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名詩《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他在這首詩中很霸氣的宣稱「唯有牡丹真國色」,明證就如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所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劉禹錫解釋說,芍藥雖美,但是太妖嬈嫵媚而沒有格調;荷花又太過於潔淨冷艷,欠缺熱情。只有牡丹美得恰到好處,所以人見人誇。 事實上,賞花一事,賞花人各有偏愛。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免有人要為芍藥叫屈。臨近立夏,有人說:「穀雨看牡丹,立夏觀芍藥。」牡丹花盛開的時候,芍藥只是靜悄悄地孕育著花蕾;牡丹花謝了,芍藥才漸漸地綻放。白色的芍藥,純潔素淨,亭亭玉立;粉色的芍藥,楚楚動人;紅色的芍藥,群芳吐艷,風姿卓越;一點也不遜色於花王牡丹。芍藥花清香馥郁,招蜂引蝶,一派熱鬧的景象,而它在身旁是早已凋謝了的牡丹,僅僅留下綠色的枝葉,陪伴著芍藥,卻也在風中拍手鼓掌,為芍藥不斷地喝彩。 芍藥與牡丹在一起,千百年來並稱為「花中二絕」。有人比喻說:「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人們常常把它倆栽種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而開,據說它們不可分離,否則就誰都不會開花。 然而牡丹雖然貴為「花中之王」,卻還是有她的憂心。王維有一首《紅牡丹》的詩說:「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意思是說:「濃綠的葉子,文雅而端麗;濃綠的葉子中,盛開著一朵朵紅豔的牡丹;紅中見綠,在綠豔的底色中有了嫣紅的花色;在紅中又分層次,使色調有著一種和諧之美。但是春光易逝,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內心所想?」換句話說:歲月不饒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牡丹花還是會為美人遲暮而憂愁。 歷代以來,賞花詩多如牛毛,清代詩人袁枚獨具慧眼,寫了一首題目為《苔》的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蘚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雖然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又那麼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花開微小似米,但卻一定要像牡丹一樣盡情綻開。因為在苔的心中,它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苔也會開花的,雖然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自豪!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 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 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為期擴大知識分享機制,方便網友取得所需知識,本人特別宣告:凡屬本部落格的文章,均可在不必經同意下,任意轉載、引用、或改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