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7, 2020的文章

善意鋪成通往地獄之路

學術巨人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名言:「善意鋪成通往地獄之路。」(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海耶克在其經典名著《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警告過,一個政府如果從集體主義出發,以「社會福祉」(social welfare or the good of the community)為名,事事作出規管,個人自由不斷遭到限制以至蠶食,這個社會最終將有步入專制極權之危險。 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第一次聽到這句名言,我的腦海中充滿著許多的問號,經過一段日子的不斷思索與探究,終於逐漸有一點小小的領悟。有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善良,總是很多人成群結隊去放生,把陸龜放到水裡,導致活活淹死。總有些人,道聽途說一些偏方後,就像撿到了寶一樣到處推薦給病人。自以為給出的是滿滿的希望,最後病人得到的卻是滿心的絕望。 我家冰箱的設計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冷凍,上部為左右對開式的冷藏。設計師有一個善意的設計,如果冰箱門開得太久(超過x分鐘),冰箱會發出「吱吱」聲音,目的是提醒使用者,可能冰箱門沒關密,浪費電源。想不到這個善意的設計最近竟然成為讓人困擾的問題。原因是冰箱有點「年紀」了,那個具有警告功能的小零件發生故障,如今無論冰箱門是否有關密,那個小零件會一直發出聲響,夜裡變成擾人清夢的噪音,這或許是當初的設計師意想不到的。這就是一個「善意鋪成通往地獄之路」的小例證。 從海洋到陸地,塑膠汙染已經成為遍及各地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禁止塑膠袋的使用,但你知道嗎?事實上最早的時候,塑膠袋是為了拯救地球而發明的。 1959 年,瑞典工程師史登蘇琳 (Sten Gustaf Thulin)發明了第一個現代塑膠袋。在他看來,當時普遍使用的紙袋使森林被過度砍伐,相較之下,塑膠袋比紙袋堅固得多,理論上,重複使用將能解決紙袋不耐用導致的環境問題。然而這個最初保護環境的「美意」,最終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蘇琳發明的塑膠袋後來由賽洛普拉(Celloplast)獲得專利,沒過多久便在歐洲成為紙袋和布袋的替代品,至 1979 年,塑膠袋已佔歐洲袋裝市場的80%。1982 年,美國最大的兩家連鎖超市Safeway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憂鬱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綠:吹綠。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4.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5.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裡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6.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 譯文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的路呢? 賞析 這首詩作於1075年(熙寧八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詔進京,舟次瓜洲。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古人出行,尤其是遠距離出行,很多時候以水路比較快捷,俗稱走水路。每當日落,船家會停船靠岸休息,第二天再出發,稱之為泊船。靜靜地躺在船上,四周空蕩蕩的,再看著天上的明月,很容易使人浮想聯翩,詩人往往會詩興大發,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來。例如,膾炙人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就是張繼泊船在蘇州時有感而發寫下的。 王安石從小在江蘇南京一帶長大,對鐘山有著深厚的感情。後來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但也不是一帆風順,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就是王安石在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寫的。 「京口瓜洲一水間」,王安石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就隔著江水的距離,不由自主地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好像也只隔幾座山了,所以就有了「鐘山只隔數重山」。 詩人想念家鄉,那麼如何體現這種思鄉之情呢?王安石是直接描寫家鄉的全景,「春風又綠江南岸」,他腦海中浮想出整個江南綠油油一片的樣子。王安石能夠頂著重重壓力實施變法,他的心胸中容下的就是整個社稷。 「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他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 詩歌是作者心情的體現。詩人寫作這首詩時,已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上無休止地爭論和攻訐,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艱難。因而本來就有些消極思想的王安石,在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之後,心力交瘁,對從

春眠的夢醒時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詩人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第一句寫「不覺」,第二,三句寫「覺」,第四句又寫「不覺」。詩從不覺立意,又由覺而不覺中化出,關聯縝密。一首小詩能達到如此境界,確屬難能可貴。但詩人為何「不覺曉」? 他是睡得淺,被風雨聲驚醒了?或是聽著風雨聲,幾乎徹夜未眠,直到臨近破曉才迷迷糊糊睡著了,清晨才被吵雜的鳥啼聲吵醒?詩中並沒有明言,而詩的第三句,「夜來風雨聲」,由此引出「花落知多少」的懸念。正因詩沒直言說盡,更能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 首句詩人寫自己春天嗜睡,天已經亮了都沒警覺到;第二句筆鋒陡轉,朦朧之中聽到到處都是小鳥鳴叫的聲音。三四句又一轉,半夜時分隱約似乎聽到屋外颳風下雨。早晨風雨已然過去了,詩人還沒有起床去巡視觀看,首先因為記得夜裡的風雨聲,所以不知不覺在春曉中轉醒時,惦念著一夜風雨後花枝殘敗了多少,花葉零落了多少。 詩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給人強烈的聽覺效果,然後通過聯想,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思巧妙。在寫景方面,詩人僅僅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他不去寫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天裡聲音:「處處啼鳥」,「夜間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身臨其境之感。春風春雨,紛紛洒洒,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淒迷意境,和風雨後的萬物復甦。這些景物是生機勃勃的,活潑跳躍的。詩人寫出了親身的感受,表現了他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孟浩然隱居襄陽之初,聽聞或目睹了武后當權時製造的一場場清洗式的動亂,知交好友多有牽涉其中者,這是夜來風雨。玄宗繼位後,一晃到了開元年間,動亂止息,政治清明,這正是不覺春曉。然而人人爭相稱頌盛世時,他或許還是念著到底有多少李唐宗室和能臣、賢士在武后當權的時候,受貶黜或已然身死。他或許有感於此,而寫下這首詩。 其實,詩中的花不只是實體的花,還可能代表美好的

王安石與毛澤東的寫詩風格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對於寫詩很重視用字遣詞,他寫《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是幾經改變而來,原本是「到」、「過」、「入」、「滿」等,用了十來個字之後,才找到「綠」字,突出強調春風再次讓江南充滿了生機。 現代大作家錢鍾書先生在他所著的《談藝錄》評價王安石時說:「每逢他人佳句,必巧奪豪取,脫胎換骨,百計臨摹,以為己有;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做賊,唐宋大家無如公之明目張胆者。」意思是說,王安石凡讀到別人的好詩,或改其字,或反其意,或占為己用,膽子非常大。例如,漢代有一首很有名的五言體樂府詩:「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這首詠梅詩,寫的相當生動、精巧。可是流傳到了北宋,王安石卻看不過去了,於是反其意而用之,動筆改為「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後來這首以《梅花》為題的詩成為傳世佳作,反而很少有人還記得漢代的那首原創了。 毛澤東寫詩詞時,就很有王安石風格:「凡讀到別人的好詩,或改其字,或反其意,或占為己用,膽子非常大。」他有三種字斟句酌的方式:一是將他人的話與自己的話攪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將他人的語序做些調整,便作為自己的詩句登場;二是將別人的詩原原本本地抄下來,但在抄襲時稍做文字上的調整」;三是一字不差地將別人的話抄下來,不攪拌、不掩耳盜鈴,也不註釋。 例如,毛澤東的《七律-到韶山》就曾將溫庭筠《蘇武廟》中的「空向秋波哭逝川」改寫為「別夢依稀咒逝川」;他的《清平樂-六盤山》將劉克莊《賀新郎》中的「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改寫為「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961年9月9日,毛澤東為江青的《廬山仙人洞照》題過一首七絕詩: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這首詩發表後,其中最後兩句詩立即成為傳頌一時的名句,至今很多年長的人仍然耳熟能詳。後來被人發現這兩句詩其實是由情色小說《花蔭露》第三回的開篇詩的前兩句化來的。為向各位證實,不得不引用《花蔭露》第三回的開篇詩   詩云:   天生一個神仙洞,無限風光在玉峰。   老綰專定神仙洞,劣兒只喜攀玉峰。   各取所需連床混,笑煞京都八旬翁。 尤其讓人感興趣的是毛澤東的《沁園春•詠雪》的寫作問題。周策縱先生的觀點很明白,就是毛澤東的《沁園春•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