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9, 2020的文章

愛屋及烏的確信偏誤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統治,積極練兵備戰,準備東進,可惜他來不及實現這個願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後,他兒子姬發繼位。姬發在軍師姜尚及兩個弟弟姬旦、姬奭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雙方在牧野交兵。這時紂王已經失盡人心,軍隊紛紛倒戈,終於大敗。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軍攻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紂王死後,武王心中並不安寧,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麼處置呢?」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裡記載:「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胥余」是指身分低下的奴隸。意思是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低下的奴隸。 中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認為烏鴉是「不祥之鳥」,烏鴉落到誰家的屋上,那一家就要遭遇不幸。《詩經•小雅•正月》:「哀我人斯,於何從祿。瞻烏爰止,於誰之屋。」唐•孔穎達疏:「言民無所歸以見惡之甚也。」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一人得道,雞犬生天就是「屋烏之愛」的成果。 唐代牛希濟的《生查子》有一句名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原文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譯文 遠山連綿,霧氣收退,天淡星稀。在這個清曉的晨光下,西斜的殘月,照亮她的臉龐,映出一道道晶瑩的淚痕,分外淒楚動人。 執手歧路,細細叮嚀。別淚拭不乾,別語說不完,離情道不盡。花前月下已陳跡,閨房孤燈伴清宵。臨別之際,回首叮嚀:記得我的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移情及景,感情深沉。因為綠羅裙,所以憐芳草。結尾叮嚀,看似無理,實則多情。這也正是「屋烏之愛」。 其實「愛屋及烏」的行為用西方的說法是一種稱之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認知問題。所謂「確認偏誤」是指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

換我心 為你心 始知相憶深

《訴衷情》 顧夐 其一 香滅簾垂春漏永,整鴛衾。羅帶重,雙鳳,縷黃金。 窗外月光臨,沉沉。斷腸無處尋,負春心。 其二 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 香閣掩,眉斂,月將沈。爭忍不相尋,怨孤衾。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註釋 ⑴春漏永——春夜長。漏即漏壺,古時計時之器。此處指漏壺滴水之聲。永:長。 ⑵鴛衾——繡著鴛鴦的被子。 ⑶雙風二句——指羅帶上用金絲線繡的雙鳳圖形。 ⑷斷腸——此處指斷腸人,即情人。 ⑸負春心——辜負了少女的一片愛慕之心。春心,在古典詩、詞、曲、小說中常指男女性愛。 (6)永夜:長夜。 (7)眉斂:指皺眉愁苦之狀。 (8)爭忍:怎忍。 (9)孤衾:喻獨宿。 《訴衷情•香滅簾垂春漏永》簡單的說,是寫月夜春思,運用白描手法,描寫一位被薄倖男子哄騙而失身(負春心)的少婦獨守空閨的情態與景物,表現並反襯出她在漫漫長夜中的孤寂與怨恨,既有文人詞的細膩華美,又帶有民歌風味,是寫閨情的別開生面之作。通過女主人公口語式的內心獨白,揭示了作為一個閨中弱女子被負心人所折磨而帶來的心靈創傷,表現了舊社會情愛悲劇的一個方面。主人公怨中有愛,愛怨兼發,心情複雜。作品在藝術構思與表現手法上甚見匠心,深得後代詞評家的讚賞。 第一首頭兩句寫夜深將眠。「羅帶」二句寫脫衣所見服裝上的花飾。「窗外」二句寫月光臨窗的寂靜環境。最後二句寫閨人春怨。全是拼湊之語,了無新意。 第二首「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永夜」,即漫漫長夜;一個「拋」字暗示出女子對自己命運的擔心。起句劈面一問,不僅揭示了女子愁怨的根由,還寫出了她因久盼不歸而產生的焦灼、苦悶、不安和疑慮。「長夜漫漫,負心人啊,你拋下我到哪裡去了?」自問還復自答:「音信已絕,奈何!」這一「絕」字,點出薄悻者之寡信絕情。「絕來音」,表明所愛深夜不歸,並不是不得已的行為,而是故意給她的冷遇,一則寫夜闌人靜、悄無聲息,烘托出女子的孤寂無伴;同時透露出在漫漫長夜、寂寂空閨中,她一直在側耳凝神聆聽戶外聲息的不安心情,門外的每一點哪怕是極輕微的聲音都會喚起她的希望,使她激動和喜悅。 「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當希望之火一次次在心頭燃起旋又熄滅以後,她終於明白今宵是無望的了,「香閣掩」三字表明了她內心的絕望。一個「掩」字,顯示了她的情感所繫,她並不想把那個無情的人拒於門外,依然為他留著門,悶坐空閨,獨對孤燈,痴痴等待著他。「眉斂」,正是

《西廂記》和《會真記》的異同

2017-04-29 由 吳氏紅學 發表于文化 《紅樓夢》中寶黛愛情故事經典場面,無疑是「共讀西廂」這一幕。自從《紅樓夢》流傳於世,一直到現在,繪畫、戲曲以及影視劇作品,都不可能錯過這一最為經典的場景。 然而,有一個問題卻被許多讀者給忽略了,寶玉和黛玉讀的究竟是《會真記》還是《西廂記》? 從《紅樓夢》的回目上來看,自然是《西廂記》無疑,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但是在正文中卻明明白白寫的是《會真記》: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有人說《會真記》和《西廂記》區別不大,不必糾結這個問題。這樣的話當然不能令人信服,兩者之間雖然有些關聯,實際上的區別大了去了。 《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是唐代傳奇小說,由著名詩人元稹編撰,主要講述的是貧寒書生張生對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起始張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時發生兵亂,出力救護了同寓寺中的遠房姨母鄭氏一家。在鄭氏的答謝宴上,張生對表妹鶯鶯一見傾心,婢女紅娘傳書,幾經反覆,兩人終於花好月圓。後來張生赴京應試未中,滯留京師,與鶯鶯情書來往,互贈信物以表深情。但張生終於變心,認為鶯鶯是天下之「尤物」,認為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只好割愛。一年多後,鶯鶯另嫁,張生也另娶。一次張生路過鶯鶯家門,要求以「外兄」相見,遭鶯鶯拒絕。 而《西廂記》則是元代王實甫所作的雜劇,其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生偶遇扶柩回鄉在寺中西廂借住的原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由於互相吟詩而產生愛慕。一次強盜孫飛虎帶手下慕名圍寺,要強搶崔鶯鶯,鶯鶯的母親老夫人宣稱誰能救他女兒就將女兒許配他。張生向他一位故舊「白馬將軍」蒲州杜太守寫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圍送出,杜太守發兵解圍。過後老夫人因門第不當悔婚,只讓鶯鶯拜張生為義兄以謝搭救。張生在悲慟之下一病不起,鶯鶯也大為傷痛。後來在鶯鶯的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兩人暗通書信,最後私情被老夫人發現,便欲馬上將鶯鶯嫁給一名貴族公子鄭恆。但由於紅娘據理力爭,無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張生上京趕考,如能蟾宮折桂成為狀元便真的把鶯鶯許配與他。於是張生便努力攻書,考中並回來迎娶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