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3, 2011的文章

大不列顛大在哪兒?

經濟依然低迷,寒流就要來了;夏時制即將結束、兩頭不見太陽的日子步步逼近。需要一點好消息,猶如早上醒來需要一杯熱茶! 好消息大海撈針。大消息比比皆是。在北京,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一連四天在北京開會,聚焦文化。其實最近,中國高層不斷吹出文化風。胡錦濤在 7·1 講話中說過,中國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無獨有偶,六中全會前幾天( 12 日),著名市場調研公司 Anholt-GFK Roper 公佈的 “ 國家形象指數 ” 顯示,三年間,中國從全球 50 個國家排名第 26 升 至第 22 名。媒體分析認為,中國形象改善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以及政府投入鉅資舉辦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會,並大幅度增加宣傳費用。 現在,輪到倫敦辦奧運了。首相卡梅倫親自啟動名為 “The GREAT Campaign” 的宣傳運動(大概就是形象工程的意思吧)。其宗旨,用文化大臣的話說,是要凸現 Great Britain 大不列顛之 Great“ 偉大 ” ,達到招商引資、吸引遊客的目的。 那麼,大不列顛到底 “ 大 ” 在哪兒?英國人又是怎樣看待形象工程呢? 來英國看什麼? Anholt-GFK Roper 的國家形象指數顯示,去年,大不列顛在海外的形象也有了明顯改善。排名往前挪了一位,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最受仰慕的國家。 英國旅遊局執行總監 Sandie Dawe 特別注意到,在中國和印度這 “ 兩個具有巨大、長期增長潛能 ” 的國家,英國被許多人看作 “ 嚮往的目的地 ” 。 換句話說,如果錢不成問題,許多人都想來看看。那麼,來英國看什麼、幹什麼呢? 9 月 22 日 ,卡梅倫在紐約啟動 “The Great Campaign” 形象工程,試圖通過宣傳英國的十大強項,彰顯英國作為旅遊、學習、工作、投資和商務目的地的優勢。 政府的目標是多吸引 400 萬遊客。期盼著形象工程能讓遊客以全新的眼光理解英國。來看看國家公園有多美,品品古堡畫廊有多老,聽聽音樂節有多酷,試試花錢有多爽。 另外,繼今年 4 月威廉王子大婚在全球引發王室熱之後,明年,英國還將舉行女王登基 60 年的鑽石大慶典。王室的粉絲們,難道不想來體驗一番? 更重要的,英國政府還說,要為商界創收 10

美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哪兒?

劉亞洲   美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哪兒?美國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最先進的科技,但我認為這並不可怕。據說它的隱形飛機來去中國很自由,但這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它可怕的東西不是這些。 1972 年我在武漢大學讀書,上政治課,一個政治老師講:“美國是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我,工農兵大學生,一身軍裝,立即站起來,反駁:“老師,我覺得你說得不對。美國雖然不像中國一樣,是早晨八、九點鐘噴薄而出的太陽,但它也不是什麼夕陽,而是正午的太陽。”老師氣白了臉,結結巴巴地說:“你這個同學,怎麼敢說這話!”他沒有問我為什麼要說這話,卻用了一個“敢”字。其間心態,一眼看穿。就是這個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領導了世界上最新的一場科技革命。我大學畢業後,正逢改革開放。 我又有一個觀點:美國是由千千萬萬不愛自己祖國的人組成的國家、但他們都很愛美國。那時很多領導人,一邊罵美國,一邊把子女往美國送。反差巨大!講了半天,美國可怕之處何在呢? 我自己感覺有三點: 第一,美國的精英體制不可小覷。 他的幹部制度,他的競選機制,能夠確保決策者是一批精英。我們中國的悲劇,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單位,多數的情況是,有思想的人不決策,決策的人沒有思想。有腦子就沒位子,有位子就沒腦子。美國正好相反,他的寶塔尖體制,正好把一批精英弄上去了。 因此,第一,他不犯錯誤,第二,他少犯錯誤,第三,犯了錯誤他能很快改正錯誤。我們是犯錯誤,這是第一。第二,常犯錯誤。第三,犯了錯誤很難改正錯誤。美國用一個小小的臺灣牽制了中國整整半個世紀。他把這個棋子走活了,走神了,一個臺灣,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政治生態。我最擔心的中國新世紀發展的戰略框架因為臺灣而扭曲。 現在對強勢民族來說,領土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已經變追求領土為追求國勢。美國人對任何國家都沒有領土要求。它不在乎領土,它在二十世紀的全部作為都是造勢,什麼叫造勢?除了經濟強大以外,民心啊!有了民心國家就有凝聚力,失去的領土可以回來;沒有民心,你擁有的土地肯定會失去。有的國家領導只看一步。美國行事往往看十步。因為如此,所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的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事件都在加強美國的地位。 如果我們被它牽著走,就可能丟掉所有的戰略籌碼。我一再講,美國的戰略重心不會移到亞洲來,但不意味著它不包圍中

本土應有大氣度大胸襟

詹啟賢 什麼是本土?什麼是本土政權?什麼是台灣?什麼是台灣人?這些問題,每逢大選,就被拿出來炒作一次。但對本土的內涵,對本土政權與民主社會、台灣社會結構、台灣歷史的關係,整個社會卻一直缺乏深刻的認識,更缺少開闊的胸襟,讓本土有更完整的內涵。 事實上,台灣在歷史上本是一個「無主之島」,所謂「原住民族」也是從南島、東南亞諸島,在不同的時間移民而來。這樣一個「無主之島」,有點近乎現在大洋洲的某些島嶼,但台灣之不同在於,它鄰近大陸,且處於東亞的南北區域交界處,在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上,特別受到重視,自不可能自外於歷史的大流。   外省人豐富本土文化   從早期的原住民,到明朝之前漢族移入後的種族雜居;從荷蘭、西班牙人的屯墾,到鄭成功的軍隊奠基,清朝幾度海禁又開放的大量移民人潮;這整個歷史見證了台灣逐漸從一個世界邊緣的島嶼,走上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舞台。通過一八九五年的戰爭而殖民台灣的日本,事實上只是世界上基於地緣政治需要,而對台灣深感興趣的國家之一。台灣在這不斷增加移民的過程中,已從南島西方屯墾狀態,走向閩南文化,再進而為日本東洋文明。 回顧台灣歷史,以更大胸襟看世界,我們卻不能不發現,所謂台灣的「本土」,本身就是各種文化互相包容的結果。原住民文化是從南島文化來的,荷蘭與安平港的故事,是外來的;黃牛和甘蔗也是外來的。漢族是從大陸來的;日本統治的所有文化,它的現代化成果,是外來的,甚至日本的現代性也是學習歐洲的外來文化,而台鐵、台電、基隆、高雄港、嘉南大圳、西方教育也是藉由日本人建設的外來文明。而國民黨帶給台灣則是土地改革、九年國民教育、經濟發展奇蹟、地方自治與民主選舉等等。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貢獻。在這種不斷有世界性的外來文化交融而成的台灣,我們的「本土」是什麼?它難道不是因為世界文化的交會,不同文明的灌溉,而讓本土豐富起來,美麗起來嗎? 從整體台灣歷史來看,日本人想去漢文化,國民黨想去日本化,現在有人想去中國化,都短視狹隘,不僅去不掉,也不應該。台灣缺少任何一段都不完整。完全的面對歷史,全面的接受它,並在這個基礎上,共同面對未來。這才是台灣。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外省人」,我們會發現其實他們正是讓台灣本土文化更豐富的元素之一。更且,在歷經近六十年的通婚、作為鄰居共同生活、互相成為朋友的長時間融合,本省、外省早已難以分隔。講白一點,就算這兩百

i是哪兒來的?

BBC 英倫網 蘇平 《英倫隨筆》 繼蘋果產品之後,許多廠家緊跟潮流,推出自己的 i 產品 上星期給 iPod 過生日。發稿的轉天,即傳來蘋果創始人之一賈伯斯告別人世的消息。一代奇才英年早逝,真是可悲可歎。 iPod ,不僅給我們聽音樂的方式和習慣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還為另外一個社會潮流推波助瀾。從 iPod 以後,小寫的 i 就插上翅膀、馳騁天下了。 2010 年底, BBC 新聞網的讀者將 “i” 選為 “ 定義 21 世紀第一個 10 年的熱門詞 ” 之一。 那麼, i 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如此雷人呢? BBC 緊趕潮流 i 的起源,可能還要追溯到 10 多年前。當時,蘋果公司推出了 iMac 。但是,直到 iPod 走紅世界之後,許多其他廠家才緊步後塵,紛紛推出以 i 打頭的產品。玩具廠家生產了 idog 、 iteddy 。這是什麼東西,沒聽說過,應該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實在猜不出,拿出你的 iPhone 、 iPad 去 iGoogle 搜一搜吧。 在英國, i 的衝擊波更是深遠。 2008 年,就連英國廣播公司 BBC 的播客( podcast )正式命名為 iPlayer ! 去年,英國《獨立報》推出簡略版,起名 i 報。這份報紙專門針對那些既想看嚴肅的新聞大報、但又不願浪費太多時間的年輕受眾。 2010 年年底, BBC 新聞網搞了一項調查,請讀者推選能夠 “ 定義 21 世紀第一個 10 年的 20 個熱門詞 ” 。 i 進入前十名。同時入選的其他熱門詞還包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9•11 、博客、信貸緊縮、臉書、碳足印、反恐戰爭、奧巴馬熱等。 個性化的 “ 我 ” 這個 i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英語中, 大寫的 “I” 是 “ 我 ” 的意思。所以,每當我看到以 i 命名的產品,第一個聯想就是 “ 我 ” 。比如, igoogle , 大概說的是 “ 我的 google” ,表示我的 google 主頁更加個性。 另外, i 產品還會讓我猜測,這與互聯網 internet 、新技術有關。比如,蘋果的 i 產品,我一直都以為,這個 i 指的是 internet 和 intelligent 智慧。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 現在, i 成了潮流、時尚,含義也不再這麼簡單了

談 「謙卑」

•文/錢復 謙卑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關鍵 謙卑是一種態度,懂得謙遜的人,不會做出驕傲、狂妄的舉動,因此容易與人相處、結交朋友。謙卑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若我們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若能以誠懇、謙卑的態度表示歉意,當然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原諒。《聖經》裏也說:「謙卑的人有福了。」 謙卑是重要的美德,卻不容易培養。想學習謙卑的態度,我們必須先了解到,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缺點。能坦承自己的不足,我們才能獲得改正的機會,也更能放低姿態,用謙遜的態度去對待別人。 媒體時常報導,很多大陸觀光客來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臺灣人處處懂得排隊。排隊雖然是一件小事,卻顯示出人們懂得先來後到、禮讓的道理,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謙卑的展現。 只可惜,我們的社會並非人人皆是如此。開車行駛在道路上,我們時常會遇到不停超車、蛇行的駕駛人,他們心裏想的,恐怕是「我一定要超過你,我一定要跑在你前面」,這樣的行為是不守秩序的,更是傲慢的。 在校園內亦是如此,現在師生關係緊張,常常導因於學生不懂得尊師重道,對老師沒有禮貌。部分家長不但不糾正孩子,還縱容子女對老師不敬。這些家長或許沒有想到,如果現在孩子不知道在師長面前保持謙卑的態度,他們長大之後,也必然成為一個自大狂妄的人,如此一來,受害的不僅是自己,也會破壞了社會的和諧。 因此,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應該考慮這件事、這句話究竟會傷害到其他人,還是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我認為這才是謙卑最重要的意涵。 (錢復口述/黃瀚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