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3, 2021的文章

從「唯有牡丹真國色」說起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名詩《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他在這首詩中很霸氣的宣稱「唯有牡丹真國色」,明證就如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所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劉禹錫解釋說,芍藥雖美,但是太妖嬈嫵媚而沒有格調;荷花又太過於潔淨冷艷,欠缺熱情。只有牡丹美得恰到好處,所以人見人誇。 事實上,賞花一事,賞花人各有偏愛。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免有人要為芍藥叫屈。臨近立夏,有人說:「穀雨看牡丹,立夏觀芍藥。」牡丹花盛開的時候,芍藥只是靜悄悄地孕育著花蕾;牡丹花謝了,芍藥才漸漸地綻放。白色的芍藥,純潔素淨,亭亭玉立;粉色的芍藥,楚楚動人;紅色的芍藥,群芳吐艷,風姿卓越;一點也不遜色於花王牡丹。芍藥花清香馥郁,招蜂引蝶,一派熱鬧的景象,而它在身旁是早已凋謝了的牡丹,僅僅留下綠色的枝葉,陪伴著芍藥,卻也在風中拍手鼓掌,為芍藥不斷地喝彩。 芍藥與牡丹在一起,千百年來並稱為「花中二絕」。有人比喻說:「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人們常常把它倆栽種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而開,據說它們不可分離,否則就誰都不會開花。 然而牡丹雖然貴為「花中之王」,卻還是有她的憂心。王維有一首《紅牡丹》的詩說:「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意思是說:「濃綠的葉子,文雅而端麗;濃綠的葉子中,盛開著一朵朵紅豔的牡丹;紅中見綠,在綠豔的底色中有了嫣紅的花色;在紅中又分層次,使色調有著一種和諧之美。但是春光易逝,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內心所想?」換句話說:歲月不饒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牡丹花還是會為美人遲暮而憂愁。 歷代以來,賞花詩多如牛毛,清代詩人袁枚獨具慧眼,寫了一首題目為《苔》的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蘚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雖然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又那麼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花開微小似米,但卻一定要像牡丹一樣盡情綻開。因為在苔的心中,它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苔也會開花的,雖然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自豪!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 在人生的旅途中,挫折總是每個人日常無可避免的遭遇。許多人遇到挫折,難免失意沮喪,因而發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嘆息,於是有人提出「常想一二」快樂的善意勸導。事實上,換個角度來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一句好話,只是絕大部分的人都誤解了它的實際內涵。正如很多人都討厭螞蟻和蟑螂,其實家中有牠們的足跡只不過是表示家中的清潔度不夠。當我們深自檢討與反省,徹底加強了家中衛生,這些小東西就自然絕跡了。從這觀點來說,螞蟻和蟑螂的出現只是家裡不夠衛生的一種提醒。 挫折事件也是如此,其積極的意義是表示我們所用的方法不對,或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錯誤,甚至或許是我們的能力不足。所以,真正積極的對策是「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提升自己能力。因為事出必有因,能夠針對問題,提出對策,解決問題,才是前人教訓我們的正道,遇到任何難題,正確的態度就是「面對它,解決它,忘記它。」 甚麼叫「難題」?就是遇到暫時不知如何因應的困局。據傳,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回到了西班牙。在一次歡迎宴會中,忽然有人高聲說道:「我看這件事不值得這樣慶祝。哥倫布不過是坐著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一塊大陸而已。任何一個人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行,都會有這個發現。宴會席上頓時鴉雀無聲,面面相覷。哥倫布笑著站起來,順手抓起桌上放著的熟雞蛋,說:「請各位試試五看,誰能使熟雞蛋的小頭朝下,在桌上站住?」大家都拿起面前的熱雞蛋,試著、滾著、笑著,但誰也沒把它立起來。 哥倫布看到這種局面之後,微笑著,拿起熟蛋,把尖頭往桌上輕輕一敲,那稍微碎了一點殼的蛋就穩穩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道:「這不能算,他把蛋殼摔破,當然可以站住。」這時,哥倫布正色說道:「對!你和我的差別就在這裡,你是不敢摔,我是敢摔。世界上的一切發現和發明,在一些人看來都是簡單不過的。然而他們總是在別人指出應該怎樣做以後才說出來。」 古人告訴我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起體膚……」但要學會找到原因。例如,最近,無意間看到一則大陸的順口溜,相當有趣,卻也頗富哲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滅其QQ,封其微博,刪其微信,去其微視,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線。折其香菸。奪其酒瓶。。。使其百無聊賴。然後靜坐、思過、鍛鍊、讀書、明智、開悟、精進!後必成大器也!」 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當我

力排眾議的《秋詞》二首

唐代 劉禹錫(772—842)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ㄙㄡˇ)人狂。 唐代的劉禹錫是我很欣賞的詩人之一,我喜歡他主要是他個性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心中有不滿就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這種個性自然會得罪朝中許多小人,受到惡勢力的排擠自然在意料之中。唐代有許多官員都有被貶的經歷,他是境遇最為悽慘的一人,下放到偏遠的地方為官,歷時竟然長達二十三年。換句話說,人生相當大的歲月部分都在邊疆,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他的詩句非常正面,譬如唐代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其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達了詩人悲觀的心情,但是劉禹錫在贈白居易的《酬樂天詠老見示》中,對於夕陽的看法卻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意充滿樂觀的情緒。這兩首詩的共同點:從時間角度上講:都是黃昏,從人生角度上講:都是晚年。至於意義,李商隱感慨傍晚的夕陽再美好,也是馬上就要消失,進入黑夜了,態度消極。劉禹錫卻認為夕陽的時間剛剛好,滿天的晚霞才剛開始出來,可以供人欣賞,態度比較積極。 《秋詞》二首創作背景是詩人被貶朗州(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即使在這種一般人認為很悽慘的處境下,他並沒有消沉下去。詩人貶到朗州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秋詞》二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這兩首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爲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自古以來,許多人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爲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

小河流的故事 放下自我 改變現狀

年長者的特徵之一就是豐富的經歷與見識。但是有不少的年長者有著「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習慣,因而無法將過去的見聞化為知識,傳諸後世。我記得很多年之前,曾經在某份雜誌上看過一個有趣的童話。憑藉著模糊的記憶,透過網路的協助,終於找到這則童話故事,特別在此與同好分享。 有一條小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   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它頹喪地自言自語。這時候,四周響起了一陣低沈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也可以。」原來這是沙漠發出的聲音。小河流很不服氣地回答說:「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行。」「因為你堅持你原來的樣子,所以你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你必須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個沙漠,到你的目的地。只要願意你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沙漠用它低沈的聲音這麼說。   小河流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放棄我現在的樣子,然後消失在微風中?不!不!」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它從未有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現在的樣子,那麼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小河流這麼問。   「微風可以把水氣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氣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你會堅持你是一條河流,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這時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自己,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變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終於鼓起勇氣,投入微風張開的雙臂,消失在微風之中,讓微風帶著它,奔向它生命中(某個階段)的歸宿。   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往真善美的目標邁進,也需要有「放下自我」的勇氣,邁向未知的領域。 其實,我們的生命歷程與工作過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