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宋代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以一個歷盡滄桑的老者口吻,教導兒子。他因為「烏台詩案」一路貶謫,黃州惠州儋州,直到64歲,朝廷大赦天下,他才蒙恩結束流放生涯。此時的蘇軾,再也不是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再也不會自比三國周郎。仕途的坎坷,生活的艱辛,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作為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已經浸潤了佛家禪理,於是寫下了這首《觀潮》為兒子送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神秘美麗的煙雨,浙江宏偉壯闊的錢塘大潮,天下聞名,如果此生無緣一見,怕是會抱憾終身。從詩歌開頭我們便不難看出詩人對廬山和浙江的風景心馳已久,魂牽夢縈,總覺得若不能身臨其境,一攬芳華,千般遺憾,此恨難消。
後來蘇軾也曾到過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也曾出任杭州刺史,西湖、錢塘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蘇軾一樣,對於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心心念念,總覺得若不能滿足,此生便不算圓滿。只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當我們得到了,看膩了,也許又會有另一番景象。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當他飽覽廬山煙雨,一觀錢塘大潮,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
詩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開頭的廬山煙雨,只是末尾這句的韻味卻已不同於第一句了。沒見前他是嚮往的,如今見過了,看多了,竟覺得當初魂牽夢繞的美景,也不過如此。是廬山煙雨不神奇嗎?浙江大潮不壯觀嗎?還是詩人不喜歡呢?其實煙雨依舊迷離朦朧,大潮依然波瀾壯闊,只是他的心境變了。
當初汲汲營營,苦苦追求,可當它真的在你眼前揭開神秘面紗,那份神秘感消失了,那份求不得被滿足了。所以景色依舊,而他卻少了當初的那份心潮澎湃。他借這首詩,以自身的經歷,警醒兒子:世間萬物,不過如此,不要過於沉迷,也不要過於執著。
據查閱資料,東坡這首詩的蘊意來源是:《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
《五燈會元》的原意是以此說明悟禪的三種境界,而蘇軾則以此為典,闡述了人生的哲理。就以他本人為例,在文學上,他以自己的天才智慧和勤學苦讀,終於攀登了文壇頂峰,成為宗主級別的人物;在官場之上,他在進士及第後,青雲直上,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要職,還曾經在擔任過各地的行政長官。然而官場的勾心鬥角讓自己因為詩文而引來了「烏台詩案」,差點惹出殺身之禍。即使他為國為民,慷慨激昂,也擺脫不了被到處貶謫的命運。之前的頂峰,是每一個文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蘇軾做到過,然而這道風景看過之後,也不過如此。
總而言之,每個人這一生都有些莫名其妙的執著,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件事,也許是一個地方。看不開,參不透,放不下,所以才會迷茫,才會痛苦。佛說:「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二苦是得到了,發現不過如此;三苦是你輕易地放棄了,後來卻發現原來它是那麼重要」。既然得不到,得到,放棄都會痛苦,那麼何不瀟洒一些呢?浮世繁華,紅塵一夢;聚散離別,彈指流年;如夢如幻,煙消雲散。我們總想抓住什麼,卻總是徒勞無功。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世間萬物都如廬山煙雨浙江潮,不過如此。
然而,還有人認為,這首詩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消極,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滿懷希望看過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不虛此行!這樣一來,這首詩的涵義就不大一樣了。蘇軾在寫下這首偈的當時,心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這和當年他在遊覽廬山時所寫的那句「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到底是哪個意思,局內人很難說清楚、道明白,也許這就是蘇軾要留給後人猜測的謎語吧。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