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無用論》 文丨陳果(復旦大學教授) 真正的朋友,並不經常想起,但卻無處不在 對“朋友”一詞的濫用,恐怕僅次於“愛情”。正因為頻繁遭到誤用,人們對它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誤解,“朋友”一詞也因此掉價不少。 真摯的“朋友”即是“摯友”。他們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於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面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 “朋友”往往不是哄來哄去的一個群體,也不是扎堆出現的一個圈子; “朋友”不是對你的主意或見解都抱以贊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對你事事妥協、盲目跟從的人; “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襯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對等的人; “朋友”很少是一見如故者,因為心靈的親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時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們以為“朋友”就是自己的精神避難所,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無力擔當的哀怨情緒一股腦地向他宣洩,也不管他是否願意、生活處境如何,都要他與我們分擔我們的煩惱,至少是傾聽我們的滿腹牢騷,那我們作為“朋友”恐怕顯得過於自私了。 我們這樣做,對我們的朋友不好。 或許我們應當意識到,此時的我們是在借“朋友”的名義將他當作我們的情緒宣洩物件、語言垃圾桶,我們毫無節制地讓無辜者承受了本應由我們自己消化的怨氣沖天——這是一種對友情的濫用、對朋友的損耗,我們實際上在這樣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浪費了與朋友在一起的寶貴時間。 朋友之間分擔“苦”卻不分擔“怨”,因為“苦”是心靈的受難,“怨”是情緒的毒氣;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們的苦,而一個人絕不會忍心用自己情緒的毒霧籠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汙染。 朋友是“無用”的。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 朋友不是為了“利用”,不是為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洩渠道,不是為了索取安慰,不是為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為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 而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與朋友在一起,我們不期待得到任何東西,僅那份彼此無需設防的內心鬆弛、不刻意的流暢自如,已然使我們心滿意足。 我的一個同性朋友是這樣描述朋友之間的心領神會的, “執手相看無語,卻心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