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崔顥〈黃鶴樓〉賞析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黃鶴樓的神話,據傳說,當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有一位道士為了感謝他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小時候曾經背過崔顥所作〈黃鶴樓〉這首詩,當時只是囫圇吞棗似的死背,完全不知道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如今退休在家,正好有時間好好的品味唐詩宋詞,對於詩詞不但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於每一首詩到底好在哪裡進行不斷的搜索,幸好有網絡可用,通過多位專家對於相同一首詩的不同解讀,理解該首詩的深意,趣味盎然。 題解 崔顥在仕途失意,飄泊無依之際,登臨此樓,慨然寫下弔古傷今,人去樓空的落寞之感中的思鄉之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 作者簡介 崔顥(704—754),唐代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 723)登進士第。開元後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 天寶初(742—744),入朝為太僕寺丞,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艷輕薄;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 譯文 從前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遠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空的黃鶴樓。仙人所乘的黃鶴,一去就不再回來了;千年以來只有白雲依然悠悠地飄著。正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晴空下對岸漢陽的樹木清楚可辨,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鸚鵡洲。登高遠望,景色清楚分明。 暮色昏暗,登樓四望,不知道故鄉在何方?看著煙霧迷茫的江面,使人更加增添思鄉愁緒。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黃鶴樓〉詩從字面上看,寫的是「鄉愁」,這可從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二句看出來。作者用了黃鶴之去、悠悠白雲、歷歷晴川、漢陽樹、萋萋芳草和江上煙波等事材與物材來寫鄉愁。他首先以「黃鶴」之去,一則交代題目,一則用「去」為「鄉愁」作鋪墊。其次以悠悠白雲,除了針對黃鶴之去表現出物是人(事)非的感慨外,也象徵著遊子,以加強「鄉愁」,接著以歷歷晴川,進一層襯出「鄉愁」之無盡。再其次,以漢陽樹和萋萋芳草,又將「鄉愁」推深一層,因為樹和草一望無際,都會時時入人眼目,以增添無邊的傷離意緒。最後以江上煙波,在殘陽的薰染下,重重網住欲歸之眼,將「鄉愁」拓遠至極處。而「鸚鵡洲」三字,作者在此暗用了東漢末禰衡的典故。作者是想透過這個典故來抒發他懷才不遇的痛苦。由於「位不顯」,那麼在登黃鶴樓時,除鄉愁之外又湧出身世之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專家指出,這首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 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然而大陸文評家汪宏華對於這首詩卻有另一番體會,新意迭出,他認為崔顥的《黃鶴樓》不是簡單的吊古懷鄉,而是要求人們捐棄駕鶴成仙的玄古傳說和懷鄉戀家的宅男思維,去到外面的世界行走闖蕩,親身感受現實風景,親手創造美好未來。譬如漢陽歷歷之晴川就比模糊之黃鶴傳說更真實可觸摸,鸚鵡洲淒淒之芳草就比遙遠之鄉關更新鮮有活力,這便是作者的精神家園。該詩的時空順序略有倒錯。正文如下:   關於崔顥的《黃鶴樓》,詩仙李白的評價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羽《滄浪詩話》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當代權威人士推出的各種古詩排行榜也經常將它列在榜首,可見它是強者恒強,確乎具有某種不尋常的王者氣象。   但筆者認為這首詩是“內聖外王”的,在它難以掩飾的霸氣之下還藏有鮮有人知的時空秩序和哲學內涵,奇妙無窮。   首先,透過這首詩可以感知作者崔顥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先為傳說中的樓主黃鶴一去不復返而頻頻抱憾,後為自己長期漂流在外,不能回鄉而滿腹愁悶。   其次,作者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除了看到黃鶴留下的樓,騰過的雲,還從樓上極目遠眺,找到了一處新風景——漢陽的樹木在晴空下顯得那麼蔥蘢,鸚鵡洲的草地在春光下顯得那麼翠綠、茂盛。這座樓原來不只是普通的古跡,還是一處極佳的覽勝觀景場所。   表面看,作者的情緒是旅行者和文人常見的抑揚抑,兩頭消極,中間驚喜。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他當天真實的心路歷程是:   一、初至黃鶴樓,站在樓下,抬頭望見一座兀立的樓閣和天上悠悠的白雲,不禁為它的有名無實和千載守望而遺憾。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如今仙去樓空,還能有多少值得參觀的價值呢?現如今我是因為客居此地不能回鄉,百無聊賴或者也是追虛逐妄,才想著過來看一看的。   二、待進入樓內,登上樓頂,才發現風景這邊獨好,不但能將遠處的漢陽和鸚鵡洲盡收眼底,更能感受到樹木之歷歷,芳草之萋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新鮮體驗呢?是陽光之無盡通透,是生命之無盡活力;是空間之無限延展,是時間之無限延伸,是現代哲學裡的存在和能量。作者的意圖是要以存今替代吊古,以開創替代懷鄉,與其追尋遠古模糊的黃鶴傳說,不如活在當下,看清眼前之現實事物;與其懷念故鄉的安逸日子,不如離家創造未來新的人生。作者不是要一覽眾山小,或者欲窮千里目,而只是站在黃鶴樓上,用高於平地,低於天際(或白雲)的視角看世界看生命,以求客觀本真並獲取正能量。   至此,讀者還會相信作者的思鄉之愁嗎?不會,既然他已經決定珍惜每一個當下,就不會再感到生活的無聊了;既然已經決定發掘自身的潛力,就不會浸淫於溫柔鄉裡,感到孤寂苦悶了。   所以,這句詩必須突破正常的時間順序去理解,最後的鄉愁與前兩句的空落情緒原是並列的,都發生在登樓之前。過去的作者不曾覺解,所以一會兒幻想成仙,一會兒又想退縮回家,兩極跳躍,浮躁不安。但自從登上黃鶴樓以後,作者就找到了人生真諦,找到了精神家園,她是那麼寧靜自然,那麼生氣盎然,幫助作者超越乘鶴西歸的仙人和足不出戶的懦夫庸品。   想必,作者在詩中運用時空倒錯的手法也是為了超越平凡,出奇出新,不料反而迷惑了讀者的眼睛。(本文作者汪宏華,任教於湖南理工學院,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著有《大起底:四大名著裡的本意與隱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