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9, 2014的文章

轉載 《題西林壁》 新解

  摘要: 本文對蘇軾的詩《題西林壁》的題旨進行了全新的解釋。《題西林壁》的主旨是對禪宗般若蜜旨的理解。   關鍵字:《題西林壁》般 若 蜜 智       蘇軾的《題西林壁》作為千古絕唱,它不以意境取勝,而以理趣勝。而其深厚的哲理含蘊究竟何在?       從迄今研究的情況看,雖然眾說紛紜,但大多偏重於從認識論上來談詩的哲理。       也有的從思索人生意義的角度立論,如李修生指出:“這首詩的哲理性思索,一方面流露了詩人對廬山看不完的美景的留戀 ; 另一方面又以山作比喻,思索人生世事的道理。”①       有的感到“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②但這種未經人道過的新思想,究竟是什麼?若明若暗,似隱似現,不便明說也無須明說,大多選本均取這種明智態度。       也有的從佛學禪宗理解本詩的題旨。與蘇軾有師友之宜而又深通禪理的黃庭堅評論的“此老入於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③我認為黃庭堅的評論是對本詩題旨的不刊之論。       黃庭堅所謂“般若”是梵語的音譯,大致可意譯為“智”、“慧”、“明”等。般若是離一切妄相的無分別相,它是 超越相對,否定一切差別觀,直透萬法皆空的智慧 。其主要特點在用以觀察諸法實相,基本理論為“源起性空”。以為世界一切事物,均以因緣所生,故無固定不變的自性,這就是蘇詩中的“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世俗認識及其面對的物件,虛幻不實 , 唯有“般若”能超越世俗認識,把握諸法真如實際,故“般若”智慧之獲得,也唯有通過對世俗認識之否定才有可能。後秦僧肇著《肇論·般若無智論》,所謂“般若無所知,無所見”,即是此意。可見,破我執、法執,融通空有即超越是“般若”智慧的核心。而這種智慧要為人所接受,常常採取破除世俗認識的否定方法——“遮斷法”。如“無聲無滅”、“無住無得”、“無增無減”、“無垢無淨”、“無相無想”等等,與否定世俗的思想相聯繫其表達因果關係常常運用否定句式。如“不識……只緣” ,“ 不向……元末” ,“ 不畏……只緣” ,“ 不假……豈……④與此同時 , 它又承認深入世俗社會運用世俗認識手段 ( 稱為“方便” ) 的必要性,並以此與“性空”一

王安石的《元日》新解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或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或爭插)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這首詩作于他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 1068 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整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被人視為寫元日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讓讀者讀詩之餘 , 也如同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劈啪響聲,那屠蘇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炫目亮度,那春風的無比溫馨,給你以聽覺、嗅覺、視 覺、觸覺的全面衝擊。其實 這首詩也是借景言志詩。作者通過對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立志變法、除舊佈新的政治抱負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一般對於《元日》的翻譯都是 : 鞭炮響轉眼間一年一過,屠蘇酒暖心房春風吹拂。旭日升千門萬戶多明亮 慶新春到處是新鞭炮換舊符。這裡把屠蘇理解為“美酒”,因為在中小學教科書中也都將之注解為“美酒”、“一種酒類”, 在春節這樣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喝酒”、“飲醪”便是屠蘇酒。把此句中的“屠蘇”想像成是春節團圓時的“美酒飄香”,沒有人會有質疑,似乎已成公論。這也並不奇怪。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理解有欠妥當。即便從最直觀的看,“春風送暖”同喝“屠蘇”沒有邏輯關係,而且“屠蘇”前有一“入”字(應為“飲”或“喝”等)屬於搭配不當。那麼根據屠蘇的本來含義可以嘗試其他解釋,看是否更為合適。   查閱《辭海》得知,“屠蘇”的解釋有三項: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宋書•索虜傳》:“(拓跋)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杜甫《槐葉冷淘》詩:“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仇兆鼇注引《杜臆》:“錦屠蘇,天子之屋。”唐代韓諤《歲華紀麗》的《元日》篇“進屠蘇”注:“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含囊進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闔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根據以上記載可以得知:一是“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

王籍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影響力

自謝靈運開山水詩一派,相繼描摹追蹤者多有,但均不能達到寓玄情於山水渾然交融到一體的境地,王籍的《入若耶溪》詩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一聯頗得謝靈運詩風的神韻,《梁書》本傳記載說,簡文帝蕭綱吟詠不能忘之;梁元帝蕭繹認為這種手法,以後不可能再碰到了,在《懷舊志》裡加入了《王籍傳》。至於後世,追模王籍而造成新詩的如王維、柳宗元以及諸多畫論家,大抵都從該詩得到教益。在中國文學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王籍的這首詩寫泛舟若耶溪的所見,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淨,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並寓含長久羈留他鄉而有思歸之念。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翻譯   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閒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 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 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注釋 1.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部,發源於若耶山 ( 今稱化山 ) ,是一處兩岸群山相夾、竹木豐茂的幽靜之地。 2. “艅艎”是大船的意思。 3. “泛泛”指船向前行隨波蕩漾之狀,既寫出了江水的寬闊,同時也表明詩人是去遊賞山水,有任意飄蕩的含義。 4. “空水共悠悠”描寫的是晴朗明淨的天空與清澈見底的江水相互映襯,共同處在一種非常和諧的畫面之中。與此相應,詩人悠閒自得的心情與對大自然產生的空明感也同時表現出來,為後面的倦遊思歸做好了鋪墊。 5. “陰霞生遠岫”說的是向北面眺望遠處的峰巒間升起片片雲霞,寫的是遠景; 6. “陽景逐回流”是詩人的南面所見,日影彷彿也在追逐著岸邊倒流的水潮共同隨著大船 在逆流而行。這裡寫的是近景。 7.     賞析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