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不敵身教
多年以來,筆者在與學生閒談之中,常喜歡問他們一個問題:「自從小學至
今,學了不少的知識,如今到底仍然記住多少?換句話說,十多年的就學經驗,
到底學到什麼?」被問到的學生往往侷促不安、默然以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
個問題,當然也就不知如何答覆。筆者問話的用意在於點出每個人在十餘年的上
學經驗中,對於所學固然記住不多,其實生活經驗的累積,培養了一種習慣。所
謂「習慣」是「刺激、反應和兩者之間穩定的關係」,它源自於每個人長時間生
活經驗的累積。這個習慣無論好壞,都將如影隨形陪伴著自己過一生。例如,一
個循規蹈矩、每天遵照老師吩咐作功課得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必然也是重然諾守
規矩的人;一個在學校常常臨時抱佛腳、臨陣磨鎗的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幾乎也
可斷言以「推託、敷衍」態度過一生。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在社會上作奸犯科的受刑人,追究他們的犯罪動機,
往往是因為源自於童年有著悲慘的生活經驗。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童年並不是暫
時的狀況,而是孩童的生活經驗形成以及和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每個孩子的性
格都是歷經個人生活經驗所塑造。生活在批判中的孩子,會責難他人。生活在敵
對中的孩子,會侵犯他人。生活在嘲弄中的孩子,會恐懼害羞。生活在羞辱中的
孩子,會自慚行穢。生活在容忍中的孩子,會耐心他人。生活在鼓舞中的孩子,
會充滿自信。生活在讚賞中的孩子,會感謝讚美。生活在公平中的孩子,會公正
無私。生活在安全中的孩子,會忠心正直。生活在肯定中的孩子,會喜歡自我。
生活在接納中的孩子,會愛心湧現。
在這個升學主義盛行的時代,許多家長要求孩子把書唸好就好,平常都不要
他們做家事,無形中養成孩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印象,同時也
造成只會動口、不知如何動手的「書呆子」。其實,平時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才
會讓他們懂得同甘共苦的分享同樂。論語上曾經記載孔夫子曰:「余少也賤,故
多能鄙事」。孔夫子年輕的時候,家中貧窮,所以會作很多粗重的事。這並不因
此影響他成為一代至聖。
培養孩子良好性格與良好習慣顯然必須父母責無旁貸的投入。例如,有些家
長由於自己失業或工作不如意,因而酗酒、吸毒,導致情緒喜怒無常,孩子往往
成為他們的出氣筒,不知何時或何故就會遭到毒打或其他形式的懲罰,以致他們
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從小就開始注意孩子們的言行與交友狀況相當重要。另一
方面,孩子們多半是由父母與師長的身教而非言教中學習,因此,父母親平時的
待人接物無形中有著示範的作用。
孩子在學校學到的好習慣經不起父母日常身教的影響。例如,孩子學到遇紅
燈要暫停、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爸爸卻不顧這些規定,隨意見到沒有汽車通過,
就拉著孩子過街;老師說搭車要排隊,媽媽卻要孩子擠到前面搶位子,孩子不從
還會挨罵。總而言之,良好習慣的養成,實在有賴父母教導與配合。
為人父母者應該珍惜自己子女的個別獨特性。因為讀書是孩子們自己的事,
孩子學什麼或不學什麼,學多學少,實在是關乎個人性情和天賦資質,強求不得
。這樣的接納和支持,才是孩子得以活出自己的樣子、過自己人生的基本條件。
家長必須協助自己子女的就學,瞭解他們如何學習,並且創造一個強調「在生活
中學習」的環境。同時必須告訴子女,無論何時在遵循任何一個模式或是步驟程
序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某些似是而非的模式或程序,其實是在完全沒有任何學習
風格、溝通偏好以及系統的狀況之下完成的。
家長必須協助自己子女的就學,瞭解他們如何學習,並且創造一個強調「在
生活中學習」的環境。同時必須告訴子女,無論何時在遵循任何一個模式或是步
驟程序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某些似是而非的模式或程序,其實是在完全沒有任何
學習風格、溝通偏好以及系統的狀況之下完成的。
家長們應讓子女瞭解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不免時時有人將會評斷他們。例如
就學時期有教師考試與打分數;上班有主管做工作績效評估;平時行為舉止是否
得當有他人的指指點點;犯法與否有警察的監督。這種種評價是一種管制與貼標
籤的形式,許多人深信它們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過程與手段。事實上,評價通常只
是顯示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點對於某些反覆的動作熟練度的表現。為人父母者應該
告訴子女,這種評價只是外加的而不是一種指標,當然更不是他們才能與知識的
預測。家長宜以身作則,採用領導技巧來瞭解每一事件發生的因與果,變得子女
願意信賴,以及有人生願景與規畫。同時以合作和同理心來替代對於子女的期望
。
「智者借他人的經驗以為己用,凡人以自己的痛苦換取經驗,愚者熬過痛苦卻忘
記經驗」>
論語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這種「自我反省」的習慣就十分值得效法。諸多德行與態度都是必
須從小透過生活的磨練與經歷中逐步養成。良好性格有利於孩子進入社會的人際
關係的建立,良好習慣的養成則對於未來工作的高效率與高效能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係,兩者都會影響他們事業的成功與否以及生活的快樂與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