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蝶戀花•春景》是蘇軾一首很受讀者喜愛歷久不衰的小令。長久以來,人們都是認為這首詞是一首借惜春傷情,抒寫他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寫詩人的感傷。面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景色,蘇軾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詞中。藝術構思新穎,使尋常景物含有深意,別有一種耐人玩味的情韻。他在詞中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然而,經過多年反覆深思以及對他的生平深入研究之後,筆者發現這首詞的內容其實另有深意。因為無論是殘花青杏、燕子綠水、柳綿芳草、鞦韆佳人,都別有所指。正如歷代文人總愛將情緒蘊含在作品之中,寫的常常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景象,而是文字底下心情的反射,蘇軾在這闋詞裡就是這樣。例如唐詩中朱慶瑜在《近試上張水部》中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以及張籍的《節婦吟》中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都是著名的範例。前述這兩首有名的隱喻詩,是取自於張籍與朱慶餘師生倆人。有趣的是,師生倆人寫的隱喻詩,都是擬托閨情與閨怨的寫法。 蘇軾與佛印的一段逸聞說明他是使用雙關語的箇中高手:在杭州,蘇軾開心的是可以常常與佛印暢遊。佛印雖是出家人,卻不避酒肉,而且燒得一手好豬肉,蘇東坡有一詩「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有一天,佛印煎了魚準備下酒,正巧蘇軾來訪,佛印調皮地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下。進了門的蘇軾聞到魚香,卻不見魚,一瞅知道佛印把魚藏在大磬下,不動聲色。一會兒,緩緩說︰「今日特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奇怪為何有此一問,卻也不加思索隨即說出︰「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慶(磬)有餘(魚),那就積積善,拿出來共享吧!」 其實蘇軾擅於借景抒情,但又不是純客觀地描摹景色,而是在纖細中融入了深沉的感受。他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詩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意在言外的隱喻名句。他在詩中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又如他的《定風波》也是一首很好的隱喻詞。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