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4, 2020的文章

《涼州詞二首》正解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翰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筵以及戰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表現了戰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曠達、奔放的思想感情。 第二首詩抓住邊塞風光景物的特點,抒寫邊關將士們夜聞笳聲而觸動的思鄉之情。這兩首詩意境開闊,語言華美,節奏明快,富有浪漫氣息。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裡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 欲:將要。 琵琶:這裡指作戰或宴會時用來發出聲音的樂器。 馬上催:馬上樂隊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征戰:打仗。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馬上樂隊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 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賞析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作者直接將幾個名詞組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詩句,而且這幾個名詞還比較「小巧」,從這幾個名詞上,讀者們能夠感受到幾分輕鬆與歡愉。這酒和杯都具有地域色彩,作者借它們點明了場合與地點;這是將要展開一場盛宴的架勢,讓人滿心期待。 承句:欲飲琵琶馬上催。這個「馬上」其實並不是讓將士們上馬作戰,而是指在馬上彈奏琵琶。因為琵琶屬於西域一種樂者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把氛圍推向高潮。酒宴已設,接下來在音樂的伴隨下飲酒。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裡詩人才拉將士們出場:在這沙場上戰士們盡情地喝酒,你們可別笑話,畢竟自古以來沒有幾個人能從戰場上活著回鄉。 將士們喝酒的氣場與心情皆在「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二句中,他們自相互勸酒,不醉不休。這酒你今天不喝白不喝,因為恐怕到了明天就喝不到了,所以還不如一次喝個痛快,管他別人笑不笑話。 這兩句有幾分沉重與酸楚,但更多的是傳遞著一種豪邁與悲壯,邊塞戰士們的英勇果敢、視死如歸的偉大形象瞬間被呈現出來。字字有力而霸氣側漏,它催得及時也催得巧妙,催出了一篇難出其右的名作。 【其二】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

李白從「赴死」到「復活」的驚奇之旅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於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古夜郎國在今貴州一帶,擱在唐朝,那是很偏遠的蠻荒之地。詩人想到如今自己畢竟也一大把年紀了,夜郎該有多遠啊,一路上山高水險,這把老骨頭在經不起大的折騰了,能否走到夜郎那裡都難說。即使真走到夜郎,誰知道要呆多久啊。沒準朝廷轉眼就把自己給忘了。總之,別指望再走回來了。想到這裡,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陣寒意。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去往夜郎的路上,途經黃鶴樓,李白在樓上聽見有人在吹玉笛,頓時心生寒意。在五月份的武漢因這憂傷的曲子,心中覺得好像有很多梅花飄落。到了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李白隨即乘舟東下江陵。這首詩就是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主旨是第一首詩描述李白因永王李璘案往流放地夜郎前進的心情,對於詩人來說,經歷過少年的狂放,青年的豪氣,到了晚年,竟然因為不慎牽涉進永王叛亂事件,被判流放夜郎;被押送到夜郎那樣的邊遠山區,分明是任其自生自滅,所以李白的內心何其沮喪和悲哀!第二首則是由於李白遇赦,心情頓時由悲傷轉為驚喜,終於可以放下原本心中懷著可能會老死夜郎,葬身異域的恐慌的「大石頭」,全身輕快異常。這種巨大的對比,很有戲劇性的效果。《白帝下江陵》全詩四句全在體現詩人遇赦之後,從此海闊天空的輕鬆與喜悅的心情。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爲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另一方面,其實是暗示詩人心情由高度不安到完全放鬆的重大落差。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爲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着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裏,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

如何表現早梅的早

每當大地還在沉睡,不時還飄落著紛紛揚揚的雪花,所有的花兒都沒有綻放,這個時候梅花已經傲然獨立於天地之間,開出了世間最早的花,成為冬天裡的一抹亮色。詠梅是詩人們在冬天必做的一件事。梅花初放時,詩人們又有怎樣的巧思,又會寫出怎樣的佳作呢?對於相同的主題,如何能寫出與眾不同的詩,突顯早梅的早,詩人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下是歷代成名的範例: 1. 《早梅》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這首詠梅詩著重突出一個「早」字,「早」指梅花開放之早。詩人以雪喻花,一枝靠近溪水的寒梅提早開放,人們經過時,不知道是梅花開了,還以為是冬天尚未消融的雪呢。以人們的無意識來襯托梅花早開。 2.《早梅》宋•梅堯臣 江南近臘時,梅亞雪中枝。 一夜欲開盡,百花猶未知。 人心空共惜,天意不教遲。 莫迓無濃艷,芳筵最好吹。 與其它詩作不同,梅堯臣的這首《早梅》用梅與百花開放相比較,突出梅花「開得早」。江南進入臘月後,梅花在雪中開放。一夜之間,梅花盡數開放,而百花卻渾然不知。淡雅的梅花沒那麼濃艷,卻是文人筵席上最好的點綴。 3. 《早梅》 齊己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幾年後,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裏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隻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着梅花唱歌,齊己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後,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 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 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 先發望春台。 譯文 萬木經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幹將被摧折。 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 在前村的深雪裏,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 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隻鳥兒驚異地看着這枝素豔的早梅。 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豔的風韻,堅強地盛開,並以此寄託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首聯即以對比的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是將梅花與「萬木」相對照:在嚴寒的季節裏,萬木經受不住寒氣的侵襲,簡直要枝幹摧折了,而梅樹卻像凝地下暖氣於根莖,恢復了生機。「凍欲折」說法雖然

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梅花詩

專家指出,李白的梅花詩有2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應是《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譯文 西漢的賈誼因為遭人詆毀而被貶去長沙,而如今我也一樣。 我向西方眺望,想看看能不能看到一點家鄉長安的影子。 可我已經離長安很遠了,一點也看不到長安。 去往夜郎的路上,途經黃鶴樓,我在樓上聽見有人在吹玉笛,頓時心生寒意。 在五月份的武漢因這憂傷的曲子覺得會有很多梅花飄落。 賞析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於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這次貶謫也最終宣告了李白政治生涯的結束。對於李白來說,經歷過少年的狂放,青年的豪氣,到了晚年,竟然因為不慎牽涉進永王叛亂事件,被判流放夜郎;被押送到夜郎那樣的邊遠山區,分明是任其自生自滅,所以詩人的內心何其悲哀! 古夜郎國在今貴州一帶,擱在唐朝,那是很偏遠的蠻荒之地。如今自己畢竟也一大把年紀了,想一想都哆嗦:夜郎多遠啊,一路上山高水險,自己的這把老骨頭再經不起大的折騰了,能否走到那裡都難說。可別半道上就散架了。即使真走到那裡,誰知道要呆多久啊。沒準朝廷轉眼就把自己給忘了。總之,別指望再走回來了。想到這裡,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陣寒意。 在這首詩裡,詩人的內心還是很豪放的,但是顯然帶有了哀怨的味道。詩人以賈誼自居,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詩裡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落梅花」一語雙關,指梅花和曲子《梅花落》。笛聲與梅花,一個是聲音,一個是實物。梅花是寒冬臘月才會開放的,為什麼在五月就會開?在詩人看來,笛聲嗚咽,充滿悲涼,讓人感到極致的冷落之痛,不亞於在春意盎然的季節感受到冬日的寒冷,而冬日之寒冷,以梅花最具代表意味。在這種蒼白的辯白之後三年,李白溘然長逝。 杜甫寫梅花的詩不多,但這首《江梅》,可謂膾炙人口—— 《江梅》 唐代: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注釋 絕知:明知。好:一作「早」。 元:原是。一作「能」。 巫岫:巫山。岫,

白居易的詠梅詩

白居易在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7月)至長慶四年(824年5月)任杭州刺史,連頭帶尾僅僅三年(實際只有23個月),但他卻與杭州結下了善緣,他不僅築堤修井為杭州百姓謀福利,而且還寫了許多詩詞為杭州推廣城市形象,甚至在他離開杭州十幾年後,仍然對杭州念念不忘,那可是真愛。老白詠梅最有名的,莫過於《憶杭州梅花因敘舊遊寄蕭協律》—— 三年閒悶在餘杭,曾為梅花醉幾場。 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 蹋隨游騎心長惜,折贈佳人手亦香。 賞自初開直至落,歡因小飲便成狂。 薛劉相次埋新壟,沈謝雙飛出故鄉。 歌伴酒徒零散盡,唯殘頭白老蕭郎。 譯文 三年任職在杭州,曾經為梅花酒醉過好幾次 伍子胥廟旁邊的梅繁花似雪,孤山園裡的梅花美如化過妝 心中很婉惜落地被馬踏過的梅花,將梅花作為禮物贈佳人自己手留餘香 賞花自梅花開放到凋謝落盡,歡娛因小飲變成狂歡 薛劉兩人接續過世,沈謝兩人後來也回鄉 高歌伴酒的朋友逐漸零落散盡,現在只剩下你這位白頭的蕭協律。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奉調回到東都洛陽,在這首詩裡,白居易追憶當年在杭州「曾為梅花醉幾場」的賞梅趣事,特別點出了賞梅的去處「孤山園裡麗如妝」。他曾將梅花作為珍貴禮物贈佳人,也曾因落梅被游騎踐踏而惋惜。他賞梅「賞自初開直至落」,對孤山梅花可謂一往情深。 再讀《答客問杭州》 為我踟躕停酒盞,與君約略說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綠油。 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 所嗟水路無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蘇州刺史任上所作。長慶五年(825年)他任蘇州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也是好地方,可白居易卻在蘇州向朋友極力推薦杭州,也許他的朋友正要去杭州,白居易很高興地當了一回「導遊」,詩句對杭州如數家珍,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杭州的思念。 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白居易眉飛色舞地對客人這麼說:你問我杭州咋樣?問對人了,咱把酒杯放下別喝了,你聽我說,美景實在太多,我只能簡單說說。天竺山像青黛描繪的圖畫那樣,陽光下錢唐湖水綠波粼粼;街上高大的房屋一排連著一排,西湖里的遊船都裝飾精美;從蘇州到杭州走水路不到三百里,可嘆我官職在身沒有辦法去重遊啊。 又讀《杭州回舫》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這首詩也是白居易在蘇州刺史任上寫的,他身在蘇州卻非常思念杭州,據傳一位蘇州的官員

杜甫的名詩《春望》真意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1.「城春草木深」,寫的是春日草木繁茂的勝景。 2.「渾」即「豐流」,孫綽「天台賦」言「渾萬象以冥觀」。《老子》有「渾兮其若濁」,渾,大也。揚子「方言」則載「渾,盛也」。綜上,「渾」的意思,是「大的,強烈的」。「渾欲」,則指「強烈的,甚至到了不切實際地步的慾望」。 3.「簪」,是一個近體詩中常用的代表符號,不單純指「髮簪」。「簪組」指的就是「官服穿戴」。「簪纓」以「奢華冠飾」指代「高官顯宦」。 新譯文 國雖破敗了,但山河仍在。長安城正直春季,草木看上去非常繁茂。 對江山遭大劫產生感觸時,感到花的露珠都是迸濺的淚水;悔恨自己不得不和剛團聚的家人別離,去投奔新帝,怨恨淒厲的鳥啼聲總是驚擾自己。 戰事已經進行三個月,收到家書如同得到價值萬金寶物般的珍貴。 自己年紀也不小了,思考時搔頭,頭髮也開始掉了。 事到如今,自己恐怕沒有機會在新帝朝廷戴上大官的簪冕了。 寫作背景 李林甫當政期間,聲稱野已無遺賢,所以科舉之路被阻絕。杜甫極度渴望能夠出仕,雖然在長安住了十餘載,奔走往返於權貴之門,投贈拜謁,但無人理會。最後朝廷勉強安排他做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直白說,就是給軍械庫管理大門的人。當時他已經四十又四歲,生計無著,不得不接受。沒過多久,這份工作實在是做不下去了,藉故回家省親,等於是找個理由離職,回到家,發現小兒子竟已經餓死了。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聯合各部族,起兵十五萬反唐,翌年(756年)六月,長安失守,唐玄宗退位逃離。七月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杜甫攜著家人正在鄜州羌村避難,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千載難逢的出仕機會。李唐遭大難,正是眾叛親離之際,亟需用人。於是他在八月便隻身北上投靠肅宗。然而走到半途,不幸就被安祿山的部隊俘虜了,後來大燕士兵發現他官位實在太小了,於是當下釋放。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寫下了這首《春望》。杜甫寫這首詩,主旨是感嘆自己的悲慘處境。 賞析 這首詩常見的翻譯說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 杜甫看著長安春日的景色這麼好,絲毫感受不出亡國之感。他用「山河仍在,春意尚濃」,來輕嘲自

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用?

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用? 謝小樓 2017.03.05 11:22:26 今天讀葉嘉瑩先生的《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在緒論的前兩節中,先生談到,有同學問她,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用?先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我結合這兩節的內容,攝其要,再將先生的回答整理一下,解答一下這個許多人都喜歡問的問題。 葉嘉瑩先生說: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 世上大多數人,內心雖有許多悲歡,但往往表達不出來。詩人之所以異於常人,是由於能夠把內心的感動傳達出來,使別人甚至千百年後的人讀了,與自身內心的悲歡產生共鳴,產生出同樣的感動。 不僅如此,讀者還可以從他的感動引發聯想,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境遇,生發出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永遠是生生不已的。葉先生把這叫做“感發的生命”。而這種感發的生命,可以使人的內心活潑起來,永不衰老。這就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好處。 有人說,我的心靈本來就沒有死,這裡的心靈之死,指的自然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一個人涉世漸深,內心就會被一些外在的東西一層一層的包裹,你漸漸感受不到快樂,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人變得冷漠,變得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心靈之死。這不就是一種普遍的現代病嗎? 而讀古典詩詞,詩人的內心與你的內心共鳴,把你埋藏於內心的情緒勾引出來,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你會想起絢爛的青春,為美好的事物消逝而嘆息;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你會想起曾經令你心動的容顏,想起那些如詩的歲月;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你心豪情頓生,一掃人生的沮喪。當你讀著讀著,不禁心襟搖盪潸然淚下,那麼,一顆鮮活的內心已經重新在你的內心跳動。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內心完成被外在的物慾所包裹,對真實的情感與美失去了感知,那實在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 其實,不獨讀古典詩詞有此作用,讀現代詩也有此作用,讀其它文學類型也此作用,甚至,一切關於美的藝術有感發人的內心的作用,它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與人的內心互動,觸動的內心,錘煉人的內心,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鮮活,變得更加強大。 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作用?喜歡古典詩詞大概不會問這個問題,不喜歡的人,知道有什麼用了,他們也不會去學習,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古典詩詞是虛的,所謂的這些作用也是虛的。 而喜歡古典詩詞的人,他們在學習各閱讀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內心,由內而外,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多層次解讀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向晚:傍晚。 不適:不悅,不快。意不適,心情不好。 古代「只是」,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 譯文 傍晚的時候,心情鬱悶,於是駕車登上了樂遊原。 夕陽無限美好,可惜只是接近即將夜幕低垂的黃昏。 賞析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許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琅琅上口了。這首詩「古原」二字的前面有一個「登」,因為「登」就是遊的處項高處行進。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長安志》:「昇平坊東北隅,漢樂遊廟。」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樂遊原由於地勢高,遠離塵囂的吵雜,遊客舉目四顧,可以看到群山環繞,藍天白雲,讓人心曠神怡,心胸舒暢,可以感受居高臨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一覽眾山小」的樂趣。李商隱想必也曾經去過,經歷過這種體驗。因此詩人爲了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想藉觀賞樂遊原的景色,讓心靈受到洗滌,暫時忘記一切煩惱。 詩人在近黃昏的時間上山,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寫下這首詩。詩中其他三句的意思非常清楚,似乎毫無疑義,但是「只是近黃昏」應如何解讀,成為歷來解讀者爭論的焦點。另外,也有人從政治層面來解讀,更是增加這首詩的豐富性。 如果把這首詩隔離開來,僅僅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來說,它的境界並不高。在長安城內的人也可以看到夕陽,它僅僅是一句描繪大自然的詩句,也許還包含了一些廉價的哲理。但是,由於前面有了「古原」這兩個字,說明詩人居高臨下,看到的是「無限」的江山,想起的是「無限」的過去和未來,既有時間上的距離,也有空間上的廣度。這詩句雖寫眼前的黃昏,但聯繫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身世,可體會到其中意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感嘆的就不只是大自然和廉價的哲理,這裡所包含的,有一生的命運,有家國情懷。就詩歌情緒的強度而言,剛才所說的那個命運感和家國情懷就得到了幾何倍數的增長。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從個人角度來看,李商隱終身在「牛李黨爭」中掙扎,生命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消磨掉了

成立隨緣趣味雅部落格感言

成立隨緣趣味雅部落格感言 趣味雅是trivia的中譯,凡是有趣的雞毛蒜皮的資訊,無論是詩詞,歷史,數學或是管理的內容,都是收集與分享的對象。可曾想過也許不經意的一份資料可能會引起有緣人的興趣,改變他(她)的一生。 本人自幼即開始對於文學和歷史相關的知識感到興趣,一有機會接觸到文史的資料,就會廢寢忘食的吸收。本部落格成立之初,純屬好玩性質,不涉及任何學術性質,也沒有營利考量。只是想要將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心得,野人獻曝的在本部落格發表,與同好分享。最近,很意外的收到有讀者來信,提到所謂的抄襲問題,讓我非常驚訝。由於原本就不是學術著作,所以就無意標示所引用資料的來源,又因為純屬非營利,沒有任何居心想佔任何人的便宜,如果有侵害任何人的權益,只要來信告知,本人將立即刪除該資料,特此申明。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蘇軾說:「萬事轉頭空。」人生如戲,有甚麼事值得特別去計較?當無常到來時,一切都是假的。由於收到提及抄襲的信,一時非常感慨。牢騷發過就算了。 我發現如今電腦已經成為基本工具,生活在這個時代實在太幸運了。電腦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百科全書,使用者可以非常快速的查出任何所需要的資料。我在讀唐詩宋詞的時候,經常利用這項特色,受益非淺。讓我從中能夠深入了解一首詩或詞的意思。 常聽人家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宋代詩人黃庭堅說:「寫文章自己遣詞造句最難,杜甫作詩,韓愈作文,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只是因為後人讀書少,所以就以為是韓愈、杜甫自己寫出這樣的句子罷了。古代能寫文章的人,都是能夠真正地熔鑄萬物于一爐,即使引用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靈丹,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例如,王安石詠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改編於這首南北朝的詠梅詩「中庭一樹海,寒多葉未開。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王安石常常借詠物詩抒發胸中所想。寫這首詩時,據說是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心灰意冷, 退居鐘山。此時王安石一定是讀到或者想起南北朝的這首《梅花落》,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詠梅詩。 ……………….. 北宋王安石20歲那年進京趕考。 元宵節這天,他在路上遇見馬姓員外家懸燈出聯招婿,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王安石冥思苦想,一時也對答不出下聯。於是默記於心,待有時間再慢慢琢磨。 到京後,王安石考場順利,早早交卷。主考官看他才華橫溢,便加試一道題聯作對。上聯:飛虎旗