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關於他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這其中又以他烏江自刎最為慷慨悲壯,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反復詠歎的歷史題材。然而不同人對他的烏江自刎一事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本文主要從詠史詩的特點、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歷、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來分析比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對烏江自刎之評價。 關鍵字 :烏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評價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劇集中表現在烏江自刎這一歷史事件上。人們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王安石的《烏江亭》,這三首詩可以說基本上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他們對烏江自刎一事的評價,褒貶不一。 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遺跡,人物風流,一直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不同身份的人他們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處理卻是各說紛紜。 藝術家直面現實人生,從對歷史事實的思考中生或發出許多感喟許多諷慨,或發出許多聯想許多假設。政治家表現出客觀冷峻、詩人則多以其豐富的感情,對歷史的研究思考帶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為詩人身份,但受個人性格等的影響,所以在對史實的處理上混入了鮮明的個人色彩,同一史實卻受到褒貶不同的評價。 正所謂詩中的 “ 歷史 ‘ 不必如史書中的 ’ 歷史 ” 那麼確切 ” 、 “ 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 ” 的原因。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許多詩人的論爭。項羽應不應該過江東?他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捲土重來?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後世詩人的心頭。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認為 “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他從兵家的角度, 議論戰爭成敗之理, 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 假想未然 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要注重人事。此詩的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總之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對項羽自刎是持否定態度的。在他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