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或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或爭插)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這首詩作于他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整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被人視為寫元日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讓讀者讀詩之餘,也如同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劈啪響聲,那屠蘇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炫目亮度,那春風的無比溫馨,給你以聽覺、嗅覺、視 覺、觸覺的全面衝擊。其實這首詩也是借景言志詩。作者通過對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立志變法、除舊佈新的政治抱負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一般對於《元日》的翻譯都是:鞭炮響轉眼間一年一過,屠蘇酒暖心房春風吹拂。旭日升千門萬戶多明亮 慶新春到處是新鞭炮換舊符。這裡把屠蘇理解為“美酒”,因為在中小學教科書中也都將之注解為“美酒”、“一種酒類”,
在春節這樣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喝酒”、“飲醪”便是屠蘇酒。把此句中的“屠蘇”想像成是春節團圓時的“美酒飄香”,沒有人會有質疑,似乎已成公論。這也並不奇怪。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理解有欠妥當。即便從最直觀的看,“春風送暖”同喝“屠蘇”沒有邏輯關係,而且“屠蘇”前有一“入”字(應為“飲”或“喝”等)屬於搭配不當。那麼根據屠蘇的本來含義可以嘗試其他解釋,看是否更為合適。
查閱《辭海》得知,“屠蘇”的解釋有三項: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宋書•索虜傳》:“(拓跋)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杜甫《槐葉冷淘》詩:“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仇兆鼇注引《杜臆》:“錦屠蘇,天子之屋。”唐代韓諤《歲華紀麗》的《元日》篇“進屠蘇”注:“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含囊進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闔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根據以上記載可以得知:一是“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二是此草庵的名醫送草藥,讓人
們兌上酒成為藥酒,喝下就能避免瘟疫。三是時間是除夕送一包草藥,讓人們在春節那天兌上酒來喝。這樣,辭海裡的三項就有了很大關聯。
專家指出,其實“屠蘇”是遠古時代的語言遺留,“屠”為古越音記音字,發音類舒。“屠蘇”當為荼(原始茶)的一種古老的稱呼,故其有花草之意。“屠蘇”的“草舍”之意,還有:
漢的服虔《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蘇。”
三國魏的張揖《廣雅•釋宮》:“屠蘇,庵也。”
北宋的《廣韻》:“屠蘇,草庵也。”
王安石是江西臨川籍,臨川為古越地。王安石在蘇浙一帶做過地方官,而他在江甯和蘇南等地生活遊歷的時間最長,將近三十年之久。所以,《元日》小詩就是江南民間生活習俗的現場記錄。他在這首小詩中,不僅描述了除夕之夜當地民間喜過春節的古老習俗,還用了“屠蘇”這一古意深奧的詞彙,其實均是表達自己的抱負和期待。
經過以上分析,再來看王安石的《元日》,可知其中的“春風送暖入屠蘇”,應該把這裡的“屠蘇”譯作代表“家園”、“房屋”的“草舍”才符合詩人的原意,所以如將此句譯為“春天的暖風開始吹進我們的家園”,詩意就暢通了,情感也就更真摯了。
鞭炮響轉眼間一年一過,
春天的暖風開始吹進我們的家園
旭日升千門萬戶多明亮,
慶新春到處是新鞭炮換舊符。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辭舊迎接,除舊佈新,王安石的新年,充滿著抱負和自信。王安石用自己美好的心願,抒寫著自己執政變法。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求正所以經世務”,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宏才抱負。
總而言之,王安石的《元日》充滿生機,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王安石在宋代的新年裡,表達了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很多詩篇中,處處可見這種變化之心,變通之意,革新之美。他的泊橋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寫出了“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其實就是透著對新景象的興奮之情。《夜直》中有詩句:“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以及《梅花》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感,都在傳達著一種聲音,一種強烈革新的願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