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民間流行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們每個人於結束學校教育之後,總不免要找一個工作做為養家活口的職業甚或是自己終身追求與奉獻的志業。長久以來 , 許多人決定生涯,往往不是遵從父母期許、就是選擇有出路的熱門科系,但等到出了社會,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跟想像有落差。而提不起工作熱情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自己興趣不足、個性不合。據說在希臘德爾菲( Delphi )遺跡群中、阿波羅神殿的前庭,刻著從紀元前留下的神諭 – 認識你自己( Know Thyself )。這也是千百年來,生而在世的人們,畢生追尋的方向。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瞭解自己近似於哪個類別,有助於思考自己適合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會最適合、如何與人相處最自在、怎樣分配自己的社交、工作、休閒、及獨處時間會最舒服。 陳之藩在他的《劍河倒影》「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一文中提到當代腦神經實驗權威渥爾特這樣說:“腦中有一種阿爾發波,頻率是每秒十周,看來似乎與視神經有關,可又不然。因為很多人有此波,而很多人竟無此波;無論何時也無此波。“研究的結果,凡是沒有此種波奏的人想一件事時,總是圖畫式的。而有此波的人,卻是抽象式的。無此波的一類,宜於作圖畫式的研究,比如生物研究啦,實驗物理啦;而有此波的一類,則宜作抽象式的研究,比如理論物理啦,邏輯數學啦等。此波既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產生,也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消滅,正如訓練與教育無法使眼珠變色,無法使血液變型一樣。” 他繼續說:“所以,做人的第一任務,是發現你自己究竟以何種方式來思考最為有效。你究竟是圖畫式的思考方法呢,還是抽象式的思考方式。做人的第二任務,乃是為了把你所思考的傳達出來,你得有傳達的工具。你如用語言傳達出來,你得會說;你如用圖畫傳達出來,你得會畫;你如用舞蹈傳達出來,你得會跳;你如用音樂傳達出來,你得會唱;你如用數學傳達出來,你得會算……” 例如 , 音樂神童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被認為是 18 世紀末最偉大的音樂家 ,他的父親發現小莫札特的天份,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小莫札特,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渡過。也因為這樣,他得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 又如 , 西班牙繪畫大師畢卡索很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