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7, 2010的文章

品管

績效評估並不足夠 前言 近一年半時間以來,國內外經濟一直很不景氣,企業經營者面對這種局面無不紛紛採取人力精簡的措施來因應,甚至連許多原本以不裁員聞名的美國公司和主張終身僱用的日本公司也都不例外。他們的說法是如果不能暫時忍痛棄車保帥,時間一久,時機未見好轉的話,可能將會拖垮整個公司,讓更多的人陷入失業的窘境。理論上看來,決定該裁撤哪些單位或是個人,最直接了當的做法是以「績效」作為衡量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下的各項問題似乎值得深思: 1.如何提昇個人的工作價值,發揮最大效益? 2.(a)個人工作績效應如何掌握? (b)個人工作績效與提昇工作品質之間有什麼關係? 3.如何進行個人工作績效評核與提昇個人工作價值? 4.如何評量個人工作職務的表現,才算是有績效的呢? 事實上,現在在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探討績效管理的書籍,教導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在公司內推行績效管理的實務。然而筆者個人的淺見卻認為面對不景氣的局面,以績效來決定員工去留的對策似乎存在著思考上的盲點,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做法。這種做法將公司賺賠視同是由於員工的工作績效來決定,員工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與管理者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這是管理者將眼光朝內,完全不顧競爭對手有些什麼新產品上市,也沒有考量顧客對於該公司的產品/服務的品質是否滿意之類更具關鍵性的課題所致。 歷史的教訓 回想在1980年代,當時日本貨由於品質精良、價格合理,在全球各地都廣受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反之,美國貨在國際市場上卻面臨節節敗退的窘境,在美國由於許多公司倒閉而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以故品質大師戴明博士認為造成當時那樣淒慘的損失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管理者不懂管理,不知道由於科技的瞬息萬變,促使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現象發生。其實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事先看到公司將會面臨何種問題,及早提出對策,改弦更張加以防範。因為在管理實務上,絕大部份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癥候,而是來自當事人主觀的認定。因此,如何確認問題的本質以及界定問題的範疇十分重要,然後應該適時提出正確的對策。換句話說,身為管理者,應有前瞻的思維,否則誤解了問題的本質,光是呆板的依循過去的做法,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並不夠,更應該把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因為完美解決一個

轉載

比爾蓋茨的十大經典人生定律 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的成功令很多人羡慕,也是無數人學習模仿的榜樣。是什麼力量另比爾蓋茨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1.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     人生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 2.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這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3.  .You will not make 4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高中剛畢業你不會一年掙4萬美元。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並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直到你將此職位和汽車電話都掙到手。   4.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He doesn't have tenure。     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有了老闆再這樣想。老闆可是沒有任期限制的。   5.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烙牛肉餅並不有損你的尊嚴。你的祖父母對烙牛肉餅可有不同的定義;他們稱它為機會。 6.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父母的過錯,所以不要尖聲抱怨我們

轉載

HAPPIER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 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塔爾•賓-夏哈爾(Tal Ben-Shahar, Ph.D.)。 他在哈佛開設的「組織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一與第三名,每學期選修人數高達 1, 4 00人,超過學生總數的20%。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班夏哈的教學及思想,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全球報》、《紐約時報》,以及CNN、C B 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塔爾•賓-夏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 「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塔爾•賓-夏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塔爾•賓-夏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紙: 塔爾•賓-夏哈爾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

轉載

窮苦人最匱乏的是--尊嚴 作者 :李家同 老楊是我們銀行裡的首席分析師。 在總經理要做重大決定以前,老楊一定要給總經理作一個相當徹底的分析。分析永遠在於這個決定的得和失。所謂得,當然是可能的得,所謂失,也當然是可能的失。老楊在分析的時候,會用很多數學,可是他在做報告的時候,卻不會強調數學,而用非常直觀的方法來解釋他的分析。為什麼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視,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資料非常正確而完整。 如果我們要在某個地點設立分行,老楊一定會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收入、職業等等。我們有時會奇怪老楊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資料,據他說,他其實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據我所知,他的統計學學得非常好,這使得他的資料得以非常完整。因為老楊常常要收集資料,他養成了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 有一次,我們在一家百貨公司一樓的咖啡館喝咖啡,一個小時下來,他告訴了我這百貨公司情況不妙,因為提袋率太低了。果真不久,這家百貨公司傳出了財務危機的消息。更有一次,我們一齊到國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個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後查證,他的確猜得很準。據他說,他是看街上汽車的牌子以後估算出來的。老楊一直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應手,薪水非常高,他從來沒有感到什麼壓力,因為他僅僅負責分析而已。最後決策的決定總是別人做的。何況他的分析向來非常有用。 前一陣子,老楊忽然顯得有點心情不好。他過去很喜歡講笑話,現在比較少講了。有人和他聊天,他也會發呆,好像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有一天我到他的辦公室去找他,談完公事以後,忽然發現他的牆上掛了一個鏡框,框內只有一張白紙,紙上寫了阿拉伯字的 68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老楊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離開,他要解釋給我聽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館裡,他住的房間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對街有一個小乞丐,來來回回地向行人求乞。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始計算平均這個小乞丐在經過多少次求乞以後,可以得到一次反應,因為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理會他的,一個小時以後, 他得到了答案,這個小乞丐平均要乞討 68 次以後,才有一次成功 (因為 過路人也窮) 。老楊得到了這個答案,心中難過至極。因為他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瞭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 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職,要寫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