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名詩《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他在這首詩中很霸氣的宣稱「唯有牡丹真國色」,明證就如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所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劉禹錫解釋說,芍藥雖美,但是太妖嬈嫵媚而沒有格調;荷花又太過於潔淨冷艷,欠缺熱情。只有牡丹美得恰到好處,所以人見人誇。
事實上,賞花一事,賞花人各有偏愛。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免有人要為芍藥叫屈。臨近立夏,有人說:「穀雨看牡丹,立夏觀芍藥。」牡丹花盛開的時候,芍藥只是靜悄悄地孕育著花蕾;牡丹花謝了,芍藥才漸漸地綻放。白色的芍藥,純潔素淨,亭亭玉立;粉色的芍藥,楚楚動人;紅色的芍藥,群芳吐艷,風姿卓越;一點也不遜色於花王牡丹。芍藥花清香馥郁,招蜂引蝶,一派熱鬧的景象,而它在身旁是早已凋謝了的牡丹,僅僅留下綠色的枝葉,陪伴著芍藥,卻也在風中拍手鼓掌,為芍藥不斷地喝彩。
芍藥與牡丹在一起,千百年來並稱為「花中二絕」。有人比喻說:「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人們常常把它倆栽種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而開,據說它們不可分離,否則就誰都不會開花。
然而牡丹雖然貴為「花中之王」,卻還是有她的憂心。王維有一首《紅牡丹》的詩說:「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意思是說:「濃綠的葉子,文雅而端麗;濃綠的葉子中,盛開著一朵朵紅豔的牡丹;紅中見綠,在綠豔的底色中有了嫣紅的花色;在紅中又分層次,使色調有著一種和諧之美。但是春光易逝,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內心所想?」換句話說:歲月不饒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牡丹花還是會為美人遲暮而憂愁。
歷代以來,賞花詩多如牛毛,清代詩人袁枚獨具慧眼,寫了一首題目為《苔》的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蘚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雖然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又那麼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花開微小似米,但卻一定要像牡丹一樣盡情綻開。因為在苔的心中,它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苔也會開花的,雖然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自豪!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其實開花只不過事植物生長過程的一部分。唐代大詩人王維在名詩《辛夷塢》中以恬淡的筆觸,理性描述了花開花落的過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前兩句說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花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雲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後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雖然在無人觀賞的澗戶,仍然隨著流光的推移,最後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詩中沒有諸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類畫蛇添足的句子,所有的「真意」就讓讀者去感受,因此是一首深具禪意的小詩。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