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19, 2010的文章

家庭

家和之道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的民族。事實上,家庭生活 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生命過程中主要的基調。因為人的一生,在家庭中成長, 在家庭中結束。無怪乎孟子曾經認為「父母俱在,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是 「人生三樂」中的第一大樂。     家庭不但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最重要的棲身之所,更是傳統社會結構下最間 時的堡壘。然而由於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變遷,連帶的造成人際倫理的 觀念與生活目標的探求等,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現代家庭由於男女雙方都必 須外出工作,以求經濟上的寬裕,結果忽略了家庭生活,造成夫妻成怨偶、父母 子女之間疏離、青少年的問題等等都是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以至於雖然有緣成 為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相當難能可貴,但是父子相殘或是兄弟鬩牆之類的人倫 悲劇卻時有所聞。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如何能讓全家人和樂相聚,正是國 人應該捫心自問的嚴肅課題。     既然生活在工商社會的現代人對於理財如此重視,相信大家很容易瞭解美國 著名作家柯維在其名著「與幸福有約」中提出「感情銀行」的觀念。他認為每個 人與人之間都如存有一個銀行帳戶,如果彼此相處良好,則如同天天儲蓄;反之 ,雙方一見面就爭論不休,則像是不斷由該戶頭中提款,雙方感情越來越惡劣, 終至如同陌路、寇讎。為了讓家中每一份子都和睦相處,大家應該專心經營「感 情銀行」內的戶頭,使它們成為「儲蓄帳戶」。以下是一些「增加儲蓄」的建議 : (1)不時的貼心關懷:爸爸為了與全家相聚而天天回家吃晚飯; 先生看妻子太 勞累,讓她多睡一點,自己起來做早餐; 子女看媽媽做家事辛苦,自動吃      飯後洗碗筷;這些小動作都是貼心關懷的具體表現。 (2)勇敢坦承的道歉:雖然年長的向年幼者道歉並不容易說出口, 但是不如此      做,將使彼此之間的隔閡越積越大, 說出來之後往往能消除對方不滿於無      形。 (3)寬容大度的原諒:對方即使說錯話、作出有損自己的事, 只要對方知錯又      能誠懇的道歉,就應該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如同船過水無痕一笑置之。 (4)不在家人背後閒言閒語:如果家人不在現場,就絕不說他的「壞話」, 讓      他沒有辯駁的機會。 (5)絕對說話算

家庭

沒有父親的家      即使是在即將邁入21世紀的今天,雖然許多小家庭的女主人也外出工作, 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似乎仍然深深的根植在許多男人的心中。他們 賺錢養家,「理所當然」地將大部份教養子女的責任推給做母親的。他們甚至 與子女如同月亮和太陽一般見不到面,子女入睡之後才回家,子女上學後才起 床。這類爸爸在孩子成長的生命中經常「缺席」。     另一方面,隨著性觀念的開放,造成青少年性行為的放任,造成許多未成 年少女生子;另外,隨著男女平權觀念的普及,離婚率上升,她們帶著一顆破 碎的心獨力扶養子女長大。還有少數經濟能力豐厚、「思想先進」的女性,不 願受到家的「枷鎖之累」卻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以未婚生子的方式得到自己的 孩子。諸多的原因造成國內單親家庭的比率不斷增加,戶長是母親。     專家指出,1993年一項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調查研究顯示,「典型的美國家 庭」不再是「父母與子女」了。超過半數的家庭都沒有小孩,另外半數有小孩 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是單親,而單親家庭中的 86%,戶長是母親。台灣在這 方面的比率雖不如美國那麼高,卻也有不斷攀升的趨勢。     這些成長中沒有爸爸的孩子,心中有許多的困擾和遺憾,最輕的問題例如 別人有爸爸我為什麼沒有?父親節應該送禮給誰?然而對子女造成較深的影響 則是包括: (1)家中沒有男主人「存在」,子女心中欠缺一份安全感; (2)子女對男女角色認同有困惑;     男孩既沒有適當的男性角色模式可依循也不容易瞭解女性如何艱辛地維繫 一個家。換句話說,導致男孩長大不懂得「為父之道」,不知感謝妻子的辛勞 ,甚至怪罪妻子不似自己母親能幹。女孩則極易灰心沮喪,缺乏自信,自卑感 重,不易信任男性。

家庭

養兒育女的聯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為重視的課題之一就是傳宗 接代,另外一件就是光宗耀祖。談到養兒育女,在三十多年前發生於南部眷村 的一則小故事十分耐人尋味。     老張和老李住在同一個村子,不但是同事並且兩家正好是鄰居。老張有兩 個小孩阿明和小玉,老李也有兩個孩子小順和小強。阿明與小順是同班同學, 小玉又恰巧與小強同年級。因此,老張和老李彼此對於對方孩子的上學情形一 清二楚。     張家的兩個孩子非常會讀書,經常帶著獎狀和獎品回家。老李家的兩個孩 子卻對於讀書興趣缺缺,成績常常是「滿江紅」,害得老李十分生氣,深感沒 有面子。因此,張家經常聽到李家孩子挨揍的哀嚎聲。阿明和小玉順理成章的 進入知名大學,畢業後老張將終生辛苦儲存的老本拿出來要讓孩子到美國留學 ,阿明覺得父親省吃儉用,卻要讓自己出國,一方面是於心不忍,加上對於遠 渡重洋舉目無親的恐懼,想要留在國內找事做。後來在父親的堅持之下,半推 半就的留洋去了。過了不久,小玉也進入哥哥同一所大學的研究所。老張夫婦 對於兩個孩子這麼爭氣,感到相當滿意,逢人就說:「我的孩子在美國如何如 何」。阿明和小玉陸續得到博士學位,同時也在美國找到工作,老張夫婦心花 怒放, 覺得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阿明後來娶了個洋婆子,小玉嫁了個 ABC。老張夫婦退休之後想要到美國投靠子女,到美國卻住不慣,只好回台灣, 夫婦兩人上醫院也只能相互扶持,沒有孩子陪伴。後來老伴過世的時候,阿明 博士和小玉博士都因為工作太忙,無法請假回國奔喪。老張落得一個人孤孤單 單過日子。他有時想想,感到十分的迷惘和困惑,難道當年堅持孩子出國的決 定錯了嗎?     另一方面,老李家的小順和小強也勉強混上個專科學校,當完兵後找個工 作就業了。他們兩個人書雖然讀不好,頭腦靈活,工作上的表現卻不落人後, 同時對於老李夫婦也十分孝順。過了幾年,小順和小強陸續結婚生子,老李夫 婦當上爺爺奶奶,生病上醫院也有小順或小強陪伴,兩人清早起床,結伴到附 近學校操場活動活動筋骨,白天在家在家帶帶小孫子,其樂融融。事隔數十年 ,到頭來,竟然反而是老張羨慕起老李好福氣,這是當初誰也料想不到的結局 ,值得身為父母的人深思。

心得

高IQ低EQ的困擾     近些天的社會新聞中,大概要以「台中女中高三數理質優生由於解不開與 已婚男士之間的愛情三角習題而跳樓自殺」的事件最為引起大家的議論。一個 原本有美好的前程等待開拓的少女為情而輕生,不免令人興起「問情是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許?」的感嘆。事實上,如果進一步追根究柢,這一個案只不過 凸顯了國內以「升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偏重IQ而忽略EQ的嚴重缺失,造成 學生對於應對生命中的困境一無所知的結果。     數十年來,一般家長對於子女大多是抱著「讀書第一,戀愛的是等上大學 以後再說」的態度,師長也是以成績優劣評論學生的好壞,以至於由小學到高 中整個階段的學生除了課業還是課業,與情緒教育相關的科目如美術、音樂、 勞作等科目因與升學無關而遭到校方刻意的忽視,學生的人際關係的知識更是 一片空白,導致學生在抒解情緒以及進退應對的相關知識嚴重不足。然而人是 感情的動物,感情方面相關的資訊既然無法由學校取得,電視、電影、小說等 等就自然發揮了替代的功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浪漫愛情喜劇固然引人開懷 卻無法令人印象深刻;反而是諸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或「羅密歐與茱莉葉」 的愛情悲劇不但賺人眼淚而且劇情相當難忘;這也可能是當青年男女陷入愛情 困境,無法圓滿結合時,就會立刻產生要「為愛殉情」的聯想的原因之一。     現代新新人類生活在物質豐盛的台灣,一切獲得似乎都理所當然,因此容 易陷入「只知自己要什麼,忘了自己擁有什麼」的盲點。這位數理質優的女生 在興起輕生之念的時候,全然忘記生命可貴,其實自己擁有父母、師長以及同 學、好友對她的關愛,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 燒」的道理,一意孤行鑽進愛情牛角間無法自拔,草草結束自己花樣年華的生 命,實在太不值得了。     另一方面,質優生由於本身高IQ,對於課業的問題能夠輕易的應付,因而 無形中養成一種有問題自己解決的「萬事不求人」心態,可惜IQ高對於EQ的 問題並沒有幫助,因為二者分屬不同領域。事實上,人生錯綜複雜,世界上沒 有真正的萬能博士能夠做到萬事不求人。在適當的時機找到適當的人問問題也 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睿智之士必然懂得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遭遇無法問 題時,向專業資源求教。可惜這位跳樓的女生在面對感情困境時,卻把問題留 給自己,

家庭

高中女生為何為愛恂情?     近些天的社會新聞中,似乎要以「台中女中高三數理質優生由於解不開與已 婚男士之間的愛情三角習題,一時想不開而跳樓自殺」的事件最為引起大家的議 論,不免令人興起「問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的感嘆。其實,無論是警 察因情而舉槍自盡或槍殺女友之後自盡,或是清大女研究生為情而謀害好友的事 件,以及如今一個原本有美好的前程等待開拓的花樣年華少女為情而輕生,都是 為「情關難過」加註的案例。追根究柢,這些個案只不過凸顯了國內以「升學主 義」為導向的教育偏重IQ而忽略EQ的嚴重缺失。數十年來,一般家長對於子女大 多是抱著「讀書第一,戀愛的是等上大學以後再說」的態度,師長也是以成績優 劣評論學生的好壞,以至於由小學到高中整個階段的學生除了課業還是課業,情 緒教育完全處於空白的狀態。然而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方面相關的資訊既然無 法由學校取得,電視、電影、小說等等就產生了替代的功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 ,浪漫愛情喜劇固然引人開懷卻無法利人印象深刻;反而是諸如「梁山伯與祝英 台」或「羅密歐與茱莉葉」的愛情悲劇不但賺人眼淚而且劇情令人難忘;難得看 到教人如何理性處理感情糾紛的技巧的影片,這也可能是當青年男女陷入愛情困 境,無法圓滿結合時,就會立刻產生要為愛殉情的聯想。 質優生的特色由於本身高IQ,對於課業的問題能夠輕易的應付,因而無形中 養成一種有問題自己解決的「萬事不求人」心態,可惜IQ高對於EQ的問題並沒有 幫助,因為二者分屬不同領域。事實上,在適當的時機找到適當的人問問題也是 一種「有能力」的表現。因為人生萬象的錯綜複雜,倔對不是任何個人能夠獨立 應對。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萬能博士,能夠做到萬事不求人。睿智之士懂得在自己 不擅長的領域(例如感情上)遭遇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時,必然知道向諸如生命 現之類的專業資源求教。另一方面,現代新新人類生活在物質豐盛的台灣,一切 獲得似乎都理所當然,容易陷入「只知自己要什麼,忘了自己擁有什麼」的盲點 。這位數理質優的女生,竟然忘記她的父母、師長以及同學、好友對她的愛,一 意孤行鑽進愛情牛角間,得不到「愛」就殉情,而置其他人的感受於不顧,未免太 自私了。

家庭

「缺愛」的循環     即使是在即將邁入21世紀的今天,雖然許多小家庭的女主人也外出工作 ,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似乎仍然深深的根植在許多男人的心中。 他們賺錢養家,也常在家裡。可是,他們花好幾個鐘頭看報、看電視,並從 事自己的嗜好、社交,「理所當然」地將大部份教養責任推給做母親的。他 們在包括照顧小孩的家務上大約只花五分之一母親所花的時間。他們甚至與 子女如同月亮和太陽一般見不到面:子女入睡之後才回家,子女上學後才起 床。這類爸爸在孩子成長的生命中經常「缺席」。根據分析,男人年過四十 之後,對家庭生活的渴望會逐漸增加,但經過過去長期的「缺席」,再加上 孩子已經成長,家人對於他的轉變多已漠然。 民歌手Harry Chapin在"Cats in the Cradle"歌中所敘述的故事:     小男孩在接受爸爸所送的禮物-球-之後,要求爸爸陪他一起玩球,可 是爸爸總說:「改天吧!」雖然屢遭拒絕,但小男孩的心願仍然希望將來像 爸爸。一天小男孩上了大學,然後畢業、工作......。偶爾回來探望父親之 時,父親總會說:「有空回來陪陪我,我們可以聊一聊。」只見大男孩說他 極願意,但很忙,所以,「改天吧!」望著大男孩離去的高碩背影,父親不 禁歎道:「他的確像我!」

心得

愛是永不止息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關於「成家」,朋友講了一個故事 :30年前的南部鄉間,在阿康娶阿香的洞房花燭夜,才剛上床,阿香就把阿 康推開,他以為她害羞,沒想到她卻對他說:「你聽有什麼聲音?」在春宵 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阿康那裡會分心聽到其他的任何聲音?氣得阿香只 好大聲對他說:「是老鼠的聲音啦!有老鼠在廚房偷吃你家的米啦!」。掃 興的阿康,只好去廚房找老鼠出氣,趕走老鼠回來,終於「一夜無話」。夜 半,阿康朦朧中醒來,卻摸不到新娘子,一驚之下他睡意全消,立刻下床找 阿香,結果在廚房找到了正在追打老鼠的她,他疼惜地問她為什麼不好好睡 覺,她嬌嗲地對他說:「那隻老鼠好討厭哦!都一直要偷吃我們家的米啦! 」。成家正是將有「你的」、「我的」之分轉變為「我們的」的過程。     在如今盛行自由戀愛的風氣之下,男女結合成家大都是由於彼此相愛。 但是如果你隨便問一下任何一個人,到底什麼叫做「愛」?相信大多數的人 都講不清楚或是認知不清。社會新聞之所以常見「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的男女情殺悲劇,因為當事人往往把「愛」與「性」或「慾」混為一談。 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許多人物以為俊男追美女就是愛情的故事。好萊塢 使我們相信「愛是一種感覺,感情是用過即仍的東西。婚姻和家庭是合約和 便利的產物與承諾及誠信無關。」這些訊息扭曲了實際的狀況。     近些年來,台灣的離婚率越來越高,離婚距結婚的相隔時間越來越短, 這種「合則留,不合則離」的現象真是令人憂心。結婚證書不足以保障雙方 永浴愛河,家的完整必須有賴雙方的承諾。許多人在結婚的時候花下大量的 金錢,例如宴會大事鋪張,卻不知應在婚後彼此相互體諒,相持互賴,最後 終於兩人形同陌路甚至如同寇讎,一對原本戀愛時口口聲聲誓言即使海枯石 爛也不變心的情侶竟然以離婚結局,真是可惜。     「人非聖賢,豈能無過」,熱戀中的男女往往只見對方的優點,忽視對 方的缺點,婚後如果有一方還是只有「我」而不顧「我們」,不能相互包容 忍耐,就容易起摩擦衝突,雙方心中的小芥蒂不斷擴大,終至不可收拾。 美國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說:「愛是一個動詞,愛的 感受是這個動詞結出的果實。所以,愛是犧

家庭

愛恨情仇何時休     長久以來,報紙的社會版上總是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殺事件,手段殘忍,令人 怵目驚心。這種個案近日來更是如同傳染病蔓延開來,尤其當事人的年紀都不是 很大,不禁讓人憂心。     多年來,生活在台灣的人不斷叫喊著「愛拼才會贏」,同時一直以"經濟奇 蹟"而沾沾自喜,然而在時代雜誌 (Times)的眼裡,台灣是個「貪婪之島」。 言下之意,台灣人只不過是「經濟動物」而已。事實上,台灣的工商企業發達了 ,經濟生活改變了,社會結構發生激烈變遷,生活由悠遊變為緊張。我們的經濟 不斷的發展,新產品與市場的開拓成為全國上下全力以赴的目標,那是我們這個 海島賴以維生的必然途徑。於是生產與交易的思想,成為我們價值的主體。我們 想盡辦法要生產及出口更多的貨物,這個概念已成為我們的生活目標。這個奮鬥 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不知不覺已經滲透到我們的心理生活之中,成為舉足輕重 的因素。當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枯燥乏味,從早到晚為了追求物慾和孜孜不倦地 與別人比較競爭時。我們開始逍忘了自己,落寞感越來越嚴重。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裡,我們的精神生活喪失在對物的追求之中,同時不在注 重心靈的感受,也就是犯了證嚴法師所說的「缺愛症」。大家都以擁有物的多寡 來鑑別生活是否光采,以能消費更多美酒佳餚,表示自己的體面和尊嚴。我們用 物來娛樂自己,自己卻變得更貪婪、更空虛。我們想盡辦法用酒色財物來防衛自 己,卻永遠填補不了心中空虛不安的黑暗。一般人似乎把「愛」視同為物,與「 佔有」混為一談。幸福來臨時,很少人會真正去珍惜幸福、享受幸福,反而一直 擔心著幸福不知何時會失掉、會離開,而成了無數擔憂和焦慮的主因。當幸福離 開時,很少人能真誠的去感激它的曾經存在,反而不斷埋怨、自憐、製造業障。     記得達賴在離華的記者招待會中明確的指出「過度的物質追求對於心靈的平 靜將會有負面影響,同時高額的供養金並無法替代智慧與善念。」達賴認為眾生 都追求快樂:「身的快樂可藉物質達成,但心的永恆快樂卻另有途徑。」人類不 應淪為金錢的奴隸,否則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達賴告訴我們「 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每個人在自我管理上應注意物質與心靈之間的平衡 ,而不要一心沈淪

家庭

新父母經     傳統為人父母之道是以過去自己爹娘如何對待我們的方法轉而用在自己的子 女身上。然而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許多過去行之有年的觀念與作法如今已經 行不通了,現代為人父母者確實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改弦更張,對於子女教育 以及家庭生活改採新的哲學理念。以下一些原則或許可供年輕父母參考: (a)關懷而非溺愛: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的成長應主動關懷,但卻不是縱容 他們胡作非為。家長將需要與子女分享的資訊公開,以協助子女為自己的未 來預作準備,同時變得更為獨立。因為他們的生命隨時都在改變。他們的身 體不斷在成熟長大,心智也每天都與外界產生新的連結。 (b)孕育而非控制: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職責並非創造、型鑄或控制他們的子 女,而是以愛心、積極的思想、價值觀、接受多元性的觀點來孕育子女,因 為生命之旅的知識原本就是來自探索。美國名作家亨利亞當斯(Henry       Brooks Adams,1838-1918)曾經說過一句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話:「年輕 的時候學到多少並不重要,重要得是要懂得如何學習,將來自然會有足夠的 知識。」傳統教育的項目例如識字、書寫、說、讀、計算,其實倒不是教育 的重點。事實上,教育的最終目的只不過是「協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自己 ,從而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以便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能夠安身立命」, 讓孩子可以獨立分辨是非,懂得如何處理自已和他人的關係,如是而已。 (c)方法而非內容:大人們的注意焦點應是協助子女們如何思考而非想些什 麼。因為在如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今天被認為是事實的課題,往往在明天就 會遭遇挑戰。子女並不要求答案,他們需要的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正如 俗諺所說:「給他們魚吃,你只能餵飽他們一天;教導他們釣魚的方法,他 們就能終生受惠。」 (d)溝通而非命令:為人父母者需要透過瞭解自己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與較 佳的溝通方法來支援子女。父母是子女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教育者與訓練者。 協助子女學習的方案需要交織著愛心、耐心、諒解、接納以及不斷的重複練 習。 (e)身教而非言教:孩子們多半是在與家長相處之際由父母的言行舉止學到 孕育愛心和知識。因為子女由父母的身教而非言教中學習。家長持續自己的 人生之際,為了做為子女的楷

家庭

言教不敵身教     多年以來,筆者在與學生閒談之中,常喜歡問他們一個問題:「自從小學至 今,學了不少的知識,如今到底仍然記住多少?換句話說,十多年的就學經驗, 到底學到什麼?」被問到的學生往往侷促不安、默然以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 個問題,當然也就不知如何答覆。筆者問話的用意在於點出每個人在十餘年的上 學經驗中,對於所學固然記住不多,其實生活經驗的累積,培養了一種習慣。所 謂「習慣」是「刺激、反應和兩者之間穩定的關係」,它源自於每個人長時間生 活經驗的累積。這個習慣無論好壞,都將如影隨形陪伴著自己過一生。例如,一 個循規蹈矩、每天遵照老師吩咐作功課得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必然也是重然諾守 規矩的人;一個在學校常常臨時抱佛腳、臨陣磨鎗的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幾乎也 可斷言以「推託、敷衍」態度過一生。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在社會上作奸犯科的受刑人,追究他們的犯罪動機, 往往是因為源自於童年有著悲慘的生活經驗。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童年並不是暫 時的狀況,而是孩童的生活經驗形成以及和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每個孩子的性 格都是歷經個人生活經驗所塑造。生活在批判中的孩子,會責難他人。生活在敵 對中的孩子,會侵犯他人。生活在嘲弄中的孩子,會恐懼害羞。生活在羞辱中的 孩子,會自慚行穢。生活在容忍中的孩子,會耐心他人。生活在鼓舞中的孩子, 會充滿自信。生活在讚賞中的孩子,會感謝讚美。生活在公平中的孩子,會公正 無私。生活在安全中的孩子,會忠心正直。生活在肯定中的孩子,會喜歡自我。 生活在接納中的孩子,會愛心湧現。     在這個升學主義盛行的時代,許多家長要求孩子把書唸好就好,平常都不要 他們做家事,無形中養成孩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印象,同時也 造成只會動口、不知如何動手的「書呆子」。其實,平時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才 會讓他們懂得同甘共苦的分享同樂。論語上曾經記載孔夫子曰:「余少也賤,故 多能鄙事」。孔夫子年輕的時候,家中貧窮,所以會作很多粗重的事。這並不因 此影響他成為一代至聖。     培養孩子良好性格與良好習慣顯然必須父母責無旁貸的投入。例如,有些家 長由於自己失業或工作不如意,因而酗酒、吸毒,導致情緒喜怒無常,孩子往往 成為他們的出氣筒,不知何

家庭

父母的污點 子女的遺憾     最近由於警察大學招生入學考試發生舞弊的事件而引起社會各界的矚目,在 此同時又傳出有考生成績雖然達到錄取的標準,卻因為警察大學有身家調查的規 定,該考生的父親曾經犯罪,因此他「家世不清白」,而慘遭落榜的消息,一時 引起大眾的討論。最後在有關單位重新檢討之下,取消該項規定。子女的婚姻是 否應受家長的行為或職業的影響。以下兩則真實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1) 有一個男孩阿宏在大學認識一位別系的女孩小芬,兩人十分相愛,阿宏的 媽媽對於小芬也十分喜愛,私下打聽小芬的家世,卻赫然發現女方家長是以經營 色情按摩院為生,登時心中感到震驚與不悅,因而要求兒子與小芬分手,否則自 己有個以色情按摩為業的親家,以後如何與親友交代。兒子面對來自媽媽的壓力 深深不以為然,反問道:「小芬的父母從事什麼職業又不是她能決定,也不是她 的錯,為什麼她要承受這項後果?」阿宏的爸媽雖然覺得兒子的話不無道理,心 中卻有「親家以色情按摩」的顧忌而堅持主見,兩代之間陷入冷戰狀態,最後兒 子雖然屈服,卻陷入長期悶悶不樂的狀態。 (2) 阿華由於個性內向,大學時代也沒有交男朋友,就業之後在參加一次某單 位舉辦的單身男女郊遊活動認識了阿雄,兩人情投意合,交往熱絡,數年後在即 將論及婚嫁的時候,女方家長才知道阿雄的父親曾經因酒醉與人口角而殺人致死 ,目前仍在獄中服刑。女方家長雖然認為阿雄本人十分上進,工作也相當負責, 但是「家世不清白」,因此不願答應這門婚事,阿華為這件事與父母爭吵不休, 最後竟然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多年來音訊全無。     過去農業主義時代的婚姻是兩個家族之間的大事,但是如今自由戀愛的個人 主義時代似乎越來越像兩個人之間的事。上述兩個個案並不是什麼特例,身為家 長的人除了應對自己的行為多多檢點,不要留下污點,以免造成子女往後無謂的 困擾之外,如果真的面對前述這種狀況究竟應如何拿捏處置,大概只有訴諸當時 自己的智慧了。

家庭

分數非萬能     漫長的暑假終於過去了,中小學生又回到學校。尤其是許多一年級的小朋友 初次正式上學,傳出諸多笑談。筆者不免又要暗自擔心,不知又會有多少孩子要 承受家長要求他們考第一名的壓力?記得多年前,我家小諾上一年級的時候,有 一次曾經回家告訴我說,班上有一位同學建國,爸爸是醫生,要求他每次考試一 定要考第一名,否則禮拜天要禁足,嚇得建國天天都很緊張,下課休息時間都不 敢出去玩。     記得小諾把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單帶回家蓋章的時候,筆者覺得小諾成績相當 不錯,每科都是90多分,當時非常高興,心中暗想有機會應該感謝班導王老師的 辛勞,有一次在路上遇到王老師,連忙向他表示謝意。想不到王老師竟然很嚴肅 的表示希望我要多多為小諾複習功課,因為90多分的成績在班上已經是吊車尾, 令筆者頓時深感啼笑皆非。事實上、以成績的高低評價孩子的現象在宿舍區最為 常見,尤其左鄰右舍有許多同年齡的小朋友上同一間學校,更會如此。     教育專家指出,家長們要超越升學主義,不以學校考試分數的高低評價孩子 。只有當親子倆都不成為分數的奴隸,孩子成長的天地才會變得無限寬廣。也只 有當父母拋棄傳統觀點,不再興起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小孩相比較的念頭,才 會發現孩子有無限的優點,從而知道如何引領孩子成長。否則孩子不免要懷疑父 母到底是愛他還是愛分數?     家長如果太重視考試分數,孩子為了討好父母,乖的學生往往不斷囫圇吞棗 ,死背內容,不愛唸書的學生等而下之,則作弊不擇手段獲取高分,來博取父母 的歡心。這將會導致孩子注意作弊的技巧而忽略了課業內容,種下畢業後不願再 看書的惡果。     為人父母者尤其切忌以權威高壓姿勢摧毀孩子的意志為能事,例如強迫對文 史有興趣的孩子學醫或者電子工程,要孩子們彌補自己小時候未達成的心願。其 實,家長應該珍惜自己子女的個別獨特性。因為讀書是孩子們自己的事,孩子學 什麼或不學什麼,學多學少,實在是關乎個人性情和天賦資質,強求不得。這樣 的接納和支持,才是孩子得以活出自己的樣子、過自己人生的基本條件。尤其在 如今知識型社會,教導孩子如何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與習慣才是給他(她 )最好的禮物。

心得

運動與人生的沈思        曾經偶然在某校的運動場看到如下的場景:一位運動員練習跳高,把橫欄定 在1 公尺的地方,跳了幾次,覺得非常吃力,就把橫欄降低10公分再跳。還是覺 得吃力,就再把橫欄降低10公分。這樣,過欄容易了,他覺得輕鬆愉快,心滿意 足。這個人究竟在那裡幹什麼,恐怕誰也說不出來,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他絕 不是在運動。就運動員的觀點看,有了跳100公分高的能力,就要準備跳105公分 ,然後準備跳110公分。不斷鞭策自己,永遠準備跳得更高,那才叫做「成器」。     筆者一向對於運動員的執著於不斷勤練的運動精神萬分佩服。例如,只要看 看女網名將辛吉絲或葛拉芙在網球場的奮戰精神,就足以顯現運動員力拚到底的 鬥志,何其令人歎為觀止。再看看高爾夫球好手老虎伍茲全神貫注奮力一揮的畫 面,也令人惟有歎服;他們的現場演出在在都令人擊節叫好。這些一流運動員都 深深了解,110%付出的意義何在,無怪乎他們個個出人頭地。或許有人會說,是 天賦的才華使他們不同凡嚮,然而這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與辛吉絲、葛拉芙同樣 動作敏捷,同樣身手不凡的女性;也有不少跟老虎伍茲難分軒輊的男士,可是成 就卻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可見得光有天分並不足恃;紀律、專注與毅力才是造 就這些人出類拔萃的關鍵所在。只不過這些特質得之不易,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 價才行。好在它們並非遙不可及:凡是有耐心、有恆心、能切實自我檢討的人, 就有希望。     事實上,人生戰場遠不如運動場來得嚴苛,因為沒有客觀標準來衡量成敗得 失,人生的表現不是以碼表上的幾分幾秒或平均打擊中率多少來評定。要超越個 人極限固然不難,訓練、紀律、必要的知識與追求突破的意願,就已經足夠。其 實110%的投入並非惟一的生活準則,每個人想要如何度過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決 定。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自由尋求自己的一片天,它容得下每天生活如同不停轉 動的陀螺、席不暇暖的人,也容得下遊手好閒、作白日夢的人。說真的,誰又能 體會別人的甘苦得失?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比別人更努力就高人一等而輕視別人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嚴以律己--對自己設定的目標毫不鬆懈;但寬以待人--容忍 別人追求與我們不一樣的人生。     這世上有兩種「謬誤」:就是「過」與「

心得

作努力不等於人生如意     盡全力爭取自己想要的並享受成果,才算達成人生的目的。     長久以來,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人們獲得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工作要勤 勉」。人們總誤以為「休閒就是偷懶的表現」,古人也說:「勤有功,戲無益。 」他們忘記「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因此,焦慮與厭煩已被公認為現今最嚴 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它們是許多心理失調與生理問題的根源。夜以繼日過度操勞 工作所導致的惡果,至少造成:失去活力與彈性、心智日漸僵化、身心俱疲和生 活陷入「忙、盲、茫」的惡性循環中。     現代人最為可悲的,是將工作視為至高準則和肯定自我的唯一方法。其實每個人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應捫心自問:   一、「我的人生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嗎?」除非你熱愛工作,願意整個人都「賣 」給它,否則還是別讓工作來決定你是什麼人。事實上,一個人的本質就是他的 人格和個性,這些才是使他有別於其他人的特質。   二、「工作努力等於人生得意嗎?」其實,加倍工作並不見得會得到加倍的好 處。不要把工作看得那麼重要,也不要沈迷物慾,才是明智之舉。     你我應該做工作的主人,不做工作的奴隸。既然工作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 ,就應在工作之餘思考休閒之道。美國作家 Ernie J. Zelinski 在他的著作《樂 在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一書中指出,休閒是人們最有生產力的時候, 必須利用這時段來思考、學習和自我實現。ZelinskiM認為休閒人生的要素至少有 如下數點: 1.不斷的學習:把時間用來讀別人的作品,可以輕易得到別人絞盡腦汁的結晶    ,增廣見聞、擴大視野。 2.持續的運動:身體健康的人士較會從事積極性活動,而身體不健康的人則傾     向於從事消極性活動。 3.勇於嘗試:經驗顯示適度冒險與努力的活動,帶給我們的滿足遠比那些不用     冒險、不費力氣的活動多得多。     事實上,快樂休閒的要素無非「就是一種心境:要快樂就要投入,就是「一 頭栽進任何事情」。換句話說,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充分享受這件事的價值。 在工作場合是如此,在工作之外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人生有兩個目標,首先是努力得到你想要的;其次是盡情享受

心得

溺愛出逆子     最近台北縣林口鄉驚傳雙屍命案,經過警方調查,發現竟然是受害人的獨子 所作得案子。令人寒心的是這位獨子被捕之後卻一點悔意的表示都沒有。跟據附 近鄰居的說法,兇嫌由於是家中的獨子,母親從小就相當溺愛,明知他在外頭交 了不良的朋友,不但沒罵他,還偷偷塞錢給他花用。這使筆者聯想到在伊索寓言 上的一則故事:     有一個小孩子從他的同學那兒偷了一本課本,並帶回家給母親。她非但不打 他,反而卻嘉獎他。下一次他偷了一件披肩,帶回給她,她進一步讚賞他。這個 小孩子成年以後,開始偷取更貴重的東西。終於在他行竊時,被逮個正著。他的 兩手被反綁,並被帶往刑場去。他的母親隨著群眾走向刑場,很悲傷地雙手搥胸 。這個剛成年的青年說:「我希望在我母親耳邊說一些話。」 當她走近他,他很 快速地用牙齒咬住牠的耳朵,並進一步咬掉它。他的母親譴責他是一個拂逆人道 的人。就在這個時候,他說:「倘若我第一次偷課本並將它帶給妳的時候,妳能 痛打我一頓,我將不致墮落到這個地步,也不致被羞辱而死了。」     這一則寓言其實含有多層的意義: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當孩子小的時候 ,這位母親沒有及時嚴加管教,反而縱容他的不良習性,自然會讓孩子誤以為那 種惡習不會受到處罰,在孩子長大之後,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為時已晚。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因為孩子失去愛才開始誤入歧途,走入魔窟無以自拔。 但名作家鄭石岩卻認為,一個人長大到了青年乃至成年,他自己應當負起責任, 必須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老是把責任推給父母或社會。這個觀念不但是重要的 人生哲學,更是精神成長的真理。總而言之,身為家長的人應該及早對子女的教 育多多留意,萬一發現任何不良行為,要及時糾正,以免造成未來不必要的遺憾 。

心得

培養積極奮發的個性     俗話說:「一種米養百種人。」在這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無奇不有,有 些人如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一點挫折;有些人則能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終至 成功。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自我形象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一個人的個性形成是 來自於長久以來的自我認知、習慣上的因素、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多重影響,也就 是說個性是自己有意無意之間逐漸造成的,有些人對自己的個性以為是天意而認 命,實在是個絕大的錯誤。一個內向的個性是因為內向思考累積而成;懶散的個 性也是得自懶散的習慣所造成的。     如果你是一個懦弱膽小的人,只要你想改變,你必能改變它。自以為懦弱才 是其正的懦弱,自以為無法改變而放棄嘗試改變才真改不了。人並非因為懦弱而 想不開,而是因為想不開才變得懦弱的。如果相信自己可以突破,改變成為一個 堅強而有用的人,你就會變成一個堅強的人。因此,只要願意試著改變過去習慣 性的思想,心境自然會慢慢隨著開朗。所謂「心隨境轉」,如果在自己的思慮中 ,能夠建立起肯定的、積極的與建設性的信念,自然能因而培養出積極奮發努力 向上的個性。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著名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是一個具有十分強軔個 性和不屈不撓精神的強人。然而筆者閱讀世界偉人傳記,出人意料之外的,發現 他在少年的時候竟然是一個個性十分怯懦、意志薄弱、相當想不開的人。他在成 功地改造自己個性之後曾說:「人的個性是隨著習慣性思考的改變而變的。」俾 斯麥少年時代懦弱的個性正是因為習慣性的思考而形成的,日後如鋼鐵般堅強的 意志也是因習慣性的思考所致。個性隨著自我認知改變,由這個事實得到明證。     筆者曾經看過一則「蝶的故事」:「有人在山間漫步,無意間發現一個繭, 便隨手帶回家去,想看看它如何化為蝴蝶。果然,有一天繭上出現一道小裂縫, 但是蝴蝶在裡面掙扎一段時間,身體卻一直出不來。這人一時興起,便拿起剪刀 把繭剪開。果然蝴蝶輕易脫繭而出。可是它的身體大而肥腫,翅膀則又乾又癟。 這個人期待著蝴蝶能將翅膀舒展開來騰空而去,然而他的希望卻落空了。這隻蝴 蝶註定終其一生,必須拖著一具臃腫的身體和一對乾癟的翅膀爬行,永遠無法展 翅高飛。」     造物者設計的方法甚是奇妙,祂讓蝴蝶在繭中通過奮力的

心得

從「卡通與數學」談起                                   根據最近一項全國性的國中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在國中生的生活中佔 有重要地位,在喜愛的節目中,卡通的排名相當高。另一方面,數學是令許多國 中生頭痛的科目,或許有不少人希望「如果學數學能像卡通一樣輕鬆,該有多好 。     卡通與數學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比較似乎顯得 有點不倫不類,事實上,這種對照有其教育上的積極意義。大家都知道人有「好 逸惡勞」的習性,這種現象不但在身體力行上如此,在腦力思考上也不例外。卡 通影片藉助生動有趣的畫面敘述一則故事,在片中提出劇中人物面臨困境的難題 ,似乎已「山窮水盡疑無路」,而後卻在主角的努力之下,化險為夷,解除危機 ,滿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觀賞者的思路完全被劇情所牽引左右,自己 不用花費任何心思,加上沒有考試的心理負擔、壓力,當然受到國中生的歡迎。 而另一方面,數學問題必須經由解題者理解其運算規則及推理的邏輯過程,然後 在作習題時反覆練習,加上又有考試的壓力,自然被許多學生所厭惡。因為或許 是學生理解不澈底,或許是教師講解不清楚; 總之,學生在考試時有考不及格的 「危險與憂慮」。美國心裡分析協會會長Theodore Issac Rubin指出:電視剝奪 了孩子的想像力。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培育出完全沒有創造力的一代,因為他們 從襁褓時期就由我們像用湯匙餵食一般,給他們觀看一個接一個的畫面。     我們知道人的頭腦基本上有兩大功能,就是記憶與思考,其中尤其以思考為 人腦最可貴的特質。由於電腦的發明,其記憶功能至今已進展到遠勝人腦的地步 ,但是人的思考力卻是無可替代的。目前雖有電腦「人工智慧」的發展,但是基 本上仍是經過人腦的思考設計,由此可見思考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近些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造成許多過去未曾遇到的問題,對於社 會產生重大衝擊。例如隨著工業化而來的噪音、污染及廢棄物的處理、醫學方面 的試管嬰兒帶來的法律問題,以及能源危機顯示新能源的探求,在在需要我們思 考解決之道。另一方面,今天國家富強的基礎也已由資源轉為高科技。資源蘊藏 量豐富的國家,眼睜睜的看著資源日益減少; 而具備優秀人力資源的各

心得

從數學的應用談起     數學在學校教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許多人在學了多年的數學之後, 往往在心中存有一個疑問:「學習數學到底有什麼用?」筆者記得陳之藩博士在 他的暢銷名著「劍河倒影」一書中,曾經談到英人李約瑟博士撰述的「東西方的 科學與哲學」中比較了中西科學,而且提到中國科學對西方的影響,並附有照片 或圖畫作為證明。陳博士在閱完該書之後,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中國人 曾有那麼多的發明,卻沒有導出像歐洲近五百年的科學發展?」他的結論是:「 中國科學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實用』,而歐洲近五百年來的科學發展 主要是為了『好奇』」。筆者認為這段結論值得深思。本來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 本性,孩提時代看到任何新鮮的事物總不免要問大人一句「是什麼?」「為什麼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小時候的好奇心都到那裡去了?到底是什麼使人 人都變得如此「現實」,凡事要先確定它「有用」才願意學習呢。     筆者並非不贊成講求數學的實用性。事實上,數學的起源本來就是用以解決 人類實際所遭遇的各類問題。例如幾何學起源於古埃及人希望在尼羅河氾濫之後 ,能重新量出自己的土地面積。但是,如果隨時都是持著﹁實用﹂的尺度來衡量 ,必然會使數學的發展大受局限。譬如我們看到任何動物,第一個念頭就是牠是 否能吃?如何烹調風味最佳?自然動物學就不易在國內蓬勃發展,而中國美食卻 傳遍世界了。     如果翻閱數學史,自然可以發現早期的數學結果相當簡陋,多屬「個案處理 」的形態,古希臘人把埃及人和巴比倫人的數學實際應用的結果,利用理論的探 討,歸納出許多數學理論,尤其是於幾何證明中採用演繹法,在數學思想的進展 立下一個嶄新的里程碑。數學由於實際需要才應運而生,加以理論化推廣後,又 回頭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如此循環不已,它的內涵日漸豐碩,分類愈分愈細,所 具解題的威力也越來越大。大家都知道「數學是科學之母」,許多人懷疑數學有 什麼用,意指數學對個人在日常生活上的用處。 數學的應用實有不同的層次,日常生活中或許以算術的加減乘除最實用; 事 實上,日常生活中還用到許多數學概念。例如西瓜豐收期,瓜農賣瓜每個一律若 干元,而且包甜,消費者必定會挑大的瓜。又如由甲地至乙地有各種交通工具, 窮人必定挑

心得

高IQ低EQ的困擾     近些天的社會新聞中,大概要以「台中女中高三數理質優生由於解不開與 已婚男士之間的愛情三角習題而跳樓自殺」的事件最為引起大家的議論。一個 原本有美好的前程等待開拓的少女為情而輕生,不免令人興起「問情是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許?」的感嘆。事實上,如果進一步追根究柢,這一個案只不過 凸顯了國內以「升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偏重IQ而忽略EQ的嚴重缺失,造成 學生對於應對生命中的困境一無所知的結果。     數十年來,一般家長對於子女大多是抱著「讀書第一,戀愛的是等上大學 以後再說」的態度,師長也是以成績優劣評論學生的好壞,以至於由小學到高 中整個階段的學生除了課業還是課業,與情緒教育相關的科目如美術、音樂、 勞作等科目因與升學無關而遭到校方刻意的忽視,學生的人際關係的知識更是 一片空白,導致學生在抒解情緒以及進退應對的相關知識嚴重不足。然而人是 感情的動物,感情方面相關的資訊既然無法由學校取得,電視、電影、小說等 等就自然發揮了替代的功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浪漫愛情喜劇固然引人開懷 卻無法令人印象深刻;反而是諸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或「羅密歐與茱莉葉」 的愛情悲劇不但賺人眼淚而且劇情相當難忘;這也可能是當青年男女陷入愛情 困境,無法圓滿結合時,就會立刻產生要「為愛殉情」的聯想的原因之一。     現代新新人類生活在物質豐盛的台灣,一切獲得似乎都理所當然,因此容 易陷入「只知自己要什麼,忘了自己擁有什麼」的盲點。這位數理質優的女生 在興起輕生之念的時候,全然忘記生命可貴,其實自己擁有父母、師長以及同 學、好友對她的關愛,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 燒」的道理,一意孤行鑽進愛情牛角間無法自拔,草草結束自己花樣年華的生 命,實在太不值得了。     另一方面,質優生由於本身高IQ,對於課業的問題能夠輕易的應付,因而 無形中養成一種有問題自己解決的「萬事不求人」心態,可惜IQ高對於EQ的 問題並沒有幫助,因為二者分屬不同領域。事實上,人生錯綜複雜,世界上沒 有真正的萬能博士能夠做到萬事不求人。在適當的時機找到適當的人問問題也 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睿智之士必然懂得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遭遇無法問 題時,向專業資源求教。可惜這位跳樓的女生在面對感情困境時,卻把問題留 給自己,硬

品管

TQM與教育     全面品質的概念已廣為企業界所接受,但應用在教育上仍不普及。近年美國 教育界興起一股學習全面品質管理應用之風,值得國內有關人士注意。   由於現代科技發展的快速進步,促使社會與經濟變動的步伐也隨之相對加快 ,這些變動也深深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根據美國專業企管顧問史坦‧戴維斯 (Stan  Davis)與金‧包特肯(Jim  Botkin)在「企業推手」一書中概略的估 計,當前新知識每隔七年增加一倍。這種成長速度已不是現行填鴨方式教學法所 能因應,即使採用電腦化教學也不足以彌補太多現狀與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終身學習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受教育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學生有足夠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目前的教育制度顯然無法符 合這種需要,教學內容也有待大幅度的改變。這也正是教育改革之聲不絕於耳的 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即使由蕭華德(W. A. Shewhart)首創管制圖算起,品質管理發 展至今也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近些年來,雖然全面品質的概念已廣為企業界 所接受,品質改進的技術也廣泛的應用於產品開發、生產以及製造部門。然而品 質在教育的應用對於絕大多數的國人來說,卻仍然是相當陌生的概念。   最近數年以來,美國教育界從小學至大學,為了因應未來的需要,興起一股 學習全面品質管理(TQM)應用之風,值得國內關心教育的人士注意。TQM在教育方 面的應用主要內容就是宣導,包括如下數項的觀念: 開發顧客導向的理念   任何過程必定有其提供者與接受者;前者的工作,無論是提供有形的產品或 是無形的服務,其品質是否良好,都是由後者,也就是顧客所評定。誠如日本品 管專家石川馨博士所說:「下工程是顧客」,所謂「下工程」就是接續下一步驟 工作的人。我們每個人的工作都是某種過程中的一部份,因此每個人都有其提供 者與接受者。   由於如今品質的最新定義是「滿足顧客需求」,因此大家都應了解誰是自己 的顧客,他(她)們的需求是什麼,如何使這些顧客滿意,這些課題成為每個人 對於本身工作應有的認知。 要有明確的使命與遠景   任何組織或機構的存在,其基本目標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如果所提供的產 品或是勞務不再為人們所需要,該組織或公司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明確的使 命與遠景

心得

人生的意義   生活在這個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每個人每天就像上緊的發條一樣。就學時 默默承受著升學的壓力,有讀不完的書,考不完的試。畢業後則拚命找尋投機 賺錢的新門路,汲汲鑽營於名利之間。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人終日忙碌地 追求進一步的生活享受,﹁口袋是飽滿的,而心室卻是空虛的﹂乃成為現代人 顯著的特徵之一。在盲目隨波逐流中,人生失去了指標,矛盾充塞了心靈。有 時在身心俱疲之餘,不免感到所有的行為竟然是如此無意義、無奈,如此單調 乏味。空虛抑鬱的感覺使人迷或得不禁要問一聲﹁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無盡的財富嗎?漢書鄧通傳有如下記載 :「西漢鄧通得 寵於漢文帝,曾賜給他蜀郡嚴道銅山,許其鑄錢,鄧氏錢一度遍於天下。後來 卻被景帝免官,家財盡被沒收,窮困而死。景帝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鄧通的際遇令人不勝唏噓。其實這種事例無論古今中外,不計其數。聖經 上有句話十分具啟示性:﹁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土自己的生命,又有什麼益處 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那麼人應追求名譽與權勢嗎?德國名哲學家史 賓塞臨死的時候,對著桌上十多大本的哲學論著感慨地說:﹁還不如抱著一個 孫子在我膝蓋上好。﹂而曾經擔任秦始皇丞相的李斯固然一度權傾天下,享盡 榮華高貴,但在他被趙高排擠下獄而臨刑的時候,卻是對他的兒子說:﹁如今 想與你牽著黃狗,到家鄉上蔡東門獵兔也不可得了。﹂史賓塞與李斯的遺言明 確地指出追求名利權勢的結局不外是一場空。   那麼究竟怎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呢?上天對此有一個巧妙的安排,就是透過﹁ 利他﹂才能完成自我。有人認為生命就是上帝派遣一個靈魂到世上來受苦,然 後死亡。可是由於這個人的努力,後人不必再受他所經歷的苦,先總統 蔣公曾 經明白的指出:「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 起的生命。 ﹂數千年來不斷有許多偉大的人物為人類在物質面及精神面帶來無 數的改進與充實,使人類的生活更幸福。蔡倫發明了紙、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貝爾發明了電話、愛德華.金納發現天花疫苗:巴斯德認清傳染病的本質及提 出預防注射法,史懷哲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盧梭提倡民權思想等等都使這個 世界向著更美好的境域邁進,巴斯德說:﹁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對別人沒有用的 話,就變得毫無價值。﹂清楚地闡釋了人生的利他性,這些

心得

中國龍與西洋龍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成長快速,尤其對美貿易多年順差,而且金額年年 增加。我國的外匯存底也已累積至相當可觀的數量,是世界上有數的高「外匯 存底」國。由於美國外債日趨龐大,因此對「不公平貿易國」十分注意。中華 民國、韓國,新加坡及香港被冠以四小「龍」或四小「虎」的稱號,屢見報章 雜誌以外人稱我國為四小龍之首,引以為傲。事實上,依筆者管見,頗不為然。 這其中有相當嚴重的誤解存在。問題關鍵在於文化認知的偏差。     我們知道在西洋童話中,常見有提到「龍」的故事。一位美麗的公主被女 巫抓走關在高塔內,外面有一條稱為龍的吐火怪獸守候著,任何人想要救公主 的話,首先必須斬除這條龍。然而在中國歷代傳說中,龍代表天子,表示尊貴, 因此西洋人與中國人在提到dragon時,腦中所顯現的形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樣 子。這是筆者要特別提醒國人的地方。     中、韓、新、港四個新興國家及地區,近年在國際市場的表現深受西方國 家的注目,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然而當有人發言,稱讚這些國家及地區時, 從不會稱之為「四小龍」或「四小虎」,但是凡是提到「四小龍」或「四小虎」 時,多半是在指控我國設有非關稅障礙,不開放市場從事不公平貿易,或低價 傾銷,因此今天美國對外債臺高築,國內人民失業率居高不下,原因是四小龍 的對美輸出,換句話說,「四小龍」是威脅美國人民就業機會的四條怪獸。     貿易摩擦的產生是來自新興勢力挑戰的結果。原本長期掌握國際經濟霸權 的國家,面臨新興而富有活力國家的挑戰,使得傳統高高在上的地位在國內、 國際都陷入「榮景不再」。但是他們卻不願正視自己相對衰退的事實與原因, 發現造成不利於己的災難根本,反而轉嫁給迎頭趕上的新興國家,並以誇張、 片面指責、毫無根據的批評,使用情緒性言辭大肆責難,稱新興工業化國家為 「龍」、「虎」只是其中一例。這種情形也非始於現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德貿 易摩擦,如今的歐日、美日都有類似情事發生。    造成歐美國家的經濟相對不利的原因很多,例如歐美經營多重追求短期利 益,勞資對立,尤其現場作業員的改善意願與工作能力的水準多呈停滯狀態, 工資偏高,生產力低落等,企業經營精神的衰退,更可說是歐美工業先進國家 社會的共同現象,社會迴避風險,忌諱變化,社會的理想趨近庸碌企業經營者

心得

切勿小看小說     許多父母不喜歡子女看小說,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務正業﹂,因而 總是百般阻撓、嚴格禁止,但是小說迷人的情節卻往往令青少年們愛不 釋手,常將小說放在教科書上,假裝是看正課來欺騙家長。既然如此, 做父母的何不因勢誘導,積極輔導他們選擇有內涵、有深度的世界名著 ,替代庸俗不堪的言情小說。     其實小說所談不外乎人|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自己的關係,以及 人對國家、世界甚至全人類的看法。小說與知識性的書籍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小說不直接暴露主題,它的動人的情節與表現方式,卻無形中深深 的影響到讀者。         通常我們看小說的時候,不像讀教科書有考試的壓力,同時書本是 依自己的喜好選擇的,因此心情輕鬆,興致勃勃。在辛勤地工作一天之 後,如果在茶餘飯後看看小說,﹁跳脫﹂自己的世界,進入小說提供的 另一個超現實之境,不失為舒緩身心的可行之道。另一方面,透過小說 ,讀者幾乎可以看盡人生百態,更何況小說世界的經驗有時也可能解開 現實世界的﹁結﹂,一舉兩得。例如明朝末年,滿清崛起於長白山麓, 明廷雖然腐敗,邊疆卻有一個袁崇煥,使得清軍無法南下。當時滿清的 文化水準雖然不高,卻也讀過﹁三國演義﹂,他們效法群英會中蔣幹盜 書的故事派人至北京散佈袁崇煥擁兵自重的謠言,崇禎皇帝中計而殺了 袁崇煥,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滅亡的腳步,這段歷史就是利用小說經 驗中血淋淋的例證。另外,在美國的企業界也曾經有人創辨高階管理人 員的補習班,所採用的教材赫然是如﹁白鯨記﹂、﹁葛烈佛大小人國歷 險記﹂之類的世界名著。乍聽之下,似乎荒謬不可思議。原來創辦人的 著眼點是現代企業界經理階級的決策人士,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且都 在處理例行公事,生活刻板、規律,很少有時間思考,腦筋缺乏﹁運動 ﹂的結果,自然無法產生偉大的創新構思或豐富的想像力。俗話說﹁商 場如戰場﹂,為了使決策者有靈活的思考力來應付市場上層出不窮、意 想不到的狀況,達到制敵機先的目的,使之研讀文學名著,或可以把自 己置身於小說中主角的地位,而後思考應該如何應付所面臨的困境,實 為活動頭腦的好辦法。據說參加過講習會的人,都對此種訓練讚譽不已 ,因為在講習會上,各人都可提出自己的見解,腦力相互激盪、啟發, 在如此切磋琢磨之下,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源源而來。     

心得

JUST DO IT!     古人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世人正是慣於用成敗論英雄,因為歷史的 準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非常現實的。然而正如古諺所言:「行者常至, 為者常成」,而非「行者必至,為者必成」,勝負成敗並非人力所可全然控制, 因為任何事進行過程中的際遇充滿不可預知的風險與機遇,所以我們往往只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於上述的理由,大家不妨以更多元、更開放的心胸 重新審視「失敗」的正面意義:   *失敗並不表示你是一個輸家;它只是表示你還沒成功罷了。   *失敗並不表示你一事無成;而是表示你已學到了一番歷練。   *失敗並不表示你愚蠢;而是表示你的信念堅強。   *失敗並不表示你已經顏面掃地;而是表示你已克服怯於行動的恐懼。   *失敗並不表示你做不到;而是表示你可能要換個方式,或改弦更張。   *失敗並不表示你不如人;而是表示你還有缺失而已。   *失敗並不表示你在浪費生命;而是表示你有充分的理由重新來過。   *失敗並不表示你應該放棄;而是表示你應該更努力。   *失敗並不表示你永遠無法達成目標;而是表示你要再靜候一些時間。 * 失敗並不表示上天棄你不顧;而是表示上天有更好的旨意。 JUST DO IT!因為只有行動,才是促成夢想成真的唯一途徑!

家庭

上班族生活守則     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全球經濟不景氣,連日本也陷入經濟衰退的情境,台灣 雖然號稱經營體質健全,不受影響,近日來諸多廠家也發生跳票的事件。公司 裁員的消息此起彼落,令上班族們心驚肉跳,深恐自己成為下一波名單上的一 人,屆時全家的生活費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如果上班族們能遵行如下十大生活 守則,相信老闆無論如何也捨不得讓您走路!   1.度量大: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人緣自然會比較好。   2.嘴巴甜:每個人都愛聽好話,老闆也不例外,平時多講「請」、「謝謝」             、「對不起」,以及揚善隱惡,就會處處受到歡迎。   3.行動快:老闆交代的事馬上辦,這種「阿沙力」的屬下是老闆的最愛。   4.效率高:做事不但行動要快,同時目標達成度要高,就會讓老闆產生「你             做事我放心」的信任感。   5.腦筋活:無論對人對事都懂得變通,解決問題的點子多,自然會成為公司             不可或缺的份子。   6.理由少:老闆的吩咐絕不推三阻四,才不會惹人厭。   7.做事多:做事任勞任怨,凡事能以「吃虧就是佔便宜」的態度泰然應對。   8.脾氣好:情緒差的時候容易做出不當的決策,說出不該說的話,脾氣好,             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9.說話輕:說話輕聲細語比較不會引起對方的誤會與不悅。 10.微笑瞇: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見人多微笑就能多結善緣。

家庭

全家人的感情銀行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的民族,成為生命過程中主 要的基調。因為人的一生,在家庭中成長,在家庭中結束。無怪乎孟子認為﹁父 母俱在,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是﹁人生三樂﹂中的第一大樂。   家庭不但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最重要的棲身之所,更是傳統社會結構下最堅 實的堡壘。然而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快速變遷,連帶的造成人際倫理的觀念 與生活目標的探求等,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現代家庭由於男女雙方都必須 外出工作,以求經濟上的寬裕,結果忽略了家庭生活,造成夫妻成怨偶、父母 子女之間疏離、青少年的問題等等都是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以致於雖然有緣 成為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相當難能可貴,但是父子相殘或是兄弟鬩牆之類的 人倫悲劇卻時有所聞。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如何能讓全家人和樂相聚, 正是國人應該捫心自問的嚴肅課題。   既然生活在工商社會的現代人對於理財如此重視,相信大家很容易了解美國 著名作家柯維在其名著﹁與幸福有約﹂中提出﹁感情銀行﹂的觀念。他認為人 與人之間都存有一個銀行帳戶,如果彼此相處良好,則如同天天儲蓄;反之, 雙方一見面就爭論不休,則像是不斷由該戶頭中提款。為了讓家中每一份子都 和睦相處,大家應該專心經營﹁感情銀行﹂內的戶頭,使它們成為﹁儲蓄帳 戶﹂。以下是一些﹁增加儲蓄﹂的建議:   1不時的貼心關懷:爸爸為了與全家相聚而天天回家吃晚飯;先生看妻子太 勞累,讓她多睡一點,自己起來做早餐;子女看媽媽做家事辛苦,自動吃飯後 洗碗筷;這些小動作都是貼心關懷的具體表現。   2勇敢坦誠的道歉:雖然年長的向年幼者道歉並不容易說出口,但是不如此 做,將使彼此之間的隔閡越積越大,說出來之後往往能消除對方不滿於無形。   3寬容大度的原諒:對方即使說錯話,作出有損自己的事,只要對方知道錯 又能誠懇的道歉,就應該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如同船過水無痕一笑置之。   4不在家人背後閒言閒語:如果家人不在場,絕不說他的﹁壞話﹂,讓他沒 有辯駁的機會。   5絕對說話算話:在對方提出要求與回答他人之間應有一個暫停的瞬間,﹁三 思而後言﹂。換句話,應養成不輕易答應他人要求的習慣,一旦承諾下來,就 要設法做到。   這些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培養家人彼此之間的信賴感。或許成效不容易於短 期間內

心得

自我精進的具體實踐     社會變遷迅速,我們必須時時心存精進之念,由德智體群美五大方向自 我精進,並能時時檢討,確實落實。   在現今 TQM風潮甚囂塵上之際,員工應如何積極配合組織政策,在個人 方面也身體力行,自我精進呢?筆者曾經以「自我精進──學習型組織的起 點」為題,概述如何將PDCA循環的概念用於個人的領域,而今,繼續再就「 德、智、體、群、美」等五育的內涵進一步闡述,同時也說明具體的做法。 待人處事的一把尺   自我精進應於「德、智、體、群、美」等五育均力求精進,事實上,五 育的內涵相輔相成,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群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進取 的人生除了要充實智能、強健體魄之外,也要變換氣質,後者正是德育(理 性)與美育(感性)的範疇。   「德」的意義消極的說是「無私」,積極的說則是「利群」,其手段是 修己、善群而止於善。修身是內省,追求心靈平靜的起點,而建立服務人群 的人生觀,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利於強化個人內心的安全感。德是人們 待人處事「心中一把尺」的基礎,絕不「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每個人都 應經常滌除心靈塵埃,因為「乾淨的心靈是健康的第一步」。   依據德育的認知,德是「倫理」的意思(見表一),有德之士必然謙充 自抑,不自我膨脹。如果每個人都能「縮小自己」,社會上自然會減少諸多 不必要的摩擦。   智育旨在培養吸收新知與活用知識的能力。智育的落實之道在於「終身 學習」。孔夫子訓示我們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明示 如果只知囫圇吞棗、膠柱鼓瑟、未經思考就「照單全收」(死背)的人就會 迷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一方面,若是凡事過於鑽牛角尖而不博學 ,則會「很危險」。事實上,學習並非將頭腦當成倉庫,把知識如同貨物般 儲存在其中,而是經常要「除舊佈新」。「勿忘其所能」除了要能夠回想起 過去所學之外,並且要能善加活用,畢竟「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真善美三者兼備   體育除了強健體魄之外,也可延伸為心理健全。身強體壯的人才會積極 進取,冒險而不躁進,勇敢而不意氣用事,堅忍而不輕易動搖。信佛的人常 說身體是一具「臭皮囊」,人生所有的苦都是來自有身,因為有身就會有肉 體感官的慾望以及衰老病痛的折磨。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身「體」,又 怎能「力行」呢?事實

家庭

伴讀教育潛能無限   長久以來,許多教育工作者都認為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頭腦如同一個尚未 裝任何知識的﹁容器﹂,所謂﹁教育﹂就是專家們把認為孩們﹁應該﹂知道的 知識一古腦的傳授給他們,而﹁學習﹂就是學生將這些知識裝進自己的腦中。 這種作法雖然出發點是基於善意,卻完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與意願,由於 欠缺學生的自願配合,成效自然大打折扣。在這種﹁填鴨子﹂教育之下的人養 成被動的習性,只知遇到問題,才懊悔學不夠,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 這種思考的具體寫照。簡單的說,不懂如何找問題,如何自己設法尋求答案, 正是目前國內學校教育遭人詬病之處。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生活在工商發達時代的父母,由於兩人都 必須上班,無法有太多時間親自照顧子女,因此,絕大部分的家長把子女的教 育責任完全交給學校,自己只負起繳費的義務。另一方面,學校在面對為數眾 多的學生,並且必須在事先預定的時間之內傳授給他們為數可觀的知識,填鴨 式的教育或許是最為便利的交差途徑,因此﹁標準答案﹂式的記憶自然應運而 生。   其實只要父母願意撥出時間陪孩子,讓子女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不至於隨著年 歲增長而萎縮,作法並不難。例如,在孩子牙牙學語的階段到上幼稚園期間, 爸媽陪他玩口手足遊戲,也就是口唱兒歌、手舞足蹈以及猜謎語的遊戲,達到 ﹁寓教於樂﹂的目的;上幼稚園後,開始講諸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語之類的故 事給他聽;當上小學之後,開始針對他已經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和他一起加以 改編或者提出問題,要他發揮想像力回答。還有﹁腦筋急轉彎﹂之類的休閒書 籍也是相當理想的共同讀物。   總之,就是要孩子的頭腦能保持彈性,只有當孩子願意自內心打開好奇心, 才能培養出終生自我教育的習慣。上述活動的關鍵點在於孩子願意每天與父母 共度一段歡樂的時光。   時代的巨輪已進入知識經濟的階段,這個時期所迫切需要的人才是有創意和 想像力的人,然而填鴨式的教育卻讓學生養成一種不假思索的學習態度,注定 了一個人的平凡,或者至少也會剝奪一個人的最大潛能。讓人的潛能無法發揮 至極致,同時也剝奪了他的學習樂趣。如何方能讓子女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想 像力不至於隨年歲增長而萎縮?在這方面家長的投入實在是責無旁貸。

心得

追根究柢談讀書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讀書的民族,以「立德、立功與立言」為三不 朽,可見著書立說之令人敬重。其實即使是一個讀書人,也有其令人尊敬的地 位,由讀書人居「士、農、工、商」四民之首就可見一斑。     隋唐以降,朝廷以科舉取士,逐漸使請書淪為應付考試,便於謀職,贏取 榮譽與財富的手段。古代的人讀書是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人但求「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升學主義」可說是 它的現代版。因此許多人在學業告一段落之後,就幾乎與書永別了。這種現象 對於國家與社會的進步形成一股莫大的阻力。     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思想觀念快速的傳播與改變。為了使自己不致為 時代潮流所淘汰,讓我們對「為什麼要讀書」這問題作一深入探討:   (一)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為了適應社會,與其他人和睦相處, 顯然有必要學習做人的普通知識。例如:每個人在其傳統文化體系之中成長, 應對其所生長之社會之所由形成的傳統文化有瞭解、有修持。這些知識必須經 由讀書獲得。   (二)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人都應有職業,因此必須要有專業知識,如工程、 音樂、農業、工業、醫學,以供社會的需要。這些知識必須由讀書獲得。   (三)讀書是充貴精神的良方。書本中的知識經由閱讀存入腦中,隨時可供 咀嚼回味。例如欣賞文學,儘可為感人的詞句而激動,為精彩的情節而陶醉, 精神絕不會有空虛的感覺。書讀多了,思想有了內容,精神有了憑藉個人的性 靈及人生境界也因而提昇,自然有守有為。人人如此,自然形成安和樂利的佳 境。   (四)我們讀了前人的著述,就能快速地吸取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再進一步深 入研究,而不必一切重新來過。人類文明能發展到今日這樣昌盛的地步,正是 利用這種接力方式完成的。   (五)讀書才知道宇宙的廣大渾厚,面對浩瀚的「知識之海」,才能體認自 己甚至人類的渺小,因而開拓視野,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學會謙卑, 心存尊敬。   (六)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新的概念與知識不斷產生,人際間的隔閡也增 大了,以前祖孫輩有隔閡,現在連兄弔之間也有隔閡。這種隔閡的形成不完全 是因為年齡差異,而是觀念的僵化閉鎖及長久不求長進的結果,只有保持心胸 的開放,願意不斷接受新觀念、新知識,才能避免隔閡的

心得

常見的數學偏見   數學在國內各級學校的授課時數不可謂不多,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及興 趣低落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許多學生視數學為最頭痛的學科,他們對數學有 許多偏見,本文擬針對這些偏見提出一些澄清。   數學對於理工學科的重要性盡人皆知,許多人認為數學不好的人可報考大學 聯考的文、法科系。事實上,一個人數學程度高,正表示他的頭腦思考力清晰, 這種能力無論讀任何科系都是必備的條件,尤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都 漸漸「數學化」,大量採用數學方法處理問題,經濟學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這 是值得大家注意的趨勢。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數學就是計算」而忽略了它是種獨特的思考模式,即使 在今天,還是有不少人把數學能力和計算能力混為一談。尤其在未來進入電腦 化的時代後,絕大部份的計算已完全可以交給電腦去做。換句話說,學數學在 計算方面的能力將是越來越不重要了。但是數學的思考能力則正好相反。它是 種特殊的抽象運思能力,主要在幫助我們認識生活上所有與「數」相關的概念, 以及它們相互間的關係。數學不但有助於增加人類在日常生活上的邏輯思考和 判斷推論以及尋求解決問題可能性的能力,特別是有關高層次的研究工作,數 學更可幫助我們有效地處理數量龐大而複雜的資料,並對我們在生活經驗中無 法接觸到的狀況作有系統地推算及判斷,所以數學思考能力在未來高度科學化 的時空中,反而愈來愈重要了。   數學的特性是由實際問題需求應運而生,加以理論化推展後又用於解決實際 問題,如此循環不已,它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分類也愈來愈精細,其能解析之 問題也愈加強而有力了。另一方面數學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與無數數學家的努力, 在陸績不斷地粉飾和合理化之後,已失去其以「問題為起源」的風貌,就像數 學教科書上所見到的,如此有板有眼,定義定理條理分明,嚴密刻板,「不知 自那裡來,也不知要往那裡去」。無怪乎無數莘莘學子學得心中充滿了無數問 題,聽得滿頭霧水了。   許多人以為近年來數學並沒有什麼進步,過去的數學教科書與目前所教的似 乎並沒有什麼重大的不同。事實上,即使是大學中所學的微積分都是十九世紀 的數學成果。近數十年來的數學研究成果十分豐碩,研究人員也不斷增加,只 是由於各種題目太專門,並非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接觸到或瞭解的罷了 。   我們知道自然科學的

心得

終身學習長生不老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活得長久與生活快樂之間,主要的是這些人們對 生命有積極的態度,並且能去做最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其次就是保持身體的 與心智的活動能力。事實上,對一般人而言,能活多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 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心理學家曾訪問許多高齡的人瑞發現,當一個人退休後 ,找到一個滿意的生活方式,最能夠維持健康並活得長久。而這些特質在終身 學習的人們身上都可以輕易的找到。我們也可以從老年期的心理現象,更進一 步探討終身學習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1)「社會適應」的功能     退休後是另一個嶄新的生活,老年人要懂得如何去做適度的生活調適、心 理衛生及身體保健,特別值得重視。 (i)在科技時代,外界環境瞬息萬變,銀髮族如果不學習新的知識、技藝,      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時事等,很容易和社會脫節。 (ii)在與新新人類相處時,如果不學習新的溝通技巧、家庭調適方法等,       可能無法縮短自己與晚輩之間代溝的距離。 (iii)在領了退休金之後,也應該藉著理財知識、法律常識、保險觀念等        教育課程使自己輕鬆、安然的應對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新環境。 (iv)特別是退休的心理調適與身體保健,必須藉著教育課程了解養生之       道,保養其健康的心理與生理。 (2)「高活動力」的作用     對於銀髮族而言,終身學習能塑造一個「高活動力」的空間,讓退休後的 生活更有活力。醫學上有許多証據都顯示規律的運動可以阻止老化的現象,它 可以防止肌肉、組織的萎縮,增進關節的活動,增加呼吸的順暢,促進血液循 環,同時有減少罹患心臟病疾的危險。其實心理學家也已經證實,高活動力的 人可以防止隨年齡增加所造成在認知能力上的遲緩,因此目前有很多銀髮族便 熱衷於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當然除了「體力」的活動之外;「腦力」的活動學習, 如語文進修、電腦遊戲等,感官肢體的活動學習,如捏陶技藝、書法、繪畫等, 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3)「老有所用」的價值:     老年人在退休以後,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因為他們深怕被別人視 為無用之人。老年人都希望自己不但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方向,更希望仍然能 夠對別人有教化的影響力。其實,銀髮族確實擁有比年輕人更豐富的經驗可以 回饋社會,但是卻往往不

心得

傳記與人生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 都曾經是人性弱點之下的掙扎者,例如聯考失利,工作不順利,久病纏身,與 他人衝突或陷入不義財色的引誘等等的挫折、氣惱、迷惑。面對這種情景,有 時不免覺得意志消沈或憤憤不平,甚至走入思路的牛角尖,深感人生乏味,生 不如死。如何能忘記過去的種種而能重新調整步伐,振作起來面對未來,是一 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閱讀傳記,尤其是古今中外偉人的傳記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因為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正是由於他們能突破現貴環境的障礙,超越人生中 懦弱的層面,摘取生命中勝利的冠冕。      閱讀他人的傳記,可以使我們對人生的際遇有更透徹的看法,因而不再那麼 凡事患得患失了。尤其大部份偉人所曾經歷的現實困境、心靈折磨,遠比一般 常人要來得惡劣、痛苦得多,與他們的際遇相比,我們的小挫折又算得了什麼 呢?因此心中的不滿或創傷自然熨平了。為什麼他們獨能把不利於自己的境遇, 轉換成意志與能力的考驗,進而一一超越呢?藉者偉人生活的點滴,了解他們 自我掙扎的歷程,從中得到許多的啟示與安慰,並產生﹁有志者亦若是﹂的心 境,重新振作起來。這便是最值得的借鏡之處。   譬如海倫凱勒的一生又盲又啞並且是聾子,這種先天不利的身體缺陷幾乎使 常人無力承擔重擊,但是她卻能克服種種困難,最後竟精通多種語言,並且能 寫出一手優美精練的散文。她的成就可說是一項﹁奇蹟﹂,而在奇蹟的背後卻 有著她努力不懈奮鬥的辛酸與血淚。這樣一個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故事,對身 體殘障者實在是一種強大的鼓舞力量,就是對於一般身體健全的人來說也有激 勵的作用。   其實就是現代國內名人的許多傳記式成功者的故事也有值得一讀的地方,從 中我們可瞭解到他們奮鬥的艱辛,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因而體認﹁要怎麼收 穫先那麼栽﹂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成 功絕不會憑空自天而降。   一個人看了好幾部傳記就彷彿多活了幾次。閱讀傳記,把自己浸潤在這些人 物的精神天地裡,對於自己人格的提昇,心靈境界的拓展,都會有許許多多的 助益。這些傑出之士的思想與行為、智慧和勇氣如同人生大海中的燈塔,往往 在我們身上產生無比的啟發作用,使我們對人生有信心,也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們每一個人並非一定要責求自己

家庭

新週「修」二日       身為現代新好男人或新好女人,不僅外面的事業要顧好,家裡的工作也要 面面俱到,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常常感到身心具疲。事實上,工作只不過是生 活的一部份,加倍工作並不見得因此得到加倍的好處。因此,每個人在「樂在 工作」之餘,也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樂在不工作」,重視自己的休閒生活。     古希臘人認為休閒是最有生產力的時候,人們必須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 學習和自我實現。身為上班族的你,工作時數和他人相同,因此決定你與他人 有別的關鍵,就是在於你如何善用不工作的休閒時間,提昇生活品質。     然而以每週工作五天的美國為例,許多美國人並沒有學會做週休二日的主 人,以致於要用看八卦新聞或者酗酒、狂歡來打發時間( kill time),發洩 精力。更縱容各樣的廣告來隨意撩撥目己,隨意大採購,使自已的週末心情反 而不得寧靜。     通常,用這種方式渡過週休二日的人往往會得到「 星期一憂鬱症 」,也 就是一想到這個週末又混得一事無成,莫名的懊惱、恐慌就會襲上心頭,而讓 整個人陷入失落感中。然而這種「星期一憂鬱症」是否人人都「在劫難逃」呢 ?其實週末過得充實的倒也大有人在。那麼到底這些人士有什麼錦囊妙計呢?尋 智顧問的張忠樸總經理一語道破,就是只有改一個字:週「修」二日。 --他們會利用週末與家人重「修」舊好,使自己與另一半和親子關係不再疏離。 --他們明白知識日新月異,所以週末會安排時間或聽演講或讀新書,努力地自 「修」充電。 --平日奔波勞碌比較缺乏時間保養身體,利用週末約聚親朋好友,或登山、健   行或打球、游泳,以「修」練體魄。 --如果工作時有「招式用老、江郎才盡」的煩惱,那麼更可利用週末到各大學   或專業機構參加延伸制教育,有系統的「修」習學分,充實自己。 --另外,有道之士當然更會利用週末時間,「修」身養性。     無論是上述那一種「修」法,人生和家庭都會因此變得更加充實,這樣的 週「修」二日也才變得更有意義。

家庭

愛是生命的原動力         隨著省市長選舉的日子越來越近,播放著「愛拚才會贏」的宣傳車又開始 在大街小巷中穿梭,透過擴音器告知人們﹁失敗不必歎息,人生際遇如海浪, 有時起有時落,受拚才會贏。﹂這首深受人們喜愛的流行歌曲強調打拚的精神, 可惜各界的解釋都太強調輸贏而未言及其他。    台灣在歷經三、四十年的努力,經濟發展的成果造就了外匯存底名列世界前 茅的奇蹟﹂。然而台灣錢淹腳目,卻未能瓜得世人的尊重。在世人的眼中,台 灣人僅是﹁一群只知追逐金錢而不懂如何善用的貪婪之島上的「經濟動物」,台 灣人嗜睹如命,貪吃野生動物,燕窩、魚翅、即使造成動物瀕臨絕種也不在乎, 這個事實值得國人深思檢討,畢竟﹁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蠻荒叢林中的動 物競爭法則,在人類的世界中,強者應有照顧弱勢團體的善念,才是發揮人性 光輝的文明象徵。筆者對這個歌名認為應詮釋為「愛」「拚」才會「贏」。意境 全然不同。 誠如德瑞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毫不關心的冷漠」。花蓮慈濟證嚴 法師認為:.「台灣人患了『缺愛症』」。這正是筆者將「愛」自歌名中獨立出來 的原因之一。所謂「愛」,其實就是關懷,每個人要秉持歸人而非過客的心態對 待同胞,對待這塊土地,我們的先人將一座青山長在、綠水常流的美麗寶島交 到我們的手中,我們這一代實應愛護這塊土地。不應只重眼前近利而濫墾濫用, 完全置環境保護和水士保持於不顧,否則台灣成為不宜人居的地方,我們該如 何向後代子孫交代。    如果有穿,孤兒老弱、聾啞盲胞以及其他弱勢團體受到妥善照顧、社會上自 然到處充滿祥和之氣,將可消弭暴戾於無形,也就不致發生﹁暴走族﹂揮刀傷 人事件。否則社會上到處燈紅酒綠,你爭我奪,追求夕間暴富,必將引發諸多 心理不平的現象。假若我們能將對國內同胞的愛心,擴大至救助世界上受苦受 難地區的人民,如此自然會瓜得世人的尊重。「拚」使我們有餘力,「愛」使世 間充滿溫馨,「愛」「拚」才會「贏」,此言不虛矣。

歷史評論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周厲王暴虐無道,人們紛紛譴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 :" 百姓對苛暴的政令受不了啦。 " 厲王聽了大為惱怒,找了一個衛國的巫師,派他去監視那些議論國政的人。只要衛巫一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這樣一來,人們都不敢說話,在路上相遇的時候,彼此用眼色表示內心的怨恨。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 :" 我能消除謗言了,他們從此不敢說話了。 "   召公說 :" 這只是硬堵住老百姓的嘴。堵塞老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還要危險 ; 河水堵塞不通就要決口泛濫,這樣,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壓制百姓講話也就象這樣。因此,治河的人要疏浚河道,使河水暢流 ; 治理百姓的人一定要開導百姓,讓他們敢於講話。   " 所以天子處理國政,應該使三公九卿以及各級官員進獻民間諷刺歌謠,盲樂師進扶民間的樂曲,史官進獻記載更實的資料,樂官進獻勸戒的文辭,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蚌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物的百工紛紛捉出批評意 R ,平民能將自己的意見反映給君王,君王身邊的臣子及時進行規誅,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老臣元勳,協助治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舍,付諸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才能順利進行而不違背情理。百姓有嘴,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人類的資源財富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 ; 又象大地有高原、窪地、平野、沃土一樣,人類的衣食財用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人們用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才能表露出來 ; 如果君王能聽取人們的意見,做人們喜歡的事,防止人們所憎惡的事,這才是增加衣食財用的良策。人們心裡怎麼想,口頭就怎麼說,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表達出來,怎麼可以硬是堵住他們的嘴呢 ? 如果硬把他們的嘴堵塞住,那又能堵多久呢 ?"   周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從此,老百姓沒有一個敢公開發表言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國語‧用語上》 )   [ 說明 ] 《國語》是中國較早的一部國別史,記述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各國的史實,共 21 捲。其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是春秋後期的左丘明,現代學者則多認為是戰國初期的著作,作者已不可考。該書記言多於記事,記述了春秋時代許多歷史人物的言論。   石公,即召穆公,名虎,周厲王的卿士。周厲王是西周後期最殘暴的

歷史

歷史上的雍正 戴逸   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引人入勝,故收視 率很高。通過電視劇,雍正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當然,戲劇幷不是歷史, 不能和歷史完全吻合。其中,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雍正治貪、西北用兵、年羹 堯得罪在歷史上實有其事,劇中只是進行了剪裁和誇張。至于弘曆的經歷,張廷 玉的作用,允祀、隆科多逼宮,弘時謀刺,以及雍正的仁厚性格等等則與歷史真 實相距甚遠。那麽,歷史上的雍正是怎樣一個人,應該怎樣評價他呢?請看 ——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頽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减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爲帝,也存在很大疑點。   雍正的主要功績有:   攤丁入地。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 “ 攤丁入地 ” ,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爲貨幣,徵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徵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 “ 耗羨 ” 或 “ 火耗 ” ,一向由地方州縣徵收,作爲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 一兩 、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 “ 耗羨歸公 ” ,將此項附加費變爲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爲 “ 養廉銀 ” ,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减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 “ 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 ”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于內閣,故有權相産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爲皇帝的秘書班子,爲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 “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 ” 。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瞭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 200 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于保密,而奏

品管人物

克勞斯比 (Philip B. Crosby ) 有決心的主管應移植一顆關切品質的頭腦 70 年代的美國企業眼睜睜地看到以電視為主流的家電產品市場,被高品質的進口日貨打得陣腳大亂。當時美國國內 -- 方面有提高品質的呼聲,方而卻又有「提高品質必將增加成本,而使競爭力更形脆弱」的顧慮。   這樣的顧慮似言之成理,但是時任 ITT 品質副總裁的克勞斯比卻獨排眾議。針對這項顧慮而提出「品質免費」 (Quality Is Free) 的卓見。 1979 年起隨著「品質免費」這本書的發行及暢銷,而加速了美國企業界對品質的覺醒與認同。 1984 年克氏以另一本新著 -- 「不流淚的品質」 (Quality Without Tears) 畫龍點睛地指出,提高品質對美國企業家而言,已不再是痛苦的抉擇了。   事實上,提高品質會造成成本上升而削弱競爭力的想法是由一些習焉不察的品管迷思 (myth) 所造成的,其中最容易將入導入歧途的迷忠包括如下三點: ( 1 )邊際效益的想法 : 基本上,妨礙品質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有人公然蔑視品質。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品質很重要,但是提昇品質會遭遇障礙則是因有太多的人是從邊際效益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 2 )眼前的賺賠 : 衡量美國企業經營者成效最簡單的指標就是財務報表,每一季的損益都可以決定經營者的陞貶去留。因此無形中許多公司經營者最關心的只是目前的賺賠,所追求的以是眼前的利潤 (profit at zero hour) 。因此克勞斯比率直的批評:「導致美國品管發生問題的典型決策常肇因於一個管理上的毒瘤,這個毒瘤便是以短視的決策來解決進度或成本方面的問題。」 ( 3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這個想法常將我們導入「犯錯為理所當然,犯錯後也蠻不在乎」的方向,以至於相同的錯誤一犯再犯,斷送了一切品質改善的前途。   在「品質免費」一書中,克勞斯比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 DIRFT 」即「第一次就把它做好」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品質只要事前做好規劃,就又可能畢全功於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