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19, 2017的文章

讀書的至高境界

偶然在網路上見到有一位讀者閱讀唐代詩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發表以下感想 : 古詩是難學,譬如大山,橫亙眼前。但是如果細心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在山腰間,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曲徑通幽處,就是我們登上山頂的路,沿著它走下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盡賞古詩學習的美麗與意味。那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曲徑走下去,去探尋那「山光」、「鳥性」、「潭影」、「人心」。       曲徑之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反復朗讀,讀出真意,讀出韻味。       曲徑之二:知。知道古詩表面的意思 ,如果不是「讀書不求甚解」,就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曲徑之三:懂。「衣帶漸寬終不悔 , 為伊消得人憔悴。」古詩的理解不在逐字逐句的翻譯上下功夫,但是對內文基本意思的理解是必須要懂的。懂大意有兩條途徑:反復吟誦與強化記憶。 曲徑之四:評。「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為時代的關系,我們對古詩中傳承下來的思想要抱著批判與繼承的態度。      山路彎彎,曲徑通幽,經過 讀、知、懂、評 這四道曲徑,把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學習古詩帶來的樂趣,與古人的思想交流,視接千里,思通千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路走來,快樂無限,這就是學習古詩帶來的極大樂趣。 其實 , 我個人的淺見認為如果將其中 「古詩」二字用「讀書」二字來取代似乎也說得通。讀書經過「讀、知、懂、評」等步驟後, 如果能 「學以致用」,其不妙哉?宋代大家王安石就善於此道。《隨園詩話》)卷六紀載說:「唐劉威詩云:『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荊公改為:『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蘇子卿詠梅云:『只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荊公改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又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一千古名句,但這兩句並非全為晏殊為作。據

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借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裏還會有什 ? 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原則、沒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 ? 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 ? 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 ? 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云云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