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謝靈運開山水詩一派,相繼描摹追蹤者多有,但均不能達到寓玄情於山水渾然交融到一體的境地,王籍的《入若耶溪》詩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一聯頗得謝靈運詩風的神韻,《梁書》本傳記載說,簡文帝蕭綱吟詠不能忘之;梁元帝蕭繹認為這種手法,以後不可能再碰到了,在《懷舊志》裡加入了《王籍傳》。至於後世,追模王籍而造成新詩的如王維、柳宗元以及諸多畫論家,大抵都從該詩得到教益。在中國文學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王籍的這首詩寫泛舟若耶溪的所見,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淨,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並寓含長久羈留他鄉而有思歸之念。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翻譯
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閒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
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
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注釋
1.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部,發源於若耶山(今稱化山),是一處兩岸群山相夾、竹木豐茂的幽靜之地。
2. “艅艎”是大船的意思。
3. “泛泛”指船向前行隨波蕩漾之狀,既寫出了江水的寬闊,同時也表明詩人是去遊賞山水,有任意飄蕩的含義。
4. “空水共悠悠”描寫的是晴朗明淨的天空與清澈見底的江水相互映襯,共同處在一種非常和諧的畫面之中。與此相應,詩人悠閒自得的心情與對大自然產生的空明感也同時表現出來,為後面的倦遊思歸做好了鋪墊。
5. “陰霞生遠岫”說的是向北面眺望遠處的峰巒間升起片片雲霞,寫的是遠景;
6. “陽景逐回流”是詩人的南面所見,日影彷彿也在追逐著岸邊倒流的水潮共同隨著大船
在逆流而行。這裡寫的是近景。
7.
賞析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寥遠之態,極有情致。王籍入若耶溪是沿溪上行,大船行進時岸邊的水自然會倒流。他將遠處的山景與近處的水景結合起來寫,既表現出山水景色的層次感,同時又寫出了陰霞的青色和日光照射水上的金色的明暗對比,從而增加了詩的畫意。“
生”字與“逐”字又化靜景為動景,寫出了山水的生命韻律。
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雲霞,賦予其動態,用一“逐”字寫陽光,彷彿陽光有意地追逐著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雲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
五六句是以動寫靜,以蟬的鼓噪聲和鳥的鳴叫聲來反襯山林的幽靜。將山林的幽靜置於蟬、鳥的喧動之中,動中見靜,在靜的呈現中又使山林充滿了生氣,從而使大自然變得更為幽美可親。“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蟬越噪,鳥越鳴,就越表示無人影、無人跡的山林中,只有大自然的聲音,當然使人覺得格外幽靜了。這種以有聲來寫無聲,以喧鬧來寫寂靜的藝術手法,在王籍那裡得以創新,也可見出當時山水詩的發展已趨成熟。
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這首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這種手法對唐以後的詩歌影響至為深遠,許多詩詞大家都遵從這一藝術規律創造出更為動人的詩句。如杜甫有“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常建寫山寺禪院之幽靜有“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王維寫山澗之靜則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些都是以聲音來襯托靜的,往往能獲得獨具魅力的藝術效果。
順帶一提,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曾想反其意而出奇趣,寫出“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但終讓人感到有黔驢技窮的感覺。山本來就幽靜,一鳥都不鳴自然就幽,又哪來山更幽呢?王安石想點鐵要想成金反而弄巧成拙,顯得鐵的笨重。
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因景而生出的歸意。“倦遊”並非指遊覽,而是指常年在外做官的宦遊。這種因遊覽山水自然景色而最後點出歸隱的感情結構模式,自謝靈運以來幾成南朝詩歌的創作模式,這一方面是王籍沿襲了這種模式,另一方面也因為時代的動亂,官場的險惡難測,在遊覽放鬆之後自然也會產生這種歸隱的念頭。總而言之,王籍的詩《入若耶溪》,八句,40個字,迥為獨出。全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同時寫出了自己身為王謝豪門之後,卻仕途不盡得意,只能信遊山水以自遣的寂寞心情,以及自己面對政治鬥爭殘酷無情下的逃避心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