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15, 2015的文章

皮鞋的滋味

名散文家陳之藩在所著《在春風裡》的文章「願天早生聖人」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甚麼是獨立戰爭時代的精神? 在費城郊區,有一個名跡,即是華盛頓在佛治山谷( Valley Forge )冬天受兵困時的各種遺跡。每個大人小孩,不是拿著一杯可口可樂,就是拿著一錐冰淇淋,走來走去,走出走進的參觀華盛頓受困時的總部。大人告訴小孩說,華盛頓在這兒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最餓的時候把皮鞋煮煮吃了。 小孩仰著頭問:“煮皮鞋好吃嗎?” 大人說:“沒有牛排好吃,也許差不多!” 小孩問:“華盛頓為什麼不吃牛排呢?” 這些荒謬絕倫的對話,讓我聯想到中國的晉惠帝。天下慌亂,聽說有百姓餓死的事情,他天真地問:“何不食肉糜?”這種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家人,不僅僅在中國有,在國外也有。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法國局勢動盪不安的時候,有“赤字皇后”之稱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在凡爾賽宮的公園裡建造田園小屋,饒有興致地過起了擠奶女工的生活。當大臣告訴她,窮人們連麵包都沒得吃時,她這樣問道:“那幹嘛不吃蛋糕呢?” 其實如果靜下心來深入的想一想 ,提出“何不食肉糜?”之類的問題並不能怪晉惠帝的智商有問題,而是在他的成長於深宮大院中,天天錦衣玉食,從來沒有經歷過窮人們挨餓受凍的經驗,甚至可能不知道人間有挨餓受凍這種事 。 事實上,人被現實環境所逼時,為了生存下去,如果連草根樹皮都無法取得的時候,易子而食的慘劇在中國歷史中不是沒有發生過。絕境求生是人的本能,把皮鞋煮煮吃了是飢餓難耐的環境中萬不得已的舉動,如果在太平盛世,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是不會有這種念頭和行為的 。 因此,當有人提出“煮皮鞋好吃嗎?”的問題時,提問者只不過是出於好奇心,因為他沒有挨餓受凍的經驗,因而無法感同身受,應該給予機會教育,向他們解說對於那些挨餓受凍的人要有同情的憐憫之心,同時要要珍惜自己不必挨餓受凍的幸福 。

轉載 人生要交的六類朋友

沙子是廢物,水泥也是廢物,但他們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 大米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他們混在一起就是廢物。 所以,是精品還是廢物不重要。跟誰混,很重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朋友不是亂交的,每天在一起喝酒的,不一定是真朋友;每天在一起混的,也不一定是永遠的朋友。 人生要交的六類朋友: 1 、交一個【欣賞你】的朋友:即便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也會安慰你、幫助你。 2 、交一個【有正能量】的朋友: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陪伴你、鼓勵你。 3 、交一個【爲你領路】的朋友:自願做你的墊腳石,帶你走過泥濘、撥開迷霧。 4 、交一個【肯指點你】的朋友:願意花時間提點你。 5 ,交一個【願意和你吵架】的朋友:沒事願意嘮叨你、監督你,讓你時刻發現自己的不足。 6 、交一位【不放棄】你的朋友:經常會傳一些笑話、正能量文章給你的朋友。 【財富不是永遠的朋友,朋友卻是永遠的財富】 ,,,,,,,,,,,,,,,,,,,,,,,,,,,,,,,,,,,,, 人生除了要交這六類朋友外,也應期許自己在朋友的心裡是這六類朋友中的其中一類。   畢竟,我們需要欣賞我們、給我們正能量、為我們領路、指點我們,願意和我們吵架、並且不放棄我們的朋友,相對的,我們的朋友也正需要這六種人來幫助他們、挻他們。   人字二撇,一撇是自己一撇是旁人,不能只想有人撐著我們,卻不知思量要去撐住別人,因為有彼此互撐才能站立形成人字,朋友之間能夠相挻友誼才能長存。   PS :相挻是指…互助、學習、指正錯誤…等,而非不管對錯只講義氣相挻唷。

哈佛五大寫作智慧

1.寫--重寫--再修改 2.從別人批評中得到建議 3.要有推論,重點及觀點 4.要具體,推論要有充足證據,並且找出好的例子支持這些證據: 5.心裏一定要有讀者,但不要一味迎合 其中第一條 「 寫--重寫--再修改 」 可說是古今中外文人最常遵循的寫作智慧 。 例如 , 北宋王安石:《瓜州夜泊》。這首詩為七絕,共 28 個字:“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第三句的“綠”字,據南宋洪邁在其《容齋隨筆》卷八《詩詞改字》中說,他在蘇州一位士人的家中,看到王安石寫《泊船瓜州》的原稿。“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註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然而有人認為這一條寫作智慧卻也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颠簸不破的真 理,隨意舉個例子來說,大文學家胡適在他的《沁園春 誓詩》:「更不傷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詩。任花開也好,花飛也好,月圓固好,日落何悲?我聞之曰,“從天而頌,孰與制天而用之?”更安用為蒼天歌哭,作彼奴為! 文章 革命何疑!且準備搴旗作健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我神奇。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詩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驅馳。」 (1916 年 4 月 12 日 ) 。 作者在 1934 年 5 月 7 日的一則側記中稱:「此詞修改最多,前後約有十次,但後來回頭看看,還是原稿最好,所以《嘗試集》裡用的是最初的原稿 。 」就是一個案例。 其實依據我個人的淺見,上述胡適《沁園春 誓詩》的案例並沒有違反第一條的寫作智慧,因為「寫--重寫--再修改」是一個比較的過程,每一次的修訂就是一次比較,通常最後定稿的版本多多少少會與最初的原稿有所不同,卻也沒說最後定稿的版本不得是最初的原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