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30, 2020的文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發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佛教《華嚴經》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堅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願,功德圓滿。這一名句被很多人用作座右銘。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讀書或是工作,都有一個志願,都有一個最初的發心。比方說:你想做一個演藝人員、企業家、記者、教師、公務員……,你如果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發心,就會鍥而不捨地一直向前邁進,把該做的工作做好。賈伯斯(Steve Jobs)曾經說過:「佛教中有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特別是在物慾紛亂的時代。」所謂「初心」,就是每個人扛出社會最初的理想、目標和準則。很多時候,我們走了太遠路,卻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雖然很多人都聽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卻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在繁忙的生活中,機會很多,而誘惑同樣也很多。最初,我們以為可以控制自己,可是看著種種的誘惑,我們的慾望不斷升級,最終被慾望蒙蔽了雙眼、迷失了心靈。當我們疲倦地走過許多個 365天,突然發現,留在身後的除了那份浮華與空虛,什麼也沒有。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了。 環境是一把雙刃劍,在這個爾虞我詐,人心浮躁的社會裡,稍有不慎,我們很可能就會掉入泥潭而失去自己的原則和初衷。其實,在這個既現實而又殘酷的社會情境中,又有多少人能堅持初心呢?在經過長時間風雨的捶打,歲月的洗鍊後,我們是否仍然能夠「我心依舊」?有的人在金錢與世俗的誘惑與感染下,早已忘記或拋卻了自己當初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理想;有的人在現實的殘酷拷打與磕碰下,早已卸下夢想的風衣,帶著滿目蒼夷的窘貌,倉惶逃之;有的人在功名利祿的路途上碰壁或失意後,早已不再堅持自己當初潔白無瑕的夢想和豪情抱負。但是在一個內心定力極強的人看來,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這片美麗浩渺的大自然更是讓一個人凈化心靈的絕佳情境,因為它能讓我們真正的聽到屬於自己內心的聲音,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清幽韻律,能夠讓我們領悟人生的真諦,讓這些人活出一個真正的自我,固守本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就是在告訴我們,在社會或人生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並堅持自己的初心,追逐著自己最初的理想,最終才會最大程度實現自己預期的結果。人生之路,沒有一帆風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理智的生活態度,心懷赤子之心,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矢志不渝,不為身邊的一點異動或變化而心猿意馬、迷失自我

漫談蘇軾的《廬山煙雨》

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宋代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以一個歷盡滄桑的老者口吻,教導兒子。他因為「烏台詩案」一路貶謫,黃州惠州儋州,直到64歲,朝廷大赦天下,他才蒙恩結束流放生涯。此時的蘇軾,再也不是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再也不會自比三國周郎。仕途的坎坷,生活的艱辛,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作為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已經浸潤了佛家禪理,於是寫下了這首《觀潮》為兒子送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神秘美麗的煙雨,浙江宏偉壯闊的錢塘大潮,天下聞名,如果此生無緣一見,怕是會抱憾終身。從詩歌開頭我們便不難看出詩人對廬山和浙江的風景心馳已久,魂牽夢縈,總覺得若不能身臨其境,一攬芳華,千般遺憾,此恨難消。 後來蘇軾也曾到過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也曾出任杭州刺史,西湖、錢塘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蘇軾一樣,對於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心心念念,總覺得若不能滿足,此生便不算圓滿。只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當我們得到了,看膩了,也許又會有另一番景象。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當他飽覽廬山煙雨,一觀錢塘大潮,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 詩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開頭的廬山煙雨,只是末尾這句的韻味卻已不同於第一句了。沒見前他是嚮往的,如今見過了,看多了,竟覺得當初魂牽夢繞的美景,也不過如此。是廬山煙雨不神奇嗎?浙江大潮不壯觀嗎?還是詩人不喜歡呢?其實煙雨依舊迷離朦朧,大潮依然波瀾壯闊,只是他的心境變了。 當初汲汲營營,苦苦追求,可當它真的在你眼前揭開神秘面紗,那份神秘感消失了,那份求不得被滿足了。所以景色依舊,而他卻少了當初的那份心潮澎湃。他借這首詩,以自身的經歷,警醒兒子:世間萬物,不過如此,不要過於沉迷,也不要過於執著。 據查閱資料,東坡這首詩的蘊意來源是:《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

李賀的南園嘆息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是唐宗室鄭王李亮之後。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序文裡也自稱「唐諸王孫」,所以他的家族與大唐皇室是有血緣關係的。父親李晉肅曾在邊塞上當過小官,但很早便去世。李賀名義上是出身貴族,美其名是皇孫,實際早已門庭破落。 李賀曾經擔任奉禮郎的官職,因嫌棄奉禮郎太卑微,所以辭官回福昌昌谷老家閒居。在故鄉昌谷,李賀過著隱居的生活。世稱李昌谷。他曾經娶妻,但夫人先他病逝,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他開始整理自己的詩集,死前留下親自選定的詩歌233首,授其好友集賢殿學士沈子明。 李賀詩奇人也奇。據說他寫的詩是在與朋友出遊時創作的。李賀命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他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着奇光異彩的新星過早地殞落了,年僅27歲。李賀這一生雖然非常波折,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世間,但是他的詩卻被後世廣為吟誦,例如「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之類千古佳句流傳至今,成為唐代詩苑中的一株奇葩。 李賀的詩獨闢蹊徑,熔鑄詞采,善于運用神話傳說,語言悲涼悽苦,營造悲冷的氛圍,詩內容多涉及鬼神怪異,大部分都是在他在詩歌上還刻意追求語言的瑰美冷峭,獨具魅力。李賀詩的藝術特色,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奇特,慘澹經營,句鍛字煉,色彩瑰麗。被稱為長吉體。他的詩大約可分為四類:神怪詩、諷諭詩、抒情詩及詠物詩等。神怪詩以描寫鬼神怪異為題;諷諭詩則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抒情詩大多是抒發他自己仕途上失意的苦惱。詠物詩則寫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李賀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昌谷集序》,(或稱《李長吉歌詩序》。)杜牧在序中說,李賀的詩足以與《離騷》相比美,「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南宋詩人陸遊也說:「賀詩如百家錦衲,五色眩曜,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 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創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到十一年間(公元813到816年),當時他才23歲,南園是指其故居以南的一大片田園。《南園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