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重新解讀賈伯斯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重新解讀賈伯斯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是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時的結語。當年我聽到後真是覺得一針見血,如雷灌耳。 但是台灣人把這句話翻譯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每次看到這樣的翻譯,就覺得啼笑皆非。聽起來很好聽,可惜完全喪失這句話的精華。 在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這個高度競爭激烈的行業裡,最常聽到評論一個人的表現,就是用Hungry這個字,所以我對賈伯斯的話,感觸特別深。這裡用Hungry,當然跟沒飯吃的飢餓完全沒有關係,而是說你有沒有保持追求目標成功的動力及熱情,像對成功的飢餓程度。 通常去做事需要動力,而愈難的事情需要的動力也愈大。在一部幾十年的老片《洛基》 (Rocky)這部電影裡面,主角就是因為窮,一無所有,所以夠飢餓,讓他有動力辛苦地接受培訓,在第一集幾乎打敗了黑人拳王,然後在第二集贏了。但第三集當洛基成功了,已經不飢餓了,就輸給T先生,因為T先生那時有了洛基之前的飢餓。 今年因為中美貿易戰,看到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接受專訪,就了解到他也知道這個道理。他說華為的危機,不是在成功前,而是在成功後。因為在華為辛苦奮鬥過程中,同事們都很飢餓,一直拚命的在幹。但後來公司賺了錢,大家發了股票,就開始買房買車,享受生活。任正非很怕華為以為自己的5G很厲害,就開始驕傲,喪失了鬥志,也就是不飢餓了。所以賈伯斯的原意,應該是保持飢餓的動力,不滿足過去的成功,像成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能保持鬥勁,很快就會被趕過去。 至於Stay Foolish,跟「虛心若愚」就更沒有關係了。是叫你不怕失敗,因為失敗可能會被嘲笑,看起來很愚蠢的樣子。要有勇氣當一個蠢人,就像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主角一樣。 時時保有飢餓動力,持續行動就會成功 記得1991年在美國,剛大勝波斯灣戰爭的共和黨總統老布希,民調如日中天,因為很多政治人物都喜歡精算,民主黨沒人敢出來競爭,包括當時民主黨民調第一的紐約州長(那時我住紐約,所以印象深刻),所以才給了這個當年沒人聽過的小州長柯林頓機會,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愛因斯坦曾講過,天才和笨蛋的分別,就是天才不會幫自己設限。所以不要怕失敗和嘲笑,勇敢的愚蠢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被人認為不吉利呢?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牠)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唐人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畫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因而把烏鴉看作是"吉烏"、"祥禽"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回廊里,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   酒并非好酒,卻為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總被云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于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是寫于被貶黃州之時的元豐三年。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詩句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嘆,并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世事如夢”,“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後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著于現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超脫于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心趨于平衡。 “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

蘇軾寫明月幾時有

蘇軾寫 明月幾時有」,恐怕不會想到,20年後的中秋節會那麼傷感 五月節,八月節,春節,或許是中國人最爲看重的三個節日。尤其是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有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代表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美好盼望,向來都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來看待。 古人寫出了很多的詩詞,表達自己對中秋的感慨。最著名的當然屬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雖然寫這首宋詞的時候他還很年輕,40歲左右,但已經表達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 但恐怕他沒有想到,20年後同樣面對天邊的一輪明月,他會寫出如此傷感的宋詞。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寫於1097年,當時蘇軾正好60歲。蘇軾這首宋詞所表達出的傷感是多層次的,從一開始的那12個字就能夠看得出來,處於人生暮年的他心中是何等的悲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很多詞當中都寫到過人生如夢。夢很是短暫,卻又不真實。短暫的是,忽然發現這一輩子已經過了那麼長時間;而不真實,就是一輩子起起落落,幾十年轉瞬即逝,就如同是在夢境當中一般。 但已經60歲的蘇軾明顯感覺到自己已經老了。「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風涼,吹得樹葉嘩嘩作響。看看鏡中的自己,早已經白髮蒼蒼。 人生的暮年是讓人傷感的,因爲他逐漸感覺到正在被這個世界所拋棄。蘇軾這又把這種被拋棄感覺的原因,放到自己的身上。身處儋州沒有什麼朋友,他埋怨自己「酒賤」。看高空中的月亮依然明亮,這可惜「多被雲妨」。 種種因素,他覺得自己快要被遺忘了,但是他又不甘心遭受如此的待遇。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當中,又有誰能夠和他共同欣賞這美麗景色呢?他只能悲涼地舉著酒杯望著北方。 北方有他的家鄉,北方有他的親人,北方也有他念念不忘的朝堂。 後來朝堂也沒有忘卻他,輾轉千里讓他北歸。只可惜蘇軾沒有在路上堅持到最後,死於途中。他終究還是被命運拋棄了。

一隻豬有4條腿,那70隻呢?

一隻豬有4條腿,那70隻呢?   我們都應該明白,工作中的邏輯和學校中的邏輯,完全不同,而兩者學習的方式和途徑,也完全不一樣。 所以,你時常會發現在學校的佼佼者,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一般,你也能發現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原來在學校不過是中等學習成績。 如果沒有能力,以及和別人不會的技能,是很難在這個社會存活的。 因為求職人越來越多,所以各個公司的HR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判斷應徵者是否合適該公司的職位。 因而造就了現在的「面試文化」,就市面上出現的關於面試的書都各有各的特點,數之不盡。 其中就有一位985畢業的碩士小李,每天忙於找工作、投簡歷,好不容易接到一家面試。 進去後,就開始了面試官的各種提問,與他一起面試的有三個人,面試官直截了當就問了一個問題:「一隻豬有四條腿,70隻呢?」 三個人先是被面試官的氣場震懾住了,其次就是被這個問題問的蒙蔽了。 小李急於表現自己,頓了三秒以後,立馬說280。 面試官聽了以後搖搖頭,在簡歷上做了記號,緊接著到第二位應徵者,他選擇了沉默,到最後一位應徵者的時候,他卻反問了一個問題,「您是問70隻豬有多少隻腿,還是問70隻腿是幾隻豬?」 面試官滿意的點了點頭,當即錄用了這位應徵者。 事後小李才知道,被錄用的那位只是大學本科畢業,心裡很不滿,明明自己比他多上了三年研究生,被錄用的卻不是自己! 而且,他怎麼都不明白,就憑一個面試題目就把他淘汰。 上述的故事,可能也有小夥伴跟小李一樣,不明白這到底是因為什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小李雖然是反應最快的,但因為心情過於急切,考慮問題不周到,而且題目的問題明顯就是面試官再給應徵者下套,小李則是想都沒想就直接跳進了坑裡,怎麼都爬不出來,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進去的。 緊接著第二位沉默的應徵者,他比小李多了一絲冷靜,他知道答案不會那麼簡單,但又沒有發現問題中的漏洞,所以他選擇按兵不動,乾脆不說話! 最後一位,也是最聰明的那位,他能很及時的想到問題的本質,並且能沉得住氣,而且還知道怎麼具體的表述出來。 所以,如果你是面試官,你會選擇哪位? 遇到事情能夠沉著冷靜,哪個公司都不會為了學歷而丟了這樣一位人才的,不要拿假學歷來跟真經歷比,也不要把真學歷來跟假經歷比,書要讀通、要懂原理、要懂觀念。 所以,學歷的重點不在文憑,而

相關與因果的省思

相關與因果的省思 世間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為所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前因後果就是起因和結果,泛指事情的整個過程。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梁•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將這種因果關係表現得最為淺顯易懂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佛家勸世總是說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想吃自己種的清甜西瓜,絕對不會笨到拿苦瓜的種子來種,因為苦瓜的種子只會長出苦瓜,不會生出西瓜,這叫做:『種甚麼瓜種就得甚麼瓜果;即所謂的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就是『因果關係,因緣果報』。就好像你要去台北,你不會去坐往台南的車子;你要去極樂天堂,你不會傻傻的盡往苦海地獄去鑽,這個道理很簡單。這種邏輯似乎不差,但是卻過於簡單化。 然而,因果關係固然有相關,反之,相關卻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不能以相關來直接否定二者具有因果關係,還需要進一步分析驗證。例如,科學家研究發現,得肺癌的人都吸煙,我們可以說,吸煙與肺癌之間有相關性,但是卻不能斷言兩者之間是因果關係。因為,曾經有記者訪問百歲人瑞的長壽秘訣,所得的答案竟然是「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又如我們觀察到小孩喜歡吃糖,統計發現吃糖吃得多的小孩患上蛀牙的機率比少吃糖的要高。對於這個現象,牙醫師認為,糖會蛀牙,即糖是蛀牙的因,二者是因果關係。據此提出的治療方案是要求家長少讓小孩吃糖。其實,積極的對策應該是鼓勵小孩子吃糖後要刷牙,吃糖與蛀牙有相關性,卻不必然有因果性。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其實不然,耕耘與收穫之間不是因果關係。果農很辛勤的照顧果樹,果樹結實時壘壘,看著就可以大豐收了,偏偏來個大颱風,果實落滿地,先前的努力全泡湯,果農除了無語問蒼天,哪有收穫可言?也有人歪打正著,禮物無預期的自天而降。有意栽花花不長,無心插柳柳成陰,在前因與後果之間,其實往往還有機率的因素存在。所以前人有言:「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而不是「行者必至,為者必成。」,就是這個意思。外國電影所敘述的世紀大劫案並不是都有破案,劫匪必然被逮捕結局,有些連是何人所為,警方都全然一無所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白道的智不必然高過黑道,如是而已。

詩詞中的「變與不變」思維

詩詞中的「變與不變」思維 在文學和數學中都廣泛存在「變化中的不變」性質。數學中有一個「不變量」(invariant)分支,或稱「不變式」,專門研究數學中各種不變量的性質。其實,詩人也同樣的常常利用變化中的不變量來強化詩的感染力。文學和數學兩者對照之下,妙不可言,同時飽含無窮趣味。 譬如說,唐代詩人劉禹錫(772-842)的一首《西塞山懷古》中的名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十分成功地運用了變與不變的對比:三國鼎立的消亡,宋齊梁陳的更替,人世間發生了多少興亡變化,但是險要的西塞山卻沒有變,仍然枕靠長江,迎風破浪既往。他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 這首詩讓我不由得聯想起明代楊慎(1488—1559)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大江裹挾著浪花向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哪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數學觀點

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數學觀點 中國詩詞是一種語言凝練、結構跳躍、富有韻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欣賞唐詩時,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含有數字的句子,這些簡單的數字就它本身來說,既無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是經過詩人妙筆點化,卻能創造出各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無窮的妙趣。例如,南宋詞人辛棄疾(1140-1207)填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把數字揉入詩中,生動貼切,妙趣橫生。又如,杜甫(712-770)《絕句四首•其三》也是名篇之一。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杜甫從家裡的視窗攝取的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表達了他寬闊的胸懷和悠閒愉悅的心情。一、二句「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加上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里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杜甫這首詩描寫景物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幅優美的水墨畫。如果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還構造了一個含有「點、線、面、體」四個幾何基本要素的空間圖形。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 總而言之,這首詩表現的時空的幽遠,憑藉著數字深化了時空意境,與平面的無限延伸有異曲同工之妙,營造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境地。用數學的有色眼光讀詩詞,正如戴著太陽眼鏡看風景,妙趣橫生,自當另有一番不同的體悟。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轉載) 當詩詞寫到一定境界後,大概就會像蘇軾一樣,嬉笑怒罵皆成文,後世把這叫入了化境。文字在他手上,成了抒發情緒的工具,信手拈來合在一起,或許一篇千年經典就出現了。 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絕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此詩一出,大概就是唐詩七絕小詩的巔峯了。一、二句就是那傳說中的千古絕對,「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四個顏色,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 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里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再來讀一讀蘇軾酒後戲作,寥寥幾句,東坡不改灑脫本色,流傳了千年。 《溪陰堂》 北宋.蘇軾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 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東坡24歲,正是春風得意時,與好友夜宿大陵山時作下此詩。詩的一、二句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頗爲相似,只是不如杜甫這兩句那麼極致。東坡也用了兩種動物,一個顏色,再加上「雙」和「一」的數量對仗,寫出了山中別樣的景致。頗有新意的是,東坡取的這兩種動物,一高一低,雙鷺是下水,而蟬鳴是在高處,自得其樂。 第三句和杜甫一樣,人物出場,杜甫寫窗外的千秋雪,蘇軾隨手寫門外的三竿日,頗爲詼諧。酒後睡醒的少年東坡看著山中美景,心情自然是十分閒適的,這和飽經風霜的杜甫看到門前雪景時的心境相差不小,這一點也體現在最後一句上。 第四句「臥看溪南十畝陰」,躺下來欣賞溪南的一片碧綠田野。杜甫來自東吳那些大人物的萬里戰船,凝聚的是歷史的厚重;而蘇軾臥看的十畝田才是民間小百姓最看重的東西,匯集的是平淡生活的本真。 年輕的時候讀蘇軾這首挑戰詩聖之作,會覺得差之千里,他這算是班門弄斧罷了;懂事後再讀此作,又覺得

現金流 錢去哪兒了?

現金流 錢去哪兒了? 看完我都暈了,經濟還真難懂啊! 一、買猴子的故事 有一個商人到了一個山村,村子周圍的山上全是猴子。商人就和村子種地的農民說,我買猴子,100元一隻。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試著抓猴子,商人果然給了100元。於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這比種地合算得多了。很快商人買了兩千多隻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 商人這時又出價200元一隻買猴子,村民見猴價翻番,便又紛紛去抓,商人又買了,但猴子已經很難抓到了。商人又出價300元一隻買猴子,猴子幾乎抓不到了。 商人出價到500元一隻,山上已沒有猴子,三千多隻猴子都在商人這裡。 這天,商人有事回城裡,他的助手到村裡和農民們說,我把猴子300元一隻賣你們,等商人回來,你們500元賣給商人,你們就發財了。村民瘋了一般,把鍋砸了賣鐵,湊夠錢,把三千多隻猴子全買了回去。助手帶著錢走了,商人再也沒有回來。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堅信商人會回來500元買他們的猴子,終於有人等不急了,猴子還要吃香蕉,這要費用啊,就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處是猴子。 這就是傳說中的股市!這就是傳說中的信託!這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市場!這就是傳說中的房市!這是我看到過的最精闢的解讀!! 二、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 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很開心……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答案:現金是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而經濟永遠存在炒作! 其實很多人都誤將賭博當投資,真正的投資是對產業熟悉,了解該產業的趨勢走向,進而選擇投資或徹資,若對產業不熟就冒然投入資金,這種就是

你是天使嗎?

你是天使嗎? 那天傍晚,除夕夜的時刻,所有同仁歸心似箭的整理檔案。 這時執行長張永忽然拿著公事夾站出來,在整個辦公大廳宣布,這是緊急事件,必須在年度結算前,簽下這一筆三億的交易簽約,才能放假,否則今年沒有年終獎金。 一時所有人的心都糾結再一起,放假?年夜飯?抑或公司賺大錢的機會?公司裡充滿著一片嘆息聲! 在傍晚的車潮中,計程車司機不斷被張永吆喝著趕路,雖是心急氣躁,又不敢抱怨,終於到達目的地,此時計程表又跳了一格,這個大老闆竟然不認帳,這一格不算,這司機又生氣但又怕被投訴,只能默認了。價目表是275元,但張永丟出300元,居然硬要司機找回30元。 張永下了計程車躍步上了人行道,一轉身碰倒了一小女孩,身邊撞倒了許多花朵,這聲巨響可吸引了四周所有行人的目光,這下子落得個尷尬場面。 小女孩趕快爬起來,一邊撿拾花朵,張永礙著面子,還是關懷問一下,小女孩說沒關係,接下來這一聲:「先生,對不起!我只顧賣花,沒注意到你!」 這時在眾目睽睽中,張永還是要有風度一點,「那我跟你買一朵花好了,多少錢?」 女孩臉上綻放出可愛的笑容,「先生一朵10元」 張永摸著剛才找來的30元硬幣,反正也麻煩,而且大家都在看,做一下面子,「30元跟你買一朵」,直接就把錢給這小女孩,小女孩拿到這30元,抬起頭看著他,突然跑向前抱住他,久久才放開,再一次開心的笑容說,「先生謝謝你,你是一個好人!」 然後跑到走廊邊,牽起一個更小,大概只有5歲的小女孩,「妹妹走!我們錢夠了,晚餐來吃麵好嗎?」 眼前那兩個手牽手的小孩,好像使他所有視線都模糊了。 那是一種莫名的心情,他再次跑向前,叫住這兩個小女孩,他說:「我這一千元,要買下妳剩下所有的花朵」,兩個可愛的小女孩說:「真的嗎?我們又能買好多東西給媽媽了。」 她們雀躍的把剩下那7朵玫瑰花,遞給了他,然後瞪大眼睛看著他,又害羞又期待的說:「先生,請問你是天使嗎?」 在那一瞬間,他看見四周圍寒冷的街頭,好像不斷的崩落、一格一格換面了! 似乎一切變成了溫暖、色彩繽紛的童話城市一般,歌聲、笑聲、歡呼、喜樂的氛圍充滿在四周圍。 張永在街頭站立了一陣子,他決定了,拿起手機! 第一通打給公司的經理,交代大家立刻放假,快回家去跟家人快樂的過除夕,並加發每人200元美金,祝福大家新年平安。 電話中他似乎聽到了公司內歡呼的聲音,好像也聽到了:《其實張執行

創意的突破

創意的突破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分別是: 尤里卡突破 隱喻型突破 直覺型突破 典範型突破 尤里卡突破 尤里卡突破,其實是原自於古希臘語eureka。意思是「我找到了!」、「我發現了!」,比較經典的範例是阿基米德在洗澡時,忽然靈機一現,解決統治者希倫王要求的問題:「他的王冠是不是純金打造」。 由於已知黃金密度,所以只要確定王冠密度是否與黃金密度相同即可。 要測量密度,需要重量跟體積,重量可以測量,但不規則邊型的王冠則不好推測體積。阿基米德百思不得其解,在洗澡時,把腳放入全滿的澡盆裡,發現水溢出來,因此發現了推測體積的方式:放到滿水容器裡,再放入王冠,再測量溢出的水即可。 隱喻型突破 隱喻型突破,就像蟲洞,把看似相隔甚遠的東西連結起來,歸類到同樣的型態。 書中提及的是子彈的設計故事,也是來自於創意發想。有一位英國水管工,晚上睡得不安穩,老是作夢夢到同一個場景:走在下雨的街道上,但從天落下的不是雨滴,而是滿滿的、渾圓的鉛粒!人人夢寐以求的鉛彈丸。 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出門散步走走。走在戶外的路上,他洞察閃現,忽而理解了夢境的內容!原來是這樣子的:他必需創造出一個有通風井的空間,讓鉛液從上往下墜落,經由重力均衡拉扯,就可以創造出完美球體! 他的夢境乍看之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直到他參透了夢境背後的意義,才了然於胸。 直覺型突破 尤里卡跟直覺型,都有一種「確定感」的特質。尤里卡突破具有終結性,表示已經達到目的;但直覺型則是一個開端,引領你走向目標的途徑。 書中介紹的範例,是1947年美國空軍在實驗超音速飛機,在硬體及人員不斷損耗的情況下,他們非常的頭痛。因為飛機接近音速時,總是變得無法控制,方向舵動不了,而且行經暴風時,飛機就會被猛烈翻滾拋擲,死傷慘重。 這時有一位叫葉格的飛行員,他是天生的飛行好手,雖然在測試超音速飛機時,遇到許多的困難,但他深信,只要愈接近音障,飛行就變得愈容易。有一回,他進行飛行測試,在接近0.9馬赫(必要速度的90%)時,飛機翻滾,無法掌控,但到達0.96馬赫時,葉格通知地面,說他再度掌控飛機!接著馬赫計上的指針開始亂跳,然後破錶,地面中心聽到那有名的「音爆」,他克了困難! 很早時候,當人們歷經直覺型突破時,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解方將奏效,但他們就是知道。 典範型突破 最經典的範例,就是愛因斯坦的故事:1905年,他還是瑞

黑天鵝效應與灰犀牛效應的意義

黑天鵝效應與灰犀牛效應的意義 在探討經濟金融危機的諸多報導中,經常會提到「黑天鵝」(black swan)與「灰犀牛」(gray rhino)風險。到底兩者各代表什麼涵義?兩者之間的風險又有什麼不同呢?   「黑天鵝」事件,是形容發生機率極低、易被忽略的事件,具有不可測性、衝擊力道大,以及後見之明等3大特性;這個譬喻源自於16世紀的歐洲,歐洲人過去一直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但1697年時竟在澳洲發現黑色的天鵝,證明了黑天鵝並非「無法想像」的生物,更衍生出特別的涵意。紐約大學教授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出版《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暢銷書後,「黑天鵝」風險便廣受重視 。 另一方面,「灰犀牛」一詞則源自美國學者渥克(Michele Wucker)所提出,2016年他出版《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忽視的明顯危險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一書後,才被廣為流傳。「灰犀牛」指極可能發生、影響巨大,但被忽視的威脅,不是隨機的驚奇,而是經過一系列的警告與明顯的證據後所發生的;灰犀牛生長在非洲大草原,身軀龐大,給人一種行動遲緩、安全無害的錯覺,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灰犀牛狂奔,將有爆發性的攻擊力,最終恐引發破壞性極強的災難。 這個世界充滿機率,並沒有我們想得簡單,任何人妄圖以確定的思維去解析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都可能會遭遇黑天鵝事件或/與灰犀牛效應。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要意識到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反向去利用它。例如,購買醫療保險,增加投資項目多元性,培養自己的多元能力,工作盡量選擇流通性大、變化性高,而不是死板易被取代的工作;能有多項收入來源,利用自己的波動性去抵銷負面的黑天鵝效應,使自己暴露在正向的黑天鵝效應。例如,做重大決策時應該要以極端的意外做為出發點,像是許多投資公司只要聽到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產業、區域塊連結這些專有名詞,便立刻砸錢投資,表面上看起來是亂槍打鳥,但這些錢對公司而言只是小數目,萬一真的投資出下一個 Google、Microsoft,那獲利恐怕就是數以幾萬倍計。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利用這種不確定的思維、承認未來的隨機性去面對事情。在電機系裡流傳一個笑話:要跟電機系成績

《朋友無用論》

《朋友無用論》 文丨陳果(復旦大學教授) 真正的朋友,並不經常想起,但卻無處不在 對“朋友”一詞的濫用,恐怕僅次於“愛情”。正因為頻繁遭到誤用,人們對它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誤解,“朋友”一詞也因此掉價不少。 真摯的“朋友”即是“摯友”。他們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於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面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 “朋友”往往不是哄來哄去的一個群體,也不是扎堆出現的一個圈子; “朋友”不是對你的主意或見解都抱以贊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對你事事妥協、盲目跟從的人; “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襯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對等的人; “朋友”很少是一見如故者,因為心靈的親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時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們以為“朋友”就是自己的精神避難所,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無力擔當的哀怨情緒一股腦地向他宣洩,也不管他是否願意、生活處境如何,都要他與我們分擔我們的煩惱,至少是傾聽我們的滿腹牢騷,那我們作為“朋友”恐怕顯得過於自私了。 我們這樣做,對我們的朋友不好。 或許我們應當意識到,此時的我們是在借“朋友”的名義將他當作我們的情緒宣洩物件、語言垃圾桶,我們毫無節制地讓無辜者承受了本應由我們自己消化的怨氣沖天——這是一種對友情的濫用、對朋友的損耗,我們實際上在這樣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浪費了與朋友在一起的寶貴時間。 朋友之間分擔“苦”卻不分擔“怨”,因為“苦”是心靈的受難,“怨”是情緒的毒氣;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們的苦,而一個人絕不會忍心用自己情緒的毒霧籠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汙染。 朋友是“無用”的。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 朋友不是為了“利用”,不是為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洩渠道,不是為了索取安慰,不是為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為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 而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與朋友在一起,我們不期待得到任何東西,僅那份彼此無需設防的內心鬆弛、不刻意的流暢自如,已然使我們心滿意足。 我的一個同性朋友是這樣描述朋友之間的心領神會的, “執手相看無語,卻心

「功德箱裡的錢」

我佛慈悲~ 「功德箱裡的錢」 黃昏,寺廟裡靜悄悄的,香爐裡煙霧瀰漫,僧人們正在吃晚飯,一個男人悄悄地溜進寺廟,來到功德箱前面。 白天,男人曾來過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裡放錢。看看四周沒有人,男人便將功德箱放下,從裡面往外倒錢。在一邊兒,小沙彌和師父看了個一清二楚。 小沙彌說:「師父,有人偷錢!」 師父說:「我知道。」 小沙彌說:「我們去把他抓住……」 師父說:「不用。」 小沙彌急了:「師父,為什麼啊?他偷了我們的錢,他是小偷!」 師父說:「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們的錢……」 「那怎麼不是我們的錢呢?」小沙彌盯著師父。 師父說:「那是人們放進去的錢,現在有人需要它,取出來,怎麼算是偷呢?」 小和尚聽了默默無語,他眼睜睜地看著男人將功德箱裡的錢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說:「師父,裡面還有錢!」 師父點點頭,說:「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還會留錢在裡面嗎?」 小沙彌點了點頭。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黃昏,那個男人又趁著大家吃晚飯的時候溜進了寺廟,他來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沒有人,又將功德箱放下取錢。 這一次,小沙彌和師父依然看了個一清二楚。 小沙彌見了,說:「師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們的錢了!」 師父說:「人放錢,人取錢,人的錢人花,何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為不夠,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 小沙彌非常生氣,可不敢發作,只好眼睜睜看著男人取走功德箱裡的錢。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發現裡面還有錢,心想男人總算不太壞,便作罷。 此後,男人再也沒有來寺廟。 一年之後,男人再次踏進寺廟。 男人來的時候不是黃昏,而是上午。 男人進了大殿,拜了佛,來到功德箱前面,他打開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錢塞進了功德箱。旁邊的人都張大了嘴巴--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彌看到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問男人為何這麼大方。 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說自己那時候走投無路,非常需要錢,看到功德箱裡的錢,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裡的錢讓他絕處逢生,現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來加倍奉還。  小沙彌把這事告訴了師父,師父說:「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給別人一條出路,別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終,我們也能得到加倍的回報。功德箱,那是人們的功德箱,也是我們的功德箱啊!」 後來,這事傳開了,寺廟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個功德箱在寺廟門口,小

聰明人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做一個聰明的人,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善用自己的聰明。 因為善用聰明需要的是智慧,而非聰明本身。 對於聰明人來說最大的智慧,就是有些事不能管,有些話不能說,有些忙不能幫。 事有三不管 曾看過一則這樣的笑話: 一位老人沿著街邊慢慢地走著,這時候他看到一個小孩子正踮著腳,想按一個門鈴,但還是差了一點。 於是,老人走過去和藹地說:「小朋友,我來幫你按吧。」 說著,老人就按響了門鈴,這時只見小孩急切地對老人說:「咱們快跑吧,快!」 都說天下本無事,管的多了,便成了事。 聰明的人,從來都不管這三件事: ●不管閒事 在社會上就有這樣一個潛規則,誰管的閒事多,最後誰不落好。 人要有一副熱心腸,但並不是什麼閒事都要去管。 正如鄭板橋《贈君謀父子》所言:「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與其被閒事擾得焦慮、氣惱,不如開闊眼界、修養身心。 不管閒事的人,心中總比別人更多一分春意。 ●不管情事 少管感情的事,用在自己身上時,就是不要衝動,不要憑感情做事,遇到事情要冷靜。 而遇到其他人感情的事情,不要摻雜進去。 因為誰也不知道最後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也許今天他們的關係很差,明天可能就和好了。 這樣很容易把自己搞得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還是不要管。 ●不管家事 古語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 所以,關於家務的事情是管不好的。 聰明的人在自己的為人處事的原則裡面就會十分注意,不會輕易管別人的家務事。 畢竟我們沒有這個權限,也沒有這個能力。 話有四不說 蔡康永曾說:「把說話練好,無疑是最划算的事。」 在生活當中,如何說話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 而聰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懂得好好說話,讓人溫暖如沐春風。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說這四句話: ●怨話不說 有句話說得好:「亡羊補牢尤未晚,怨天尤人無意義。」 怨話不說,不要成為負能量的傳播者,沒有人會喜歡整天對著一張怨婦臉。 有說話埋怨的力氣,不如邁開腿揮灑汗水。 ●胡話不說 有些人遇到點事,就愛胡思亂想,而且越想越傷心。 於是在這種悲傷的氛圍下就很容易說出一些胡話,胡話一說出口便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其實說胡話不如多檢討,通過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 ●狂話不說 有些人十分容易在成功中迷失自己,認為自己十分了不起。 確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蔣勳/文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 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理意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理意蘊 2017-10-18 由 大道知行 發表于歷史 經常聽到人們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達對教師的讚美。據考證,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 由此可知,這句成語是司馬遷所引用的當時的「諺語」,是民間流傳的俗話。這句諺語後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的說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桃李成蹊」等,意思基本是一樣的。 既然是諺語,就表明它在民間相當流行,不僅如此,它還進入詩詞之中,如宋代的辛棄疾在《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中寫道:「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又如,金朝的元好問在《送杜招撫歸西山》中也寫道:「父老樵漁知有社,將軍桃李自成蹊。」再如,元好問《南鄉子》一詞有云:「遲日惠風柔,桃李成蹊綠漸稠。」一句民間諺語竟能被文人騷客所接受,進入詩詞作品,可以見其流傳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是說,雖然桃樹和李樹不會說話,但它們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會被踩出一條小路來。這句話後被引申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誇耀,也不用向別人邀功,人們自然也會記住他。 這句成語為什麼會流傳如此廣泛?在當今時代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對它的寓意和哲理進行哪些新的解讀?值得我們細細考究。 一是自然純真,永葆本色。桃樹和李樹是相當常見的樹種,幾乎到處都是,它們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比如,吃完桃子後把桃核隨手扔在土裡,稍微掩埋一下,第二年,桃樹苗就能夠破土而出了。桃核的外殼如此堅硬,用石頭都未必砸得開,但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嫩芽竟然能夠衝破堅硬的外殼,破土而出,桃樹有如此順應自然召喚的能力,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能不令人驚訝和感慨。正因為它的生命力如此強大,所以在生長過程中幾乎不需人工介入。桃樹和李樹與玫瑰等需要人工精心栽培的植物不同,它們是自然生長的植物,無須雕琢就能成就自然和純真的美,而且靠其本色就能吸引人們前來觀賞。 二是謙虛低調,實至名歸。這個成語的重點之一是「不言」。「不言」就是不張揚不吆喝、不

《瞎子和瘸子》的故事

《瞎子和瘸子》的故事 一個瘸子在馬路上偶然遇見了一個瞎子,只見瞎子正滿懷希望地期待著有人來帶他行走。“嘿,”瘸子說,“一起走好嗎?我也是一個有困難的人,也不能獨自行走。你看上去身材魁梧,力氣一定很大!你背著我,這樣我就可以向你指路了。你堅實的腿腳就是我的腿腳;我明亮的眼睛也就成了你的眼睛了。” 於是,瘸子將拐杖握在手裡,趴在了瞎子那寬闊的肩膀上。兩人步調一致,獲得了一人不能實現的效果。 你不具備別人所具有的天賦,而別人又缺少你所具有的才能,通過類似的交際便彌補了這種缺陷。因此,請別抱怨上帝的不公!某些優勢,他沒有給你,而賜予了他人,這是一樣的,我們完全可以自己來交流。   林紓(林琴南)被胡適稱為“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但林紓本人竟不懂外文!他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譯家!他的翻譯方法是請一位懂得西文的人口譯,然後由他“耳受口追”,用略帶桐城派風格的文言文筆述成篇的。 所以,林紓和“口譯者”就是如同瞎子和瘸子,彼此合作完成許多的譯著。據目前所知與林紓合作的“口譯者”有20人,而合作較多的有魏易、曾宗鞏、陳家麟、李世中等人。王壽昌是林譯第一部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口譯者”,雖然他們只合作一部作品,但如果沒有他,林紓未必能走上翻譯之路。林紓就因為《茶花女》譯本的風行大江南北,而開始了他的“翻譯”生涯。其後與林紓合作最多的是陳家麟;而魏易與林紓合譯的歐美作品也高達50餘種,數量僅次於陳家麟,而“林譯小說”中諸多優秀之作,皆出自魏易的口譯。

小事看淡,生命絢爛;小事看透,人生通透

小事看淡,生命絢爛;小事看透,人生通透   小事看淡,生命絢爛 法國作家莫魯瓦說: 我們常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失去理智,掐指算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就幾十個年頭,但是我們卻為了糾纏那些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太多的寶貴時光。 生活中,我們常為一些小事而使我們原本絢爛的日子大打折扣。而當我們終於有所察覺時卻往往再也無力挽回。 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應該用我們的精力去實現我們的夢想;去愛我們的家人和朋友;去做我們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 二戰後,美國人摩爾講了他的一個經歷,他在海下潛水艇和戰友執行任務時,日軍瘋狂地往深水下轟炸,整整持續了15個小時。 摩爾感覺這15個小時好像15年那樣漫長,他以為這下死定了。 他想起過去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因為爸爸把一個不錯的手錶給了哥哥而沒給自己,幾天不跟爸爸說話;結婚後經常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跟妻子吵架。 他說這些小事他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顯得那麼渺小,如果這次能夠見到明天的太陽,他將永遠不會再去計較那些小事。 當一個人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會因為父母沒有給自己買心愛的玩具而生氣;不會因為愛人把地板弄髒了而冷戰;不會因為同事沒跟自己打招呼而心生芥蒂;也不會因為領導指出自己的問題而不滿;更不會因為朋友沒記起自己的生日而鬱悶…… 是啊,只要想象在我們的葬禮上,我們的一生都做了什麼?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們是否還會和從前一樣在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說:「為小事而煩惱的人生命是短促的。」我們無法拓寬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不去在意那些小事,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來拓寬生命的寬度。 看開了,心就輕鬆了 小事看透,人生通透 馬克.吐溫說:世界上最個性的事情是:小小的煩惱,只要一開頭兒,就會漸漸地變成比原來厲害無數倍的煩惱。 小小的煩惱就像癌細胞,早期的時候如果能做手術將它徹底切除,它就不會再有機會興風作浪。 所以如何衝出小事的重重包圍,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個罐子,乒乓球是最重要的事,要先放進去,沙子是一些細小的,無關緊要的小事,瑣事,如果先把沙子放進去,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更有意義的事,更無法感知世界的美好。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擁有幸福人生。可很少有人知道,所謂的幸福人生,也許只是把別人用來煩惱的時間都用在努力工作,謀求幸福上了。 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煩惱

從「人各有體」典故說起

從「人各有體」典故說起 年輕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則清代鄭板橋臨摹諸家法帖甚勤的故事,有一晚上,做夢也在臨帖,東指西橫,夢中誤將指頭橫在夫人背上大肆臨摹。夫人驚醒,鄭板橋在睡夢中聽得夫人嬌聲曰:「人各有體!」,鄭板橋幡然醒悟,盡毀所有法帖,自己另創一體「六分半書」。 後來偶然的機會看到「人各有體」的典故,竟然是發生在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身上,非常驚訝。「一代書聖王羲之早年十分喜歡漢代張芝的草書,王羲之找來很多張芝的法帖長期臨摹,並且對張芝的各體書風均有研究,久而王之面貌很像張芝,幾乎就是張芝的翻版。 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坐在床上讀帖,邊讀帖邊用手在被子上比劃著。一旁的郗夫人早已熟睡。王羲之可能是過於投入,慢慢地慢慢地,不小心手指就在郗夫人的背上比劃開來,驚醒了一旁的郗夫人。她看王羲之很投入,只說了句:「人各有體」。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人各有體」,王羲之頓時恍然大悟。從此後,王羲之一改原來十分像張芝的風格和書體,學人只學其優點,通過自己的聰明、勤奮,慢慢地找到了自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書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王體』。」故事情節與鄭板橋故事全然相似,只是男女主角換了人。 除了字體,其實每個人的文體也各有特色,例如王維的詩與李白的詩大大不同,明眼人一看便知。黃庭堅主張作詩,要做到「字字有來處、句句有出處」。這就形成黃詩的特色。1992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問世就引起了極大反響,他的文體受到許多人的讚賞,有人發現「風景+典故+感慨」是余秋雨散文的主要模式,基本說來,就是以議論文的結構為綱目,配合以一些散文化的詞藻和一些歷史文化典故,中間再穿插一些古典詩詞曲賦,這就是「余秋雨體」。 總而言之,人如其面,每個人的文體與字體也是如此。這就是「人各有體」的真意。

《大江東去》的迴響

《大江東去》的迴響 《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是一部發行於1954年的美國西部片。奧圖•普里明傑(Otto Preminger)導演,由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羅伯特•米契(Robert Mitchum)聯袂主演。當年27歲的瑪麗蓮•夢露風華正茂。電影講述美國淘金熱時代歌女的愛情故事,電影有美麗的西部風光,非常有可看性。這是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當年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片中有多首經典歌曲,其中由Lionel Newman作曲,瑪麗蓮•夢露主唱的主題曲《River of No Return》於1955年被香港時代曲女歌手姚莉翻唱為同名中文版歌曲,由司徒明作詞,這首歌至今仍然有不少年長者喜愛,那回味無窮的旋律和歌詞,堪稱絕配。 中文的歌詞比原歌詞有味許多,所以曾經被鳳飛飛,梅艷芳,姚蘇蓉,翁虹,劉文正,葉璦菱,林淑容,萬茜等人傳唱。片名「River of No Return」是指該條河流水湍急,不適合航行,任何船都會「有去無回」的意思。 大江東去 看流水悠悠 看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有時浪淘淘 它有時靜悄悄 愛情像流水 像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永遠向東流 流到滄海不停留 為了你 我為大江在呼號 看它掀起浪淘淘 為了你 我為愛情在呼號 在呼號 走遍那海角和天涯 意中人兒何處尋找 看流水悠悠 看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 間奏 ~~ ~~ 看流水悠悠 看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 有時浪淘淘 它有時靜悄悄 ~~ 愛情像流水 像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 永遠向東流 流到滄海不停留~~ 為了你 我為大江在呼號 看它掀起浪淘淘 為了你 我為愛情在呼號在呼號 走遍那海角和天涯 意中人兒何處尋找 看流水悠悠 看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為了你 為了你 那大江東去不回頭 提到水,不由得讓人聯想起《論語》中孔老夫子的「逝水如斯乎,不舍晝夜」的名句,意指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回頭,這首歌中也以流水比喻愛情,「愛情像流水,像那大江東去不回頭」。歌詞中的「意中人」值得玩味。因為乙愛甲,認為他(她)是自己的「意中人」,然而甲的意中人可能是丙而不是乙,這正是愛情維妙的所在。這讓我想到王菲所唱華語流行歌曲《傳奇》的歌詞: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 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 想你時 你在天邊 想你時 你在眼前 想你時 你

《神隱少女 的聯想

《神隱少女》的聯想 看完《神隱少女》後,相信許多人心中都還是會有疑問,例如最引起大家討論的,就是在結尾白龍送別千尋時,為什麼千叮嚀萬交代要千尋絕對不能「回頭」? 大家都知道,吉卜力系列動畫,每一部背後都含有要傳達給世人的意義在,例如《龍貓》要表達的就是童年的純真;《魔女宅急便》要表達的是出社會後所要面對的現實;《心之谷》則是決定未來出路與戀情;《天空之城》則是追逐夢想。而《神隱少女》的意義剛好可以和最後「回頭」的問題做連結。 以一般民間習俗來說,在連接2個不同世界的道路中,回頭可能會就此被抓到另一個世界,永不翻身。但《神隱少女》中不能回頭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一個人「經過歷練後,走向成熟的一個指標」。 當然,電影本意並不是要人完全捨棄過去,千尋頭上的發光髮帶就很好表示這點,可以讓以前天真的一面留在自己的記憶中,不必完全捨棄過往,但可以做為未來的警惕,時時反省自己。 關於回頭,我最為深刻的記憶是舊約中提到「羅得的妻子回頭張望」的故事:羅得和家人跟亞伯拉罕一起住在迦南地。有一天,亞伯拉罕對羅得說:「這裡沒有足夠的土地容納我們所有的牲畜。讓我們分開吧。如果你去這邊,我就往那邊。」羅得舉目眺望這塊土地。他看見一塊肥美的土地,水源充足,綠草如茵,很適合放牛羊。這個地方就是約旦河區。於是,羅得一家帶著牲畜一同遷到那裡去。最後,他們在所多瑪城定居下來。 所多瑪的人壞透了。這使羅得十分憂傷,因他是個好人。上帝也很憂傷。最後,上帝派兩個天使去警告羅得,他快要把所多瑪和鄰近的蛾摩拉城毀滅了,因為這兩個城實在罪大惡極。 天使告訴羅得說:「趕快走!帶你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離開這裡!」羅得和他的家人離開的時候有點遲延,於是天使拉著他們的手,把他們領出城外。然後其中一位天使說:「逃命吧!不要回頭張望。要趕快逃到山上去,免得你們喪命。」 羅得和他的女兒聽從天使的話,趕快逃離所多瑪。他們片刻也沒有停下來,連頭也不回望。可是,羅得的妻子卻沒有聽從吩咐。他們離開所多瑪一段路程之後,她停下來,回頭張望。結果,羅得的妻子變成了一根鹽柱。我們從這件事學得一個好的教訓。我們清楚看出,上帝會拯救那些服從他的人。可是,不服從祂的人卻會喪命。 另外一個聯想就是《聖經》腓立比書 3:13-14中的一句金句:「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不回頭代表著已經能夠克制自己的慾望,同時不再

老禪師的心理療癒:《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老禪師的心理療癒:《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這一生,原來放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慈悲... 日落黃昏,倦鳥歸巢,青山漸漸安靜了下來。這時,一輛車快速駛來並停靠在路旁,一個年輕人面容猙獰怒氣衝衝地衝到山邊,發洩似的狂喊著。年輕人的暴躁驚動了正在不遠處打坐的禪師,面目慈祥的老禪師緩緩走到年輕人面前,對他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然後和年輕人攀談了起來。在談話的過程中,老禪師始終眯著眼睛微笑著在聽年輕人的傾訴。 原來年輕人從鄉下到這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來闖蕩,經過多年的打拚吃了很多苦,才好不容易在企業裡爬到高階主管的位置,身邊也有了相識幾年的女朋友。可是,現在這一切都毀了,老闆因為種種原因要將他辭退,現在他正在為公司培訓替代他的新人,每天在公司裡的日子過的非常壓抑。 而女友知道他很快將失去這份收入豐厚的工作之後,也提出了分手。女友的理由很簡單,她不能讓自己未來的孩子擁有一個沒能力給她們安穩富足生活的父親。 「我跟了老闆整整8年呀!他一句話就讓我走人!我女朋友當初剛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舉目無親,是我幫她找了工作,全力以赴地照顧著她,可現在她卻在我最艱難的時候選擇了離開!」 年輕人幾乎是聲嘶力竭地說完了自己的經歷,憤怒的雙眼中燃燒著熊熊烈火。 年邁的禪師輕輕地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然後拉起他的手在山上信步遊走起來。 清涼的山風讓年輕人煩躁的內心漸漸平靜了下來,這時候,老禪師忽然停下了腳步,伸手去抓一片飄來的柳絮。柳絮輕盈而調皮,每次都從禪師的手掌之中溜掉。 年輕人默默地看著老禪師,眼中充滿了疑惑。 「呵呵,我老了,抓不住這些柳絮了。」老禪師說完之後,抬起頭和年輕人面對著面,說道:「這世上種種美好與精彩,我們並不一定都能抓到,既然抓不到,倒不如送它們一程,讓它們活得更加精彩飄逸,讓自己得到安寧與豁達。」說完,老禪師輕輕將抓柳絮的手向上微微一揚,柳絮被禪師的手這麼一送,在天空下飛的更加漂亮了。 老禪師說完之後,年輕人呆立良久。忽然,他的臉上露出了淡然的微笑,向禪師深深鞠了一躬,轉身下山去了。 此後,年輕人兢兢業業地將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都教給了那個即將接替他的新人,老闆看在眼裡,沒想到受了委屈的他居然還會這麼為公司出力,心裡滿是愧疚。 當他離開公司的時候,老闆動情地緊緊握住他的手對他說:「我對不起你,沒想到你還能這樣對我!要你離開,我也是有難言之隱,你這個朋友我記住了,以後有事就來

金蘋果的故事的聯想

古希臘神話中《木馬屠城記》的特洛伊戰役居然是三位女神爲了爭奪一個金蘋果而引發的。相傳,人間英雄帕琉斯(Peleus)與忒提斯(Thetis)結婚時,大宴衆神,但為了享有一個愉悅和諧的氣氛,沒有邀請紛爭女神Eris (希臘文Ερις,意即紛端)參加,這可惹惱Eris,怒火中她心生一計,準備一份特別的賀禮送至婚禮: 一顆金蘋果,上面還加註『獻給最美好的那位』,這幾個字還真有玄機,希臘文是 “καλλίστῃ”,英譯為“to the fairest one”,結果一果激起千層浪,在場神級最高、同時也最爲美艷的三位女神:衆神之母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愛神兼美神維納斯(Venus)爲了搶奪金蘋果爭論不休,她們要求宙斯(Zeus)評判誰可以獲得金蘋果。 宙斯爲了不得罪三位女神,直接把這燙手洋芋甩給了正在山上放羊的特洛伊的王子大帥哥帕里斯(Paris)。當日正在牧羊的帕里斯,忽然就感受到了大地震顫天旋地轉,緊接著就是三位氣勢洶洶的女神手持蘋果來到了她的面前。請他評判,誰是「最美麗的女神」。驚魂未定的小伙子看著三個美艷動人的女神,一時慌了手腳。爲了「幫助」他做出決定,女神都對他開出了不錯的條件:衆神之母赫拉許諾讓帕里斯統治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智慧女神雅典娜則許諾讓他成爲最有智慧的人;而愛神維納斯則許諾給他天下最美麗的女人。年輕的帕里斯既沒有選擇權力,也沒有選擇智慧,他選擇了——愛情!後來維納斯為了履行諾言,幫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的王后--絕世美女海倫,帕里斯的選擇起爆希拉(Hera)與雅典娜(Athena)的憤怒與醋意,一發不可收拾,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特洛伊戰爭。也因如此金蘋果的別名就是「紛爭之果」[golden apple of discord]。一個金蘋果引發的「蝴蝶效應」估計女神厄里斯也沒有想到。 與其說金蘋果是「紛爭之果」,不如說權力、智慧或愛情都可能點燃紛爭,且看宙斯根本拒絕在這三者之間擇一(至少沒偏心將金蘋果送給老婆,天后希拉(Hera)),他也沒把金蘋果分成三等份給三位女神,或許是因為這三者都只是最美好的之一。 再說,三位女神想要爭奪「最美好的」,看來女神似乎也沒有比人類高明到哪裡去。另一方面,愛美女甚於江山(權力)的實際案例就是英國的愛德華八世(1894-1972),退位後被封為溫莎公爵。他認為面對眾多令人頭痛的政治問題

《池鶴八絕句》

唐 白居易 世人多以鶴為清高而雞、烏、鳶、鵝都是俗物。白居易因而寫了一首《池鶴八絕句》的詩,用字淺白。其中冶長指公冶長通鳥語。「警露」指鶴群覓食的時候,有一隻擔任警戒的任務,即使聽到如露水滴下的細微聲音,都會發出警告。而「玉徽」指用玉製成的琴。華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同時也為中華的圖騰柱。古琴有「宮、商、角、徵、羽」是中國古樂中一般使用的五個基本音階,類似於西樂的Do(宮)、Re(商)、Mi(角)、Sol(徵)、La(羽)。 池上有鶴,介然不羣。雞、烏、鳶、鵝,次第嘲噪。諸禽似有所誚,鶴亦時復一鳴。予非冶長,不通其意,因戲與贈答,以意斟酌之,聊亦自取笑耳。 雞贈鶴   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不會悠悠時俗士,重君輕我意如何。 鶴答雞   爾爭伉儷泥中鬥,吾整羽儀松上棲。   不可遣他天下眼,卻輕野鶴重家雞。  烏贈鶴   與君白黑大分明,縱不相親莫見輕。   我每夜啼君怨別,玉徽琴裏忝同聲。 鶴答烏   吾愛棲雲上華表,汝多攫肉下田中。   吾音中羽汝聲角,琴曲雖同調不同。 鳶贈鶴   君誇名鶴我名鳶,君叫聞天我戾天。   更有與君相似處,饑來一種啄腥膻。 鶴答鳶   無妨自是莫相非,清濁高低各有歸。   鸞鶴群中彩雲裏,幾時曾見喘鳶飛。 鵝贈鶴   君因風送入青雲,我被人驅向鴨群。   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鶴答鵝   右軍歿後欲何依,只合隨雞逐鴨飛。   未必犧牲及吾輩,大都我瘦勝君肥。 …………. 意譯 有一隻鶴愛池邊獨立不群,惹得池塘邊的雞、烏、鳶、鵝輪流對牠鼓譟,這些禽鳥似乎嘲笑牠,鶴也一一回擊。我不是公冶長,聽不懂其中意思。因此好玩的寫下對話,只是自我乾過癮取笑一番而已。  雞贈鶴 你只是懂得警露的雕蟲小技而已,我卻具有五德和專門司晨。可是世上的俗人卻看重你而輕視我,到底是怎麼回事?  鶴答雞 你們夫妻只會泥中鬥,我卻是在松樹上整理自己的儀容;不可能天下眾人都看走眼,看輕野鶴重雞群。  烏贈鶴 你我羽色黑白大分明,縱然不相親也不應相輕;琴曲有烏夜啼、别鹤怨,玉徽琴低沉的音色和我同聲。  鶴答烏 我愛棲雲上華表,你多吃肉下田中。我的聲音中羽音你卻聲角音,琴曲雖同調不同。 鳶贈鶴 你被誇名鶴我稱名鳶,你的聲音叫聞天我卻是戾天。更有與你相似之處,饑來都是一樣啄腥膻。

《孟子 告子下》節選的我思

《孟子》與《論語》同為《四書》之一,但是普及性卻遠不如《論語》,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孟子》內容偏於長篇大論,而後者往往言簡意賅,就像短篇小說往往比長篇小說受歡迎是類似的道理。 《孟子‧告子下》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一段是經常被人所引述的名篇,經過多年的誦讀,有一愚所得,茲以「野人獻曝」的赤誠與同好分享。 第一,雖然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以及百里奚諸賢出類拔萃,但是也有賴遇到識才的伯樂將他們挖掘提拔出來,讓他們有機會一展長才。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有識之士,沒有遇到伯樂,而被埋沒。所以韓愈有所感的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其次,上述被點名的諸賢都是經得起考驗的千里馬,每個人在被發掘之前都默默的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保持理想。著名的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們都生活在溝渠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這些諸賢就是少數「仰望星空」的人。 我對於這段文字最無法理解的是「人恆過,然後能改」,有人將之翻譯為白話文「一個人要經過多次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我認為有人為了面子問題而死不認錯,「過則勿憚改」是一件了不起的行為。 曾經看到一場辯論:「說話到底是應該言之有理,還是言之有物?前者偏於失去溫度,而後者則是失去高度。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言之有物,而「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言之有理。兩者並列,面面俱到,實在精彩。 但是,後續的「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似乎有點畫蛇添足,總結為「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是否有與先前的論述不相符的鬆懈感? ……………………………………………………………………..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當中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Oscar Wilde) 王爾德寫小說、散文、戲劇與詩,是個全方位創作者,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則是童話。他以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們,雖然我們都想往上提昇,很多時候,卻只是站在溝裡。在泥濘和腐臭之中,有些人不可避免的沉淪了;有些人卻因為抬頭看見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而微笑,而有了靈

人生不如意事問題點在於能力不足

你不會永遠比別人差 那一年,她還在農村裡插隊,瘦弱的身子承受著繁重的農活。一天,她正在西瓜地裡忙著,有人把她叫了過去,說工宣隊來招生,去試試。這一試,她就去了北京外語學院,成了英語系的一名工農兵學員。不過,還來不及歡喜,陰霾就籠罩了心頭。在班裡,她居然有兩個最:一個是年齡最大——老姑娘了;一個是成績最差——基礎太弱。 一天上課,老師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第一遍沒有聽懂,第二遍聽懂了卻不知怎麼回答,於是,僵在了課堂上。課後,她一口氣跑到後院的山坡上,大哭了一場。 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比別人差,我努力還不行嗎?終於想通了,她給自己許下諾言:我一定要成為最好的學生!她很勤奮,每天晚上學到深夜,凌晨四五點時又掀開了被窩。不管天熱天冷,在校園一角的那棵大樹下,常能見到她的身影。大聲地念,大聲地背,把頭一天學的東西翻來覆去,不記得滾瓜爛熟不罷休。 一晃,四年過去。畢業的時候,她的確成了全年級出類拔萃的學生。那一代人,和今天完全不同,因為根本沒有擇業自主權,從英語係出來的她,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生。這份工作單調、乏味,很麻煩。在外人眼裡,還是一份很沒出息的活。起初,她能夠老老實實地干,時間一長,心裡就越發鬱悶,越不平衡——一個堂堂外院的尖子生怎能這樣憋屈呢?終於,在和母親的一次見面中,她大吐苦水。 慈祥的母親沒說什麼,而是叫她去洗衛生間、刷馬桶,她怏怏不樂地聽命。可是,她使勁地掃地板、費力地刷馬桶,反复幾次,感覺還是很不干淨。她不由抱怨:我沒辦法了,就這樣子了!母親不說話,而是弄來一碗乾灰,然後將乾灰灑在又髒又濕的地方,讓幹灰將水吸乾,再掃,效果果然好了很多。不多久,馬桶裡的黃色污垢全不見了,猶如做了一次增白面膜。 她沒做到的,母親做到了。她不禁誇獎母親,母親卻告訴她:一件事情,你可以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動腦筋做好,就要全力以赴。你不能挑你的工作,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啊,那就是把工作做好。站在一旁的她聽了母親的話,久久無語。 回到單位後,她彷彿變了一個人。她把使館裡所有人的名字、電話、工作範圍,甚至他們家屬的名字都牢記在心。不僅如此,使館裡有很多公事、私事都委託她通知、傳達和轉告。逐漸地,她成了一個留言台、大秘書。工作之餘,她就讀外文報紙、小說,不斷提高自己的讀、譯能力。由於為人熱情,水平出眾,她在使館裡成了很受歡迎的人。 一天,英國大使來到電話間,靠在門口

從《天龍八部》看人生八苦

人一出生就有苦痛,直到死亡。佛陀有曰:「人生是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每個人都會經歷,上至皇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任誰也沒有辦法逃避! 生、老、病、死,因果輪迴,緣起緣滅,性率超脫入涅盤,緣盡過往歸塵土,這就是人生與苦痛。 愛別離苦,有愛就有別離,不論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愛,愛太深,煩惱就會現前。世事無常,再親的子女、再恩愛的夫妻,終究會分離。儒家講「以文相交」,修行人則是「以道相交」。以道相交就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若能做到冤親平等,就沒有愛別離苦。《天龍八部》最大的搞笑是結局大家最後都找到自己親生父親了,多麼皆大歡喜啊。(蕭峰找到了蕭遠山,慕容復找到了慕容博,段譽找到了段延慶,虛竹找到了玄慈,一大票子女娃娃找到了段正淳。。 怨憎會苦:不想見到的人偏偏遇見了,不願意在一起的人卻不得不在一起做事,這就是怨憎會。一旦結了惡緣,以後見面就很難共事。在佛法上,可以修四攝法,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待人處世,與人結善,道業、事業才得以順利成就。 求不得苦: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了十萬,就想要百萬,有了百萬,還想要千萬。求衣食住行、求名利財色,這些都是求,求不到就覺得苦,甚至想要佔有,最後去偷、去搶,就造了惡業。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塵世之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執」。例如《天龍八部》裡的人物之所以悲,大多都是因為放不下心中的執念。 蕭遠山執於報三十年前殺妻之仇,將自己兒子的命運拖入了洪流之中,可以說蕭峰一生的悲劇,其父是始作俑者。 蕭峰執於找到那個「帶頭大哥」,找到陷害自己的人,而錯手誤殺了阿朱,使得自己含恨飲泉,成就小說一大悲劇「塞上牛羊空許約」。而蕭峰對已死阿朱的執念,使得阿紫的愛無處停靠,又造就了小說愛情線裡的另一大悲劇。 阿紫因執于對蕭峰的愛,甘願抱著蕭峰屍首跳崖自盡,香消玉損。 莊舉賢因執于對阿紫的愛,忘記了家醜,自願帶上頭套成為阿紫的奴隸,還挖掉自己的雙眼來醫治阿紫的眼睛,也為了她投入星宿派,身敗名裂之後追隨著阿紫而去。 段譽因執于神仙姐姐,轉而對王語嫣癡,做了多少讓人啞然失笑的事。 王語嫣因執于表哥慕容復,看不到身邊的段譽,最終被表哥的無情虛榮傷的體無完膚。 慕容復因執於皇位,從最初的忽略到最後的殺害王語嫣,還殺害了自己的舅母、段正淳所有的愛人、包不同等,甚至欲利用

同為西漢三傑 張良為何不救韓信

同為西漢三傑 張良為何不救韓信? 歷史潮流說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開始了分封功臣,而韓信、張良和蕭何作為西漢三傑,無疑是功勞出眾。可後來,呂后用了蕭何的計謀誅殺韓信時,張良為何不出手相救呢? (1) 張良是站在劉邦這邊的,他跟隨劉邦較早,而韓信屬於後來加入的,張良與韓信二人之間沒有過多的瓜葛。要殺韓信的是劉邦夫婦,而出計謀的是蕭何,要知道韓信和蕭何的關係是最好的,這樣看來作為只是普通朋友的張良,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韓信。 (2) 就算張良出手了,也阻止不了。自劉邦當上皇帝後,對於每個臣子都是不放心的。像自古的君王一樣,劉邦也準備清理功臣。這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聰明的張良選擇了急流勇退,過上了不理朝政的生活。可嘆自負的韓信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功高蓋主,還在到處張揚,其不過是在自尋死路。 (3) 韓信容易聽人教唆,有可殺的理由。當初劉邦和項羽大戰,劉邦在危難時,請求韓信出兵支援,而韓信卻趁火搶劫,要求劉邦封自己為王,雖然後來王是封了,劉邦也戰勝了項羽,可這事卻成了劉邦心中的一道坎。畢竟是韓信自己曾經做的事情不光彩,張良也難以救他。 (4)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項羽敗於其手,而「多多益善」四字也說明了韓信當兵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死了之後,誰能控制得了韓信呢?答案是手下的大臣無能為力,而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什麼大將之才,所以與其留個韓信來威脅大漢江山,還不如提前為後代處理了這心頭大患。張良作為漢朝的開國大臣,自然也不希望有人威脅到漢朝的江山,所以他不會去救韓信。 當曾經的泗水亭長劉邦成為了皇帝,他早已不是可以和你講義氣的兄弟了,所謂君臣有別,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可偏偏韓信不懂得這個道理,他還以為自己打下漢朝的半片江山,就可以和劉邦稱兄道弟,卻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了帝王的忌諱。 諺語說:「西瓜偎大邊」,曾經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選擇了給呂后出謀劃策,自信地韓信這次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都沒有必要去救韓信,畢竟這是劉邦的天下,什麼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

慧眼獨具看《金瓶梅》

慧眼獨具看《金瓶梅》 提起《金瓶梅》,一般人的直覺反應是它是一本色情書,必須是慧眼獨具的人才能從中讀出與眾不同的感受。小說家侯文詠就是這樣一個超智慧的讀者,他借自己的心得寫成一本名為《沒有神的所在》的書,讓我讀到金瓶梅的另一個層面:思考「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侯文詠的序文是這樣寫的: 作者序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一本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古書,竟帶我重溫青春年少的閱讀悸動──甚至是更加劇烈的衝擊,這種神奇的魔力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代早就讀過這本書了。那時班上有位同學帶來了未刪節版的《金瓶梅》,被同學當成香艷刺激的禁書私下傳閱。可以想見,以當時十六、七歲血氣方剛的年紀,我的《金瓶梅》閱讀除了性愛與背德這些聳動情節外,大部分的其他細節幾乎是在囫圇吞棗的情況下消化完的,以致於在那以後的二、三十年間,我對於《金瓶梅》的印象一直是帶著情色意味的浮光掠影。 想起來,如果不是因緣際會,我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年少時膚淺的印象裡吧。這個刻板印象,一直要到四十多歲重新細讀《金瓶梅》,多出了一些閱歷與新的平和之後,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於是才有了更多的發現,以及一波又一波隨之而來的震撼。 不像中文世界裡面其他的經典小說對「價值」的嚮往──諸如《水滸傳》之於俠義情誼,《西遊記》之於佛國的理想世界,《三國演義》之於天下一統,即使憤世嫉俗的《紅樓夢》都追求至情至愛──《金瓶梅》描述的是一個不相信任何價值的世界。在這個位於運河旁商業鼎盛的通河縣裡,從主角西門慶到他的朋友、親戚、妻妾、傭人……每一個人活著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理想,也沒有人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大家追求的無非只是吃吃喝喝、性愛玩樂、發財賺錢、爭寵鬥妍這些世俗慾望。《金瓶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根本,但卻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從傳統的文化觀點來看,那樣的人生或許沈淪、墮落,可是在《金瓶梅》的世界裡,邏輯恰好相反。蘭陵笑笑生先帶我們進入一個理性熱鬧的表像世界

拒絕五種公主病特質行為

男女之間—拒絕五種公主病特質行為 《台灣新生報》 作者文/大醫院小醫師網站 站長吳嘉興 – 2015年6月15日 上午12:00 越是公主病,就越不會在朋友聚餐中說自己擁有公主病特質。就好像真正的大男人,也不會從自己口中說出自己是大男人的事實一樣。剛談戀愛時,沒人一開始就知道另一伴的個性,以下統整出六種公主病特質,提供擇偶上的參考。 第一、使喚。造就這種個性的家庭,大多來自父母過於寵愛,又或者家中有弟妹者。從小父母親對她呵護有加,捨不得讓她做半點事,又加上若有弟妹,憑藉著姊姊身分,只要動嘴,其他事情就會有人幫她完成。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之下,延續著談感情階段,自然的這個使喚對象就變成了另一伴。若要讓自己避免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可以先觀察對方與家人的互動情況。 第二、花不是自己的錢。每項支出,大部分都不是由自己買單。自己家人或是另一伴若沒有出席的活動,好比像是同學聚餐、朋友活動等,才會讓自己從皮包中拿出錢來。除了這些之外,買衣服、租房子、保險費等,凡一切關乎到花錢的部分,都是由家人及另一伴買單。感情方面,長期下來,另一伴的戶頭也永遠只會無限期的遞減甚至歸零的情況,而公主病的她,也不會心痛,甚至還會覺得這是應該。想要避免讓自己成為冤大頭,第一步就是先了解對方的花費,是否都是父母承擔。 第三、不做家事。同居才會遇到的情況。兩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理當家事兩人共同來分擔。但身為公主病的她,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做家式的繁瑣事情,自然淪落到另一伴的身上。要離開這種悲慘的情況,首先就是要看對方在家裡是否會做家事。 第四、面子。出門在外,男人需要的是面子。當然有公主病的他也深知這個道理。但回到自己的家中,卻不是這種情況。頤指氣使呼喚另一伴做那個做這個不說,更是當著所有人的面前,直嚷著對方如何又如何的對待,一一翻開陳年往事,甚至是不留情面的,說對方的不好。身為男人,面子裡子,全在對方家庭中,蕩然無存。擺脫這種情況,第一步就是交往時,多與對方家人互動,了解是否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第五、家庭財勢雄厚。要養成公主病的家庭,起因在於金錢。龐大的金錢撐腰,致使個性養成。儘管家庭不是很有錢,也無須受這樣的對待。應儘早離開才是。 以上幾點,都是最令人受不了的公主病特質。大醫院小醫師婚友社專業月老表示,避免選擇到有公主病的另一伴,前提就是自己一定要多聽、多看、多了解。參加交友

郑板桥题匾斥盐商

郑板桥题匾斥盐商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为了体察民情,经常一个人下乡察看。一天,他又一个人外出走访,归来时天已黄昏。走到西关,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婆,仍然在街头叫卖纸扇。郑板桥便走了过去,老太太苦苦哀求他买把扇子,郑板桥和蔼地问她家住哪里,家中还有何人。老太太哭着说:“我家住东门外,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儿子。他爹死的时候,借了盐行齐老板一副棺材钱。盐商逼着还债,还不上债,老板就强逼着我十三岁的孩儿给他起早贪黑地挑盐,活活给累死了。如今只剩下孤身一人苦挨日月。” 听了老太太的话,郑板桥很难过,忙掏出八吊钱,买一把扇子。他又把老太太余下的扇子画上画题上字,吩咐说:“明天你拿这些扇子去卖,价钱要高一点。”第二天,老太太将信将疑地拿着扇子在街上卖,有个书生从她面前走过,发现了扇子上郑板桥的字画,高兴地喊了起来,惊动了满大街的人,那些扇子眨眼工夫被抢购一空。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潍县城,那个姓齐的盐商听说后,便想叫郑板桥给他题个匾,挂在门口,借此使门户生辉,招财进宝。一天,他在门口巧遇郑板桥,便死皮赖脸地要请郑板桥题字。郑板桥便给他写下两个字:“斋读”。 齐老板像得了宝似的,立即请人将那两个字做成镏金匾额,悬挂在盐店的大门之上。有个秀才从这儿走过,看着那块大匾笑了起来,齐老板赶忙问:“你看这匾为什么笑呢?这可是郑板桥大人题的字,天下难寻。”秀才说:“我不是笑字,而是这两个字的含义让人发笑。'斋'字拆开是'齐(齐)''小'两个字,'读'字拆开是'卖(卖)''言'两个字,连起来就是'齐小卖言(谐音盐)'。” 齐老板这才明白,这两个字是字谜,自己原来受了郑板桥的奚落。气得他当即拿了棍子要捣掉大匾,秀才说:“这可是父母官所赐,你捣了,可要吃官司的。”齐老板无奈地丢掉棍子,狠狠地说:“想不到我齐老板吃了郑某人这个哑巴亏。”此事在县城传颂开来,人们拍手称快,都说郑大人这个匾题得好。

從「唯有牡丹真國色」說起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名詩《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他在這首詩中很霸氣的宣稱「唯有牡丹真國色」,明證就如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所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劉禹錫解釋說,芍藥雖美,但是太妖嬈嫵媚而沒有格調;荷花又太過於潔淨冷艷,欠缺熱情。只有牡丹美得恰到好處,所以人見人誇。 事實上,賞花一事,賞花人各有偏愛。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免有人要為芍藥叫屈。臨近立夏,有人說:「穀雨看牡丹,立夏觀芍藥。」牡丹花盛開的時候,芍藥只是靜悄悄地孕育著花蕾;牡丹花謝了,芍藥才漸漸地綻放。白色的芍藥,純潔素淨,亭亭玉立;粉色的芍藥,楚楚動人;紅色的芍藥,群芳吐艷,風姿卓越;一點也不遜色於花王牡丹。芍藥花清香馥郁,招蜂引蝶,一派熱鬧的景象,而它在身旁是早已凋謝了的牡丹,僅僅留下綠色的枝葉,陪伴著芍藥,卻也在風中拍手鼓掌,為芍藥不斷地喝彩。 芍藥與牡丹在一起,千百年來並稱為「花中二絕」。有人比喻說:「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人們常常把它倆栽種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而開,據說它們不可分離,否則就誰都不會開花。 然而牡丹雖然貴為「花中之王」,卻還是有她的憂心。王維有一首《紅牡丹》的詩說:「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意思是說:「濃綠的葉子,文雅而端麗;濃綠的葉子中,盛開著一朵朵紅豔的牡丹;紅中見綠,在綠豔的底色中有了嫣紅的花色;在紅中又分層次,使色調有著一種和諧之美。但是春光易逝,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內心所想?」換句話說:歲月不饒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牡丹花還是會為美人遲暮而憂愁。 歷代以來,賞花詩多如牛毛,清代詩人袁枚獨具慧眼,寫了一首題目為《苔》的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蘚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雖然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又那麼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花開微小似米,但卻一定要像牡丹一樣盡情綻開。因為在苔的心中,它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苔也會開花的,雖然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自豪!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 在人生的旅途中,挫折總是每個人日常無可避免的遭遇。許多人遇到挫折,難免失意沮喪,因而發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嘆息,於是有人提出「常想一二」快樂的善意勸導。事實上,換個角度來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一句好話,只是絕大部分的人都誤解了它的實際內涵。正如很多人都討厭螞蟻和蟑螂,其實家中有牠們的足跡只不過是表示家中的清潔度不夠。當我們深自檢討與反省,徹底加強了家中衛生,這些小東西就自然絕跡了。從這觀點來說,螞蟻和蟑螂的出現只是家裡不夠衛生的一種提醒。 挫折事件也是如此,其積極的意義是表示我們所用的方法不對,或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錯誤,甚至或許是我們的能力不足。所以,真正積極的對策是「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提升自己能力。因為事出必有因,能夠針對問題,提出對策,解決問題,才是前人教訓我們的正道,遇到任何難題,正確的態度就是「面對它,解決它,忘記它。」 甚麼叫「難題」?就是遇到暫時不知如何因應的困局。據傳,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回到了西班牙。在一次歡迎宴會中,忽然有人高聲說道:「我看這件事不值得這樣慶祝。哥倫布不過是坐著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一塊大陸而已。任何一個人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行,都會有這個發現。宴會席上頓時鴉雀無聲,面面相覷。哥倫布笑著站起來,順手抓起桌上放著的熟雞蛋,說:「請各位試試五看,誰能使熟雞蛋的小頭朝下,在桌上站住?」大家都拿起面前的熱雞蛋,試著、滾著、笑著,但誰也沒把它立起來。 哥倫布看到這種局面之後,微笑著,拿起熟蛋,把尖頭往桌上輕輕一敲,那稍微碎了一點殼的蛋就穩穩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道:「這不能算,他把蛋殼摔破,當然可以站住。」這時,哥倫布正色說道:「對!你和我的差別就在這裡,你是不敢摔,我是敢摔。世界上的一切發現和發明,在一些人看來都是簡單不過的。然而他們總是在別人指出應該怎樣做以後才說出來。」 古人告訴我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起體膚……」但要學會找到原因。例如,最近,無意間看到一則大陸的順口溜,相當有趣,卻也頗富哲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滅其QQ,封其微博,刪其微信,去其微視,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線。折其香菸。奪其酒瓶。。。使其百無聊賴。然後靜坐、思過、鍛鍊、讀書、明智、開悟、精進!後必成大器也!」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當我

力排眾議的《秋詞》二首

唐代 劉禹錫(772—842)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ㄙㄡˇ)人狂。 唐代的劉禹錫是我很欣賞的詩人之一,我喜歡他主要是他個性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心中有不滿就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這種個性自然會得罪朝中許多小人,受到惡勢力的排擠自然在意料之中。唐代有許多官員都有被貶的經歷,他是境遇最為悽慘的一人,下放到偏遠的地方為官,歷時竟然長達二十三年。換句話說,人生相當大的歲月部分都在邊疆,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他的詩句非常正面,譬如唐代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其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達了詩人悲觀的心情,但是劉禹錫在贈白居易的《酬樂天詠老見示》中,對於夕陽的看法卻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意充滿樂觀的情緒。這兩首詩的共同點:從時間角度上講:都是黃昏,從人生角度上講:都是晚年。至於意義,李商隱感慨傍晚的夕陽再美好,也是馬上就要消失,進入黑夜了,態度消極。劉禹錫卻認為夕陽的時間剛剛好,滿天的晚霞才剛開始出來,可以供人欣賞,態度比較積極。 《秋詞》二首創作背景是詩人被貶朗州(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即使在這種一般人認為很悽慘的處境下,他並沒有消沉下去。詩人貶到朗州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秋詞》二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這兩首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爲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自古以來,許多人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爲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

小河流的故事 放下自我 改變現狀

年長者的特徵之一就是豐富的經歷與見識。但是有不少的年長者有著「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習慣,因而無法將過去的見聞化為知識,傳諸後世。我記得很多年之前,曾經在某份雜誌上看過一個有趣的童話。憑藉著模糊的記憶,透過網路的協助,終於找到這則童話故事,特別在此與同好分享。 有一條小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   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它頹喪地自言自語。這時候,四周響起了一陣低沈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也可以。」原來這是沙漠發出的聲音。小河流很不服氣地回答說:「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行。」「因為你堅持你原來的樣子,所以你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你必須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個沙漠,到你的目的地。只要願意你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沙漠用它低沈的聲音這麼說。   小河流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放棄我現在的樣子,然後消失在微風中?不!不!」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它從未有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現在的樣子,那麼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小河流這麼問。   「微風可以把水氣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氣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你會堅持你是一條河流,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這時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自己,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變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終於鼓起勇氣,投入微風張開的雙臂,消失在微風之中,讓微風帶著它,奔向它生命中(某個階段)的歸宿。   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往真善美的目標邁進,也需要有「放下自我」的勇氣,邁向未知的領域。 其實,我們的生命歷程與工作過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梁武帝」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梁武帝」 中國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吃素的皇帝,而且皇帝身邊擁有無數美女,他竟有廿多年不近女色.這兩項行為,可說是空前絶後!同時武帝多次捨身同泰寺,睡的是樸素木床,穿袈裟,使用土瓦器,生活簡樸如平民,但被當時民眾尊稱為〔皇帝菩薩〕。 《景德傳燈錄》卷三載: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6)到中國,初到廣州,後被武帝迎至金陵。兩人對話如下: 武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回曰:「並無功德。」 武帝:「何以無功德?」 達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這段文字如果以白話文改寫,大意如下: 武帝自以為自己為佛教作了許多事,期望能得到外來高僧的誇獎,因此問:「我就帝位以來,到處建造寺廟,印製經典,剃度出家僧侶不可勝記,您說我有多大功德?」 想不到達摩竟然回答:「您根本沒有任何功德!」 武帝感到很意外,於是接著問:「我為何沒有功德?」 達摩答:「您的善行,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有心求回報。表面看起來有功德,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您只能獲得小小的果報。因為美妙圓融的清淨智慧,忘掉自己,達到空寂無我的地步,真正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手段去爭取的。」 這段對話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局面,關鍵在於二人對所謂「功德」的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有可能是害怕梁武帝事後會惱羞成怒,派兵追殺他,於是,達摩走為上策,連夜一葦渡江而去! 據說達摩到中土是受到梁武帝的邀請。他誤認為梁武地求法心切,欣然答應前來,想不到梁武帝一開口就自稱自己「功德無量」,盼望得到對方的首肯。因此雙方都在失望的心情下分手。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梁武帝」,認為自己平常修橋造路,樂善好施,出錢又出力,應該算是「功德」無量,好人會有好報。其實就達摩的觀點來看,這些作為只能獲得小小的果報,實無功德可言。恰如六祖在《壇經自序品》中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世人生死事大,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大多數人對於吃齋拜佛都有錯誤的認知,其實,佛像只是一種對佛陀尊敬的象徵,不應是對談交易之對象。禮拜佛像,不是為了請求惠施,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學習佛的教誨―那正確的思惟與正確行為!然而「佛教徒

觀察力+想像力=豐盛的成果

觀察力+想像力=豐盛的成果 宇宙萬物時時刻刻都在為人們說法,它如同一座廣播電台,以某一種特殊的頻率向世人放送,但是只有極度少數的人,能夠接收到它的聲波,並且理解其中的涵義。例如,蘋果不是特別為牛頓掉落。在牛頓之前,已經不知有多少人看過從空而降的蘋果,只不過他們只會把蘋果撿起來吃掉,没有人因此發現「地心引力」的理論。而牛頓不同,他敏銳的觀察力如同聽到自然無聲的說法,經過一番苦心竭慮的研究,終於發現:原來蘋果往下掉落,是因為地球具有「地心引力」的緣故。 大自然每天將山水美景展現在世人面前,絕大多數的人眼見美景,視若無睹,而只有少數的詩人將之書寫成詩句,因而以詩文揚名千古。例如唐代詩人李白將廬山瀑布化為美麗的詩篇《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然而宋代詩人蘇軾透過細心的觀察力,同樣的廬山他眼中,化為深富哲理的名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樣流傳千古。 1854年寬街霍亂爆發事件(1854 Broad Street cholera outbreak)是英格蘭倫敦市蘇荷區爆發的一起嚴重的霍亂傳染事件(位於現在的卡爾納比街),發生於第三次霍亂大流行期間。在該事件中,內科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通過研究資料的對比,發現霍亂的傳染源並非是空氣,而是污染後的水源。這一發現深刻影響了19世紀的公共衛生,並促使政府改善衛生設施。之後,「傳染灶」被定義為描述有利於感染傳播、類似寬街水泵的地方。 1895年11月某一天,德國物理學家侖琴( W.C. Roentgen )正在做有關陰極射線的實驗,他用黑紙包好放電管然後通電。無意間,他發現附近塗上螢光物質的紙發出模糊的亮光。侖琴用其他東西代替黑紙,調查從放電管出來的不明射線具有透過性。在這不明射線面前,紙張變得非常透明,在隔著一千頁的書本那邊,螢光幕照樣發出亮光。他將錫箔或鉛玻璃放在螢光幕前面,會造成影子。將手放在前面看,會在螢光幕上顯出手的骨頭來。由於當時並無法知道這射線是由什麼物質所組成,但是它卻可以使密封的底片感光,並使氣體離子化,侖琴於是將此神秘射線命名為X射線( X-ray ),在醫學上有著廣泛的用途。 1903年12月17日萊特(Wright)兄弟駕駛自行研製的飛機「飛行者一號」成功的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以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與「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省思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與「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省思 《壇經》是禪宗的重要經典,也是頓悟的一乘佛法,但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可探討之處不少。比如《自序品第一》中提到五祖指引惠能「向何處去」的兩句「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一般對這兩句,都被解成地名,懷是廣西懷集,會是廣東四會。網上有網友認為「總感覺附會的成分過多。」 這位網友認為:「《壇經》是頓悟之道,見性成佛的法門,其中隱語太多。惠能問得巧妙,向甚處去?這時惠能剛得心傳,始覺佛性,因此,有此一問,後面的路怎麼走?五祖答得更巧妙,「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則有悟,然而未透見地,須用止觀,才能一路向上提升。遇會則藏,會則悟透而有得,然不可自滿,藏在如來藏中。這二句話,為見性後修後得智的指引。因此,五祖指引朝此路去,是為過來人透徹見地。大路若通,小路自通,以六祖之智,怎會不知如何安身呢?這實為安心之道,不可囿於地名。」 第一次見到這種別具一格的解說,覺得很新鮮,因此暫且接受。然後我將這說法運用於「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部分,卻發現此路不通。事實上,我發現袁州蒙山確實有一位道明禪師。他就是原本想奪取惠能的袈裟的惠明。惠明受到惠能的指正,為了避諱惠能而改為道明。所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以及「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確實是以地名來解釋。至於有人認為難道五祖和六祖惠說出那樣的指引,是因為有未卜先知的神通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解釋為二人對於附近的地理有充分的理解的關係。不知這樣的說明合理嗎?

大曆才子韓翝與名妓柳青娘的「因情而名」和「因詩而官」轉載

大曆才子韓翝與名妓柳青娘的「因情而名」和「因詩而官」 2017-06-21 由 晉崞古竹 發表于歷史 中唐時期,出了一名「因情而名」和「因詩而官」的詩人韓翝。據《極玄集》、《太平廣記》、《本事詩》、《唐詩鑑賞詞典•詩人傳》等史料載,韓翝少年時即具才氣,於唐天寶十三載(754年)考取進士。安史亂起後,韓翝在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於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之職。唐德宗建中初(780年)官至中書舍人。韓翃作詩筆法輕靈,敘情寫景很是別致,因之名居「大曆十大才子」之列。然而,韓翝在「大曆十大才子」中並非出類拔粹者,居官履任亦無顯赫之績,因之新、舊《唐書》皆無其傳。韓翝之所以為世人關注,蓋因其與中唐名妓柳青娘的悽美愛情故事和「因詩而官」的傳奇經歷。 韓翝在考取進士之前,其與柳青娘即已「因情而名」於長安 唐玄宗天寶中期,也就是公元747年前後,客居長安的韓翝,恃才傲世卻又家徒四壁,然而吉人自有天命,其鄰有名李生者,家財富有,豪氣俠義,且很賞識韓翝的為人和才氣,因之常與韓翝結宴相聚。李生有愛姬柳氏,人稱柳青娘,容貌艷絕京師,且善詠詩詞。柳青娘原為青樓女子,卻不願屈身權貴金錢,後被李生贖身從良。李生一直看重韓翝這位窮鄰居,與之交往無所吝惜。柳氏亦有見識,認定韓翝雖窮困,但文才出眾,交往皆名士,其人絕非安於貧賤者。李生知柳氏亦看好韓翝,遂生成全這對才子才女之意。一日,李生又邀韓翝至舍宴飲。待飲至酣,李生直言韓翝:「秀才當今名士,柳氏當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言罷即命柳氏移座於韓翝身邊。韓翝大出意外,驚而離座,懇辭不應,感動道:「李君贈我衣食久之,此恩尚未報,豈可再奪兄之愛姬?」李生則堅請之。柳氏知李生意誠,亦拜韓翝請納。見韓翝固辭不應,李生道:「大丈夫相遇杯酒間,言同道合,尚可相許以死,況一婦人,何足辭也。」李生言罷,又以三十萬金濟助韓翝,遂即長揖而去。韓翝欲拒不能,況又心慕柳氏容顏詩才,遂不得已納柳氏於舍。韓翝、柳氏經李生俠義作合,二人慕色愛才,兩情相悅,次年韓翝即得中進士。然而韓翝考取進士後,竟沉迷於卿卿我我。柳氏見韓翝長時間閒居家中,勸之道:「夫尊婦貴,家人皆榮,此世人所尚。夫君不可因愛惜妾身,而誤了仕途前程。況且夫君外出求功名,家中現存用器資物,也能維持到待君歸來。」 韓翝感柳氏之說,遂別家外出,先往清池省親,後被賞識其詩才的平盧節度使侯希逸任為從事之職。

今古不同義的成語

今古不同義的成語 現代漢語中的字詞,往往都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澱,也經歷了轉化與變遷。這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事。以下隨意舉幾個實例,以享同好。 (1)「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其實它是出自大名鼎鼎的詩人蘇軾的作品《春宵》,全詩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沈沈」。然而,這首詩的原意,並非是大家所理解,做為描寫洞房花燭夜的經典名句。 至於後面兩句:「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沈沈」。描繪的是樓台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於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鞦韆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意指官宦貴族階層盡情享樂的情景,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良辰美景更顯得珍貴。作者的描寫不無諷刺意味。不過,由於「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太過經典,因而蓋過全詩的其他詩句。 雖然蘇軾因為在仕途上鬥爭失利,因此曾被貶到被稱為蠻荒之地的海南島。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悲觀,反而以豁達和樂觀的心態生活,並持續創作,留下不少為後人稱頌的詩詞。從他的這首《春宵》中就能夠看得出來,他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他告訴我們春宵一刻值千金,不要浪費了大好的時光,要去做一番事業,不要讓自己的生命 在那些無謂的時光中消耗掉。這就是逆增上緣的典範時例。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夜裡的美景、我們要懂得光陰的珍貴。在這春天的夜晚裡,這種美景是那樣的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讀到這一首詩,那麼都應該是要豁達地面對人生,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唯有這樣,才能夠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2)原來「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最早是形容「基情」的!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現在被形容為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感人至深,溢於言表。兩人定下生死誓言,不離不棄,攜手到老,是多美的浪漫畫面。然而這句被眾多情侶口口相傳的美麗誓言,最早描述的是戰友情,放在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基情」啊。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這並非是一首愛情詩,而是描寫了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你一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誼。 該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 其中的「子」字在周朝時期代表的是男子或有地位的人,不是代表女子。不知何時

從城東早春的哲理說起

從城東早春的哲理說起 城東早春 朝代:唐代 作者:楊巨源 原文: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註釋 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詩家:詩人。 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 上林:上林苑,指長安城,漢代宮苑。 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 作者以局外人的觀點來描寫早春的景色,這首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意思是說,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也就是說,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裡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早春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裏已經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養發掘。例如星探發掘未來的表演天才或球探發掘未來棒球天才,都是實際的例子。所以世間最堪稱道的實在應該是那些發掘培養人才在“早”的人們,也就是“伯樂”。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培養者絕不會因爲這種幼稚可笑而否定他們的未來,從而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十分清楚,人才的培養“在新春”,在“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時候雖然沒有“花似錦”那樣誘人,但卻蘊含着“花似錦”的遠大前景。及早地發掘培養人才,不要等到別人已經做出成績纔去稱讚誇耀於他。因此,《千家詩》在入選這首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這應該是這首詩給我們深一層的啓迪吧! 說著說著,我想到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世上總有人有高人一等的敏銳嗅覺,發現早春的即將到來,捷足先登,領導時代向「錢」邁進。就像那眼光獨到的蜻蜓,立在剛露出水面的小荷葉上。例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賈伯斯(Steve Jobs)之流成功的先行者,早在大電腦盛行的時代,就已經發現個人電腦將成為未來的流行,因而早早從事筆記型電腦的研究;又如亞馬遜的老闆傑佛瑞•普雷斯頓•「傑夫」•貝佐斯(Jeffrey Preston "J

諧趣口語的誠齋體

諧趣口語的誠齋體 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在詩歌創作的風格上,他在《江湖集序》云:「予少作有詩千餘篇,大概江西體也。蓋學後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至紹興壬午七月皆焚之」,決心與傳統決裂,自創一派。這樣,在中國詩歌創作的歷史上,繼西昆體之後,就有了以楊萬里的名字命名的誠齋體。 他的「誠齋體」要素之一是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要素之二是他做詩想像奇特,但是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卻用淺近明白的語言和流暢直至的章法,近於口語。楊萬里作詩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不但觀察細微,切入的角度也很奇特,言人之所未言,喜用疊字,因而能擺脫前人的束縛而自成一家。簡單的說,誠齋體的風格特徵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以下舉數例以供讀者欣賞與體會。 代表作品之一的名詩就是《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於水面,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晚風   晚風不許鑑清漪,卻許重簾到地垂。   平野無山遮落日,西窗紅到月來時。 傍晚的大風不許平靜如鏡的清水只是泛起陣陣漣漪,卻任憑重重簾幕動也不動地低垂到地面。 平曠的原野周圍沒有高山足以遮住落日,西窗外的火紅霞光就這麼一直持續到月亮升起的時候。 詩中的「晚風」和「落日」似乎意有所指(前者欺善怕惡,後者堅持發光),但拋開那些複雜的政治隱喻不談,最後一句的意象,想像那西窗外的落日持續燃燒,那片火紅的顏色,不但照到了眼裡,也暖到了心底。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蕩裡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 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是一組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組詩第一首默默無名,但在組詩中的地位卻不可或缺。「月尚殘」點明了送行的時間和環境。「荷花蕩裡柳行間」寫出了送行路線以及沿途風景、「紅香世界清涼國」的形象表現了荷花的風姿神韻以及觀賞者的感受。 相對第一首,第二首流傳甚廣。

四則猶太人的笑話(轉載)

1、為保險巨額資金而去借1美元 一個猶太商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貸款部經理問:「請問先生有什麼事嗎?」 猶太商人答:「我想借些錢。」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錯,只借1美元。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擔保,再多點也無妨。」 猶太商人掏出50萬美元的國債、股票等,作為擔保,而接過1美元,年息為6%。 銀行老闆怎麼也不明白,猶太商人為什麼有50萬美元還要借1美元的事實。 那個猶太商人說:「請不要為我操心。我來貴行之前,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股票。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須花6美分。」 2、後面的自毀裝置 一個賢明的猶太商人,把兒子送到很遠的耶路撒冷去學習。當他彌留之際,知道來不及見上兒子一面時,他立了一份遺囑,上面寫清楚,家中所有財產都轉讓給一個奴隸;不過要是財產中有哪一件是兒子所想要的的話,可以讓給兒子。但是只能一件。 這位父親死了以後,奴隸很高興交了好運,連夜趕往耶路撒冷,先到死者的兒子處,向他報喪,並把老人立下的遺囑拿給兒子看。兒子看了非常驚訝,也非常傷心。這個兒子抱怨之時,拉比告訴他:「如果父親知道自己死了,兒子又不在,奴隸可能會帶著財產逃走,連喪事也不報告他。因此,父親才把全部財產都送給奴隸,這樣奴隸就會急著去見兒子,還會把財產保管得好好的。奴隸的財產屬於主人,你父親給你留下的財產就是選那個奴隸就行了」。年輕人聽了拉比的話,恍然大悟,後來他照著拉比的話去做了,並解放了那個奴隸。 可以想像得到聰明的老猶太商人的遺囑中,裝進了一個但是後面的自毀裝置。嚴肅的遺囑在形式上得到了履行,而在實際上,至少相對于那個奴隸來說,則是被完全廢棄了。 3、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 以色列的住房很緊張,幾個德裔猶太商人只好將一個報廢的火車車廂用作臨時居舍。 有一天晚上,那幾個猶太商人穿著睡衣,在寒風中顫抖不已地來回推動車廂。一個本地猶太人不解地問:「你們到底在幹嘛?」「因為有人要上廁所」,推車人耐心地說明﹕「車廂內寫著:『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所以,我們才不停地推動車廂。」 凡有過乘火車經歷的朋友,應該很清楚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的含意。初看起來,那幾個猶太人不知變通,死守規定,弄得兩頭不討好:人凍得要命,環境衛生也未搞好。這是對笑話的一般理解。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看出猶太

雞同鴨講的比手畫腳

(1)和尚掛單 在深山裡的一座寺廟住著一個老住持和一個獨眼小和尚。雖然只是一座小廟,卻常有路過的僧人要求掛單寄宿。 僧侶借宿寺廟叫做〝掛單〞,意思就是暫時把自己的名牌掛在這座寺廟裡。老住持喜歡出題目考來掛單的人,通過測試者才可留在廟中過夜。 這天下午來了一個雲遊四海的老和尚,要求在此掛單。可是老住持覺得很累,就要小和尚前去應付,小和尚很擔心自己無法勝過見多識廣的老和尚而躊躇不前,老住持卻對小和尚說:「放心去吧,你只要不出聲、跟他比手畫腳就一定能贏。」 話雖如此,小和尚還是半信半疑,他心想自己只會挑水、劈柴、煮飯等等廚房的工作,怎能像師父所言光是比畫就能勝出呢?可是他不敢違背師父只得前去招待老和尚。 老和尚長長的白色鬍鬚有如仙人,一見到小和尚就微笑著伸出一根食指,獨眼小和尚不甘示弱,比出兩根手指,老和尚微微一驚,連忙伸出三根指頭,這時小和尚做出握拳的樣子。老和尚立刻起身向住持辭行,並對小和尚的高深修行讚嘆不已。 住持很好奇追問究竟發生何事,老和尚說佛教中最尊敬的就是佛了,所以他比「一」表示:只有佛是至高無上,最偉大的,也是最有智慧、耐心的,所以「佛」最尊貴。 可是小和尚很厲害,立即比「二」表示:法是佛所覺悟的道理,它是一盞不滅的明燈,可以引導我們,我們要如法奉行,才能得到覺悟與解脫,所以「法」也是最尊貴的。 老和尚覺得嚴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們拋棄了世俗的名利、富貴,甘心做一個專業的弘法者,在萬丈紅塵中隨時可以給予大眾指導與幫助,因此「僧」更為尊貴。所以比「三」代表三者都很尊貴。 這時小和尚出拳一揮表示佛、法、僧構成了佛教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佛,就沒有博大、精深的佛理;沒有法,就沒有圓融、殊勝的佛教,更產生不了如法修行而證果的高僧;沒有僧,則佛法不能宏揚於天下,苦海眾生將永遠失去離苦得樂的慈航,所以三者實為一體密不可分。老和尚覺得連一個小和尚都有如此高深的修為,他的師父就更了不起了。所以,決定趁著天黑前到別處借住。 老和尚離開後,小和尚氣急敗壞的來找住持問道:「師父,剛剛那個沒有禮貌的傢伙跑到那兒去了?」住持師父問小和尚到底發生什麼事,小和尚說「那個老和尚一見到我就比『一』說我只有一個眼睛,那我就比『二』恭喜他很幸運,有兩個眼睛啊!沒想到老和尚竟然比

《論語》的由來【笑話版】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時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夠聽得進去並能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笑話版】 由於考試制度使然,上補習班補習成為華人平常求學的過程。如果回到歷史,將會發現,至聖先師孔子其實是世界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他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怎麼算,學生可享受什麼福利,都有明確的規定。 孔子的補習收費如下: [ 三十而立 ]:繳三十兩者,只能站著能聽課。 [ 四十而不惑 ]:繳四十兩者可以發問,直到你沒有疑問為止。 [ 五十而知天命 ]:繳五十兩者,可以知道明天小考命題的題目。 [ 六十而耳順 ]:繳六十兩者,交 六十兩 除了上述優待之外,老師還會講笑話讓你耳朵聽得很舒服。 [ 七十而從心所欲 ]:繳七十兩者,上課時隨便你要站著、坐著、趴著、滾來滾去,都隨便你。 補習班的文宣一貼出之後,果然報名者蜂擁而來,絡繹不絕,學生們進了補習班一段時間後,漸漸的發現了一些事: 據說孔子跟他老婆,並沒有經過深入交往就結婚了,婚後孔太太才發現原來他是大男人主義的人,碰巧孔師母也具現代女性觀念,所以兩人感情很不好,尤其孔子講了「唯小人與女子之難養也」後,兩人更勢同水火!! 有一天,孔子從補習班回家後,照例又翹起二郎腿看報紙,叫他老婆煮飯給他吃,孔太太很不高興,就隨便煮煮,孔子看了就很生氣說:「肉不正不食」。他老婆想說,你不吃那老娘自己吃!孔子更生氣,就說「有酒食先生饌」。他老婆吃完後,也不洗碗就丟著,孔子就更火大了,正當夫妻兩吵得不可開交時,剛好幾個學生來到老師家,看見師父、師母吵架,趕緊打圓場幫忙把碗洗一洗,所以說「有事弟子服其勞」。 一學期過去了,學生漸漸發現一件事:很奇怪怎麼來補習班這麼久了,老師好像都沒教什麼東西,像每次孔子都會要求學生發表意見,等到所有學生都講完了,輪到孔子的時候時,大家都想說終於可以從老師這邊學到一些大道理,多增長些智慧了!可是孔子卻都只淡淡的說「吾與某某同」。例如,論語《先進》篇有如下記載: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旁。 孔子說:「我只比你們年長一些,不要因此而拘束。你們平常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將怎樣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面受到軍事威脅,

孔子的智慧

(1)孔子和三季人的故事 某日,有個人到來到孔子教學的地方。只見一個年輕人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他便上前問道:「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年輕人驕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見教?」   「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慚愧。」   “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   「然。」   「不過,我有個條件。如果你說得對,我的頭給你;如果你說得不對,你應向我磕三個響頭。」   年輕人暗想,踢館的來了。為了老師的名譽,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年輕人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年輕人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正在爭論間,孔子從院內出來,年輕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評。心想,看你這人怎麼下臺?   不料,孔子對他的學生說道:「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你輸了。給人家磕響頭去吧。」   來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個響頭來!」   年輕人蒙了。但老師都這麼說了,就是輸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來人磕了三個響頭。來人見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年輕人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且一年的確有四季啊,老師!」   「平時說你愚鈍你不服氣。我現在教導你:這個人一身綠衣。和你爭論時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個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從來沒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你如果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說完,留下一臉茫然的小弟子揮袖而去。 夏天的蟲入秋就死了,不能與之談論冰雪的事情。語本《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不能與之談大道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語冰,我教你看著。」 故事讓我們深有感觸:有時你爭贏了你所謂的「道」,卻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不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後悔莫及!很多事情不必爭,退一步海闊天空。 跟客戶爭,爭贏的,也是輸 ( 新產品要送樣時,你就知道了 ) 跟老闆爭,爭贏的,也是輸 ( 年底打考績時,你就知道

從巴別塔的故事說起

從巴別塔的故事說起 舊約《聖經》中有一個巴別塔的故事。大意是說大洪水過後,諾亞一家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諾亞的子孫離開方舟後,便開始在地上繁衍。但是對於大洪水的恐懼,他們還歷歷在目。他們擔心,萬一他們再度觸怒上帝,上帝再發洪水怎麼辦?這時候,不知道是誰想起了一個主意:修一座塔,一座能通到天上的塔,這樣,就不怕大洪水了。 於是,諾亞的後代們開始行動起來了,一個個熱火朝天修建這座空前絕後的高塔。這種行為引起了上帝的不滿。 上帝決心讓地上的人們知道,人終究不會勝過天,於是,上帝變亂了他們的語言,從那時起,人類的語言便不相同了。而由於因為語言不通的緣故,這項修建通天塔的計劃自然告吹了,緊接著,人們各奔東西,在地上逐漸分散了。而由於因為修塔導致人類語言變亂,因此,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又把這座通天塔叫「巴別塔」(Babel)。據說,在希伯來人的語言裡,「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由於不同地方的人的語言或文字不通,因此在交往時,必須透過翻譯。清末到民初時期,許多英文轉譯為中文時,多採音譯方式,民國才子們口中最拉風的詞就是煙士披里純”,音節鏗鏘,拒俗子於兩肘之外,其實不過是inspiration耳。梁啟超言:「煙士披裡純者,發於思想感情最高潮之一剎那頃。」徐志摩自讚:詩人喲! …你的洪爐是“印曼桀乃欣”,永生的火焰“煙士披裡純”…“印曼桀乃欣”者,imagination也。 楊絳回憶:鍾書愛玩,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文字遊戲。滿嘴胡說打趣,還隨口胡謅歪詩。他曾有一首贈他的朋友向達的打油長詩。頭兩句形容向達「外貌死的路(still),內心生的門(sentimental)」,(意即外表很酷,內心多愁善感)。全詩都是胡說八道,他倆都笑得捧腹。向達說錢鍾書:「人家口蜜腹劍,你卻是口劍腹蜜。」「靈感」的譯名確立以後,還有人把Inspiration譯成「天啟」,據說史學家湯恩比的靈感就是。 上海從前租界時期土洋混雜,催生不少妙詞,現在的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這些地道的上海話部分源自英語。其構詞法基本規則是:英語單詞的中文譯音 + 漢語詞根,或反之。比如: 【門檻精】MONKEY精,英語"猴子"加上漢語"精"就是猴兒精,精明的小市民本色。 【赤佬】CHEAT"佬",騙子、壞蛋。 【發嗲】"發DEAR",嬌柔、撒嬌。

正誇與反諷的語境

正誇與反諷的語境 同樣一句話,正經八百的說和語帶諷刺的說這兩種現場語境不同,效果自然會截然不同。伊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1727)是英國大科學家,他的兩句非常有名的名言片傳遍全世界: (一)「如果我比別人看的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會為偶爾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而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經探索。 前一句話從詞意上看非常有道理。因為牛頓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是在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的理論和約翰尼斯•克卜勒(德語:Johannes Kepler,1571-1630)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基礎上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代指前人非常正確啊,哪裡又有什麼問題呢? 但是問題就出在了這裡單單從詞意看這句話確實是一句謙虛之語,當你知道牛頓說話的語境時,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又譯為胡克,1635-1703),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虎克定律,且提出了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關係。已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公式。由於虎克數學不好,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而且他沒有認識到支配天體運行的力量其實是普遍存在的,是「萬有」的。第谷早在100年前就發現了行星的公轉其實是橢圓運動,開普勒甚至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所以他無法將關係解釋清楚。所以,他的發現並沒有在科學界掀起巨浪。 後來,牛頓這個數學小天才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用微積分圓滿地解決了問題還進行了推廣。於是被科學界認為是最偉大的發現。這時胡克的內心有些憤憤不平認為牛頓抄襲了自己的理論。在兩人的一次碰面中,虎克指責牛頓抄襲,牛頓尖酸刻薄地答到:「是啊,如果我比別人看的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何用「巨人」一詞呢?因為牛頓在嘲笑虎克身材矮小而且駝背。其實這是一句反語。 後人出於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話而去掉了語境,變成了一句徹頭徹尾的謙辭。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另一段話上:牛頓晚年因為樹敵過多,來自歐洲大陸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銳科學家質問他:「牛頓你神氣什麼啊?」牛頓這時完全的展現了他科學界大宗師的風度與水平,瀟洒

苦酒滿杯

苦酒滿杯 作詞:慎芝 作曲:姚讚福 人說酒能消人愁 為什麼飲盡美酒還是不解愁 杯底幻影總是夢中人 何處去尋找他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我說酒更添人愁 為什麼分不清楚是酒還是淚 腮邊淚痕總是不會乾 讓它去淚滂沱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莫說飲酒不知愁 為什麼它有甜蜜也有苦傷悲 酒和人生總是分不開 讓我去沉醉吧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這首華語流行歌曲最有趣的亮點就是提出「為甚麼」,有了個謎團存在心中,進一步動尋找答案。哲學大師胡適對人生有獨到的解讀,他給青年人以人生指點,尤其在抵抗空虛無聊方面開了三個「藥方」,「療效」顯著。 他的第一個藥方是——「總得時時尋一個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要有問題意識經常做點研究。有了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就沒有虛度光陰的可能了。 他的第二個藥方是:「總得多發展一點業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追求,沉醉於興趣中,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快樂的,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無聊的事情。其實這個藥方應該置於第一個藥方之前——有了興趣,才有問題、才會去孜孜不倦地去解決問題。 他的第三個藥方是:「總得有一點信心。」也就是說,人要有自信,要堅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有發揮自己價值和作用的時候。 無論是華人或是西方人,在宴會的場合都不免會喝點小酒,目的是尋歡作樂,高興高興。但是當一個人感到無聊或者悲傷的時候喝悶酒,這時的酒只不過是一種消人愁的「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想逃避,想要忘記心中的那個「夢中人」,但是卻根本忘不掉。 俄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通過心理實驗結果發現,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會留存在記憶中,久久未能擱下,形成「未完成反而更深刻」的耿耿於懷,而已完成的就獲得了滿足感,認爲這件事已告一段落,不再有强烈的記憶動機,因而變得輕鬆不太在意。 人的記憶未必有錯,但一定會存有偏差。自己懷念的那個人和那份感覺,或者只是從前真實記憶與現在美化幻想的交錯(crossover),換句話說,那絕對不會是真實的存在。 一直忘不了前人前事,會讓自己無法一心一意地專注享受現在擁有的,這才是真實的存在的。最好的辦法是,每當結束一段感情,就跟自己、甚至跟對方來個好好的告別儀式,不讓任何疑問或遺憾絆纏,好讓自己的大腦和内心都接收到「這段感情已結案的强烈訊號。未能在結束感情後馬上灑脫地做到也屬人之常情,那就在

玫瑰人生 許景淳

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 這許多衷曲 這許多愁緒 為了償還你 化作紅豔的玫瑰 多刺且多情 開在荊棘裡 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 一份牽記 一份憐惜 所以今世裡 不停地尋尋覓覓 於是萍水相遇 於是離散又重聚 我心盼望 讓濃情一段 隨時光流遠 再回到開始 我心盼望 讓前世情緣 延至地老天荒 到無數的來世 莫忘記 就算在最冷暗的谷底 只要你 將該我的還給我 我也以 最熾熱的還給你 此情不渝 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 這許多衷曲 這許多愁緒 為了償還你 化作紅豔的玫瑰 多刺且多情 開在荊棘裡 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 一份牽記 一份憐惜… 從字面上看來,玫瑰本來象徵「愛情」,所以「玫瑰人生」應可理解為愛情人生,另一方面,玫瑰的英文是rose, rose的意思除了玫瑰外,也是粉紅色,通常指的是對生活採正面、樂觀的態度,所以「玫瑰人生」的意思為「美好的人生」。大作詞人慎芝女士在填寫《玫瑰人生》的歌詞的時候,最為罕見的是全詞用了許多次的「該」字,而遍閱全文,猜測應做「欠」字解釋。我不知道這是哪一地方的方言,但是字典上明確的說,「該」字有「欠錢」的意思,如「該帳」。第二個特點是採用了「前世今生」的概念。民間有一種說法,因為前世相欠,所以今生相見。這首歌詞正是沿用這樣的想法展開。 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 這許多衷曲 這許多愁緒 為了償還你 化作紅豔的玫瑰 多刺且多情 開在荊棘裡 歌詞起頭一段,把自己對對方的一往深情揉在前世今生的交纏中。在情愛裡,我們時而幸福時而愁悵,然而這份情感是如此綿長,讓我自己不禁要猜想否是前註定的緣份。否則為何是你?否則為什麼如此地執著渴盼?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過。但是兩人竟然相遇了,這又是多大的緣份?為了償還這份愛戀。於是甘願將自己化作玫瑰。將自己化為玫瑰償還對方,也就是願傾此生情愛盡付給對方。另一方面,「紅艷」二字用來形容生命化成的玫瑰,給人一種「鲜血」的意象:在佈滿荊棘的人生中,甚至可以犧牲生命來澆灌這一朵愛情之花。在短暫的人生中,能找到一個人,將自己的愛情盡付給他,實在是莫大的幸福。 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 一份牽記 一份憐惜 愛情是雙方彼此相吸引的事,而不是一段一箱情願的愛戀,對方也是全心全意在回應,莫不是你前世也該我,不然怎會如此牽掛和憐惜? 所以今世裡 不停地尋尋覓覓

誰是真正的傻瓜

說起來也是好笑,最初的最初,我以為阿甘正傳與《阿Q正傳》是一種類型的作品。本來不太喜歡看傳,因為覺得瑣碎。後來看了之後,發現此傳非彼傳。在我心中的阿甘正傳是一部讓人笑著看完的「傻瓜」歷險記。阿甘從不恐懼,只知道做事要全然真誠付出,哪怕子彈擦著他的耳邊飛過,他也只知道牢記媽媽交代的一句話:run,run,run. ''life was like a box a chocolates,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活就像是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口味。一如阿甘的一生。 阿甘的智商只有75,差點就無法到公立學校就讀,也經常被同學欺負,但是他卻始終懷抱著一顆善良的心,並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在越戰出征時,阿甘將受重傷的丹中尉救了回來,沒想到丹中尉卻不領情,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丹中尉寧願在戰場上光榮戰死,也不想淪為殘廢。但到了最後,丹中尉也在阿甘的幫助下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不再頹廢度日。 在愛情方面,阿甘從小時候就喜歡經常陪在他身邊的珍妮,兩人卻遲遲沒有在一起,珍妮享受著到處流浪的生活,從不在任何一個地方多留,兩人只是在彼此人生的各個階段短暫地交會了一下。阿甘並不聰明,但其實他比誰都還要懂得去愛,儘管他與珍妮相處的時刻並不多,但阿甘在每一次的相遇都付出了百分百的真心,最後終於成功抱得美人歸。 阿甘與丹中尉和珍妮的相處過程,徹底顯現出阿甘的敦厚善良,也讓螢幕前的觀眾都感動不已,這也應證了一件事——心存善念,終會遇見欣賞我們本心的人。 把一件小事做到最好,就是一件成功的大事。在一次意外中,阿甘發現自己擁有跑步的天賦,從此就專注在跑步這件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他並沒有做過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每一件小事都會拼盡全力去做,並且專心做到最好。 阿甘靠著這種帶點傻氣的衝勁,做到了很多人都沒辦法做到的事,在軍隊時被告知「眼睛只要盯著球打就好」,所以變成了美國桌球國家代表隊的一員;也因為擅長跑步,他的一生就不停地奔跑,並藉著跑步將人生的種種際遇串連在一起。許多人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但阿甘卻有著強大的毅力,讓他在短短幾十年裡就完成了許多成就。他的態度告訴我們,與其做一件大事,有時不如專心把一件小事做到最好。 電影中的阿甘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目送他摯愛的家人、朋友和愛人一個個離開人世,

最後一夜

最後一夜 作詞:慎芝 作曲:陳志遠 踩不完惱人舞步 喝不盡醉人醇酒 良夜有誰為我留 耳邊語輕柔 走不完紅男綠女 看不盡人海沉浮 往事有誰為我述 空對華燈愁 我也曾陶醉在兩情相悅 像飛舞中的彩蝶 我也曾心碎於黯然離別 哭倒在露濕台階 紅燈將滅 酒也醒 此刻該向它告別 曲終人散 回頭一瞥 嗯……最後一夜 提起華語流行歌「最後一夜」就會讓我想起蔡琴的歌聲,她所唱的「最後一夜」很有味道,似乎把金大班的職業倦怠感表現得很入味。舞女當久了,為了維生又不得不繼續上班,實在很無奈。 「最後一夜」的背景:這是《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這部電影的主題曲。《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白先勇的原著小說,所謂「大班」,就是資深舞女的意思。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講述當她的年華老去,她和她深愛的年輕小男友跳了最後一支舞,度過了深情的最後一夜,然後順從命運,起身絕決地離開小男友,去跟了一個有錢的老頭。所謂「最後xx」的意思就是代表一條紅線,踏過這條線就進入一個嶄新的狀態,類似「畢業」。畢業典禮一過,就表示可以邁向新里程。 慎芝(1928-1988)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華語歌曲作詞人,作品很多。她是當年台視歌唱節目《群星會》的製作人,曾經捧紅了不少歌手如謝雷、張琪、青山、姚蘇蓉、鄧麗君等。這首「最後一夜」將一位即將離開歡場的資深舞女的辛酸和無奈心情表露無遺。慎芝創作的特色,在內容上是多元化,反映情歌的千萬風貌;在文字上,可以精雕細琢而不曲高和寡(如玫瑰人生、最後一夜),也可以通俗淺近卻言之有物(如淚的小花、淚的衣裳);在聲韻上,她的功力超強,聲與韻和諧搭配,詞與曲渾然合一,每首都易記易唱,琅琅上口。 透過多年的社會歷練,金大班知道,無論年輕小男友此刻的愛情有多深,遲早都會離自己而去。因此,她選擇了金錢 (保障),而告別了愛情 (純真與激情)。故事裡的「愛情」就代表了人們的純真的青春,而那「骯髒但是有錢的老頭」就是這個現實和齷齪的社會。金大班那種離開的絕決,一方面可能是了解沒有回頭路,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在說,現實社會對於年輕人有一種急於長大的吸引力,拋去青澀,走入複雜,彷彿是一種成熟。無論人生如何,別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純真!也許,每個人都要進入社會弄髒雙手,弄得很複雜,但是有一天,突然回首,或許會發現複雜過後的純真,是最珍貴的。 其實,我們可以將金大班的故事當成昰一則寓言看待。我們每個人離開學校,進

哈哈三一功:呆爸的家書

Dear 子健 &子恩   你們應該會注意到,這陣子在言談中,我多了一個「三一功」的口頭禪。這回就和你們談談三一功吧。   讓我先從欣璇的故事說起。    欣璇是物理系四年級的學生,她在三下選修了《職場溝通軟功夫》課程,我看出她是個超級主動的學習者,學期結束後,就邀請她幫我處理讓我心煩的文書工作,就這樣子,她成了我的好幫手。   不久前,她告訴我,最近參加了物理系上舉辦的職場應徵面試比賽(這時代的比賽名堂可真多!是由在職場任職的畢業學長姐們回校為學弟妹們舉辦的)。她準備的履歷資料,輕易通過了第一關,順利進入面試的階段。   面試時,她和另外四位同學(包含三位碩士學長姐),一起接受面試小組(三位資深學長姐)的詢問。在過程中,有一道問題是這樣問的:「要是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想法和主管有極大差異時,你會怎麼辦?」   輪到她回答時,她使了一下三一功,她的答案讓面試委員大為驚奇,直問怎麼學會這樣回應的?她告訴他們,是在《職場溝通軟功夫》課程上學到的。不出所料,她抱著第一名的榮譽凱旋歸來。   我聽了也很好奇,追問她究竟是如何使用三一功。以下是她的回答:   「當我發現自己在執行任務的想法上和主管有差異時,我會先讓且慢功上場,自問:為什麼會在想法上有這麼大的差異?會不會是在什麼地方考慮不周全?   接下來,我會運用終始功思考,這個任務的終極目的是什麼?當下這個任務的目標又是什麼?我會在這時候,把自己的想法和主管的想法同時進行比對,若是主管的想法比較接近原始目的和目標時,我就調整自己,直接接受主管的想法。 一旦認定個人的想法比較接近正確時,我還是會在這時候來個轉身功,轉身問問身邊的同事,請教他們:我的想法會不會有什麼盲點或缺陷?   接著,這時候我會來個一步功,我還要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和主管的構想加以融合,之後,再去請教主管,這樣的調整是否妥當?」   她口中的「三一功」,就是我從2017年開始,嚷嚷的新玩意。它在口試場中派上用場,雖然不出所料,我仍然大為開心,深深覺得與為榮焉!   過去八年來,我密集來往兩岸,對基督徒企業主教導品格,我看得出來,大家都認同品格很重要,但是,談起品格,好像總是叫人皺眉頭,品格似乎只能說說,不容易進入具體實踐與培養的層次。   偶然的機會,我看出品格和習慣兩者特質相近,有如堂兄弟、表親戚,既然如此,大可利用習慣再造

隨處可見的逆向思維

華人寫信的地址昰由大而小,先寫都市,然後昰街道巷弄,最後昰門牌號碼老美卻昰相反,最先昰門牌號碼,然後昰街名,最後寫成昰城市名;又如華人說打折昰(例如)打八折,而老美說減兩成;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是目的相同。生活是一個大舞台,很多的哲理智慧都是從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我們需要具備一些總結智慧的技巧,比如逆向思維的能力。所謂逆向思維就是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逆向思維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改變常規的思考軌跡,用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研究和處理問題。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時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一個自助餐廳因顧客浪費嚴重而效益不好,沒辦法餐廳規定:凡是浪費食物者罰款10元!結果生意一落千丈!後經高人提點,將售價提高10元,規定改為:凡沒有浪費食物者獎勵10元!結果生意火爆且杜絕了浪費行為! (2)一人去買牛奶。小販說:1瓶3塊,3瓶10塊。他無語,遂掏出3塊買1瓶,重複三次。他對小販說:看到沒,我花9塊就買了3瓶。你定價定錯了。小販笑笑沒回答,心頭說:自從我這麼幹,每次都能一下賣掉3瓶。大家記住:客戶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 (3)同事和她6歲的女兒。 女兒:媽媽,你真安逸,都不用做作業。 同事:那我來幫你寫作業,你來檢查好嗎? 女兒高興的答應了。同事把「作業」做完了給女兒檢查,女兒認真的檢查了一遍,還給媽媽講解錯題、列出算式,但是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什麼把每道題都做錯了。 (4) 小伙子站在天台上要鬧自殺,眾人圍觀。不一會警察來了,問其原因,小伙回答:談了八年戀愛的女朋友跟土豪跑了,明天要結婚了,感覺活著沒意思!旁邊一老者答:睡了別人的老婆八年,你還有臉在這裡自殺?小伙想了想,也對啊,笑了笑,就走下來了。 (5) 傍晚陪爺爺在公園散步,不遠處有一個氣質美女,忍不住多看了兩眼。爺爺問他:「喜歡嗎?」小張不好意思的笑笑點點頭。爺爺又問:「想要她的電話號碼嗎?」。小張瞬間臉紅了。爺爺說:「看我的」,然後轉身向美女走去。 幾分鐘後小張的電話響了,裡面傳來一個甜美的聲音:「你好,你是***嗎?你爺爺迷路了,趕緊過來吧,我們在公園***處。」小張對爺爺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然後默默的把美女的電話存了下了。 (6) 一位商人向哈桑借了2000元,並寫了一張借據。在還錢的期限快到的時

從管理觀點看遠慮與近憂

莎士比亞曾經說,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戲劇《哈姆雷特》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因而西方流行一句話說:「對於《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想法,一千種評價。」 關於《論語》也是如此,有人認為《論語》是封建餘毒,也有人認為《論語》是華人的經典精華。如果我們從管理者的觀點來說,《論語》中的名句,「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如果轉為管理學的語彙:遠慮就是「目標」,而近憂就是「問題」。所以,孔子的話就是「人無目標,就有問題。」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肇因於過去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同樣的,今天的作為,如果仍然沒有經過長遠的深思熟慮,未來必要面臨苦果。這句話點出了一個要點:凡事必是「自作自受」,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認知。那麼,重新品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們除了警惕自己,要對今日的事物深思熟慮、深度思考外;昨日的作為所造成今日的憂愁,「近憂」是缺乏「遠慮」積累下來的結果。積極的作為是轉變問題以成就目標,也就是進行一個改善過程。 一個人(或公司或政府機關))眼前所面臨的困難、挫折或者窘境,往往是本身於以前滿不在乎或者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結果只能自己去承受面對。今日的憂愁既是昨日所致,就應去追溯造成問題的原因所在,以求改進。事實上,管理者可以透過PDCA循環來將問題加以改善,已提升工作績效。首先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相對高遠一點,是要費一番努力和付出才能實現的。這樣一種目標理解就是孔子所說的「遠慮」。也就是為自己定一個稍稍有點難度的目標。有了目標,自然自己該做什麼,就很清楚的。圍繞這個目標,可以定一個完整的計劃或規劃,這樣一來,每天的時光會很充實,因為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心中不會再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就不會被眼前的一些小煩惱過多干擾,這樣,也就不會陷入到眼前的憂患當中了。 (一)P(plan)階段:遇到問題時,將問題(目標與現狀的差距)產生的各種因素以及如何解決的辦法想得周密一些、細緻一些、深入一些,擬訂改善計畫與步驟。換句話說,如果遇到問題,沒有進行深入分析,問題的認知還只是流於表象,就急著動手解決,結果問題只會越解決越亂,後果會越解決越嚴重,徒然是浪費時間與人力與經費而已。 有個故事說:「一位賣瓷碗的老人挑

人生三境界的聯想

宋代的青原行思禪師說過,人生有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宋代翰林學士蘇東坡,因與照覺禪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問題,忽然有所覺悟,因而作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表明心得。 未參禪前的境界是:「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盧山煙雨浙江潮。」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似」也常寫作「示」是說明的意思。「舉似」為禪林用語。似,猶示。謂以言語提示古則,或以物示人。蘇軾的詩意為:既然無情能夠說法,那麼山巒秀色皆是佛的清淨法身的顯現,山間小溪潺潺的流水聲也意味著是佛在說法,可是山川宣說的無量佛法,以後如何向別人轉述呢? 我個人將上述參禪三境界解讀為「人類自我意識成長的三階段」 (1) 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自我意識播種期,還沒發芽,順從師長指導;如同樹苗剛播種,還沒發芽,需被照料;如同知識的學習期,孩童被動的上學學習;彌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知名的學者,三歲通希臘文,八歲通拉丁文,是一個像莫扎特一樣的神童。他的父親是英國知名哲學家,政治改革者,把兒子訓練成了不世出的天才。 (2) 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自我意識萌芽期;小樹苗初萌芽,靠自力掙扎向上成長,向下扎根;如同被動知識學習的叛逆期,產生「為什麼要學、學了有甚麼用?」的疑問,進入學習倦怠期,刻意怠惰反抗;彌爾在二十歲的時候,彌爾崩潰了,他了解自己二十歲前所有的成就,都是父親特意規劃而來,他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傀儡。痛苦的心靈掙扎中,他時常想結束自己生命。 (3) 徹悟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自我意識成熟期;小樹成長穩定,扎根越來越穩深,假以時日,成長為大樹;嚐到學習的樂趣,基於知識的好奇心,主動不斷學習;直到二年後的一天,他偶然讀了英國詩人沃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的詩,被詩句感動了,藝術帶給了彌爾一個新的力量,逐漸的,他從深度幽鬱中甦醒過來。山變綠了,天空的藍又回到了童年的亮麗。二十二歲的彌爾重新回到父親的知識領域,努力發揚光大,後來終成一代宗師。

中年的意義

古話有云「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人一到四五十歲以後,就會面臨人到中年的各種問題了。在外承擔的事業會越來越重,在內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重了,身體也不像二三十歲的時候那麼硬朗,在這場中年危機裡面有人活得洒脫自如,有人卻活得灰頭土臉。 人類中年的這段時間是過了旺年時期的大概在40歲-60歲之間,這期間大概還有20年左右的時間才會進入到老年期,身體器官以及智力才開始下降。但是在其他物種上就不會出現有這種情況,大多數動物的生命周期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昆蟲類的動物會在生育完後代之後,就會死去,要知道性成熟之後就死去這可是整個生命中的最高峰時期。 第二種情況是,高級一點的物種,會在下一代的性成熟之後,父母就會逐漸死去了。 大多數動物都是完成了繁衍下一代的使命後就直接死亡,看來都是「死在盛年」。悲劇!人類在中年的這二十年間,沒有直接老去,而是隨著生育能力的下降,逐漸平穩的過渡到了老年期,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時期呢?他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生物的進化論絕對不是偶然出現,一切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在生物學的理論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親本投資」,這一理論解釋了所有物種在生命周期中,對於後代物種的延續,不僅需要繁衍,還需要對後台進行培育,投資。 人到中年以後,身體上的機能會發生變化,精力沒那麼旺盛了,皮膚開始出現皺紋,頭髮也開始變白了,這時候人生的分工開始發生改變了。年輕的時候,膚白貌美的特徵是為了吸引異性,繁衍後代。到中年以後,繁衍的任務結束,年輕的特徵開始消失,人生分工有了變化,不再需要美貌的外表了。進入到了更節能平穩的狀態,用來幫助後代獲得更大的成功。 那麼「親本投資」理論用在人類身上就會變得複雜得多,因為人類不像其他動物一樣出生後很快就可以獨立生存。在人類社會,要能學會獨立生存發展至少要十幾二十歲成年以後才能具備這個能力。這種情況不僅是現代文明才會存在,在幾萬年前人類靠狩獵為生的時代也是一樣。青少年體能和經驗不夠,根本無法殺死大型獵物獲取食物,基本上都是靠父母或者同時段的中年人的幫助。 人類在前面的十幾二十年的時間,用來學習,儲備知識技能。等到40歲左右的時候就會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這個時候,中年人的角色就開始發揮其作用了。 在投資給後代的事情上,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食物等資源,第二類是技能知識。人類並不像其他動物能快速的找到食物,在

古木陰中繫短篷的禪意

《絕句•古木陰中繫短篷》 詩僧志南 古木陰(ㄧㄣˋ)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經由小橋往東行,沿途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並不會令人感到寒冷;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詩僧志南這首小詩,描寫二月春景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而名留千古。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著他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 以上是這首「短小精幹」的詩的字面解說,如果能更深入的體會,這首禪詩所描述的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昭示。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理解了禪意之後,就能體會這首絕句是說:如果能夠時時秉持禪意,將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任何不如意都能擲之於腦後,則天天都是如沐春風。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讀到這首詩,就愛上了它,吟詠多年,終於似有體認。「古木陰中繫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字面上的意思是詩人把小船繫在古木遮陰處,下了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不疾不徐。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故事: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為什麼我找不到心中的陽光?」大師問:「你的包裹裡裝著什麼?」青年說:「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坐船過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刻

書籍有價 知識無價

我是藏書狂,往年每逛書店,看見內容不錯的書,就毫不猶豫的當場掏錢購下,積數十年的歲月,家中書櫃早已不敷使用。這些書如同裝飾品,陳列開來,倒也聲勢驚人,讓自己幻想好像已經成為飽讀詩書之士,其實真正有翻閱過的相當有限。數十年下來,所投入支出,應該不下數十萬元。退休之後,收入大減,買書的支出,大幅下降,當然,書櫃已經裝不下,新書沒地方收藏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我的興趣廣泛,尤其愛好文史類,如各國寓言故事、古典四大名著的應用篇,例如《解讀西遊記》、《解讀紅樓夢》、《解讀三國演義》、《解讀水滸》、《三國管理學》、《孫子兵法的企業應用》、《商用孫子》,還有名作家的著作如陳之藩的《劍河倒影》、《在春風裡》、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歲月》、《千年一嘆》等等,以及《三十六計研究》,四書研究和詩詞研究如唐詩宋詞與元曲相關書籍。此外,《論語》的各種解讀本也有不少。閱讀《論語》的時候,各種解讀版本攤在書桌,一句子曰,對比各本書的不同注釋,發現有些學者的解讀其實相當幼稚可笑,也有許多陳腔濫調,不值得看。 我看著這些書籍的時候,突然能體會古代皇帝為甚麼是三宮六院,美女如雲,其心理狀態與我買書藏書可能也相距不遠,只不過他是耽誤了許多女子的青春與幸福,而我的罪孽則是將某些書買下置諸高閣,沒有聞問,徒然輕擲金錢罷了。過去年輕時是加法人生,退休之後,逐漸施行減法人生,就像年輕時偏好重口味的美食,最近則轉為以健康為主,口味清淡。 因此,進行斷捨離,將家中所堆積的書清理一番。除了極少數還捨不得的書之外,其他都清出。原本以為轉賣給二手書店,可以換一些錢回來,結果老友告訴我實情,前幾年舊書店來估價,每本已是三折計價,如今則是每本十圓,甚至論斤計價。更可笑的昰當初花大錢購買的大部頭如《辭海》、《國語辭典》、《遠東英文字典》、百科全書等等竟然落入「無家可歸」的窘境。原來自從進入網路時代,任何資訊,只要懂得如何查詢,以及何處查詢,在家裡電腦前只要動幾下手指,想要的資料立即呈現眼前,還需要這些部頭的書籍幹甚麼? 過去聽人家講知識無價,以為是知識很珍貴,價值無與倫比,信已為真,如今方才驚覺,原來是說知識沒有價值,慨然嘆息。原來真相是「書有價知識無價」,相同的字,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文字最大的魅力,用有價的書,學無價的知識。 如今進入網路時代,知識的傳遞,由紙張轉為無紙的數位載體。例如:會寫文章的可以成立個人

元宵節的沉思

俗話說:「過年快,過日子慢」,當元宵節一過,也代表著春節已過,一切都從年節的喧嘩回歸平靜日子。 當社會愈進步,許多的習俗與傳統就愈顯凋零,有些人只知道可以放假,但對年節的由來卻一無所知,年節的氣氛也日漸淡薄。正月十五日原本是元宵節,據說當年袁世凱當了中華帝國的皇帝,覺得「元宵」聽起來像「袁消」,不吉利,所以禁止人們稱過元宵節,而是稱為上元節。還好他只當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死了。關於元宵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並衍生出許多民間傳說故事,以下只略述兩個,其他故事的內容也差不多,就不贅述了。 元宵節傳說故事(1) 很多年以前,有位神仙犯了天規,玉皇大帝罰他到人間贖罪。他不知悔改,又難以經受人間之苦,不久,便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妄告世間人無惡不作。 玉帝大怒,派另一位神仙下凡,於正月十五晚間焚化人間。而這位卻是好心的神仙,他變作一位老年乞丐明察暗訪,感受到人世間諸多溫暖。 他實在不願傷害這些善良的人們,但又天命難違,於是心生一計,吩咐人們在正月十五晚間都燃起火把,亮起燈籠,大地上一片火光沖天,騙過了玉帝眾神,從而使人間躲過了一場劫難。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張燈放燈以表紀念,遂相沿而成燈節之俗。 元宵節故事(2) 相傳在上古時期,人們的生活不像現代人那麼便利,有水有電,一切都 得靠自己萬能的雙手來創造,才能換來暫時的溫飽,而且還時常有天災人禍、洪水猛獸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 有一個天女變化成一隻美麗的鳥兒,身上的羽毛五彩繽紛,有如雨後天晴在天邊垂映的彩虹。她私自下凡人間,遊歷了許多美麗的山川湖泊,一天她來到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正在樹梢上玩耍唱歌的時候,沒想到腦後 「咻」的一支竹箭射向她的心窩,就此香消玉殞了。 天庭上有總管內務部的文官稟報玉帝,說一位服侍起居的天女失蹤多時了,玉帝馬上命人將「通靈寶鏡」抬上來, 往人間一照看,發現竟然是被某個村落的獵人給殺害了。 玉帝一見之下龍顏大怒,頒下詔書,定下了人類正月十五的劫難,命火神祝融到時統領天兵天將到人間放一把火。玉帝的女兒聽聞消息後,覺得父皇連無辜的人也要一起燒死,不免生了悲憫之心,就在前幾天夜裡托夢告訴村莊裡最有智慧的耆老。老人醒來後發覺不像是夢,心中焦急萬份,情急之下來了智慧,他告訴大家趕快準備燈籠和蠟燭。 終於到了月圓之夜,村莊裡的人絲毫沒有睡意,趕緊把把準備好的燈籠、蠟燭點起來,家家戶戶燈火通

人生中必須早點弄懂的3個知道

在網上隨意無目的的亂逛,偶然建到一則很聳動的標題:名作家吳若權花了30年才得到的領悟:「人生中,必須早點弄懂的3個知道。」他說:「弄懂這3個『知道』,陪你從『難過』到度過。」 受到這標題的吸引,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就隨意快速的閱讀這篇文章。 吳若權說:「第一個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 早年曾經看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年紀大的木匠,在職場工作了四十多年,想要退休了。他告訴他的老闆說:「我已經厭倦這份工作,想要離開建築業,然後和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輕鬆自在的生活。雖然這段時間我們合作愉快,薪水也算優厚,不過我還是覺得需要退休了。就算少了這筆收入,生活也還過得去。」 老闆實在捨不得這麼好的木匠離去,想了想說:「既然你堅定要離職,那麼就請你在退休前再幫我蓋一棟具有個人風味的房子好嗎?」 木匠欣然答應了,也馬上動工,不過這一次他並沒有向以往那樣全心投入,他只想快一點把工作做完後離開。 他草草的用了劣質的技術和普通的材料,很快就把這間屋子蓋好了。其實,他也曾經想過: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事業生涯,到底妥當不妥當?房子落成時,老闆來了,他把大門的鑰匙交給這個木匠說:「這間就是你的房子了,這是我要送給你的一份禮物,感謝你這麼多年來的辛苦付出。」 木匠非常驚訝,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如果早知道這間房子將是他自己的,他一定會用上最好的建材,拿出最精緻的技術來把它蓋好。不過,現在他卻因為自己的草率,要住在一間不完善的房子裡面。 這個「知道」裡,含有許多後悔莫及的遺憾。很多處理事情或人際關係的智慧,並非一定要遇上了才開始想辦法解決,這樣的起步太晚,也來不及了。其實後悔也沒有用,人生的選擇,就像德國哲學家尼釆所說的,「接受」就是了。 吳若權說:「第二個知道:明明知道,卻沒做到。」 沒錯,這是最重要的「知道」。如果你沒辦法「做到」,就浪費了所有的「知道」。天下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明明知道,卻沒做到。」你還可能無法原諒自己。倘若因為不知道而沒做到,大不了就是從頭學習,下次就可以順利過關;反之,明明「知道」卻沒有「做到」,你將會處在懊惱與後悔中,與所有的機會失之交臂。 吳若權說:「第三個知道:以為你都知道。」 這是人際關係裡,最大的溝通障礙,尤其很容易發生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無論是我很愛你,或是我很氣你,如果沒有透過言語或行動溝通清楚,光是猜想「我以為你都知道」,或是更狂

我心目中的林清玄

林清玄曾經說過,「死生晝夜,水流花謝」。就在2019年1月22日晚上,他一如往常的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樣禪味十足的一段話:「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他心肌梗塞突然發生,霎那之間竟然與世隔絕,離開了我們了。我想可能他自己都沒想到,上述那段話竟然成最後的留言。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從小就是一個起飛的姿勢,只不過有的人飛起了,有的人落地了,直到終局。如果沒有飛翔的姿勢,就形同沒有翅膀,就只剩一堆走肉,活與不活,也就如此罷了。恰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有些人在二十歲就已經形同死亡,直到六十歲埋葬。」另一方面,人不落地,虛無縹緲,過於理想,脫離現實,窮途末路之時,老天也不救。然而人若過於現實了,錙銖必較,勢將不會有朋友,最終也是孤獨以終的失敗者。人類就是這樣的,我們活在世上,既不能忘記了飛翔,也不能忘記了落地。 林清玄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聯想力,早年的文章近似小故事大道理的類型,深富哲理,讓人讀後,若有所思。尤其他是農家子弟出身,小時候的歷練讓他擁有許多關於務農甘苦的經驗,例如《桃花心木》的故事,讓我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所寫的《種樹郭橐駝》,種樹人所講的一番話與做人或為政,同一個道理。後來的菩提系列文字隽永,清清淡淡,如飲清茶,回味無窮。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他早期的作品。 林清玄說,他從小就養成每天要寫一千字的習慣,由於深受讀者喜愛,因此,報社和出版公司的需求很大,他的筆就像是印鈔機,財源滾滾而來。他的文章曾經被兩岸的教科書選用成為範文;有時也是各級國語文考試中的閱讀測驗的考題,這些引用成為免費的廣告,讓林清玄的知名度大大的增加,也無形的培養出廣大的讀者群。據說在台灣和大陸總共出版一百餘冊,每年的版稅十分可觀,為妻子和子女開闢了穩定的財源,相信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林清玄的作品看似「心靈雞湯」式的文字,卻以「文如流水,語似冬陽」的筆觸,真實地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雖然有些文章時過境遷,早已被人們忘卻,但總能在看到時,得到安慰。他的作品適合任何時候閱讀,疲憊時,有《歸來仍是少年》的安撫;心情浮躁時,有《人間最美是清歡》的勸慰;失意時,有《逃避今生何有來生》的鼓勵。他的文字,也因此溫暖優美,平靜卻給人力量。他的書留下許多的經典名句。例如,在《人間最美是清歡》裡,他說:

信義原則的沉思

紅花也需要綠葉的陪襯,一個人得才能也需要對手來襯托,相互比較才能證明高低。說起劉邦,大家估計第一時間會想到項羽。西楚霸王項羽,他的軍事才能本無可挑剔,可還是失敗於一個混混劉邦之手上。最後在烏江自刎,留下了一段千古憾事。 劉邦取勝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招待文武群臣,大家吃好喝好。興趣很高。劉邦就問了在場的文武大臣一個問題:「各位將軍,各位大臣,我憑什麼能奪取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他又是為何會失敗呢?大家都來說說。」 安國侯王陵和高起回答說:「陛下帶能我們攻城掠地,攻下了城市和土地就賞賜我們。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項羽卻不是這樣。他的妒忌和猜疑心很重,對他身邊的大臣如范增等人經常猜疑,對立功的將士又很少賞賜,上下人心不起,所以最終才會失敗。」 這時劉邦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高祖說:「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二。你們說的算其中一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運籌策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安置百姓,籌集糧草,鎮守國家我比不上蕭何;統領大軍,攻城掠地,攻必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人傑。可我卻能夠信賴他們,重用他們。這個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有力武器。而項羽,他身邊雖然有一個范增,項羽卻經常不信賴和運用。所以最後才會被我打敗。」 總結起來,劉邦的成功原因只有三個字:「會用人」。這三個字放在現在依然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生活的環境在變化,可是多少年過去,人性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想要取得好的發展,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會提供很大的助力。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一個團隊。 對於劉邦的成功,我卻有不同的體會。楚漢相爭,前期是項羽佔優勢,但是最終卻是劉邦獲勝,這是由於項羽畢竟太年輕,社會歷練不足,輕信了老奸巨猾的劉邦的承諾。 話說在雙方互有勝負的纏鬥過程中,大家都是精疲力盡,因而有鴻溝和約的訂立。約定中分天下,雙方以鴻溝為界,以東屬楚,以西屬漢,這就是俗稱「楚河漢界」; 並放還劉邦家人,止紛爭,罷干戈。和約訂立後,項羽如約放還劉邦家人。張良、陳平卻認為人固然應該守信,但是軍國大事,基不可失,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追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劉邦遂聽張良、陳平的建議,趁楚軍銳氣消磨殆盡的退兵路上發起追擊。最後以項

為什麼叫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是一部由百老匯舞台劇改編的音樂劇電影,1971年榮獲奧斯卡最佳音樂、攝影、音響獎,在當年深受觀眾的遶烈歡迎。這部拍攝於半世紀前的電影之所以讓我難以忘懷是因為劇情輕快有趣,對白簡單易懂,我都幾乎可聽懂九成以上,這是很稀有的事件。片中音樂《sun rise,sun set》經常可以由收音機中聽到的名曲。而最為讓我難忘的居然是片名《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我很好奇為甚麼有人在屋頂上拉小提琴? 劇中的靈魂人物是男主角泰維,他是一位沿街叫賣牛奶的風趣東歐猶太人。生活在烏克蘭南部的猶太人村莊。泰維雖然是一個貧窮的milkman,他卻幽默的唱出“If I were a rich man.”。雖然不富有,卻具有非常開明的思想,並深愛著他五個未出嫁的女兒。為了她們的幸福,他拒絕了富有的屠夫對大女兒的求親,讓她如願嫁給了青梅竹馬的窮裁縫;勇敢地違背傳統,讓二女兒和激進的大學生自由戀愛;甚至突破了心理上極大的矛盾,讓三女兒和異教徒的俄羅斯族青年私奔。在影片最後,他們被沙皇趕出烏克蘭,三女兒前來道別,他說:MAY GOD BE WITH YOU。 一般我們看到的小提琴手都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而這個片子卻是由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琴聲伴隨著日出而揭開序幕。小提琴手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一次是泰維得知政府放縱重當地人對猶太人進行一次打砸搶。小提琴手出現了。一次是整個村莊的猶太人被趕出家園,當泰維在泥濘的道路上拉著自己的破車,跟著妻子和孩子。小提琴手出現了。難道是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小提琴手,不論生活如何的窘迫,不論是輝煌的舞台,還是簡陋的屋頂,我們都應奏出自己的歌?這論調並沒有說服我,我還是不懂為甚麼要在屋頂上拉小提琴? 為了解開這個疑團,我上網進行一次的搜索,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專家給出了答案。原來整部影片圍繞著傳統與變遷展開。影片一開場一段歡快的唱段就是“tradition”。當大女兒央求泰維同意她和窮裁縫的婚姻的時候,泰維左思右想的,質問“tradition”; 當二女兒告訴泰維她要和基輔來的大學生結婚時,泰維問“tradition”; 當三女兒和異教徒私自結婚後,泰維痛苦的說” tradition”。 曾經維繫整個民族,和村莊的運作的TRADITION,一次一次的遭受挑戰並被打破。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在拉琴的同時必須保持平衡。泰維不斷的在傳統與轉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