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4, 2021的文章

詩詞中的「變與不變」思維

詩詞中的「變與不變」思維 在文學和數學中都廣泛存在「變化中的不變」性質。數學中有一個「不變量」(invariant)分支,或稱「不變式」,專門研究數學中各種不變量的性質。其實,詩人也同樣的常常利用變化中的不變量來強化詩的感染力。文學和數學兩者對照之下,妙不可言,同時飽含無窮趣味。 譬如說,唐代詩人劉禹錫(772-842)的一首《西塞山懷古》中的名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十分成功地運用了變與不變的對比:三國鼎立的消亡,宋齊梁陳的更替,人世間發生了多少興亡變化,但是險要的西塞山卻沒有變,仍然枕靠長江,迎風破浪既往。他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 這首詩讓我不由得聯想起明代楊慎(1488—1559)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大江裹挾著浪花向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哪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數學觀點

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數學觀點 中國詩詞是一種語言凝練、結構跳躍、富有韻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欣賞唐詩時,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含有數字的句子,這些簡單的數字就它本身來說,既無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是經過詩人妙筆點化,卻能創造出各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無窮的妙趣。例如,南宋詞人辛棄疾(1140-1207)填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把數字揉入詩中,生動貼切,妙趣橫生。又如,杜甫(712-770)《絕句四首•其三》也是名篇之一。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杜甫從家裡的視窗攝取的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表達了他寬闊的胸懷和悠閒愉悅的心情。一、二句「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加上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里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杜甫這首詩描寫景物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幅優美的水墨畫。如果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還構造了一個含有「點、線、面、體」四個幾何基本要素的空間圖形。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 總而言之,這首詩表現的時空的幽遠,憑藉著數字深化了時空意境,與平面的無限延伸有異曲同工之妙,營造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境地。用數學的有色眼光讀詩詞,正如戴著太陽眼鏡看風景,妙趣橫生,自當另有一番不同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