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民間流行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們每個人於結束學校教育之後,總不免要找一個工作做為養家活口的職業甚或是自己終身追求與奉獻的志業。長久以來,許多人決定生涯,往往不是遵從父母期許、就是選擇有出路的熱門科系,但等到出了社會,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跟想像有落差。而提不起工作熱情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自己興趣不足、個性不合。據說在希臘德爾菲(Delphi)遺跡群中、阿波羅神殿的前庭,刻著從紀元前留下的神諭 – 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這也是千百年來,生而在世的人們,畢生追尋的方向。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瞭解自己近似於哪個類別,有助於思考自己適合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會最適合、如何與人相處最自在、怎樣分配自己的社交、工作、休閒、及獨處時間會最舒服。
陳之藩在他的《劍河倒影》「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一文中提到當代腦神經實驗權威渥爾特這樣說:“腦中有一種阿爾發波,頻率是每秒十周,看來似乎與視神經有關,可又不然。因為很多人有此波,而很多人竟無此波;無論何時也無此波。“研究的結果,凡是沒有此種波奏的人想一件事時,總是圖畫式的。而有此波的人,卻是抽象式的。無此波的一類,宜於作圖畫式的研究,比如生物研究啦,實驗物理啦;而有此波的一類,則宜作抽象式的研究,比如理論物理啦,邏輯數學啦等。此波既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產生,也不會因訓練及教育而消滅,正如訓練與教育無法使眼珠變色,無法使血液變型一樣。”
他繼續說:“所以,做人的第一任務,是發現你自己究竟以何種方式來思考最為有效。你究竟是圖畫式的思考方法呢,還是抽象式的思考方式。做人的第二任務,乃是為了把你所思考的傳達出來,你得有傳達的工具。你如用語言傳達出來,你得會說;你如用圖畫傳達出來,你得會畫;你如用舞蹈傳達出來,你得會跳;你如用音樂傳達出來,你得會唱;你如用數學傳達出來,你得會算……”
例如,音樂神童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被認為是18世紀末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父親發現小莫札特的天份,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小莫札特,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渡過。也因為這樣,他得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
又如,西班牙繪畫大師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根據畢卡索母親的說法,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學習人物素描和油畫。雲門現代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於1967年,臺灣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引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技巧,並在西門町附近的中山堂,舉辦臺灣第一次現代舞蹈發表會,啟蒙了林懷民對於瑪莎·葛蘭姆現代舞編舞理念的喜好。1969年,22歲,唸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碩士班,並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1973年,回臺北創辦臺灣第一個現代舞劇團「雲門舞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725-785),幼年好佛,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物理學大師牛頓少年時並不是神童,他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於是輪子不停地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鐘。透過牛頓細心的觀察、理性思維與邏輯推理,終於歸納出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為物理力學創立新里程碑。
相對論大師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的小鎮烏姆(Ulm),他在慕尼克度過童年時代,未入學之前,有一件事使他終身難忘。他回憶道:「在我4歲時,我父親送我一只羅盤,當時我覺得宛如看到一個奇蹟,我突然覺得各種事物的背後一定有某些東西隱藏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件神奇的東西可以使人的思想世界飛揚起來」。少年時期的他熱愛平面幾何學的證明方法,他用心讀了「自然科學通俗讀本」,這本書把光速的問題放在最前面,以此作為所有自然觀察的開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在大學時常常被某些問題深深的吸引,而投入全部的興趣和時間。1905年,愛因斯坦26歲,在沒有任何名師指導,缺乏研究的儀器和資料下,他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完成了4篇革命性的論文。其中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為他贏得了博士學位;另外其它三篇分別是:第一篇是解釋「光電效應」的文章。由一個嶄新的角度來探討光的輻射和能量,他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17年後這篇論文使他獲得諾貝爾獎。上述這類實例多不勝數。
另一方面,南唐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都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是卻必須繼承皇位,不能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強項,最終成為亡國之君。又如北宋徽宗也是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是一個藝術家。然而他的兄長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他被立為帝。政治並不是他所長,結果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總而言之,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一個人能夠及早認識自己的思維方式,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最終也比較容易成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