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滿杯
作詞:慎芝
作曲:姚讚福
人說酒能消人愁 為什麼飲盡美酒還是不解愁
杯底幻影總是夢中人 何處去尋找他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我說酒更添人愁 為什麼分不清楚是酒還是淚
腮邊淚痕總是不會乾 讓它去淚滂沱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莫說飲酒不知愁 為什麼它有甜蜜也有苦傷悲
酒和人生總是分不開 讓我去沉醉吧 我還是再斟上 苦酒滿杯
這首華語流行歌曲最有趣的亮點就是提出「為甚麼」,有了個謎團存在心中,進一步動尋找答案。哲學大師胡適對人生有獨到的解讀,他給青年人以人生指點,尤其在抵抗空虛無聊方面開了三個「藥方」,「療效」顯著。
他的第一個藥方是——「總得時時尋一個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要有問題意識經常做點研究。有了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就沒有虛度光陰的可能了。
他的第二個藥方是:「總得多發展一點業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追求,沉醉於興趣中,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快樂的,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無聊的事情。其實這個藥方應該置於第一個藥方之前——有了興趣,才有問題、才會去孜孜不倦地去解決問題。
他的第三個藥方是:「總得有一點信心。」也就是說,人要有自信,要堅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有發揮自己價值和作用的時候。
無論是華人或是西方人,在宴會的場合都不免會喝點小酒,目的是尋歡作樂,高興高興。但是當一個人感到無聊或者悲傷的時候喝悶酒,這時的酒只不過是一種消人愁的「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想逃避,想要忘記心中的那個「夢中人」,但是卻根本忘不掉。
俄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通過心理實驗結果發現,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會留存在記憶中,久久未能擱下,形成「未完成反而更深刻」的耿耿於懷,而已完成的就獲得了滿足感,認爲這件事已告一段落,不再有强烈的記憶動機,因而變得輕鬆不太在意。
人的記憶未必有錯,但一定會存有偏差。自己懷念的那個人和那份感覺,或者只是從前真實記憶與現在美化幻想的交錯(crossover),換句話說,那絕對不會是真實的存在。
一直忘不了前人前事,會讓自己無法一心一意地專注享受現在擁有的,這才是真實的存在的。最好的辦法是,每當結束一段感情,就跟自己、甚至跟對方來個好好的告別儀式,不讓任何疑問或遺憾絆纏,好讓自己的大腦和内心都接收到「這段感情已結案的强烈訊號。未能在結束感情後馬上灑脫地做到也屬人之常情,那就在自己任何時刻覺得ready的「現在」去進行吧,鼓起勇氣多年見的他/她,一起吃個飯作個結案陳詞,徹底解除潛在自己心中的「蔡格尼克效應」。
酒是中性的媒介,同樣的一杯酒,喝酒的人想到與夢中人的相聚時是美酒滿杯,想到與她分手離去時是苦酒滿悲,到底是苦酒或美酒,完全要由喝酒的人當時的心情來決定。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