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8, 2014的文章

白髮塞外吟悲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賞析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漁家傲•秋思》與《蘇幕遮•碧雲天》應屬同期的作品,整首詞的結構也類似:上闋寫景,下片言情。但是這首詞的景很明確的是描寫戰地風光。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范仲淹移知延州後,他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力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取守勢而不輕易出擊,才使局勢穩定下來。《漁家傲》描繪了邊塞的荒寒,以及戍邊將士生活和精神的痛苦,但同時又突出了“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思想。將士們處在險惡的環境中,既有生命危險,又經受著懷鄉思親的精神折磨,這些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以“婦人之仁”去同情。個人的痛苦和軍人的使命相比較,鞏固邊防以捍衛國家的安寧要重要得多。 【譯文】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與春夏兩季全然不同,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四邊響起軍號,叢山峻嶺之間,落照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閉。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大敵未破還不知道何時可以回歸故里。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誰能安然入睡,心情苦悶的將軍頭髮成霜,士卒淚流不盡。 〖賞析〗 詞的上片著重寫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寫塞外鄉思,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綱領。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是為了符合詞的格律而顛倒詞序的。衡陽即今湖南省衡陽市,舊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傳大雁飛到這兒便不再南飛。“西風緊,北雁南飛”是出於動物自然遷徙的本能,無所謂留戀不留戀,作者卻說“無留意” ,實際上是以物寫人的感受,雁猶如此,人何以堪。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看到雁陣,暗指“鴻雁傳書”。這樣又為下闋寫思鄉作鋪墊。“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指的是天色向晚,遠處隱隱約約傳來牧馬的悲鳴和瑟瑟的秋風聲,此時,軍營中又響起了高亢悲壯傳令的號角聲。放眼望去,四面山巒環繞,連綿不斷;天似穹廬,殘陽似血。不禁令人想起“天蒼蒼,野茫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其中“孤城閉”突出了守邊軍人警覺之高,戒備之嚴,戰事之緊,讓人更覺蒼涼。這樣壯闊蒼茫的景象,如此雄渾悲涼的境界

碧雲天 范仲淹的《蘇幕遮》賞析

范仲淹的《蘇幕遮》賞析 在高中以前,國文和歷史一直是我的強項,直到高中考大學的分組,當時同年級的同學幾乎都是選理工的甲組,我在懵懂的狀況之下跟隨流行的趨勢,也選擇甲組而分散了對於這兩科的集中注意力,國文和歷史成為我的嗜好。退休以後,我又恢復對於這方面的興趣,家中的藏書一直都是關於國學和歷史有關,自己在家中摸著石頭過河,自我「土法煉鋼」,也就是透過購買相同課題的書,例如,唐詩或宋詞的書,相互參閱不同作者對於同一首詩或詞的解讀,看看哪一種解讀比較能夠深獲我心。這種「土法煉鋼」法是我在交大時,從一位電工系教授身上學來的。這位教授是電子工程專家,但是他居然到處演講關於《論語》方面的題目,有一次在交大以克己復禮為題演講,這讓我感到吃驚,由於我也對於《論語》感興趣,所以特別去聽講。在他演講完後與他請教的過程中,他告訴我,家中有數本《論語》,每次讀書時,將那些書同時翻到要研讀的那一句話,然後比較不同的作者對於那一句話如何解讀,由於《論語》中的句子都很短,加上沒有標點符號,有時候應如何解讀,每個人確實會有不同的領悟。我就把這方法如法泡製,用於解讀唐詩或宋詞的解讀,同一首詩或詞吟誦再三,每有體會領悟,就略有成就感,也就是這種喜樂讓我一直堅持下去。 或許是中學時曾經唸過和背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於他存有一點親切熟悉的好感,透過鄧麗君的歌聲很容易地記住這首《蘇幕遮》,尤其對於「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句的想像力感佩不已。1983年有一家唱片公司為鄧麗君量身訂製了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唱片,其中每一首歌都是改編自宋詞,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也在其中。鄧麗君用她與生俱來的甜美婉轉的歌聲,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又溫柔、多情。她的歌聲對於我背誦宋詞很有幫助。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白話語譯】 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枯黃的落葉掉滿一地。 秋天景色連著江中的水波,水波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 青山映照夕陽,天空連接秋水, 芳草不懂人世間離情,一直延伸到夕陽之外。 思鄉之情讓我黯然銷魂!心中糾纏著羈旅的愁緒! 夜夜除非有個美好的回鄉夢境,才能

范仲淹的《御街行》賞析

《御街行》 范仲淹 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ㄑㄧ),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范仲淹是一個內斂型的詞人,個人的愁緒深藏心中,只有以詞紓解。這首詞情景交融,詞人以景語入,以情語收,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深摯感人。《御街行》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它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 (1)唐圭璋認為這首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 (2)靳極蒼認為這首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也許是在防西夏守邊時,也許是某次遭到貶官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 (3)汪中認為這首詞是“為思念室家之作”。 據說范仲淹的詞傳世的僅有五首,這首《御街行》雖然不是一般讀者最為熟悉的一首,但是我個人卻在接觸後愛不釋手,願意在此與同好分享。我喜歡《御街行》在於這首詞句子的創意。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為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裡卻進一步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淒切。另一方面,一般人的愁緒不是縈繞在心頭,就是鬱積在眉頭。通常情況下,古人寫愁情,或寫愁從心頭轉到眉頭,或反過來,寫愁從眉頭轉到心頭。在這首詞中,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寫“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則顯得更加全面,堪稱佳句。據說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就是源自此處。 【譯文】 紛紛揚揚的落葉飄滿香階,秋夜是何等靜寂,細碎的落葉聲頻添寒意。 捲起珍珠窗簾高樓空蕩蕩,只見天高雲淡,銀河垂落在大地。 年年的今天夜裡,如水的月光都像潔白的綢絹,可是親人(友人或君王)卻總是遠隔千里。 愁腸已寸斷,已無法靠喝酒來麻醉,酒還沒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淚水。 殘燈閃爍,枕頭歪斜,我嘗盡這孤眠的滋味。 算來這相思之苦,積聚在眉頭,凝結在心間,實在沒有辦法回避。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秋景,而寓情於中。詞中描繪了黃葉紛飄、寒聲碎亂、銀河垂地、月華如練的秋夜寂寥蕭瑟的景色,抒寫了愁腸

領導變革觀 (2001-12-07)

 過去1990年代無庸置疑的事實之一就是全球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環境的瞬息萬變。例如東歐的忽傳變天、蘇聯的瞬間解體,在在都令世人為之深感錯愕,這種變局甚至全球的經營環境也不例外。人員流動率不斷增高,工作倫理倍受衝擊,品質要求標準提高,顧客滿意度成為追求的目標,競爭狀況也愈演愈烈。讀者在許多與管理相關的報紙、雜誌或期刊上,常常見到許多80零年代由於績效良好、獲利豐厚而被譽為經營楷模的知名公司--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柯達(Kodak)、固特異(Goodyear)、迪吉多(Digital),IBM,以及席爾斯(Sears),隨手舉出數例--竟然紛紛深陷虧空連連的經營危機之中的報導,這種情形連日本也不例外。  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許多原本賺錢的日本大企業也面臨經營虧損的困境。專家們都說大公司由於策略太沒有彈性、組織太過僵化,以至於無法因應全球日漸升高的競爭局勢。顯然傳統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實務已經不切實際。曾經有人說過一句值得深思的話:「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經營績效良好的公司容易產生「成功情結」,經營者落入自滿的陷阱,而疏於警覺外在環境的劇變。這就是「今天的『成功』或許竟是未來失敗的主因」的關鍵。  美國企業經營者逐漸體認到經營環境的快速變遷,因此組織轉型頓時成為目前最為流行的時髦術語。所謂「轉型」(transformation)是指組織的蛻變,也就是全盤性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只是在工作的方法方面,而且也涉及思考、互動、參與以及工作表現的方式的改變。在即將邁入21世紀的今天,許多跨國性的大企業為了改善體質,追求更高效率,紛紛力行減肥,大量裁員。過去原本以員工眾多取勝的公司,後來因外在環境諸如科技、市場以及管理等三大革命交互衝擊的轉變,例如電腦、電訊與軟體在內的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對於無論是製造業與服務業、低技術與高技術,都有重大的影響。因而導致員工眾多反而成為經營上的累贅,因此公司也不得不進行組織扁平化之類的瘦身(downsize)變革。據悉美國前五百大製造業總計由1980-1993年期間裁員470萬人相當於全美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儘管在1994年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復甦成長,仍有50萬人失業,顯示企業瘦身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越來越多企業將非核心競爭力的工作,如會計、人事工作外包出去。為了強化企業競爭體質,甚至將某一部門獨立出去,成為承包公

崔顥〈黃鶴樓〉賞析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黃鶴樓的神話,據傳說,當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有一位道士為了感謝他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小時候曾經背過崔顥所作〈黃鶴樓〉這首詩,當時只是囫圇吞棗似的死背,完全不知道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如今退休在家,正好有時間好好的品味唐詩宋詞,對於詩詞不但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於每一首詩到底好在哪裡進行不斷的搜索,幸好有網絡可用,通過多位專家對於相同一首詩的不同解讀,理解該首詩的深意,趣味盎然。 題解 崔顥在仕途失意,飄泊無依之際,登臨此樓,慨然寫下弔古傷今,人去樓空的落寞之感中的思鄉之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 作者簡介 崔顥(704—754),唐代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 723)登進士第。開元後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 天寶初(742—744),入朝為太僕寺丞,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艷輕薄;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 譯文 從前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遠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空的黃鶴樓。仙人所乘的黃鶴,一去就不再回來了;千年以來只有白雲依然悠悠地飄著。正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晴空下對岸漢陽的樹木清楚可辨,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鸚鵡洲。登高遠望,景色清楚分明。 暮色昏暗,登樓四望,不知道故鄉在何方?看著煙霧迷茫的江面,使人更加增添思鄉愁緒。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黃鶴樓〉詩從字面上看,寫的是「鄉愁」,這可從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二句看出來。作者用了黃鶴之去、悠悠白雲、歷歷晴川、漢陽樹、萋萋芳草和江上煙波等事材與物材來寫鄉愁。他首先以「黃鶴」之去,一則交代題目,一則用「去」為「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