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9, 2015的文章

談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

多年來民間流行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們每個人於結束學校教育之後,總不免要找一個工作做為養家活口的職業甚或是自己終身追求與奉獻的志業。長久以來 , 許多人決定生涯,往往不是遵從父母期許、就是選擇有出路的熱門科系,但等到出了社會,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跟想像有落差。而提不起工作熱情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自己興趣不足、個性不合。據說在希臘德爾菲( Delphi )遺跡群中、阿波羅神殿的前庭,刻著從紀元前留下的神諭 – 認識你自己( Know Thyself )。這也是千百年來,生而在世的人們,畢生追尋的方向。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瞭解自己近似於哪個類別,有助於思考自己適合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會最適合、如何與人相處最自在、怎樣分配自己的社交、工作、休閒、及獨處時間會最舒服。 陳之藩在他的《劍河倒影》「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一文中提到當代腦神經實驗權威渥爾特這樣說:“腦中有一種阿爾發波,頻率是每秒十周,看來似乎與視神經有關,可又不然。因為很多人有此波,而很多人竟無此波;無論何時也無此波。“研究的結果,凡是沒有此種波奏的人想一件事時,總是圖畫式的。而有此波的人,卻是抽象式的。無此波的一類,宜於作圖畫式的研究,比如生物研究啦,實驗物理啦;而有此波的一類,則宜作抽象式的研究,比如理論物理啦,邏輯數學啦等。此波既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產生,也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消滅,正如訓練與教育無法使眼珠變色,無法使血液變型一樣。” 他繼續說:“所以,做人的第一任務,是發現你自己究竟以何種方式來思考最為有效。你究竟是圖畫式的思考方法呢,還是抽象式的思考方式。做人的第二任務,乃是為了把你所思考的傳達出來,你得有傳達的工具。你如用語言傳達出來,你得會說;你如用圖畫傳達出來,你得會畫;你如用舞蹈傳達出來,你得會跳;你如用音樂傳達出來,你得會唱;你如用數學傳達出來,你得會算……” 例如 , 音樂神童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被認為是 18 世紀末最偉大的音樂家 ,他的父親發現小莫札特的天份,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小莫札特,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渡過。也因為這樣,他得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 又如 , 西班牙繪畫大師畢卡索很

從胡適的新詩《希望》到《蘭花草》

如果唱起“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相信很多人都能夠接著唱幾句 , 這首民歌 《 蘭花草 》 在若干年前曾經瘋迷一時 , 為許多年輕人所喜愛 。 因為它旋律流暢 , 同時歌詞淺顯易懂 。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這首歌的原始作者竟然是國寶級的大師胡適博士 。 原詩的名字是《希望》 。 1921 年夏天,胡適的朋友熊秉三夫婦送給胡適一盆蘭花草,胡適歡歡喜喜帶了回來。胡適每天在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顧,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小詩。這首詩清新、質樸、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胡適給它取名為《希望》 。 這首小詩《希望》共3闋60字,詩云: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後來 20 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被陳賢德和張弼二人修改並配上曲子,同時改名為《蘭花草》,由名歌手劉文正演唱,從而廣為流傳。 《蘭花草》的歌詞如下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不息,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能將宿願償;滿庭花簇簇,開得有多香。 從以上比較可以清楚看出,《蘭花草》歌詞是《希望》一詩稍加增改而成。從立意、內容、文辭到形式,都沒有大的變化。只是為了傳唱的方便,將三段敷衍為四節。作為歌曲,這是可以理解的。由歌詞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從山中帶回一株蘭花草時的滿心歡喜,看到他在精緻的小園中細心呵護的身影,看到他遮掩不住的焦急。清澈達意的文字中能看到那個少年清澈眼眸裡的天真和悵然。 由前述的解說, 1921 年胡適寫這首小詩的時候,似乎只是一時興起,將當時的感受以詩的形式表達出來,然而為什麼會取名《希望》,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是 1919 年2月,胡適曾翻譯過另外一首《希望》小詩。而且,妻子江冬秀懷孕在身,兩個月後就要臨產,“希望”預示著新生命的前程。有人認為詩中的“蘭花草”其實是隱喻“德先生與賽先生”,胡適於 1917 年回北京大學任教時將民主和科學引進中國,然而到了 1921 年,民主和科學並沒有如他所預期的在中國落地生根,甚至“苞也無一個”。也有人認

由胡適的新詩《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談起

最近對於胡適的作品很著迷 , 瘋狂地找胡適的相關書籍閱讀 , 例如他的早年自傳 《四十自述》、唐德剛的《胡適雜憶》、胡適《詞選》以及大陸出版的《胡適作品新編》和《胡說 胡適的智慧》等書 , 瞬間胡適成為我的偶像。胡適說:「歷史是我的本行,哲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興趣與愛好 。 」對於他的博學多才正是笨拙如我對他艷羨的地方 。 我在這裡順手寫一則聯想 。   胡適的柔情小詩《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 (1917)   雪色滿空山,抬頭忽見你! 我不知何故,心裡很歡喜;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裡;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這首小詩的題目有紅葉二字 , 內容涉及男女感情 , 不由得讓我聯想到古代紅葉題詩的故事 。 唐德宗時,奉恩院王才人養女鳳兒,曾以紅葉題詩,置御溝中流出,為進士賈全虛所得。後全虛懷戀其人以至泣下,帝聞此事,終將鳳兒賜給全虛。見宋˙王銍˙《補侍兒小名錄》。一說為唐宣宗時,舍人盧渥自御溝中拾得紅葉,上題絕句一首,乃收藏於箱底。後宣宗遣放宮女嫁人,盧渥前往擇配,事後始知妻子恰為題葉之人。見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十。又一說為僖宗時,宮女韓氏以紅葉題詩自御溝流出,為于祐所得,祐再題一詩,投放御溝上流,韓氏得之亦收藏著。後來帝放宮女三千人,于祐娶得韓氏,成親後,各取紅葉相示。見宋˙劉斧《青瑣高議》流紅記。另一說則作僖宗時,李茵妻韓氏。見五代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後比喻姻緣巧合。亦作紅葉之題、御溝題葉、御溝流葉。順帶一提,紅葉題詩故事讓我聯想到皇宮中所用的墨果真是上品,紅葉上的墨遇到水竟然不會讓字由葉面上消失 。   其實無論是詩或散文甚至論文等哪一種形式的文本,最為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載具。正如,紅葉題詩的重點是詩,紅葉只是載具而已。宮女以紅葉為載具可能是一時的創意而想以紅葉傳情,我想當時或許只是一種情緒的抒發,根本沒有預期奇蹟真會發生。胡適在三溪路上大雪裡發現一片紅葉,只是找到載具,一時之間沒有想要表達的道理,自然不知道要寫些甚麼,所以抽出筆來還擱起。   俗諺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只要有心,總會想出自己適用的載具。例如,古時候造紙不容易,因此十分珍貴,傳說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因貧困無錢買紙,就在院子裡種植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徐志摩《再別康橋》 賞析摘錄轉載

《再別康橋》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1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2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3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4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5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6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7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1.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2.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 3. 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 4. 第四節是轉捩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