夜深人靜、午夜夢迴的時候,或許有人會自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在線性人生裡,人為了什麼而活?從平日的生活來看,我們總是為別人而活。小時候,我們是為父母而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你是一個寶貝。只願你快樂無憂地成長,看你傻呵呵地笑和調皮地玩樂,他們就滿足了,幸福了。因為,有一個希望或者夢想在父母心中延續。
成長以後,我們開始為學習而活。你要汲取知識,在學校裡傾聽老師的教誨,為上課、做作業、考試而活著。你走在了學校與社會的邊緣,也站在人生選擇的當口。你的羽翼逐漸豐滿,將以一種新的姿態為迎接下一個目標而活著。踏入社會,我們開始為工作而活。首先,你要填飽肚子,你要去謀生,就必須去工作。你必須夜以繼日地付出,重活臟活累活你得乾,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酬勞和地位你必須去打拼。這個過程還包括戀愛、結婚、建立家庭,又有了為愛人為家庭而活的奮鬥目標。等孩子長大了,我們又開始為孩子而活,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人生蒼暮,已至夕落,從閉上眼睛進入天堂,人完成了一生「活著」的全部意義。這樣的循環難免讓人感到迷惘,「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的想法又浮上心頭。
人生其實不是直線的,而且是不可預測、無法規畫的。同時,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根本就無法統一「標準化」。過去的線性人生,大抵上好像在沒有護欄的樓梯上攀爬高樓,人們一階一階奮力往上邁進,而一不小心就會摔得粉身碎骨,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雖然直線人生也沒什麼不好,但這一路往前衝似乎也少了什麼。其實成功的背後,是犧牲了多少與家人相聚時光,以及犧牲了自己的夢想與健康換來的。
隨著科技的發達,社會環境的轉變,經濟的改展,國民壽命的延長,如今時代畢竟不同了,人們對於未來有著與過去學歷至上的想法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學校推動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落實大概應包含「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意行」三方面。此外,可以再加上「尊重多元智能」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每一個人獨特的所是(to be),遠比外在財富地位的所有(to have),要來的重要。現在的孩子更勇於做自己:有人電機系還沒畢業就改行當髮型設計師的,也有人決定書不唸了去當國際志工的…。
非線性的人生,上學不再是爲了文憑,而是爲了自我實現。讀書也不再是侷限於二十多歲的年輕歲月。所以也就沒有「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問題。有些人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甚至退休之後才決定重新投入學校學習。又例如過去的男女,總在青春期戀愛,然後在步入社會兩三年後結婚成家。然而現代人越來越多在三十歲以後才結婚,甚至邁入中年以後才結婚。而更多人從一次婚姻邁向多次婚姻。換句話說,無論求學、進修、創業、就業、婚姻、戀愛,都沒有年齡限制。人人重視選擇,重視生活風格,重視生命的意義。人們按所想去生活,而不是只能按生活去想。人生的目的轉為追求自我實踐與自我完成,沒有什麼是人生必定得完成的目標,人生是動態而彈性的,不若過去線性人生的僵化而穩固。非線性的實踐讓人生的出路更開闊,人生更多元而美好,快樂與彩色。過去線性人生似乎是爲贏得他人讚譽而活,如今的非線性人生才是爲自我實現的快樂而活。活著沒有著急什麼,沒有比較什麼,或許就是每一個生命能給到生命的滿足。想說單純源於真誠,生命不是羞羞答答的表演,越長大越看懂這偉大的人格不就是生命深處最真誠的部分麼,有什麼能替代這份真誠呢。既然「人生難得今已得」,接下來我們的任務是「活在當下」,好好享受每一天,方才不辜負上蒼的恩賜。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