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6, 2014的文章

轉載 淺析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對項羽烏江自刎的評價

摘要: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關於他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這其中又以他烏江自刎最為慷慨悲壯,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反復詠歎的歷史題材。然而不同人對他的烏江自刎一事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本文主要從詠史詩的特點、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歷、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來分析比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對烏江自刎之評價。   關鍵字 :烏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評價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劇集中表現在烏江自刎這一歷史事件上。人們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王安石的《烏江亭》,這三首詩可以說基本上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他們對烏江自刎一事的評價,褒貶不一。   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遺跡,人物風流,一直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不同身份的人他們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處理卻是各說紛紜。 藝術家直面現實人生,從對歷史事實的思考中生或發出許多感喟許多諷慨,或發出許多聯想許多假設。政治家表現出客觀冷峻、詩人則多以其豐富的感情,對歷史的研究思考帶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為詩人身份,但受個人性格等的影響,所以在對史實的處理上混入了鮮明的個人色彩,同一史實卻受到褒貶不同的評價。   正所謂詩中的 “ 歷史 ‘ 不必如史書中的 ’ 歷史 ” 那麼確切 ” 、 “ 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 ” 的原因。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許多詩人的論爭。項羽應不應該過江東?他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捲土重來?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後世詩人的心頭。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認為 “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他從兵家的角度, 議論戰爭成敗之理, 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 假想未然 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要注重人事。此詩的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總之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對項羽自刎是持否定態度的。在他

淺談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個作風強勢的人 , 這可由他作文與作詩常發表與人意見不同的獨特見解 , 麗如一般人都同意孟嘗君得士的見解 , 而他偏偏作翻案文章認為孟嘗君得雞鳴狗盜之士 , 所以真正的士因而不願歸附他 。 又如杜牧 ( 晚唐 ) 《題烏江亭》對項羽持懷疑態度,認為其人不善忍耐,缺乏能屈能伸的精神,如果渡江苟且保命,還能全捲土重來 。 王安石 ( 北宋 ) 《吳江亭》卻反駁杜牧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認為,大勢所趨之下, 項羽已經無力回天。   王安石的作詩方法也與一般人不同,被稱為集句 。 什麼是集句呢?就是從已有的不同詩文中選出句子重新組合一首新詩或對聯。例如《牡丹亭》的結尾全用唐詩集句法,請看“驚夢”的尾聲的集句詩: 春望逍遙出畫堂(張說) 間梅遮柳不勝芳(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許渾) 回首東風一斷腸(韋莊)   這四句詩分別出自四人之作,現在作者把它們重新組合為一首詩,自有一番新的意境。 (《隨園詩話》)卷六:「王荊公矯揉造作,不止施之政事。 (1) 王仲至:『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最渾成。荊公改為奏賦長楊罷,以為如是乃健。 (2) 劉貢父:『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從雲裡望蓬萊』;荊公改雲裡為雲氣,幾乎文理不通。 (3) 唐劉威詩云:『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荊公改為:『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 (4) 蘇子卿詠梅云:『只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荊公改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活者死矣,靈者笨矣。」按此四事須分別言之。前二事是為他人改詩。後二事所改句,皆即見荊公本集中。改劉威《游東湖處士園林》一聯,見《段氏園亭》七律;改蘇子卿「梅花落」二句,見《梅花》五絕。此則非改他人句,而是襲人以為己作,與王劉兩事,迥乎不同。以為原句不佳,故改;以為原句甚佳,故襲。改則非勝原作不可,襲則常視原作不如,此須嚴別者也。」 另外,袁枚也在(《隨園詩話》)卷六中批評王安石「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奪,脫胎換骨,百計臨摹,以為己有;或襲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賊,唐宋大家無如公之明目張膽者。」《能改齋漫錄》卷八載五代沈彬詩:「地隈一水巡城轉,天約群山附郭來」,荊公仿之作「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

待詔金馬門的心情

根據史書記載 , 漢代以才技徵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謂之 「 待詔 」 ,其特別優異者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辭經學之士及醫卜等有專長者,均待詔值日于翰林院,給以糧米,使待詔命,有畫待詔、醫待詔等。唐玄宗時遂以名官,稱翰林待詔,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應制等事。歷代有許多官員都曾經有過待詔金馬門的經歷 ,並且以詩表達出自己當時感受 。 總體而言 , 待詔者的心情不外如下三種 : 無奈如李白 ,興奮期待如王安石, 以及戰戰兢兢如杜甫 。 ( 一 ) 無奈如李白 唐玄宗天寶元年至三年( 742—744 ),李白在長安為翰林學士。當時在皇城裡設有兩個學士院。一是集賢殿書院,主要職務是侍讀,也承擔一點起草內閣文書的任務;另一是翰林學士院,專職為皇帝撰寫重要文件。兩院成員都稱學士,而翰林學士接近皇帝,人數很少,所以地位高於集賢學士。李白是唐玄宗詔命徵召進宮專任翰林學士的,越發光寵,有過不少關於他深受玄宗器重的傳聞。其實皇帝只把他看做文才特出的文人,常叫他進宮寫詩以供歌唱娛樂。他因理想落空,頭腦逐漸清醒起來。同時,幸遇的榮寵,給他招來了非議,甚至誹謗,更使他的心情很不舒暢。這首詩便是他在翰林院讀書遣悶,有感而作,寫給集賢院學士們的。詩中說明 處境,回答非議,表白心跡,陳述志趣,以一種瀟灑倜儻的名士風度,抒發所志未申的情懷。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 李白   晨趨紫禁中, 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 探古窮至妙。   片言苟會心, 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 《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 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 林壑憶遊眺。   或時清風來, 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 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 從此一投釣。   首二句破題,點出處境。說自己每天到皇城裡的翰林院,從早到晚等候詔命下達任務,頗象東方朔那樣 “ 稍得親近 ” 皇帝了。 “ 金門 ” 指漢代皇宮的金馬門,是 漢代宮中博士先生們會聚待詔的地方。《漢書 · 東方朔傳》記載,東方朔 “ 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 。李白暗以漢武帝待之以弄臣的東方朔自況,微妙地點的自己榮 寵的處境,實質滑稽可悲,不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