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6, 2020的文章

太極圖的含義

太極圖的含義 關於太極圖,「易」為日月;「易」為陰陽。「易」之圖變由「無極」而「太極」,是由一個無極圓圈內裝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陰陽機理的太極圖案。就是: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天地陰陽,古今萬物,始終生死之理,太極圖盡之。」換句話說,「太極圖」就是在無極圖的基礎上,溶以日月、陰陽,用符號代「易」演化而來的。 古代的「日月」二字,與現代字稍有區別,古文日字為O裡裝進一個點,月字也是一個象形為中間加一個豎點,日月裝進一個(無極)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個「S」形。圓(無極) 裡的「日月」一邊一半,日月中間又各有一點,以黑白一分,就變成了看上去似如兩條「魚」形了。兩部分各有一點,稱之為黑白魚眼,分別代表太極中的陽和陰。 太極圖形代表了整個宇宙的基本現象,而這個現象的意涵是由一個「正反相對的作用」永無止息的呈現一種至純、至和諧的自然發展狀態。這裡所謂「宇宙發展的正反相對作用」就是以陰陽的黑白圖案來代表。太極圖通常為一圓形,中內包相互倒置的黑白圖案。這個一黑一白上下倒置對立的圖案就是陰陽的圖形代表。 在宇宙中,或我們生活當中,凡是一切對立相反的事物都可用具體的陰陽圖形作代表,例如男女、明暗、高低、上下、是非、美醜、愚智、輕重、緩急、長幼、尊卑、親疏、貴賤、遠近、大小等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互為依存。陰陽此消彼長互相轉化的,陽極則轉陰,陰極則轉陽,如此陰陽不停地旋轉互化永無停息。以福禍為例,「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或如《老子.五十八章》的說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陰中有陽」的意思是,無論在黑暗之中,在問題之中,或在困擾之中,隨時都可看到光明存在;相反的,「陽中有陰」是指在光明中看到黑暗,也就是要我們隨時能居安思危。人生處境大略相同,不同的是你有無能力、用何種角度、用何種態度來因應。有一首禪詩:  手持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淨 退後原來是向前 同樣是低頭插秧,一般的農夫插秧僅是插秧為工作,而禪師插秧卻能看見水中天,插出一片天地,兩者的境界顯然不同。  陰和陽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彼此又互為一體,可互相轉化,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詩句「退後原來是向前」。若依太極的道理來看,再怎麼真的東西也一樣是假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前言: 徐志摩這首詩發表於1923年3月29日,當時26歲,正逢新月詩社始創,與元配張幼儀離婚已一年。 「杜鵑」又名映山紅,是春日滿山遍野最絢爛的花朵。此刻詩人等待的杜鵑,應該就是他心中最美的春天,林徽因。 新月詩派又稱格律詩派,這首〈月下待杜鵑不來〉一樣有整齊的分段。 第一節: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為什麼是「凝靜的橋影」?橋下水波分明有螺鈿般的紋路晃漾著,但是詩人已不知在橋下靜立了多久,看一回又一回,數一數又再數,周遭環境彷彿在百無聊賴的枯等中定格了。「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一暖一涼,一寫等待時間的漫長,一寫心情愈來愈低落。詩人來赴約會時,心情何嘗不是暖洋洋的?隨著時間流逝,心情由暖到涼,再到涼透。這「涼透」二字有跌落井底的淒冷,雖非實寫卻又如此寫實! 第二節: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把錦被掩蓋你光豔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這四句是詩人的浪漫和痴心。因為浪漫,被雲影遮掩的月亮成了害羞的新娘;因為痴心,不肯輕易放棄,還要找月亮來再三確認,昨晚約定今夜相見時,你也在的,我沒有聽錯吧?為什麼她不來? 月亮無言,躲進雲影裡。詩人耳畔只傳來遠村教堂鐘聲,朦朧夜色中,這鐘聲像從夢中傳來。 第三節: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裡的輕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這裡有三重譬喻。第一重:鐘聲像輕濤吐收,第二重:心念如海潮(輕濤)漲歇,第三重:心情如孤舟漂泊。「省」宜念同「醒」音,即「細細思索」、「反覆思考」。全句是說伊人不來,心情起伏不安,心念無所歸依。「踉蹌」二字寫情極深,行路踉蹌至多𨄮倒,小舟在海潮中踉蹌卻是幾近滅頂! 第四節: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獨立蒼茫,颼颼夜風拂動水畔垂柳,水波依然晃漾,夜色在無止境的等待中更加深沉了。 「傷春的歌喉」應是指杜鵑鳥,傳說望帝杜宇不能忘情於昔日戀人,鬱鬱而終,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悲啼不去。就上下文意推測,我認為末句有兩種可能: 第一,杜鵑鳥是指林徽因,呼應詩題,僅是純粹詩意的聯想,並無任何悲愴情感,此解較單純。 第二,此處用啼血的杜鵑鳥比自己,既呼應詩題,也呼應內容「我所戀的多情友」,這多情人等待的是另一位多情人,是花與鳥永世的愛戀,此解較迂迴,較深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