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評估並不足夠 前言 近一年半時間以來,國內外經濟一直很不景氣,企業經營者面對這種局面無不紛紛採取人力精簡的措施來因應,甚至連許多原本以不裁員聞名的美國公司和主張終身僱用的日本公司也都不例外。他們的說法是如果不能暫時忍痛棄車保帥,時間一久,時機未見好轉的話,可能將會拖垮整個公司,讓更多的人陷入失業的窘境。理論上看來,決定該裁撤哪些單位或是個人,最直接了當的做法是以「績效」作為衡量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下的各項問題似乎值得深思: 1.如何提昇個人的工作價值,發揮最大效益? 2.(a)個人工作績效應如何掌握? (b)個人工作績效與提昇工作品質之間有什麼關係? 3.如何進行個人工作績效評核與提昇個人工作價值? 4.如何評量個人工作職務的表現,才算是有績效的呢? 事實上,現在在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探討績效管理的書籍,教導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在公司內推行績效管理的實務。然而筆者個人的淺見卻認為面對不景氣的局面,以績效來決定員工去留的對策似乎存在著思考上的盲點,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做法。這種做法將公司賺賠視同是由於員工的工作績效來決定,員工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與管理者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這是管理者將眼光朝內,完全不顧競爭對手有些什麼新產品上市,也沒有考量顧客對於該公司的產品/服務的品質是否滿意之類更具關鍵性的課題所致。 歷史的教訓 回想在1980年代,當時日本貨由於品質精良、價格合理,在全球各地都廣受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反之,美國貨在國際市場上卻面臨節節敗退的窘境,在美國由於許多公司倒閉而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以故品質大師戴明博士認為造成當時那樣淒慘的損失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管理者不懂管理,不知道由於科技的瞬息萬變,促使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現象發生。其實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事先看到公司將會面臨何種問題,及早提出對策,改弦更張加以防範。因為在管理實務上,絕大部份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癥候,而是來自當事人主觀的認定。因此,如何確認問題的本質以及界定問題的範疇十分重要,然後應該適時提出正確的對策。換句話說,身為管理者,應有前瞻的思維,否則誤解了問題的本質,光是呆板的依循過去的做法,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並不夠,更應該把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因為完美解決一個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